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5-24 2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就认为这“三四个月大的胎儿”就是一种动物、一种神物、神灵,是人类的祖先,是祖先的形状——有尾巴,然后慢慢在母胎中变成人的样子——没尾巴!古人把图腾崇拜也掺和进去!所以他们给这种神物、神灵取名叫“龙”——意思是人类的祖先是一种叫“龙”的神物——这种有尾巴的动物,人是“龙”的后代与传人——“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有尾巴”就是他们认为的证据!所以这一说法就得到普遍地认同与认可,就流传开来与流传下来了!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的“C”形“玉雕龙”——“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有尾巴”的抽象龙形——就是一个明证! , D, m. _ k l# E' V
+ t2 ^1 I% c% V0 t( g0 ]( [3 n
所以就流传开来与流传下来,当时的很多部落就以“龙”做为本部落的图腾崇拜与神物。他们每逢与其他部落征战,胜利后,都会将“龙——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有尾巴——从被征服部落的孕妇身上剖腹取出”做为最高的“牺牲贡品”来献给部落的图腾神物! , s% v& @# ~( H1 }3 l) ~% M
! }9 Z, |. s, C这在现在看来是极其残忍与令人发指的,但是在当时这是很热闹与很神圣的场面!当时被征服部落的人都要被杀光,剖腹怀孕的妇女也是理所当然的场面!
7 r! T) ]0 h! m. G6 `( H) `
+ a9 x& `4 I: Y5 [$ o7 n) g: _* f2 M战胜的部落剖腹所有怀孕的妇女,取出的胎儿未必都是“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有尾巴”的,所以更加残忍!
- i+ H+ ~& O N' c8 h, s( D# W
1 D) y7 ~% Y, j* T战胜的部落祭祀之后,那些“龙”就有可能当作最有灵气的食物吃掉!所以在当时的部落间战争是极其残酷的,都拼掉最后一个人的!因为输的代价就是任人宰割! 5 T2 ?7 C+ p: J% H" t, P
! \" M8 J& `, b) {1 E [
而根据“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有尾巴”的形状抽象雕刻而成的“C”形“玉雕龙”是非常贵重的,只有在祭祀或部落的巫师才可以拥有与佩带。 8 y w, D; r6 I4 X0 Y) P
' a9 e q( X+ w! G随着以后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人们也渐渐忘记、遗忘了“龙”是什么、与“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有尾巴”的关系。
* x6 ^& Y# V& {, s. ]& E' N3 A- W6 ]
人们只记得了自己是“龙的后代与传人”,再加上以后人们对龙的表达与理解,到现在,现在的中国龙——“是带有翅膀的、像鸟一样的飞、躯体庞大的;后来慢慢演变描述成是头上长角、身上长鳞、会飞、住在深水中(龙潭、大海)、龙腾致雨、有足有爪、幼龙似蛇”与过去的龙——“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有尾巴——神物的形象”也大相径庭了,更何况现在的人们怎么会追思、思考、发现龙与“剖腹怀孕的妇女——也不排除吃胎儿的现象”有关!
' L4 w% z- |8 v: w# @: j$ j
+ m7 N9 G, L; F% Y, ^/ }2 W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一些,以及其它原因,战胜的部落把战败部落的财产全部没收、人员不全部杀光——只杀光男性,女性就做为奴隶;再后来,只杀光一定岁数与个头的男性,女性与小孩就做为奴隶;再后来,不杀了,都做为奴隶。人类也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些都是后话!
! Q% k0 @! R, K# m' D, @2 M7 ^5 _& `' q) v6 Z/ s, U+ }
至此,我们就知道、明白、发现了原来的“龙”是怎么一回事,也解开了中国人几千年有关龙的困惑!
0 ^ {9 l8 u4 t* T d. Y+ w+ |
7 ], _: }9 t- S2 j% A0 f0 ?7 d4 Q8 @& P# U
; y! p% I/ @. T声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骇人听闻,更不是叫人去吃人、胎儿!而是以理论考古学家科学严谨的态度将历史、文化的真实面目真实地告诉大家! 1 q6 v. ~9 A* r0 C z* G$ U
& W8 q1 O* J- `" g; f8 S/ J( _( S: z5 ^% o4 `4 ?9 `
- U6 N. i/ }: {" @8 A6 g& c8 a: d
全国的朋友,你们好!我是叶建敏,《温州方言字典词典》的著者,我很感谢你们的支持与厚爱,也非常愿意与大家结交朋友,以文会友! ) J; a& a& X5 ^0 v9 {+ i
8 g. o8 y0 A* v, M% `+ k6 j《温州方言字典词典》的著作完成是对中国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地方方言与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推进了一大步。书中内容极大的丰富与填补了中国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地方方言与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同时,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结交朋友,以文会友!行万里路,读千卷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