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达目标。
, X8 _: w; Q+ ?) ?" B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种子,将来才能开花结果。过去有一个女孩,父母双亡,沦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斋供众,当下生起一念随喜的好心,但是摸摸口袋,身上只有一个铜钱,是过去翻垃圾捡到的,就把它拿出来布施。大和尚知道了,亲自为她上堂说法,为她诵经祈福。, [/ t7 G# I/ ?1 d: ]2 h; U# u
这个贫穷的小女孩离开寺院以后,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就睡着了。这事皇后刚去世不久,国王心里烦闷,和大臣出外郊游,见到树下发光,向前一看,是一个犹如仙女下凡般千娇百媚的女孩,非常喜欢,就被她迎回宫,立为皇后。5 ~) r: `: ?* h: j& i
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女乞丐,一下子贵为皇后,她心想:“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福报。”因此,为了感恩图报,她从宫里带了财宝,要到这个寺院里去作大布施。/ {- K/ l+ s- ]. o9 b; g1 c E7 R
途中,她心想:“当初我只布施一块钱,住持就亲自来为我诵经祈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这个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视我呢?”, x! \4 ?9 w5 O5 Y
但她来到寺院时,大和尚见都不见她,只叫一个知客师为她诵经祈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气,失望,后来知客师说:“施主!上一次你来,虽是一个铜板,但那是你的真心里全部所有,至诚恳切,那一个铜钱的功德无量无边,大和尚当然要为你诵经。现在,你布施的财宝虽然多,不过,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为你祝福就够了。”
0 E4 ~( E- j/ {. K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同是布施,如你心里望报,你的心量很小,功德就小,我的心广大无边,如此我的功德就很大了。一念虔诚,即使布施一块钱的功德,有时候与布施百万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
8 E* _: j- ?) g+ f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9 S1 o5 r# R7 t
布施的果报究竟如何分胜劣?有时候布施田胜财劣,就如过去佛世时,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地方,一个儿童欢喜的捧了一碗土供养佛陀。因为布施的对象是佛陀,田很胜,虽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却奇大无比。有时候财胜田劣,例如用珠宝布施给穷人。有时候田财俱胜,例如用黄金七宝布施给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时候田财俱劣,例如用剩菜给乞丐吃。9 O7 m, N, _$ S$ l( u2 v2 c
有时候心财不同,心很重,财很轻,例如“贫女一灯”,贫穷的女子布施一盏灯,心很重,财很轻。有时候财重心轻,例如前面故事里的皇后一样。+ A) o/ E) ~0 J4 ^+ D) h& r8 A2 _7 X
有的是心财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来布施贵重的东西,例如须达长者布施祗树给孤独园,这是心财俱重;还有心财俱轻,如用傲慢心给穷人一块钱,还要叮咛:“下次不可再来了哦!”
* |2 y- S: \, ^+ ]# V- Y% v/ y/ {此外,还有施受的不同,有时施者清净,受着不清净,如我们到监狱里布施,布施的人心里很清静,可是接受的人不清净。有时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如有人偷窃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到寺院里去添油香,这是布施的人不清净。有时施受者俱不清净,如盗贼窃盗赃物给贪官,这就是施受俱不清净。
. r5 \4 I' v5 f% M因此,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有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惟有我们本体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减,无多无少,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