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599|回复: 0

提醒: “无糖”食品多吃无益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6 09: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市面上的“无糖”食品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国内“无糖”标准不明,市场上有人钻空子,混淆“无糖”食品的概念夸大宣传。" d. K8 C% o1 p. x4 w
" K8 Y7 G4 Q6 D6 Q3 U+ g% [/ T/ K; X
  现象:“无糖”成促销卖点" p3 }2 q+ [: q' l8 ~8 _* a
' F, O4 d; T# C1 G- A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无糖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 C) R5 C+ R# g  s. V4 e& s 7 ~4 ]' \$ |9 \6 o6 W
7月4日晚上,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上的一家超市里,记者看到很多产品都有两个版本:有糖型和无糖型。有的产品直接在外包装上标注“中老年型”、“无糖也甜”、“无糖无蛀牙”等标识。* l/ ~& `# |+ X* g( V
9 q# J# w% Y8 X' l* r
  在超市和商场里,销售人员把“无糖”食品的“功效”说得天花乱坠。芝麻糊、麦片、玉米糊、牛奶、酸奶等,都推出了“无糖型”。推销员看到记者在无糖芝麻糊前驻足,赶忙上前介绍:“这是无糖的,专门设计给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患者或者减肥,吃这个最合适了。”隔壁卖玉米糊的推销员也凑上前来说:“试试我们这个玉米糊,绝对的纯天然食品,没有加任何糖精、白糖,绝对健康。”
9 N5 g$ f, ^3 R( g4 g  ]7 ^' _! I8 ?( u% Y$ o( d: v5 c
  记者注意到,一些专营保健食品的小店,推销“无糖食品”更是不遗余力。在位于南宁市古城路的一家保健食品店里,店员拿着糖醇食品介绍:常吃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
- A. i4 W. Q) q, o5 A, g4 F
: O+ F2 E& }( d. d  记者发现,对于“无糖”食品,商家的标注方法很多。有的直接在显著位置印上“无糖”二字,有的则标注“无蔗糖”。有的分为“原味”、“甜味”、“木糖醇”等多个品种,一起排放在展销柜上。
  X" f5 W* _2 \- D# E6 T* g* e6 u0 G/ {
  一连串的数字,密密麻麻的列表,却少有含糖量的明确标识。普通消费者看得再仔细,也很难从中知道些什么。更别说大多数产品,连营养成分列表都没有。有的产品就简单标注配料单,介绍产品含有食品添加剂,或者是笼统地称为甜味剂。
6 Y  o6 A' m( I/ |; x) U0 |* z9 L$ o  W! X8 N# S5 D: U( G/ @
  揭秘:此无糖非彼无糖9 y$ K) N. X" U3 m, B- I! i* o

1 P3 p8 v( D% p5 F  记者从质监部门获悉,目前国家对于无糖食品没有一个明确定义,根据《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 Q) [  k- z7 F5 y2 L$ r! p+ t" `( J
9 X2 }+ t% O( ^8 S; t7 z" s! m4 \! W  无糖食品究竟是什么?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卫生科科长杨虹介绍,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无糖食品是指不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6 j# O5 c5 T9 o8 {* x) b
8 h4 j& F6 a+ i$ i: u
  杨虹解释,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正常的人每天能量来源分三大类: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糖实际上是碳水化合物的代名词。所以,在商品的营养成分列表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一般就代表商品的含糖量。
' e# G1 l$ A  A/ {8 |5 j3 d$ B$ ~8 W# X( m% j9 v* S. Z
  碳水化合物又分为四类:单糖、双糖、多糖、寡糖。寡糖在生活中很少见;水果和蜂蜜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蔗糖属于双糖;淀粉、纤维和糖原(一般存在于动物体内)都属于多糖。日常所吃的糖,其实仅仅是一种带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单糖和双糖的统称。葡萄糖是最常见的单糖,而蔗糖则是双糖最常见的代表。单糖和双糖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食用后能使人体血糖较快升高。
# y( f$ E/ V/ W
0 h$ B+ O9 I& i6 p8 [  国际惯例上所说的无糖就是没有添加单糖或双糖的食品,它不能含有蔗糖。并且那些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也不能添加,例如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的。4 I1 c9 E6 a9 @
  \" Z& a0 J0 ~) o9 p' ^
  碳水化合物当中的第四类是多糖,淀粉、纤维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在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很丰富的淀粉,淀粉可以被人的消化酶分解成为单糖吸收。
3 M  f3 d$ a7 q6 k6 G/ F
0 R) a% A( _3 \* u) e/ p! H8 j  杨虹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们嚼馒头这些面食的时候,会越嚼越甜,这就是馒头淀粉酶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除了经过提纯的油脂和蛋白质粉,没有什么食品能够真正无糖。2 o- F/ A+ }* v9 p/ f
: y! J. P! Z: q1 r1 a1 B
  麦片、谷物、糕点等粮食类的东西,有糖和无糖只是体现在口感上,但是对控制血糖没有显著效果。这些淀粉在人体内是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的。
2 [" I+ c2 ~6 G0 I! T. [% y- h! O2 x- j- E! T% U
  提醒:看清含量标识
. u  }6 h  C% g( q
5 v5 \  K2 P) x6 i* i! w( V3 a  由国家标准委、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于添加剂的使用有很详细的规定。不同品种的食品,添加何种添加剂,添加的量限定于多少,都有规定。
0 t, w3 N* C7 A4 M% ~+ N! [
$ ~9 Y7 e, F+ ?& o) p  但是大多数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都只是笼统写明使用了甜味剂、复合甜味剂、蛋白糖等名称,并没有详细注明甜味剂的真实化学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 e+ @  C/ d% H' v& V) I0 T

( Y3 @9 x$ q. m  K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的“无糖”食品标注不含蔗糖,配料表当中却标注有糊精。杨虹介绍,糊精属于淀粉水解物类,它们既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也和白糖一样容易使人发胖。含有这类代糖成分的食品,在国际上是不能称为无糖食品的。; N) }  F1 J7 B

; t+ h1 C1 V5 j4 y6 Q  “聪明”的商家标明的只是不含蔗糖,算是打了个擦边球。杨虹提醒到,很多没有添加蔗糖的食品,并不代表不会导致升高血糖,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等添加剂,升高血糖的速度,未必会比蔗糖慢多少,甚至有可能高于蔗糖。因此,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需要睁大眼睛看清含量标识。
; G8 `8 Y! |8 p- p. W! M& J1 ?. }& l/ _
  目前,在我国列入使用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等。在添加剂当中,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较为安全、健康,它们的成本也比其他较高。所以,在挑选无糖产品时,可以优先选择这两类。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等甜味剂,在某些国家是被禁止使用的,在选择时要有所考虑。
2 h+ J. F1 ^5 q) T# I
& V$ t% k, }( p/ U9 D" L, b  专家:无糖食品多食无益* ~7 K- k" ^5 x+ Y* q: i

! `  i# H3 |9 S4 k' {& d& M2 w  R  无糖就代表健康?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自治区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陆光成介绍,无糖食品要有甜味就必须添加甜味剂。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的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比如100克的产品中,原先要添加40克的蔗糖,现在只需要加零点几克的甜味剂就足够了。那么剩下那些重量用什么来填充?淀粉或者是淀粉水解物就会被用来作为填充物,而这些东西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对于糖尿病人和减肥者来说,也是一个负担。6 `$ u. O( n" x: d  {! j

1 W+ ?  s" w  k( S. G  最糟糕的是,很多人因为食物的“无糖”标记,就放纵自己的胃口。有研究表明,高效甜味剂有刺激食欲的可能,从而促进肥胖;部分消费者对阿斯巴甜敏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即使是糖醇类,过量摄入也有可能引起腹泻。
" M& w4 i) R2 z9 ^% O* R3 q0 w% P2 L0 R) P- k
  陆光成介绍,大部分的甜味剂都是人工合成的。人体在食用了这些甜味剂后,要通过新陈代谢排泄出去,过量食用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婴儿、孕妇和一些特殊病患、老年人,最好不要食用太多含有甜味剂的食品。
/ d, Q. z" E/ B% T- N+ z- w  [# f  l: D2 I
  陆光成说,无糖食品毕竟也是用粮食做成的,所以摄入量还是要有所控制。要计入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当中,保持热量平衡。所以,在挑选无糖产品的时候,除了含糖量,还需要注意看产品的总热量等标识。要远离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就是均衡饮食,用天然食品来替代添加剂,不要盲目依赖无糖和低糖食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4-2 17:23 , Processed in 0.08706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