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市面上的“无糖”食品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国内“无糖”标准不明,市场上有人钻空子,混淆“无糖”食品的概念夸大宣传。
) g8 U+ d4 q) ^. z0 }. B! `" g0 Y% {- h6 S
现象:“无糖”成促销卖点
! ]- F" b7 z S5 O( J: O6 r, v- K) Q- Z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无糖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6 H9 u6 G$ t5 v 0 L: X% D- N( X: N; u
7月4日晚上,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上的一家超市里,记者看到很多产品都有两个版本:有糖型和无糖型。有的产品直接在外包装上标注“中老年型”、“无糖也甜”、“无糖无蛀牙”等标识。
5 R, Z0 p$ x9 X2 i" H9 P
% R4 q( F3 L7 Z5 }' D 在超市和商场里,销售人员把“无糖”食品的“功效”说得天花乱坠。芝麻糊、麦片、玉米糊、牛奶、酸奶等,都推出了“无糖型”。推销员看到记者在无糖芝麻糊前驻足,赶忙上前介绍:“这是无糖的,专门设计给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患者或者减肥,吃这个最合适了。”隔壁卖玉米糊的推销员也凑上前来说:“试试我们这个玉米糊,绝对的纯天然食品,没有加任何糖精、白糖,绝对健康。”
, d& R0 V. @* R5 c) ^) d" X3 R3 p5 y% c+ N+ E- J+ Q
记者注意到,一些专营保健食品的小店,推销“无糖食品”更是不遗余力。在位于南宁市古城路的一家保健食品店里,店员拿着糖醇食品介绍:常吃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9 ]5 F9 R( B2 M& g7 C' [- b
1 t1 E6 h4 ?: b( \. x( Y! C 记者发现,对于“无糖”食品,商家的标注方法很多。有的直接在显著位置印上“无糖”二字,有的则标注“无蔗糖”。有的分为“原味”、“甜味”、“木糖醇”等多个品种,一起排放在展销柜上。
: x- J5 V. T8 ^1 L I. r
# s. o3 |5 h Y8 j2 o" { 一连串的数字,密密麻麻的列表,却少有含糖量的明确标识。普通消费者看得再仔细,也很难从中知道些什么。更别说大多数产品,连营养成分列表都没有。有的产品就简单标注配料单,介绍产品含有食品添加剂,或者是笼统地称为甜味剂。) x, Q+ K- ?+ @# ~; [5 l
) H; X, A2 |& Z& k1 e% d
揭秘:此无糖非彼无糖
' j3 [ Y( @! a+ z
* O5 j1 u% n$ u) B 记者从质监部门获悉,目前国家对于无糖食品没有一个明确定义,根据《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j( v' C2 W3 H7 @# l1 |
" J: a" ^8 q r: v4 G* J
无糖食品究竟是什么?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卫生科科长杨虹介绍,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无糖食品是指不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2 J1 H# Y8 T( r" z3 ~! T
$ R I2 m9 j1 N/ U0 F
杨虹解释,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正常的人每天能量来源分三大类: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糖实际上是碳水化合物的代名词。所以,在商品的营养成分列表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一般就代表商品的含糖量。" `. M( j7 c# D. e% x
$ v* |7 ^- }* a- X5 k& ] 碳水化合物又分为四类:单糖、双糖、多糖、寡糖。寡糖在生活中很少见;水果和蜂蜜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蔗糖属于双糖;淀粉、纤维和糖原(一般存在于动物体内)都属于多糖。日常所吃的糖,其实仅仅是一种带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单糖和双糖的统称。葡萄糖是最常见的单糖,而蔗糖则是双糖最常见的代表。单糖和双糖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食用后能使人体血糖较快升高。4 o1 y& n/ j) t3 B1 M y- C- E
+ x' ^2 c2 a# L6 |- e 国际惯例上所说的无糖就是没有添加单糖或双糖的食品,它不能含有蔗糖。并且那些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也不能添加,例如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的。
- D* X% E( [0 h
5 m& L" b+ l6 B. d 碳水化合物当中的第四类是多糖,淀粉、纤维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在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很丰富的淀粉,淀粉可以被人的消化酶分解成为单糖吸收。1 D6 F9 m' ]0 G7 D1 c) h# U
+ H# A) h+ Y# l* J4 @
杨虹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们嚼馒头这些面食的时候,会越嚼越甜,这就是馒头淀粉酶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除了经过提纯的油脂和蛋白质粉,没有什么食品能够真正无糖。& A [' s b. L. l! U5 n% o# S' `
# Z( D7 J( y1 p9 _ 麦片、谷物、糕点等粮食类的东西,有糖和无糖只是体现在口感上,但是对控制血糖没有显著效果。这些淀粉在人体内是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的。* q( d) f$ }( u3 a+ Z- e
/ Z( U3 Y2 ?( q0 ~
提醒:看清含量标识9 ~( L, s4 Z2 T+ E
& } G( ?/ D& ` 由国家标准委、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于添加剂的使用有很详细的规定。不同品种的食品,添加何种添加剂,添加的量限定于多少,都有规定。. L2 z5 G8 u- x" p9 a) [3 E; h( U# N
1 L( n3 g/ @) q0 X1 P, [; ?% w
但是大多数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都只是笼统写明使用了甜味剂、复合甜味剂、蛋白糖等名称,并没有详细注明甜味剂的真实化学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7 v b+ {+ d- e$ U2 j
; ~9 B: ]8 z/ f7 q* R9 A7 C# i8 F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的“无糖”食品标注不含蔗糖,配料表当中却标注有糊精。杨虹介绍,糊精属于淀粉水解物类,它们既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也和白糖一样容易使人发胖。含有这类代糖成分的食品,在国际上是不能称为无糖食品的。
: p( D* l- R/ d/ n- A% Z$ P* z7 Q7 O
“聪明”的商家标明的只是不含蔗糖,算是打了个擦边球。杨虹提醒到,很多没有添加蔗糖的食品,并不代表不会导致升高血糖,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等添加剂,升高血糖的速度,未必会比蔗糖慢多少,甚至有可能高于蔗糖。因此,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需要睁大眼睛看清含量标识。/ C6 g7 [+ Y! I5 Q7 Y
: @" d* @# i" C; x+ P0 W
目前,在我国列入使用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等。在添加剂当中,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较为安全、健康,它们的成本也比其他较高。所以,在挑选无糖产品时,可以优先选择这两类。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等甜味剂,在某些国家是被禁止使用的,在选择时要有所考虑。
# o! q L9 n) {2 R( o5 Y1 ^5 O7 d* S! a5 u. j4 }8 N
专家:无糖食品多食无益
0 s+ k1 @1 ]2 s3 ]1 P s7 A9 z+ M ?- K. A* `- f; ?
无糖就代表健康?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自治区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陆光成介绍,无糖食品要有甜味就必须添加甜味剂。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的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比如100克的产品中,原先要添加40克的蔗糖,现在只需要加零点几克的甜味剂就足够了。那么剩下那些重量用什么来填充?淀粉或者是淀粉水解物就会被用来作为填充物,而这些东西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对于糖尿病人和减肥者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 o$ n" p5 N8 T
! E) x6 v% g2 N0 ]2 l3 h 最糟糕的是,很多人因为食物的“无糖”标记,就放纵自己的胃口。有研究表明,高效甜味剂有刺激食欲的可能,从而促进肥胖;部分消费者对阿斯巴甜敏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即使是糖醇类,过量摄入也有可能引起腹泻。
! b5 S; a' c) ]- q8 M7 R1 t1 ?. @7 e: h" X! z
陆光成介绍,大部分的甜味剂都是人工合成的。人体在食用了这些甜味剂后,要通过新陈代谢排泄出去,过量食用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婴儿、孕妇和一些特殊病患、老年人,最好不要食用太多含有甜味剂的食品。
8 P. s9 W/ z1 J3 z; V% T+ d+ t' _/ T& ]! [5 _, p; c
陆光成说,无糖食品毕竟也是用粮食做成的,所以摄入量还是要有所控制。要计入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当中,保持热量平衡。所以,在挑选无糖产品的时候,除了含糖量,还需要注意看产品的总热量等标识。要远离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就是均衡饮食,用天然食品来替代添加剂,不要盲目依赖无糖和低糖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