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 生:先找承重墙蹲下
3 C; p* L" j1 r+ B' i2 s+ b+ N5 w3 d9 s/ ^0 A7 |! m$ \) V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数百万次地震。在中国,20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655次,7―9.9级地震发生98次,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l0%。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何永年说,我国41%的国土和许多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因此,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是每个老百姓必须具备的知识。
( N% Q6 }8 w2 g4 \ x( ` H
' h* j( {4 k1 z/ I那么,地震刚刚发生时,是否留给我们逃生的时间和机会呢?地震波分为两种:横波(S波)和纵波(P波),纵波在横波之前,当横波到来的时候,就是地震最为强烈的时候。但这两种波之间有短暂的时间差,每次地震的横纵波时间差都不相同,一般在10—30秒之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逃生和躲避地震的危险。 由于时间紧迫,每半秒钟都是自救的关键,所以容不得半点迟疑。但是也不要指望这十几秒钟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做很多应急工作。特别当地壳震动得很厉害的时候,人会感到头晕,四肢疲软无力,连移动都很困难,此时,必须马上抱头下蹲。/ a1 O& `0 K, t/ \6 O# A' c
) x* l) n- r2 J1 q7 c. X v, g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震应急手册》上写到,当地震来临的那一刻,在条件允许下,需要你学会标准的逃生措施以及注意事项。
6 G3 T. J" K$ l; c: G& t( o9 ^9 w, ?. M% b' F
1.迅速寻找承重墙0 f2 Q2 B- \; F9 [; C
u1 ^4 Y: c2 [* m# m$ D利用写字台、桌子或长凳周围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如果附近没有写字台或桌子,可用双臂护住头部、脸部,蹲伏在房间的角落。滕吉文院士说:“一柱抵千斤,如果有高大的柱子,那它是最好的掩护,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该找一堵牢固的承重墙,在墙边蹲下。”% G+ e. t2 l( b/ w, E
0 W d% X4 {" }2.立即蹲下蜷缩身体
" N: t% b& a; K( O6 m: S* e4 a: c/ n+ @ ~% O# |
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颈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1 }- ^* t! |& }2 F$ B6 x2 P' G+ e; R9 A8 C! ~+ t) K: m* B
3.远离玻璃、门窗、外墙
/ E% r3 d- X- \- _( x# `) {8 D& {8 e, n2 ?
在躲避时还应注意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例如灯具和家具;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5 g- M9 D+ |; m1 ?+ Y1 X/ p
7 f0 K T) N' z8 Y3 l2 u3 n4.立即滚下床
( j2 e3 _" V8 S# y+ ~4 W# E' E$ W# h# X' c7 p
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提示:如果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抓紧枕头保护住你的头部,然后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要意识到可能会断电,火警以及自动喷淋装置可能会启动。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 E5 L2 O" C1 G. m/ h9 e% ~4 j5 D! a- w7 L
5.用肩背承受压力
( m& H% T: ^% N* x6 u' X3 `
8 a9 G# M* ^! @当被卷入混乱的人流不能动弹时,要用肩和背承受外来压力,随着人流移动而行动。弯曲胳膊、护住腹部,脚要站稳,不要被别人踩到。不要被挤到墙壁、栅栏旁边去。手插口袋是极其危险的,双手应随时做好防御准备。
2 E3 T9 C& ]! R/ q1 K9 k1 o1 c, W* O9 U0 i
6.木质建筑最安全
! n+ o) b; K) K% O" g3 X+ C+ G
* a% ^4 F# i9 F0 n6 ?8 m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轻。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而给逃生人员造成伤害。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砖石结构的建筑较多,造成人员伤亡比较大。
( }4 Y! ?2 G9 v& d9 T5 Z$ U% t7 B# @2 u5 Z
自 救:第一天得救生存率九成! F6 K+ B( {3 b& ~3 z
- m. C. \7 f9 y z8 w
地震带来顷刻的坍塌和毁灭后,有些人幸运地远离了残垣断壁,而有些人则被瓦砾和灰尘困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即便没有脱离险境,也一定不要放弃生存的希望。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同时,科学地自救和互救将成就生命的奇迹。% v6 ^& U! i! Y( u1 m F+ w9 z6 Y
4 J% H" c, H* K- I; v0 |% R3 e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不仅是对专业救援队伍的考验,也是在提醒被困者,抓住震后最宝贵的时间,也就是再给自己一次生的机会。国际上之所将72小时作为一个临界点,是因为,在地震中,人被压在地缝之中,身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一般人都会受到外伤,身体出现创口,而一些厌氧细菌,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就会乘虚而入,它们往往在三天后发作,造成创口感染,极易致人死亡。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地震中,由于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这被称之为“挤压综合征”,也会威胁性命。国际救援界有数据显示,在地震等地质灾难发生时,在72小时期间,受灾者的存活率在逐渐递减,即第一天(24小时内)被救者的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48小时内)被救者存活率为50%—60%,而第三天则降至20%—30%左右。因此,在这个时段内的自救就显得特别重要。
7 D: o. ^; K }- V5 E% |
" i4 ?' I' R1 x6 w+ K, T如果被困或被压,一定要保持冷静,以下自救方法值得推荐。
" ]& N: d$ e! d& ` `$ z' a
W6 z; a- l1 N0 T向安全空间慢慢爬4 j0 `# w9 i' W0 S4 Q7 Y6 V9 x
; Y- g8 e+ d1 D5 _仔细观察被困周围的环境,如果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结构不够稳定,有可能在余震时再次造成危险,就要观察哪里的支撑结构比较强,要向那里慢慢爬行移动身体。同时,注意不要碰到不稳定的结构,以防其坍塌。+ Z# k$ W! ^( s# N; L3 E; l: S& a
4 W& _9 w# g4 P# V: T% I p
不要乱动
2 Y! K+ M+ i; ^# a k4 B3 {, {9 E7 Z' O- T; E! M' o3 u" ?
地震后,通常被困或被压环境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急于找出口脱身、乱动乱撞的话,不仅容易使不稳定的建筑结构坍塌,而且会因出汗导致缺水,耗费大量体力,出现低血糖。这对等待救援大大不利。此时不要做过大的动作。/ G( d+ l& i- Y1 w5 C2 {; I
8 j; C5 {: k' d6 v
及时止血# _1 Z( x% v+ `
* U2 H6 \4 w" g! g/ y! [
地震极有可能给身体造成创口。如果伤口不大,可用力压一压止血。如果伤口流血比较多,可以尽快用带子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绑在上1/3的部位。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带子,可以脱下衬衫、寻找绳子等带状物止血。如果出现骨折,要用腰带、衬衣等进行简单固定。
8 k/ W; k: i* C, Q
: h7 q' _, s. u* T" a/ h& t( }# H N想方设法找食物和水
9 A7 I" k6 K: `% O8 h
- Y+ m7 F/ [% z2 K' R这是供给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在身边找到残存的食物和饮用水,那么一些平时从来不吃的树根、树叶、树皮和草籽等,都可以用来维持体力。没有饮用水也可以暂时接尿液解渴。- |7 S. A2 D& `
% Z+ d5 ?6 t$ X! z9 r少活动,擦去口鼻沙尘
- ~+ L+ C$ t; ~
2 [& |! h4 g7 o/ X活动一下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物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四周找找有没有毛巾或布,可以用来擦擦脸或掩住口鼻,防止吸入更多的灰尘。没有的话,可以用袖子或衣襟代替。但是,活动不宜过多过大,因为身体受伤部位不详,如果已经伤到了颈椎或腰,活动过多极易加重损伤,甚至可能造成截瘫。9 M2 X; r- p+ v( a
' i# f, d$ g4 f1 X+ ]
有条件抠出一个透气孔; ^/ @. B0 j( N- _
6 i! q# y. _/ R% s8 z5 Z把身体周围可以移动的物品放置在上方的重物下,一来可以防止坍塌,二来也能扩大空间,有利于呼入更多的氧气。如果没有可以移动的物品,可以用手慢慢将透气孔抠大一些,但前提是,一定不要影响到整个支撑结构的稳固。! f3 C1 W& K: R( N7 R0 `: D
6 J4 Z1 x) ~7 M2 w/ P8 W听见来人再喊救命6 O2 N |6 W0 e
. u v# [; n7 o& X" m' j1 R被困后一直大声呼叫是非常不可取的。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此时,你可以在听到救援者的呼喊或敲击声靠近自己时,再呼叫。如果没有力气呼叫,可以在身体周围寻找小石块、砖块、铁管等,敲击石头向外界传递求救信息。. n' O: K& S3 k2 C$ [8 K" C
& f& E) w( W: `* {
被困者要相互鼓励
" ~# d/ |/ c% R4 ]* z" o2 K# H F4 K$ h0 V1 e% W
几个人同时被困时,要相互鼓励,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 D, B& y7 g6 R& q7 n. @4 U; I
互 救:自身安全再救别人! l; l5 O) Q$ ?' r
& S8 B2 w# R+ v0 g3 [地震后,对于安全脱离险境的人来说,在大批专业救援队伍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的行动或许能够给被困者一线生机。( Z; H( b+ G7 |1 l! C/ S; I2 `
7 w* c" t! G0 {: j& g自身安全再救人8 ~2 ]4 ^! D U% f7 P5 K" l
+ Y' g0 K4 c4 S) Z强烈地震之后可能会发生余震,施救者首先要确定自己已经身处安全地带。然后再考虑去营救其他被困者。
8 I; W9 p# X: M6 U, P, A5 ^- L8 e5 j' ^$ s. ~
不能急着生拉硬拽5 o2 @' `+ h; C0 p. K# x) Q
8 ~5 |) a1 V# Q( W% ~% K4 {
不要冲上去就对被困者生拉硬拽,做到救人前心中有数。“先多后少”,即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先近后远”,即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先易后难”,即先救容易被救出的人员;“先轻后重”,即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要优先救援,增加抢救力量。( Q# @( v0 g) x" Q% t
4 W; h2 Z: A i; x+ l
不能多人踩踏: ]# l" d" \& N/ {& v
0 z/ p5 m1 C) I在救援时,不要一群人都聚集在同一地方,因为震后建筑物坍塌时,建筑结构变得很复杂而且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如果大家都在同一地方踩踏,非常容易对幸存者造成二次创伤。
0 I' O# p2 p5 f. ], n; d0 n! |" p4 `( j# s; O- Q7 x, N
扩大通风孔道( m( ~( ]/ [/ J. a3 P1 j
& p: Q( K( d" L/ I& \" Y- S( \
在救埋在瓦砾下的幸存者时,要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通风孔道,保证幸存者呼吸通畅,以防缺氧窒息。
5 a6 U3 n/ i' d( j4 e R' F* R) q' A( O# ^
快速清理异物
, p& @: Y, \) v6 v6 O4 U) ]0 U6 g& R' h4 a3 J- O. l; F) R
施救者要快速清理其头面部、胸腹部的砂土和口中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g8 T( X( b$ b8 p
9 r6 s4 ~* t4 \* B9 i5 J7 c6 H轻拉被困者双手和双足
- p% Z2 t: a$ Y/ c; b' m0 z! t) u6 ], ^/ J# |3 O6 N) }
如果可以移动砖头就能把幸存者救出,施救者应轻拉其双手或双足,从缝隙中缓慢拉出,但一定要保持脊柱水平轴线及稳定性。呼吸心脏停止的伤员,立即心肺复苏。' c+ [$ |5 \$ \2 k! k4 o! D. T
* T7 q. Q* q1 ~, S7 U* h有伤口先按压止血
5 M" @4 O3 P7 C+ k
: U& S3 q C: s如果被救出人员身体有创口,一是,可以将有一定厚度的软布直接覆盖在伤口上。
' C) t. {& |% t) l* K) P" d/ w" A; s% T! K
二是,指压止血。此方法适用于出血量大,有血管创伤的人员。施救者应将手指压在伤口出血之上的主要动脉部分,使血管被压闭住,以阻断血流。施加压力时,力度要适中,压迫10—15分钟,时间不宜过久,尽可能抬高患处,减慢流血速度。
& E" x- {0 ?* a' |
2 e* O- x* E2 u1 p三是,前臂出血,手指按压肘窝处动脉。伤口在肘部,压迫上臂中段内侧肱动脉。7 t' [# M& G2 Z- O+ r
- `. H2 X9 r" p, }# w5 Q; l9 d四是,手指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压迫手指两侧血管止血。
1 F8 n& b8 ?9 ^( ^: ^# x6 v. r( U& a9 ?: f$ I
五是,大腿出血。让伤者屈起大腿,用拇指压住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的股动脉。
; i3 _3 X/ S( n; j. N3 B+ o
/ s$ f/ C9 \, P$ V1 q7 K六是,小腿出血时,施救者应用拇指压迫腘窝处(膝关节后打弯处)动脉。3 l! s; w: X F$ ~# J; r @
% Y+ }: W) Q( f; j七是,足背出血时,在内踝后内侧跳动的地方用手指压迫即可。- S3 F. ^! D: m
: j5 P( P- u4 [, T, R7 a3 n
止血带四五十分钟松一次% b, ?( T# ]1 Z8 ]4 [1 [: ]) m$ T% W
. a# \, U7 X+ g$ \5 z2 V) i) v( e
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采用止血带。不得已采用时,要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总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每次放松间隔以1—2分钟为宜。一般来说,上肢扎于上臂上1/3处,禁止扎在中段。下肢扎于大腿的中部。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在上止血带的部位,先用软的衣服、毛巾等垫好。
$ Z! J$ T/ P# c# H# U' x9 `, O: T- J# O; m, a
把患者抬上硬门板; u \5 i7 a \
0 ?1 L0 V8 a0 d
询问伤者是否骨折了,如果伤者称颈椎、脊柱、腰部等部位疼痛,在没有专业救援人员在场的情况,一定不要急于包扎固定,这有可能造成截瘫。如果幸存者中有医务工作者,人们可以在医务工作者的指导下,把这些受伤人员平稳地抬到坚硬的门板上。
5 |. r4 h% G! t) u) ^
# n1 W$ C, E* d7 D$ T用手杖、硬纸板固定. U: S7 E* ?; g( t
8 W7 d& ^) S8 @: \. g) U
如果四肢骨折,可以用夹板对其进行简单固定,以避免因运动而使损伤继续加剧。现场若无夹板,可就地取材,用木棒、竹板、手杖、伞、硬纸板等。在上夹板时,一定要在肢体上放上布类垫好。同时,要将骨折处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住。四肢固定要露出指、趾尖,便于观察血液循环。不过,对于伤者骨折的处理,非专业人员只能简单固定,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还是要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施救。(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刘源隆、尤 蕾采访整理)
% s, G6 g: A+ \. e9 U1 l9 i" G% t% Y
防余震:余震不断尽快远离危险区
: n- Q0 C) A4 b4 w: l
+ o; V+ o5 A/ ^: h( x余震出现在主震以后,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6 R- ~$ _ r7 c! ?& b
) A1 ?7 H7 L; x% \2 R主震后的第一次余震什么时候到来,是没有规律的,有可能立刻就有强烈余震,也有可能过上一两天。所以主震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 r$ l3 Z. o2 _& x6 u i8 D1 \0 v+ J9 ] S' A
余震虽然一般较主震弱,但也足以造成进一步损害,并使建筑物更脆弱。除非警方、消防队或救援组织请求你提供协助,否则应迅速远离受损害的区域。# Z( Y: r+ O- d) S2 p. P6 l2 L: Z3 n
1 U4 h h5 n! {3 Q* i
在主震结束后,已经逃生的人员,首先应立刻评估自身所处的环境,看其是否真的安全。其次就是要尽力联系外界求救,逃生者最好不要去急着救助他人,因为逃生者也是需要救助的,只有在保证自身生命,且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才可以选择救人。/ G; p7 k* Z. Z ]
) W+ J$ y, ] a y主震结束后,对被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被困的消息传达出去,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当保存体力,避免大声的呼叫、哭喊。+ s; n2 m6 N: M& a& r- n
# K5 K' c+ W, H
一般经历过地震的人应该对余震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余震来临时应根据本人所在的位置采取不同方法。) O0 ^* |% `7 l5 n
# G# O# U& t3 u首先要避免惊慌,以免出现踩踏、挤伤。余震发生时,如果在家,要尽量选择躲在卫生间、厨房等面积稍狭小的地方,关闭电器阀门。如果在学校,要有序地前往空旷地带,不要乱跑或跳楼。如果正在街上走,最好将身边较软的物品顶在头上,也可用手护在头上,不要躲在电线杆和围墙附近,应立即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