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017|回复: 7

圣严法师的心五四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2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严法师的心五四运动' ]* o8 P. p3 E2 W+ Y2 P: p( C

  E7 x) S. _; n『心五四运动」是一项心灵建设的工程,是为了落实「心灵环保」所推出的观念与方法,
* F9 C9 y, j# i$ a
. j7 P4 q" j+ [' M2 k让人能在生活中运用,如同一盏一盏照路的明灯,为人们指引出正确的方向,步步走向人间净土。/ ^7 X; x- a% z

1 K  @6 t- u5 A《 四安 》
6 [$ P# |& f, S& U/ M
5 Z5 @* s, Q/ o$ z提昇人品的主张! T+ T7 f) [3 d1 E3 m. b6 Q
! x" X+ ]* b5 ~
安心——在於少欲知足9 T/ u$ M6 f2 D' e. d9 [

% @) k- \* h' B& r- c8 }# f4 }$ u2 p安身——在於勤劳俭朴6 y8 N% D3 E6 y5 l) N0 X" ]) {
" g/ ?! u6 {4 d* V' q; q
安家——在於敬爱互助1 Y, h- t* O- o9 Y6 ?% A

; E, V  {, p0 l安业——在於服务奉献
  W7 \6 t& o# W5 ?
4 L" n2 ?, l- V4 \9 z《 四它 》
4 U) s; z; w) N& ~  W, T" f5 `; U( Z7 N0 f0 g6 \1 Q' m7 e
解除困境的主张7 S5 C; `, i8 r: _7 y! q+ B
3 K/ D& H/ A+ f
面对它——正视困境的存在
2 b. N) ~% W' k4 J' b) z- y3 d
5 q2 n. e3 m* X' I1 R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实
- i( z8 G1 ?8 X6 _0 Y* |: n6 _  D( {
处理它——以悲智处理困境# f2 ?, b2 i# e" ]" U+ U7 [

9 D) h& Z: e' |6 `* k  @放下它——处理後心无牵挂
$ a7 r0 P  s- N6 f1 C$ R7 d' \+ @  r* H! L1 O; }0 S
《 四要 》1 A1 ~  K8 K2 A% J

9 F  x8 b4 g4 j# e1 g, E: n安定人心的主张
! Y; u6 S3 T& d1 s5 Q
% f$ w  P& H  m6 |: z& v5 I5 E需要的不多
8 |7 Z5 U. ]5 A# u
& x" P+ b: r, S) m# W9 H* N9 {想要的太多$ J7 H9 f1 d" h( H% J& H

% I8 [( U) B9 [6 C2 M( q1 k* t; o# f能要、该要的才要9 D$ g! t+ W/ h

; [. q: \0 m1 U$ q- O1 }& v3 d6 g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X7 k3 t& S( X3 f6 i$ S, r% E

& k4 W* F, q* D, @4 b3 J《 四感 》
% H4 p9 d, u$ ~, O. x; v$ U1 |" A& m
与人相处的主张7 P: }) M& a' T- z' I
' e# t/ a0 A; X, x8 Z
感恩——使我们成长的因缘 * M4 d0 j' U8 o7 F

6 v6 j' {' f; V& E, j, Q感谢——给我们历练的机会 ! m. a- ?6 X) G7 a. Q/ C

5 T% D  \7 n$ _" g感化——用佛法转变自己 7 Q. S# _5 n/ }- @, G

& \8 |& B+ L/ k& ^6 z- n感动——用行为影响他人 & F4 Q. B- l) I- Z& e8 U& G
7 ?. k( p" y2 a  Z0 g
《 四福 》$ K/ p0 \" }: `3 E2 P

* v7 w) e# D! c4 }增进福祉的主张
8 i9 b1 p3 A+ l2 x
4 n* X& d1 r  T+ A3 d, a( m知福——是最大的幸福 & i$ Y$ H6 F( |8 ?* L9 ]  R

3 m0 f  F! r4 ^- c, B% U6 J4 w" s* N惜福——是最好的储蓄
- W% X; ~/ \# G9 J( ]- @+ ^- f  q3 Z' _* |. d
培福——时时都有福
" j. N5 j% N: @- Q
5 u" {  V0 C' V0 M  b% a种福——人人都享福( ], F7 {) N7 F( p" X: f

; X" g! K( ~- F" l! v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6 p& L( j9 x' K& r
2 f4 ?7 p, d1 Z( v3 R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2 Z4 a' H1 O! s) F
$ P' S& V& J5 ~0 p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1 F6 n+ P. N: d' P0 [  _8 ^0 R. w
3 v3 O4 T: B& p$ v6 {$ v$ r9 b- M
四感:感化、感动、感恩、感谢5 Z4 J6 R8 a8 p: {, ~
( n0 ?- G" J# ^9 x& }, u, t. x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 t/ L" E& c+ z/ o  u6 @
& a  @( H: D" O" B; K9 m8 C0 p- X
世纪的生活主张,不是一项新创的观念,只是淡化了宗教色彩的名词,而它的内容并没有离开佛法的心法,所以叫做「心五四」运动。这是怎麽来的?如前所述,「心五四」是为了实践四种环保,而陆续推出的观念或方法。   d0 o+ V& t7 j/ I5 R1 @. a( R, n
6 a" q+ K( u5 q
四种环保和佛法有什麽关系?事实上「心灵环保」的心就是佛法,而以「礼仪环保」来看,佛法是讲礼仪的,这就是戒律、威仪,持戒,守律仪是佛法的根本基础。还有「生活环保」就是佛法生活化。所谓「自然环保」,以佛法来讲,我们的身心是正报,我们所处的世界环境是依报,依正二报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场。用正报在依报中修道,所以我们必须要爱护环境,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这四种环保的根本内涵都是佛法。 ( L8 N7 S9 _. @9 C' G9 H8 k$ E
% i& o0 s9 }' W! W: v8 h) \# q
「四安」就是「安心、安身、安家、安业」,我有一篇文章曾经在《人生杂志》刊载过,同时也收录在《平安的人间》及《法鼓山的方向》这两本小册子里,诸位可以参考阅读。「安心」实际上就是「心灵环保」,「安身、安家、安业」是四种环保的具体实践。身和心是我们的正报,家和业是我们的依报,我们在依正两种果报中的修行,叫做安业。 / F) @5 T' F0 k  t# U, S( X, o7 p- R

+ o! F8 C9 @- s+ @- N5 F9 C& {「四它」是处理、面对、因应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状况时,要用智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方法非常实用,当我们遇到诱惑、威胁、危险、困扰而心生不安、恐惧,这个时候就「面对它」;当我们面对它时,这些不安、恐惧、瞋怒的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当无法逃避时就「接受它」,然後「处理它」;该怎麽处理就怎麽处理。最後,不管是已经处理了,或暂时不能处理,找到办法再来处理;或者永远无法处理,一定要「放下它」,不再有罣碍。若能如此,不论处於哪一种状态,我们的心都能随意自在。 * ~( W; l1 J# z) T6 r

1 T6 i1 j- e1 A9 k9 t7 V「四要」的精神在於少欲知足而知足常乐。大部份的人因为欲望永无止尽而不断地「想要」,但是我们若再仔细想一想,事实上「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而且这还要看能不能要?该不该要?需要而不能要或不该要的,还可以要吗?如果我们能够厘清「需要」与「想要」,然後再想一想「能不能要」、「该不该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择了。我们有很多的烦恼、灾难都是出於内心的「想要」,不能要的也要了,不该要的也要了,结果为自己制造罪恶,为他人带来苦难。这是因为未能领会少欲知足,与知足常乐的意义。
* v4 n- i/ ^1 k1 F+ j9 o+ a1 V- U
「四感」就是「感化、感动、感恩、感谢」。要感化谁呢?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而我们则是用正确的佛法观念和方法来感化自己,转变自己,再用慈悲的、智慧的行为来感动他人。然後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任何因缘,感谢一切使我们转化自己、成长自己的机会。如果我们善用「四感」,我们就不会对自己失望,不会对他人愤怒,也不会对现实的环境产生不平衡了。并且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转化他人及帮助他人了。 4 ^; u* m% @! p7 ?" ]

" t# z0 ^3 ~. k0 S+ Y' b3 b「四福」是「知福、惜福、培福、种福」。大多数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就算一切都没有了,还有一口呼吸,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事实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除了呼吸,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很多机会、很多因缘,那就更要「知福」了。我们既然有了福泽、福报,就要懂得珍惜,不可以任意浪费。所谓浪费,就是挥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比如浪费我们的时间、体力、健康、财富,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各种因缘福报,不知善加运用於自利利人的活动中,这都是不惜福。有许多的人一餐饭吃掉几万元,或者一夕间玩掉几万元,而感到很满意、很实惠,甚至以此自豪。他们觉得这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浪费掉,这种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不仅不惜福而且损福。要知道,福报是有限的,若不惜福,便是损福,福报很快就会用光的。很多人常讲「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就是子孙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够惜福、知福,而且一味地损福,不久之後就无福了。 / f3 g5 S: N0 m$ O* e: d
5 C& X+ _" @! p4 h: o/ u- P- f% R
福报少的人要「培福」,没有福报的人要「种福」。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须菩提尊者专门向有钱的人托钵,因为他觉得穷人已经很穷了,再向他们托钵是非常残忍的事。後来,佛知道了这件事,就说:「穷人已经没有福了,你再不去向他们托钵,他们就更没有机会种福,以後福报也就更少了,你应该要去向他们托钵。」这是佛陀慈悲,教我们:没有福的人要种福。
; k& \2 B2 e" Q
, h' Z7 z! }* R+ q1 E「四要、四感、四福」在《我为你祝福》这本小书里有收集,《平安的人间》这本书里也有「四要」,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把「心五四」运动称之为「?世纪的生活主张」;如果分开来讲,「四安」称为「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张」;「四它」是「解决人生困境的主张」;「四要」是「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四感」是「帮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张」;「四福」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主张」。这些主张是大家集体创作的,是我们团体的主张,这表示我们大家是团结一致的,我一提出「心」五四运动,大众立即响应,并提出落实在我们生活中的主张。
4 z9 L* L. A4 T3 E3 L- @
! p$ ^6 ]* K! _/ P( a「心五四」运动' U# X) y, R' B

/ e: y4 T% P! T# M; a6 o( `+ n是以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
, Z7 H1 o* Y5 u; Z# w. e: J9 x( H" g6 ], `0 e
来实践大学院、大关怀、大普化三大教育目标 5 C& a+ P# X0 r" q. `, V" N
' j) P1 F. p# ]. b5 l- Q
「心五四」运动就是精神启蒙运动,目标是佛法生活化,这就是生活教育。也许诸位会怀疑,将来我们的大学院教育是不是佛法生活化?答案是肯定的,包括课程、校园的境教,都是朝向此一目标。今天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已在推动佛法生活化的教育,因为我们是以「实用为先」,而「实用为先」就是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
& F( {9 Y3 K# L2 t4 n/ {6 k% e
, x1 |' j$ V5 p# o5 Q; |启蒙是指心智的开发、观念的转变。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心智有问题,观念有问题,结果造成自害害人。因此我们的「心五四」运动,是以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来实践法鼓山所提倡的三大教育的目标,即大学院教育、大关怀教育、大普化教育,和推动「提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 G- d0 n4 S& A: `

1 E& h  L1 Y1 A' q9 }8 w& Q「心五四」运动
+ R0 O$ ~7 A& _! B: n' L: X, m; O0 Y
淡化宗教色彩,入世化俗。) a2 J; U) t7 i. M4 M# K
: w8 E2 Q( p2 S
充实佛法精神,避免随世流俗。 3 S' n" U2 t0 m8 D# b

' _: ^9 f" M( k! ]由法鼓山僧俗四众以禅修的方法及观念,落实於日常生活,同时推广到家庭、校园、社区、全世界。
% i$ H! g) P. Y8 v( c
! q8 m' J9 a* N& [2 T9 r! o9 S9 Z如何推动「心五四」运动?一方面淡化宗教名相的色彩,入世化俗,另一方面,要充实佛法精神,避免随世流俗。一个佛教团体怎能淡化宗教色彩呢?佛法与宗教、哲学、科学,是不一不异的,具有其各种层面的功能,未必要受到宗教、哲学、科学的界定。佛法就是佛法,因为某些宗教是讲「创造神」的信仰,以及灵异现象的崇拜,而佛法是不讲创造神的,关於灵异及神通,虽然佛经中也有介绍,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至於中国的禅宗,更是不主张利用灵异及神通,来诱惑信众,中国的禅宗是最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教。
- Y" G+ d% u. Q* `/ l- K
* {) ^+ L  W* p7 O: @所谓淡化宗教色彩,主要是指不以灵异现象及神通能力等神奇神秘经验作为号召,强调不对於偶像的崇拜,尤其以活人、灵物、灵力为偶像等。佛法的最高原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非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还一再地说:我讲的都不是真实法,都是方便法,都是权巧法。因为所有文字、语言、理论、观念、方法全部都是方便法,没有真正的真实法,这叫做佛法,如此就淡化了宗教信仰的色彩。此外,活人偶像、灵物偶像、灵力偶像,乃至思想的偶像都不崇拜,只有以「心五四」的方法帮助我们解除困境,这就不再属於宗教的范畴了。所以请大家不要担心、害怕,以为淡化了宗教色彩,便会失去佛法原有的方向,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充实佛法的精神,在世间中影响世间,在世俗中转化世俗。我们不随波逐流,相反地,要作中流砥柱,入世化俗。 - e, N% y- e" {# F" X9 f+ H
% f  y5 i3 t& C" O4 n* w$ L
「心五四」运动从何处着手?为了避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目前僧团和护法体系正在思考具体的实践方案,例如先在某些地点设立示范区,然後再将实验的成果推展到家庭、社区、校园,甚至於推广到全世界。(圣严师父对专职菩萨之精神讲话,一九九九年九月七日於农禅寺斋堂,胡正中居士整理)
发表于 2009-2-5 20: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我以后要学习的谢谢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23: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少有高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08: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啊,真的是教会你如何出世做人的,谢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15: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僧得道。哎。。。看来,我以后去当和尚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09: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看来 我比较善良~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21: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台湾那个很有名的吗  貌似好多名人都和他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2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随喜,如沙漠中一甘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7-14 23:05 , Processed in 0.05386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