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138|回复: 0

━═☆南无我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星云大师白话文浅译(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8: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著,以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不可思量的,佛陀!」「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不可思量的,佛陀!」「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i* E# c" n! C5 _& Z, R5 K! W

1 z) d7 K, c( d4 [9 E
0 b8 n# M! I8 E7 b) I. A$ o, o. T# s  L1 q' C1 }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为什么?因为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无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4 Y6 x( O; k+ P) Y! {! C

3 E: {: _3 Y; L1 d) ]" o; }/ R, J6 J# {( D& n4 {4 h$ B
5 E- F2 x. \6 i! _) B/ |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
! w' n0 Q. f, ~* R0 n1 w3 F
8 d0 {. F- Q9 S" [
8 e" ~: e9 {7 C0 }! G# g1 U1 @! g
2 j. @. Q/ _* ^2 g; @% q「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执著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揹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 u& |5 [% ]9 }+ W
/ v* ?% ~( O; Q3 d; m; t
6 V: O- ~" d) o3 T4 h' x+ K8 c! T4 U

, K  j9 V2 `+ c& N4 g$ K9 {* U
3 |  r% D, G: ~9 ?- \& R「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陀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著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U7 n/ }' R& L: G' S

1 i$ Q- R7 ?4 c, ]「须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陀不过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
# a" x8 c9 V+ O6 H: Z0 ]' r. x8 k# I. E0 l% C. d7 N! l

& i/ Y; y$ j0 Y( h3 u& P; y2 z( A7 v6 V& L5 m) \+ c
「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部经,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因此,如果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著,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字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 @4 Z4 c/ g% L* Z( Z, L3 e

( g) q6 X% @$ C9 n" V" U+ y9 h; p2 @. V
  G/ e  y) I" V( Q9 X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q$ |- k9 g6 M, ]8 R

! ?2 D$ K2 k; ^6 ]  S8 p7 q  `. K* e& C/ b6 k% n

  S- Y! B6 w/ s# S%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c4 S$ D0 r. x& d0 R0 t
" e1 E* y- x9 c# e, a

: d8 _) q) i1 z4 R: F
/ F( j5 X% E+ `9 i「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歎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 m9 U! p* m9 W2 C1 |
! Y, U# E( Y% `' ?' P# o4 B7 b

  g/ Y+ [: |5 i$ a& b6 o" r+ |1 ^6 s  q! K4 F2 a- A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著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9 k; t* V9 o6 @" k7 A/ }

6 P! _4 `& `; b) R! O  u
2 s! ?: O) {3 \& U( u& u9 G+ |" d2 C4 t( M4 o5 T. @, b3 g
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著,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9 w4 v2 C0 a% Q7 `* W0 P

- L0 r1 T. R5 S' B
  Y) \6 O4 j  X* {5 A8 Y; i/ U3 ^" Z8 c  x! L7 ]

# X. r) |; j/ j& n/ K「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 X0 g% K9 u9 ^
3 ]) u8 N1 c0 b7 s

# Y2 A. r% F8 f" c% c) k; V9 [5 `; o$ C" t! z: u: v: \) L7 d7 F
& D1 m+ }$ V/ j; {  W! P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恭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恭养。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7 `+ Y1 g; j& \# @6 d% u
9 @) A  K9 t4 @7 @: E0 m% J* m/ ~: J- S
7 s6 |, N6 U3 [1 C1 j1 e' v; i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 ]. b6 R3 d' ^1 ~: Z6 v+ S

8 ^5 s! S% |) T' W7 l7 }0 y3 o1 R# m+ U# L. C
; ~8 }% v; c" V/ O0 h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 ]) a% o' O+ q. |- y; ~, F8 r: B6 @4 q- x3 A, U  ?  E

1 R6 C4 f+ J" m
$ d1 n) k, f8 _) [3 ?( r# V) O9 o+ F「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2 b7 M/ \) Q

# u. h& V! S5 }0 \# @8 G1 ^
& ]$ \! e+ p$ u: ~% {$ u- A: x8 P( n+ [' M# g7 R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歎,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能,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著,即名为实相。
: |. d7 Z. P, I/ U) l3 L) O9 Y0 W! @8 t5 `% n& ^

7 n: L* w% S: y  j2 ~3 n5 _; c9 e- s+ }# L7 S+ ^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
, _% B% \4 _. W2 D  Y3 s2 M8 I# p, N* G
1 n* n( C( U5 W9 k9 h  ~2 B( 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9-11 07:22 , Processed in 0.05228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