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的高三男生孟超杀死了自己的同班同学何小历,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情人——45岁的班主任张丽(孟、何和张三人均为化名)。
/ o9 v4 _! Z$ Q6 w0 Q+ F" ` 贵阳六中去年发生的这一匪夷所思的事件最近被媒体曝光后,立即成为最受瞩目的热点新闻之一,而张丽对两个高三学生说过的“誓言”——“爱你比永远多一天”——也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与“艳照门”中的阿娇说过的“好傻好天真”有得一比。
0 l) b3 e, A w: a3 _ 目前,这一事件还有很多谜团,因为目前的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来自孟超一方。在百度贴吧“贵阳六中吧”,可以看到对这一报道的大量质疑。$ S! X _, R2 k& K2 G9 |* A
最激烈的质疑者多是张丽的历届学生,显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张丽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S: x+ n7 S& e8 E1 [4 f# [$ T
不过,有太多人是两面的,他们在社会领域是一种形象,而在私人领域则是另一种形象,这种分裂并不罕见。所以,很可能的情形是,贵阳六中的学生们的说法是成立的——张丽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但媒体报道也大致成立——张丽和这两个男孩的确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三角恋,并最终导致了诡异的情杀。 s/ z+ Z' K& U2 A. P
这个诡异的情杀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呢?( n9 f8 }" m. V T$ S$ b
孟超一方对记者的说法是,孟超是张丽“借刀杀人”的工具,因何小历粗暴地纠缠张丽,张为了摆脱何的纠缠,诱使孟杀了何。( J7 H" D+ U* b. O7 o+ B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名片《罗生门》。这部影片讲的也是一个诡异的三角关系:大盗遇上武士夫妇,先设计擒住武士,然后将妻子骗到武士面前,强暴了她,最后武士死去。武士怎么死的,成了一个悬念,大盗和妻子各执一词,而死去的武士也通过巫师讲了自己的说法,这些说法都仿佛成立,但又彼此相互矛盾。' R% g$ S% m4 P" r' M
通过这部影片,黑泽明表达了一个观点:人的主观陈述是不可信的。
+ g. R8 _5 B5 c2 U+ g 这个观点,可也适用于贵阳六中的少年杀人事件。孟超一方的主观陈述一定有不可信的地方。譬如,孟超说,他对何小历的嫉恨全是张丽煽动的,这一说辞不大可能成立。在一个三角恋爱中,情敌之间产生嫉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否认这一点,99%的可能性是撒谎。
4 i1 }0 b- D$ y 还有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个三角恋的复杂性,认为记者是在“写小说”。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认为这么离奇的故事只有小说中才有。但在听了无数匪夷所思的真实故事后,我发现,这个世界上,真实故事的离奇性常常比小说更胜一筹,如果记者们都擅长挖掘细节,能写出每一个故事的真实细节,那读报纸一定比读小说还要引人入胜。+ i2 [ R0 D+ ? R. N
一些朋友希望我能对这一故事做细致的心理分析。这一点我还做不到,因为要理解这一故事,目前的报道尚缺乏关键性细节。在此,我只想大致谈一谈师生恋的特殊心理含义。
3 j% t8 f, Q# s: G
}; D* ?' Y& C: }, g$ {/ b W ( A: _. i, `( l, u( t- k2 E
1 \, H8 o0 Y7 H2 B亲子关系的乱伦会阻断孩子的成长动力6 v/ ]' p1 `; {
仅仅看到师生恋,相信很多人就已经义愤填膺了,这仿佛是一种本能性的反感。这不难理解,因为从心理含义上讲,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心理医生与来访者的关系(下简称医患关系)是同一种性质的关系,都是力量不对等的,并且是强大的一方帮助弱小的一方成长。在这种性质的关系种,一旦有恋情乃至性关系发生,都会引起人们本能上的反感。 m: v* `" e h. J- x" @0 v' I; ~
因为,这三种关系里的恋情都可以说是一种乱伦,而处于弱者的一方——学生、孩子和来访者很容易成为受害者。
1 ]8 r' g8 \. }2 l% A 国内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出惊人之语,说家庭中的乱伦关系没什么,只要是双方自愿即可。 r/ W& z: O% G$ `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发出这一论断可以理解。但相信不会有哪个心理学家持有这一说法,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家庭中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其最重要的价值是传递爱,父母等长辈把爱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长大成人,然后再把他们推出家庭,让他们独立地去过自己的生活。之后,他们也成为父母,再按照同样的方式把爱传给自己孩子……整个人类和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发展和繁衍的。
. z. r+ C1 b3 n4 h 德国有一首名为《黄金球》的诗,把爱比喻成黄金球,不断从上向下传,但球从来不会传回前面的传递者,因为一旦这样做,这个过程就会被破坏,就会终止。
/ C3 D* r5 [5 q$ t6 M5 T9 q' d( _ 亲子关系就是这样的过程,在父母无私的爱的呵护下,孩子长大成人。但之后他们的主要任务并非是把爱再传回父母,而是把爱继续向下传递,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是从宏观的方面来说。' l! E( p7 [3 y. J! V; k
从微观的方面来说,亲子关系中的乱伦也非常糟糕。心理学已指出,其实孩子在3~6岁的时候,都曾有一段恋异性父母期,男孩恋妈妈,女孩恋爸爸。从实质上讲,这种恋和通常所说的恋爱并无二致。不过,孩子对父母的这种恋是不能被满足的,因为父亲的伴侣是母亲,母亲的伴侣是父亲,他们不仅相互恋,而且相互支持,此外还有性关系的深度满足,这些都是孩子做不到的。孩子的“初恋”受到了挫折,他们深深地感到没有被满足,于是这种未被满足感推动着他们走向外面的世界,先是和其他人建立友谊类的关系,等进入青春后期,也开始建立恋爱类的关系。: r$ A6 }" A: t. e4 N* p2 g
假若父母满足了异性孩子的这种“初恋”的渴望,与这个孩子建立起超密切的关系,并将自己的伴侣丢到一边,甚至还与孩子有性关系。那么,这个异性孩子与其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动力就会消失,他就不会那么强烈地走出家门,与其他人建立友谊,最后又去寻找真正属于他的恋人。$ F3 B% J# c" I$ F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认识的许多朋友,现在年龄很大了还没有结婚甚至也没怎么谈恋爱,其核心原因是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太密切了,以至于他们缺乏和别人建立关系的动力,甚至潜意识深处还会觉得,如果爱上了一名异性,那就是对异性父母的严重背叛。" V1 m1 ^" z; D7 U( M+ t( N4 }9 k
孩子的身体、心理的成长都源自父母,如果父母强烈地需要孩子,那么孩子很少会拒绝父母的。
! y, m. A1 b& a1 _ B( D0 e 甚至,一些被父亲性骚扰甚至强奸的女孩,她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不反对满足父亲的。& o# B( X6 j+ j- c+ D. S
. }' P2 I4 L0 J% Y1 z I( V( j# k; s" ~
1 _) e. x+ b8 l( o9 \
& p7 G) @! L4 E; ?1 v. G6 B师生恋常是亲子恋的一个替代品
0 y# E' c- |! d) t 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亲子关系是非常像的。老师和父母一样,主要是爱的传递者,他们的任务都是帮助孩子成长。好的老师,一定会和好的父母一样,会和自己的学生建立起密切而深厚的关系。
* N ~- @/ N$ `1 c$ h 并且,优秀的异性老师,一定会唤起很多孩子的爱恋。这其实是因为好的老师特别像父母,结果令孩子对父母的“初恋”转移到了老师身上。这种爱恋一旦产生,老师想与自己的学生谈恋爱,是非常容易得手的。 x1 t' m/ p0 {% W, ^
在百度贴吧“贵阳六中吧”中,张丽得到了同事和学生们的交口称赞,可以肯定她是一个热情而且业务能力优秀的老师,那么,相信很多男孩子都对她产生了类似的情感。这时,她想与某个男孩发展恋爱关系,是很容易成功的,其概率绝对比她在社会上找年龄相当的恋人更容易。, b: O* O/ r$ f' _1 v; _
这并非是她的特殊魅力,而是老师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
# B1 z8 W( k. ?) A3 E3 V3 W 心理医生也是一个特殊职业,好的心理医生,几乎必然会让自己的异性来访者“爱”上。假若好的心理医生想和自己的来访者谈恋爱,会特别容易成功,比师生恋还要容易得多。这也不是因为心理医生有魅力,而是因为好的心理医生一定要和来访者建立起非常值得信任、非常好的关系。
7 l; c- j9 R$ o2 H 但是,心理医生不能和来访者谈恋爱,因为那违反职业道德。
$ c5 o& X! ?7 S' p% J: Y! P! b/ v& ^ 这种职业道德,并非是简单的禁忌,而是有很深的道理,即,假若心理医生和自己的来访者谈恋爱,那么来访者的成长就会停滞。这种情形,和父母不能和自己的孩子谈恋爱是同一个道理。3 b. U" Y5 h7 P8 Q9 v4 m' }
心理医生和父母一样,其职业功能就是促进来访者的个人成长,然后将其推到更广阔的天地里,令其独立成长。
o& U A) Q% j. i" Q( n2 ~ 老师的职业功能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或许没有像心理医生一样明白自己的职业道德是怎么一回事,但他会从本能上懂得,他不能和自己的学生谈恋爱,因为那会阻碍学生的成长。# l- t: p6 |: e3 z0 N9 C2 m* `
并且,我所了解的很多故事表明,师生恋常常是亲子恋不能满足的一个替代品。
0 H; A- e8 f8 O* l7 {: x+ o' N2 J 例如,一个女孩自幼父母离异,她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宠爱她,而她也很爱父亲。后来,她考上大学。一个周末,她回到家里,父亲喝醉了酒,突然对她有性骚扰的举动,这令她大受刺激,哭着跑回了学校。父亲酒醒后,后悔莫及,跑到学校跪着边求女儿原谅,边打自己耳光。女儿原谅了父亲,但她很快与高中的一个男老师取得联系,两人迅速发展成恋人,并有了性关系。
$ X" m4 i- W" p! n6 c6 Y. w 这个男老师,和女孩的父亲年龄相仿,而女孩后来也承认,他和父亲的相貌都有相似之处。4 a( B) I& d( n$ d8 j' _& E5 {
显然,这个老师,其实就是这个父亲的一个替代品。看起来,女孩极其反感父亲的性骚扰,但她内心中其实很渴望,但这违反了一切的社会规则,她不能这么做。于是,她选择了一个相对来讲比较能被社会接受的师生恋。
) O9 ]( t. g% c& j 贵阳六中的这场师生恋中,也有这样的道理。孟超3岁时父母离异,而他跟父亲,于是他极其渴望母爱,而张丽就是他的“母爱”。他嘴上这样说,心里也这样认为。 Z# f4 U, ^2 O) j: e) F
所以说,孟超和张丽的师生恋,不折不扣就是情感乱伦。
$ I* h' p- N$ y3 } 情感乱伦一旦发生,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对此,孟超在日记中形容说:“社会、伦理、道德在逼我挥手……我拼了命也不愿意,我遭到那些人的毒打,头骨被打碎了,牙齿被打掉了,眼睛也被活生生地挖走了……”
* Y& D& ^% w5 Y# Y" y4 }: ~' v 这种痛苦,源自道德的压力,因为社会不能接受。
2 x4 N% W9 G* o' g/ F- a+ t& O( y 即便没有道德压力,这个孩子也常常会有其他的伤害,最常见的伤害便是向外发展的动力的丧失。我了解的一些家庭乱伦的故事中,孩子因为与父母的关系粘得太紧了,他们就不愿意甚至不敢与其他异性建立深度的情感关系,因为这是对父母的背叛。
5 X: K) W; Y) d) ?3 E4 t 这一点,在孟超身上也有体现。当他与张丽有了性关系后,他就与同班的女友分手了。2 [- l, B9 y' ?5 @, I& l
不得与孩子有性关系,这是一个社会禁忌;不得与来访者有性关系,这是心理医生的一个职业禁忌。 b( s" `6 C6 ?6 a- f4 [0 _
那么,不得与学生有性关系,是不是也当明确成为一个禁忌?譬如,我们是否当明确立法,禁止老师和学生有性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