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576|回复: 0

时尚=同性爱?男人爱美不是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4 15: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g0 u8 S. U8 |6 x1 V) I1 [
情景喜剧《Will and Grace》里,不名一文的同志Jack和嫁入豪门的贵妇Karen这对社会地位悬殊的朋友间有过一场非常精彩的对话。Karen望着自家满当当的奢华更衣室,叹道:“我花了上百万美金,才刚刚懂得了什么是时尚。”而Jack则语出惊人:“我天生就懂时尚,因为我是同志。”Karen顿时语塞,实在想不出这句话的破绽,同时“罐头笑声”被放肆地开启…… / ?& u8 r3 Z0 G  T: r
" B6 f% D# _: _. V2 l8 g3 E8 X
环顾四周,从时装设计师、造型师、化妆师,再到最坚定的时装消费者,仅从数量而言,同性爱便对异性恋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多年前Jacques Fath的一句:“时尚是一种艺术,而男性是艺术家。”则把男同性爱对时尚的贡献神化了,至今仍像一条魔咒,投射在时尚界。“我同故我潮”表面上看起来实在无懈可击。
8 j* n- d8 d  G; B6 C- Y( j8 h1 \5 f2 Z) u: r* Z5 k
Tom Ford 2008春夏男装广告,摄影:Terry Richardson  e* z- l  o+ K# V% ^! K. o4 i, e
) S) y% B  [, V* x8 x2 z* b% C, [
不再恐惧的雄孔雀
  a$ j4 ?( v3 f6 I1 A5 p3 T& Q) J
. z- h) I, R6 a/ `. J在许多文本里,一再证明男人关注时装的行为,“会使自己陷入丧失男子气概的可怜境地”,更别提那些深陷于时尚产业这个“高危行业”中的男人们。这种无聊的想法起始于工业革命初期,即便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异性恋男人也还是坚定地对时尚绕道而行,其最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出于“明显的对同性爱的恐惧”。大学校园里第一个穿牛仔裤,第一个背双肩背包的男学生,往往被毫不留情地划分入同性爱的阵营。这无疑将时装粗暴地和同性爱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只有剪断这条绳索,才能将“同性爱领导时尚”的神话打碎。 & d6 Z+ w, i. T: L- r+ t

% m" p4 Z. {0 d2 G# t: [; c4 ]时装界为此做过许多努力,目的就是为了让异性恋雄孔雀能像同性爱雄孔雀一样自然地开屏。历史上最著名的男性时装运动,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新男人”(New Man),以及上世纪末的“metrosexual”。他们都在传达“男人爱美不是罪”这条很朴素的道理,然而最终因为把男人打扮地太过娇气,而无一例外地铩羽而归。领导“新男人”运动的是男同性爱,他们相信具有女性特质的装扮是同性爱政治的基本成分,这一次他们吓坏了异性恋男人;而“metrosexual”的旗手却几乎都是异性恋,他们过度模仿同性爱对身体的态度,并将之夸大,仍旧引起了不快。Rowena Chapman高度评价“新男人”:“他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想,一种形式战胜内容的范例,一种合法消费的象征,一种劝说人们呼唤并接受变化的计策”,只是没用对劲。对时装而言,“丧失男子气概”确实是横陈在同性爱和异性恋之间,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 ?9 d; U+ a& O( R0 a/ n

- h. ~" @5 P- Y3 K- X, d' l1 w2 {* }7 F2 R+ x

% Z8 c" Q: E$ a9 d4 d7 u) P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非常贴切地描绘了今天主流男性时装的面貌。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时装界不再刺激男人脆弱的神经。最终把“metrosexual”踢出局的“ubersexual”最能说明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于是,一种折衷后的男性时装,悄无声息地将无数异性恋男人招致麾下。美国的剧集《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便体现了这种策略,深谙修饰身体之道的5位同性爱时尚行业从业者,并没有把那些完全忽视自己身体的异性恋男人变成他们的克隆,而是根据他们本身的社会、经济、年龄等身份,度身订制一种精致却并不娇气的身体方案。这套节目推出的年份2003年,也恰是metrosexual全面溃败的第二年。即便是站在时尚最前端的设计师们,也不再执着于为男人穿裙子,转而向“男童”或“街边仔”看齐,固然顽劣,至少看起来不会显得太过女气。如今通过时装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适度的修饰,已是全世界男人所具有的共识,而并非只是同性爱的专利。恐惧被抚平后,神话随之破灭,时尚的大门就此为异性恋男人大开了。
5 U5 {7 i6 }& V: z7 C: E0 n5 n6 h/ E

1 G3 S( z* f+ i1 RGUCCI09春夏男包/ _$ d: Y) r% p2 W0 e; }, E

2 p- G7 h  C7 ^6 M9 t0 \! n女神的复仇 + _. u8 U, f2 {1 T1 p
3 D6 M9 O6 D+ y) h2 V9 Z0 [
3 \  d; |0 X% Z9 X. C- I+ G
而真正到现在仍执着于把男人打扮得过分娇气的,却是诸如Miuccia Prada、川久保玲等女性设计师,用Miuccia Prada的话来说:“我在报复。”报复什么人?当然是那些男性时装设计师。
& g0 m. P' N8 n3 h4 [! B
& i- A0 C2 o% e$ dJacques Fath当年所说的“时尚是一种艺术”,暗指了男同性爱设计师在女性身体上,实现一种完美的理想。在这种并非“感同身受”的理想中,男人无疑夸张了“性感”。这点在Coco Chanel和Christian Dior身上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仅仅把女性看作一个性符号的话,Dior的女人绝对比Chanel的女人更具诱惑力,而Chanel则胜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过分倾向于注重服装审美层面,并且使时装更有表现力是男同性爱设计师的强项,因此更容易满足女性的虚荣心,以及她们对“艺术”的憧憬。有位女性设计师认为:“女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服装,在此有一种认同现象,而男人设计的服装却企图使女人升华。或许由于这一原因,女性设计的服装并不十分惊人,因为我们了解其他女人的要求,她们希望掩饰的短处以及她们希望显示的长处。现在女设计师已经能与男设计师平起平坐了,尽管她们采取了不同的设计途径——男设计师着眼于升华,女设计师则注意认同。”
0 b6 x0 ~5 Q; I) W1 U2 e: i+ Z; a/ k1 Q. O. v: t
正当同性爱男装设计师在经历了两次革命的失败,转而采取“认同”的策略来吸引异性恋男性消费者的同时,“升华”的设计策略也正变得越来越羸弱。人类学家Finkelstein认为,这反应了男子社会地位的变化。一方面,男性在新的生产关系中被整柔了,而另一方面,女性也被整坚强了。以往“女为悦己者容”的窠臼也开始站不住了,在当下的身体策略中,男同性爱设计师的优势荡然无存,单纯追求审美层面的“升华”已非常悲惨地被烙上了“过时”的印记。现在回想起Jean Paul Gaultier为配合metrosexual运动所推出的Le Male化妆品系列,简直就是一个笑话。John Galliano在经过长时期的戏剧化的夸张后,也开始收敛起漫无边际的想象力,转变得更为实在了。而如今更为激进的女性设计师对男装所做的改变,则从另一个侧面,恰恰证明了女性设计师群体在时尚界所掌握到的话语权一点也不输给那些男同性爱设计师。
2 _/ c/ j9 }( Y
. H( Z7 Q6 x+ F  W
0 X$ O5 s: [! \8 D$ R* F新品广告大片
) R& L0 X  T  D+ u
; I# j7 t- J1 P1 m; a& D: w权力的假象 8 D6 i: [# V$ ?/ U7 A5 [# Y. y
1 Y7 n. g8 g+ @. M2 F* P; P

- J, F1 N- C, @, P- ?+ I尽管无论从异性男人对时尚的全面投降,还是女性设计师所获得的话语权,都已为时尚中的男同性爱松了绑,然而,时装界内部却仍旧假想着这个浮华行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个同性爱。许多异性恋男性从业人员甚至在事业的开始,不得不故意把自己打扮成夸张而缺乏任何美感的样子,甚至模仿着同性爱者的语言风格,以获得一种个人身份对群体的认同。因此,虽然同性爱作为一个亚群体在传统的男权机制下,仍旧处于弱势地位;但在时尚圈这个可供他们恣意表达,并可轻松获得成功的小圈子里,却报复式地对女性以及其他异性恋从业者构成了权力关系。 4 C  m" }$ W) L) g

: A$ n8 c9 B# h: V/ M2 e请不要忘记男同性爱并非站在了男人的对立面上,正当异性恋男人开始在时装中接受“男子气概的丧失”的同时,传统的为了财富和权力勾心斗角的男性气质,在男同性爱身上也并非不存在,就先前Giorgio Armani对《纽约时报》时装评论Cathy Horyn所做的“驱赶”行为本身,便是一种明确而暴力的权力行为。
3 p( P4 M5 g, v" x- v! q
) X9 n( ?4 `2 O而相反真正操纵时尚产业的仍旧是异性恋男人,尽管男同性爱设计师貌似掌握了流行的密码,而变得盛气凌人,然而却只是另一种虚荣的表现。时装或许是“文化产业”,然而毕竟是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不可能只考虑其“艺术化”的追求,而忽视其商品特质。时装公司的老板,往往是资产雄厚的国际大集团,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便是要对设计师做出限制和约束,以保证作品的一部分确实能被卖出去。即便是站在时尚巅峰者如Marc Jacobs,也仍旧坦言:“面对Arnault先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好像是个小男孩,想要极力讨好自己的父亲。”因此,这世上并不存在着所谓“同性爱领导时尚”的神话。只不过,同性爱所代表的放纵、奢侈的生活方式,恰恰是时装想要不断贩卖给大众的核心价值,也是让男人和女人不断购买时装的原动力。从这个层面而言,男同性爱在时尚产业中所呈现出的权力假象,正是其服装营销的一部分,仅此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9-12 11:39 , Processed in 0.05353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