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 生:先找承重墙蹲下; }7 h, s( s: Z! d6 ~
# Z! u+ m' K& w6 u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数百万次地震。在中国,20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655次,7―9.9级地震发生98次,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l0%。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何永年说,我国41%的国土和许多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因此,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是每个老百姓必须具备的知识。 f) `9 D# k5 E
% K1 g* Q$ ~$ W. ~. t; ?: f# W |5 ?那么,地震刚刚发生时,是否留给我们逃生的时间和机会呢?地震波分为两种:横波(S波)和纵波(P波),纵波在横波之前,当横波到来的时候,就是地震最为强烈的时候。但这两种波之间有短暂的时间差,每次地震的横纵波时间差都不相同,一般在10—30秒之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逃生和躲避地震的危险。 由于时间紧迫,每半秒钟都是自救的关键,所以容不得半点迟疑。但是也不要指望这十几秒钟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做很多应急工作。特别当地壳震动得很厉害的时候,人会感到头晕,四肢疲软无力,连移动都很困难,此时,必须马上抱头下蹲。) ^' O+ R: }/ I: r5 H
, B) G+ D8 T1 |, W# T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震应急手册》上写到,当地震来临的那一刻,在条件允许下,需要你学会标准的逃生措施以及注意事项。( D9 e* ?$ ]# _# C1 j5 D* V% r1 {0 T
4 h4 y* X x9 T# Q2 Q' g
1.迅速寻找承重墙
( c. e j& M/ [+ T X
0 |: Q9 y) H4 R- }, ?" K利用写字台、桌子或长凳周围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如果附近没有写字台或桌子,可用双臂护住头部、脸部,蹲伏在房间的角落。滕吉文院士说:“一柱抵千斤,如果有高大的柱子,那它是最好的掩护,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该找一堵牢固的承重墙,在墙边蹲下。”& f I. S* |. x4 n- R! y
# @ R+ w6 o6 b- |' v
2.立即蹲下蜷缩身体
0 A2 L4 T. S! I* H% S9 E; g- {& Z% h5 |2 L7 ~; \+ L
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颈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8 n" e3 C8 x9 o: s# w7 ~- K7 R7 Q+ |) G( p) J
3.远离玻璃、门窗、外墙
! M7 @6 U# d' l4 Q- a
2 Y6 o" C# j% U, E0 ?在躲避时还应注意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例如灯具和家具;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 P6 f7 S& q0 A
4 u. T* c4 e% I/ i; n' ~! N
4.立即滚下床$ v, ~& H0 @: A$ |" ^- m7 Y5 A
, p- W, e4 a6 J z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提示:如果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抓紧枕头保护住你的头部,然后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要意识到可能会断电,火警以及自动喷淋装置可能会启动。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0 Z0 ]$ Y* D- b& ^
( d5 b; q% S" W" N8 u: r
5.用肩背承受压力
% I4 w+ \) C0 ]3 p
7 m) a* E; v" m: m) C2 x! P/ a当被卷入混乱的人流不能动弹时,要用肩和背承受外来压力,随着人流移动而行动。弯曲胳膊、护住腹部,脚要站稳,不要被别人踩到。不要被挤到墙壁、栅栏旁边去。手插口袋是极其危险的,双手应随时做好防御准备。+ N5 ^ e; ?' I. n2 k x
. C! P% J# a0 s ]. N+ F- F6.木质建筑最安全8 I% I" ?3 w0 C$ c6 W/ ^ s
# P2 C& h5 {- G6 L- B' j* J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轻。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而给逃生人员造成伤害。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砖石结构的建筑较多,造成人员伤亡比较大。
! E/ L$ Z: p6 \/ q; u; v! N% p/ V. K' y! M( w5 ?
自 救:第一天得救生存率九成
# H+ m" e8 v& o* M9 v
9 |, {# Z1 T6 o; P地震带来顷刻的坍塌和毁灭后,有些人幸运地远离了残垣断壁,而有些人则被瓦砾和灰尘困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即便没有脱离险境,也一定不要放弃生存的希望。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同时,科学地自救和互救将成就生命的奇迹。6 y+ c E1 A* g
1 m$ e: W2 \3 v$ [
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不仅是对专业救援队伍的考验,也是在提醒被困者,抓住震后最宝贵的时间,也就是再给自己一次生的机会。国际上之所将72小时作为一个临界点,是因为,在地震中,人被压在地缝之中,身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一般人都会受到外伤,身体出现创口,而一些厌氧细菌,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就会乘虚而入,它们往往在三天后发作,造成创口感染,极易致人死亡。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地震中,由于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这被称之为“挤压综合征”,也会威胁性命。国际救援界有数据显示,在地震等地质灾难发生时,在72小时期间,受灾者的存活率在逐渐递减,即第一天(24小时内)被救者的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48小时内)被救者存活率为50%—60%,而第三天则降至20%—30%左右。因此,在这个时段内的自救就显得特别重要。
3 W% n. R+ y8 K2 m$ T9 q. }; q- L% I
如果被困或被压,一定要保持冷静,以下自救方法值得推荐。
- z* y1 E7 C6 W9 X7 m5 }5 ~
8 ~/ m6 W( u8 G! G: D向安全空间慢慢爬9 \; f8 R; f" @9 P5 R) B2 k9 h, r+ x; L
' r) D/ w% Q, |0 S& ~5 ]) M仔细观察被困周围的环境,如果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结构不够稳定,有可能在余震时再次造成危险,就要观察哪里的支撑结构比较强,要向那里慢慢爬行移动身体。同时,注意不要碰到不稳定的结构,以防其坍塌。
9 ~9 ?* z2 V: R8 y$ z
+ y( z4 c+ g; F0 r0 }不要乱动
* C7 u% x; ~5 U* z! ?0 `) s( ]4 F, E- ^1 ]5 K0 f/ k
地震后,通常被困或被压环境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急于找出口脱身、乱动乱撞的话,不仅容易使不稳定的建筑结构坍塌,而且会因出汗导致缺水,耗费大量体力,出现低血糖。这对等待救援大大不利。此时不要做过大的动作。% k& C) F1 r( d8 I
# w" v) C3 h5 D* V; v及时止血: I# S$ B; Z* G! R8 ]. i
* l0 V- T4 C! s$ q# M7 L' {地震极有可能给身体造成创口。如果伤口不大,可用力压一压止血。如果伤口流血比较多,可以尽快用带子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绑在上1/3的部位。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带子,可以脱下衬衫、寻找绳子等带状物止血。如果出现骨折,要用腰带、衬衣等进行简单固定。
* X) q* e% D0 z! s6 Z9 u! w; R7 H+ P' n3 ?2 W C0 k
想方设法找食物和水
; @7 t1 A& G8 h4 O# d. E7 A
* n+ S* @$ ? f z0 D这是供给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在身边找到残存的食物和饮用水,那么一些平时从来不吃的树根、树叶、树皮和草籽等,都可以用来维持体力。没有饮用水也可以暂时接尿液解渴。
7 b: ~: |' y/ s* z) v6 ~1 { B& t3 x8 C0 P; @) E( w) ~
少活动,擦去口鼻沙尘7 R. {0 S6 j0 W4 u- p$ i# Q+ ~
0 u8 b) B& j a7 Z5 S* ~
活动一下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物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四周找找有没有毛巾或布,可以用来擦擦脸或掩住口鼻,防止吸入更多的灰尘。没有的话,可以用袖子或衣襟代替。但是,活动不宜过多过大,因为身体受伤部位不详,如果已经伤到了颈椎或腰,活动过多极易加重损伤,甚至可能造成截瘫。7 h5 E5 T i; Z2 m% j* }0 n; D
3 d e- N* X3 @有条件抠出一个透气孔
# q; N. u7 L v P# d# E$ ]
4 @' j* Y, I" d1 p6 B把身体周围可以移动的物品放置在上方的重物下,一来可以防止坍塌,二来也能扩大空间,有利于呼入更多的氧气。如果没有可以移动的物品,可以用手慢慢将透气孔抠大一些,但前提是,一定不要影响到整个支撑结构的稳固。
' ]' q+ X' k! F+ N% [
2 v- P6 N/ I: `听见来人再喊救命 L+ ^0 i6 Y) I& X2 l
. V" T8 l& ]7 m$ c: F$ P
被困后一直大声呼叫是非常不可取的。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此时,你可以在听到救援者的呼喊或敲击声靠近自己时,再呼叫。如果没有力气呼叫,可以在身体周围寻找小石块、砖块、铁管等,敲击石头向外界传递求救信息。
" ~% V3 _) c! V, O3 G1 i' k' ^0 y
% t4 H) U# E+ c4 M被困者要相互鼓励. X8 p3 A$ A @& j. ]. ]
! a4 |8 v6 k Y3 [. b5 W# S几个人同时被困时,要相互鼓励,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D, u3 n4 Z; t% v/ T$ l3 i4 X
* f) c. X, l1 `+ c4 o
互 救:自身安全再救别人2 b- h( f# |8 G' j2 u6 t
7 i' ]' ?# q0 Y. j9 O8 D9 o" C. u
地震后,对于安全脱离险境的人来说,在大批专业救援队伍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的行动或许能够给被困者一线生机。
- u1 P+ n, ~" m, Q6 { m" v ?5 B* e A
自身安全再救人2 G9 G5 m. k* }$ P9 H/ m m g
7 Q, @8 m/ f% c7 F& ~7 M& ?
强烈地震之后可能会发生余震,施救者首先要确定自己已经身处安全地带。然后再考虑去营救其他被困者。' v- }) O+ c' n3 \( w
, ^/ O( O1 J+ z F" P不能急着生拉硬拽& d2 m" b' H! V. I' g
+ Z2 z: [* t! |! N- Y! X7 {+ d
不要冲上去就对被困者生拉硬拽,做到救人前心中有数。“先多后少”,即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先近后远”,即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先易后难”,即先救容易被救出的人员;“先轻后重”,即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要优先救援,增加抢救力量。
2 K6 g4 D1 h: X3 D0 @" u% }2 A F) N" K
不能多人踩踏: T" A4 R) U% c3 ~% `
2 G2 ?, x' U& A* s1 ~3 Z
在救援时,不要一群人都聚集在同一地方,因为震后建筑物坍塌时,建筑结构变得很复杂而且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如果大家都在同一地方踩踏,非常容易对幸存者造成二次创伤。: [ Y% S; ]& I& f: ~+ }" b
/ E8 {& {& `* q, K% M; c2 r
扩大通风孔道- {8 s+ y0 f/ n c" L& r1 ^* _
% r4 v0 l) P0 Z/ V! m在救埋在瓦砾下的幸存者时,要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通风孔道,保证幸存者呼吸通畅,以防缺氧窒息。- F$ [. q9 a; \ d5 `* B
" A5 l- t* [$ T) Z7 @2 O+ G
快速清理异物* C0 f9 {" U7 m: V
8 t2 O3 q" \8 ~% R+ E; q2 J
施救者要快速清理其头面部、胸腹部的砂土和口中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Q. @4 `, `* k) _# I9 k( x
6 ^+ K; q4 R# B7 \6 d$ A
轻拉被困者双手和双足- N) E8 H5 e: r, g
9 Z' c9 }$ a5 @8 K如果可以移动砖头就能把幸存者救出,施救者应轻拉其双手或双足,从缝隙中缓慢拉出,但一定要保持脊柱水平轴线及稳定性。呼吸心脏停止的伤员,立即心肺复苏。
/ {1 M, P; g0 Q; R R2 h- L7 K9 `5 Z0 u. V# l
有伤口先按压止血8 Y D# r L9 x0 j- q1 s6 C0 Q: h# \8 T
' q' P2 j% G$ w; l0 p+ w
如果被救出人员身体有创口,一是,可以将有一定厚度的软布直接覆盖在伤口上。* u8 f' g4 ?1 D% q
3 {. B6 k( H% {# n% \% Y
二是,指压止血。此方法适用于出血量大,有血管创伤的人员。施救者应将手指压在伤口出血之上的主要动脉部分,使血管被压闭住,以阻断血流。施加压力时,力度要适中,压迫10—15分钟,时间不宜过久,尽可能抬高患处,减慢流血速度。1 \' |" `7 q+ c3 s) A, h
& s- g5 D4 c6 q) K% i e0 Z三是,前臂出血,手指按压肘窝处动脉。伤口在肘部,压迫上臂中段内侧肱动脉。
" ?& g1 }+ P c' H2 S3 Z7 W
6 t( \! R+ |- T6 }/ J% X四是,手指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压迫手指两侧血管止血。: Q, Q* z$ I' s3 t: |% U) N) |& g& N" }
& j+ j+ r ?' ~; [% b1 Y5 w4 L
五是,大腿出血。让伤者屈起大腿,用拇指压住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的股动脉。 x. \/ \! W7 c: e* u
- A R8 ?! I- m ~( h! w六是,小腿出血时,施救者应用拇指压迫腘窝处(膝关节后打弯处)动脉。, W; x! _" Q0 [$ Z8 z
; o4 Z% @+ A4 E- R; |0 o
七是,足背出血时,在内踝后内侧跳动的地方用手指压迫即可。" n, y% E6 S7 G, a: v! h+ P
8 A. x+ B+ H+ R- X/ { E
止血带四五十分钟松一次: f" T( B0 {3 z/ J- v
+ I x( H2 a9 Z* ?/ Z) a- |
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采用止血带。不得已采用时,要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总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每次放松间隔以1—2分钟为宜。一般来说,上肢扎于上臂上1/3处,禁止扎在中段。下肢扎于大腿的中部。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在上止血带的部位,先用软的衣服、毛巾等垫好。/ O7 N7 G& t) b8 |+ [3 F4 Y/ Q
+ |4 G/ y/ G4 T7 h) X4 l6 x把患者抬上硬门板6 b" R# @& I4 o ?* W
! }. R6 f0 n* d4 C0 {
询问伤者是否骨折了,如果伤者称颈椎、脊柱、腰部等部位疼痛,在没有专业救援人员在场的情况,一定不要急于包扎固定,这有可能造成截瘫。如果幸存者中有医务工作者,人们可以在医务工作者的指导下,把这些受伤人员平稳地抬到坚硬的门板上。. S+ q, M9 F& r$ ]+ Y
1 x& F; ?8 C7 E1 h
用手杖、硬纸板固定7 x% D) {$ }& m: @ Z9 r
+ ~, Z) [$ U S5 M+ s$ `
如果四肢骨折,可以用夹板对其进行简单固定,以避免因运动而使损伤继续加剧。现场若无夹板,可就地取材,用木棒、竹板、手杖、伞、硬纸板等。在上夹板时,一定要在肢体上放上布类垫好。同时,要将骨折处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住。四肢固定要露出指、趾尖,便于观察血液循环。不过,对于伤者骨折的处理,非专业人员只能简单固定,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还是要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施救。(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刘源隆、尤 蕾采访整理)/ b, w8 y& @0 u) V m$ J2 f
2 h& U( F2 j- C \' r防余震:余震不断尽快远离危险区, ^' J$ `) [& q* I! Y7 H
. @9 H0 X2 }4 h! L( M+ }6 w- \/ ~4 Q
余震出现在主震以后,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4 {- s( s* f2 Q7 q
# j: F" O* m& B! X3 J0 F5 L* f4 V
主震后的第一次余震什么时候到来,是没有规律的,有可能立刻就有强烈余震,也有可能过上一两天。所以主震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5 y$ U$ d% ?' f8 p2 x$ L5 ?& q" u8 Q% v8 d% I4 Q
余震虽然一般较主震弱,但也足以造成进一步损害,并使建筑物更脆弱。除非警方、消防队或救援组织请求你提供协助,否则应迅速远离受损害的区域。6 E$ Q9 C+ @% Q* s& I
h3 I( q% w9 S/ s- @8 \
在主震结束后,已经逃生的人员,首先应立刻评估自身所处的环境,看其是否真的安全。其次就是要尽力联系外界求救,逃生者最好不要去急着救助他人,因为逃生者也是需要救助的,只有在保证自身生命,且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才可以选择救人。# h8 b' N2 P# C) h6 f
; X3 R* p& R/ X4 U; ]* O% J1 n主震结束后,对被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被困的消息传达出去,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当保存体力,避免大声的呼叫、哭喊。
) t) \2 q" s' M7 B3 Q5 P4 n. ?
4 z* p% Y6 M1 p" y. k6 Q- Y' t6 |一般经历过地震的人应该对余震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余震来临时应根据本人所在的位置采取不同方法。$ x3 {/ h8 g4 v0 _
2 Z3 u) z6 N. ?( c$ @首先要避免惊慌,以免出现踩踏、挤伤。余震发生时,如果在家,要尽量选择躲在卫生间、厨房等面积稍狭小的地方,关闭电器阀门。如果在学校,要有序地前往空旷地带,不要乱跑或跳楼。如果正在街上走,最好将身边较软的物品顶在头上,也可用手护在头上,不要躲在电线杆和围墙附近,应立即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