|
大家常听到一些广告语,“老旧的角质去掉了,毛孔不见了”、“我就是有办法白回来”,让爱美人士趋之若鹜。而号称可以造成这些神奇效果的主角就是水杨酸。事实上,它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是一种非常老资格的皮肤用药,早期用来软化硬皮或溶解角质,和美容一点也扯不上关系。直到1997年Kligman医师在美国皮肤外科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以30%浓度的水杨酸作为化学换肤的药剂,可达到和70%果酸换肤相同的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多项效果,从此以后水杨酸声名大噪,在美容抗老医学界掀起一阵不小的涟漪。* n% o$ i7 q: S- o2 W
1 @+ B- c+ _8 g: g' B
水杨酸具有很强的去角质、清理毛孔的能力,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性较果酸更低,因而成为保养品的新宠儿。 q% ]8 X6 b2 w
, W$ L, R! s# }. W* W' M6 C& Y r6 G
※水杨酸是敏感、脂溢肌肤去角质的最佳选择:果酸AHA是水溶性,分子量小,很容易渗透到表皮的较深层甚至是真皮层内。果酸可以直接影响表皮基底层细胞代谢,也能促使真皮层胶原增生,浓度愈高,效果可能愈快出现,可是相对的伤害也可能愈大。水杨酸BHA有脂溶特性,分子量也较大,可以将作用锁定在浅层角质中,不会影响活性表皮细胞,在稳定性、刺激程度方面都相对优越,产生累积性刺激的机会与发炎程度也都比果酸少一些。
0 q! V9 |: B# q! K% R2 T! D6 Z* v- P% e& ?2 |
※水杨酸是清除粉刺、缩小毛孔的利器:因为人体角质含有丰富的脂质,果酸本身难以长时间停留在毛孔内,对于彻底清洁毛孔内积聚的皮脂有所限制,想要治疗毛孔粉刺问题而又不至于灼伤皮肤,在使用果酸的浓度及时间方面需要非常小心及准确。而水杨酸的脂溶特性可以通过与脂质融合的方式,渗透进入角质层及毛孔深处,却不会对真皮组织造成刺激。它可以顺着分泌油脂的皮脂腺渗入毛孔的深层,有利于溶解毛孔内老旧堆积的角质层,改善毛孔阻塞的情形,因此可阻断粉刺的形成并缩小被撑大的毛孔,但在减少皮脂分泌及消灭痤疮杆菌方面没有作用。
: D9 V. R% F5 E. v( |: g; _ o
- r5 J4 g" q" B' L) O' p$ y; f+ b 水杨酸使用很广,湿疹、干癣、青春痘、去头皮屑都可能用到水杨酸。浓度在3%~6%的水杨酸可以用来去角质,高于6%则对组织有破坏性。40%浓度以下则适于治疗鸡眼、厚茧、病毒疣。水杨酸也可以添加在治疗青春痘及去头皮屑的药物中。时下不少知名化妆品添加水杨酸成分:1993年倩碧CLINIQUE首先推出含1%水杨酸成分的柔更新水凝霜,立刻成为倩碧最成功的产品之一;1998年SK-II晶致换肤霜在原有的Pitera配方中加入1.5%BHA成分,并以剥壳鸡蛋比喻水杨酸处理毛孔及角质的效果,引发市场的热潮;开架通路的欧蕾热门产品活肤精华霜也含有1.5%BHA成分。 W+ q, F' L4 B- ]( q! l/ |' `
7 ?. E" b2 ^* s2 V
但是,由于高浓度的水杨酸具有一定的伤害性,化妆品所含的水杨酸浓度一般被限制在0.2%~1.5%之间,含水杨酸的化妆品须加注警示语以确定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而且3岁以下的儿童也不得使用。
# a/ ]2 \9 ~% \. T# Z% a
. H+ X2 {" ^3 A, [7 G& l0 g 水杨酸使用的注意事项% e5 y" S+ v' M3 O- [% m
7 f- `5 c8 D+ M t
※市面上的去角质保养品种类繁多,像是A酸、A醇(醛)、果酸、水杨酸、甚至杜鹃花酸,都有去角质、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效果,这些去角质的产品不可以在同一时间使用。" {& k. t6 Y3 }* M* _% ? f0 Z! ^, o
+ V; n0 ^0 n5 H ※当皮肤脆弱或有过敏的状况,如发生晒伤、瘙痒、刺痛、脱皮等现象,不适合使用水杨酸类的产品,否则会造成过度刺激或灼伤。
7 n) p" D5 w6 R) j
+ a) Z0 l7 ^0 A! r; d: D ※因为过度去除角质层,皮肤的防御力会变差,可能发生红斑、瘙痒、刺痛或过敏现象,所以使用水杨酸需要加强保湿修复和防晒,最好避免接触眼、脸、生殖器官及粘膜。也有少数人会发生对水杨酸过敏的症状,就不适宜使用任何浓度的水杨酸。0 v+ w, o( Z) `* U6 ?
※敏感、脂溢性肌肤有去角质的需求,最好选择刺激性不强的水杨酸或是内脂型葡萄糖酸,这样不会给肌肤造成严重负担。! q5 D/ G# r7 V* }$ A* W
) O n7 T2 O/ I! b) x$ _$ q, w
※对于一般皮肤保养、少量使用者,应不会有全身性的副作用。但是对于大范围(大于全身面积30%)或长期使用水杨酸者,须特别注意水杨酸中毒效应的产生。包括出现耳鸣、眩晕、倦怠、恶心和电解质失调等情形,应立即停止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