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的凡隆纳有两个显赫的家族,蒙太古与开普莱特。但这两个家族却世代积累着深仇大恨。至于为什么有仇?恐怕除非是让他们的老祖宗从棺材里爬出来才能说得清了。总之,每一代成员都始终抱有将对方除之而后快的信念,尽管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这样。
) B6 o B( m- v
! R! A7 r+ L; c/ A: v9 r3 G; w 人总是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而不喜欢探究更深层次的理由。这也造成许多愚民的行为:愚忠、愚孝……有时候甚至是看起来相当聪明和睿智的人亦会如此(这个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里叫“过度理由效应”,以后我将专门撰文详述)。
9 y, ~# a5 h" O N0 H: O" q! [" u1 u) ~ N& k
不过,这却有一对年轻人打破了这种对各自家族的固有忠诚,他们就是后来被全世界人世世代代所记住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能够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这一步的,就是那被誉为人类最圣洁的情感同时又充满争议的爱情。只是一次假面舞会,就让他们顿生好感,继而一见钟情,结果背着父母家人偷偷幽会,最终被强行拆散后双双殉情。可能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也是他们被后人颇为质疑的关键——爱情,真的有这么简单么?* m0 F {' q2 `1 f5 N8 F' o( [- U
( J0 v+ y2 v4 D( T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也许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如果蒙太古和开普莱特家没有世仇,如果罗米欧和朱丽叶没有获得太多的阻力得以自由来往,大概两人本身的发展未必就会这么热火朝天,这出悲剧便很有写不下去的危机,后人更将少了一个得以大力推崇的真情典范。也正是这种重重阻力,反而激发了他们要牢牢相守的信念。
6 t& }/ o7 C" z
& L# [% u5 o7 {) z 人,往往对看似难以企及的东西充满执着,或者说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诱惑越大。而在爱情的角度,此原理便是“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产生的根源。8 u: g; t1 u! v9 F4 q# d- t
( b7 X( b- {- Z# i9 |+ A6 {$ r
似乎在同志人群中,有许多机会能够让我们产生“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因为我们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受到父母家人阻碍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于是,圈内就多了大量回肠荡气而又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哪怕父母抛出“你要搞同性爱,就别做我们的儿子”之类最后通牒,依然不能阻挡对爱人的眷恋,反而使得对两人世界的憧憬更为坚定。如同《蜀山剑侠传》中的宝物“万寒温玉”,越是遇到寒气侵袭,越会生出高热相对抗。
J( O; v! E# w7 c# c6 k, _. p0 A( ~: i: K, t/ ~. ]9 k
当然,能够产生这一效应的前提,是基于彼此年轻的心中同样存在对于爱情的信念和动机。若遇上哪个孩子为了坚守对父母的“孝道”最终选择了放弃而没有坚持,这说明他对爱情的动机并不强烈,或者至少爱情在他的心中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对爱情的成就动机本身是“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大前提。
8 i, T& n, H0 O
+ j7 J7 K% ~9 a1 d$ T- v$ ]( B “现在的小孩子老爱追求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为了自己的自私去伤害父母。像我们都选择结婚的,但大家还是保持关系,到现在十多年了,不也蛮好吗?像他们那样反而不多久就分了。”
" [& V2 L0 [* f# z& y5 B4 D' C! P' S* }8 _, T+ w3 ^- _
不少中年同志面对男孩女孩们的美好爱情幻想往往会抛出这样的话。所以,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是否代表真正的爱情,而真正的爱情是否代表长久的相伴呢?
. X0 y6 r8 p. y3 U" Y w+ `+ z5 X. v+ ]* F6 V; l4 d8 e/ m
《罗米欧与朱丽叶》最后并没有留下如同中国传统小说那样的“大团圆”结局,但仍有一些人不由得联想:要是他们两个真的相爱的,而且毫无阻隔地相守在一起了,又会怎么样?事实上,即使是有皆大欢喜结果的爱情故事,其落笔亦会终止于两人能够长久相处的那一刻。许多时候,当妈妈讲述完一个美丽的童话,青蛙王子终于摆脱了魔法的困扰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时,天真的孩子常常会追问:
0 ], F1 F+ q! a3 u8 [& ]5 q, D6 `2 g
4 G& ^! F+ g& c' E2 t* Y# J5 w “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
% Q, e; b! V/ I5 g, J! `% ], i0 r3 k9 x7 b8 l
听到这个问话,妈妈们几乎都会顿时语塞,或胡乱编造一些话给搪塞过去,亦或者回答孩子“没有了呀,结束了呀”让自己脱身。其实,这是因为生活本身的平淡实在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来编成故事。故事能引发读者兴趣的特点恰恰在于不断出现回肠荡气的矛盾冲突,而“爱情”这个主题本身正符合了这一点。可是,真正能够长久相处,却必须依赖于生活,而不仅仅是纯粹情感层面上的“爱情”,因而两人“幸福地生活”以后的内容便没有人去说了。3 `: u' C! B2 h; a l3 ^6 N
6 `! i% b% J7 b- S2 U 这也就解释了那些中年同志们所提出的质疑:他们可以没有爱情,只要懂得怎么过日子,并且希望能有一个人和自己一起长久相伴,即使这个动机的触发因素并不是爱情,那照样还是有长久相处的可能;但有了爱情,却不懂得生活,那么就很难保证拥有长久相伴的基础了。不过,没有爱情而只有生活的前提是两人都能够忍受这种单调乏味。实际上,稍微有一些不平静心态的人都不能安分守己地接受如此的生活,这同样造就了交谊舞厅、露天渔场、浴室等中老年同志据点的活跃。
" I& L; G0 n# t/ j6 t$ ?6 w) O# p0 W6 Z# L5 E( m, c5 j s7 p
在大学里社会学教授曾经举出过几个描写了两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以后的故事,那就是最终统统背叛了专一对待自己爱人而另觅芳华的反例,包括《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和《情探》中的王魁等等。这些被后人唾骂不止的对象,却又折射出一个很无奈的现象:爱了、熟了、在一起了、乏味了、看到更好的了、分手了……
$ A$ {- u: N: {! }5 i2 x5 U5 ~6 o3 V, r
从这个角度而言,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现实中真正要存在,实在是并不简单。" i) N+ w9 x, M* P
! B+ n$ ?1 O6 a5 z. P6 F7 e
可以说,“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固然是促进两人坚韧性的重要因素,但若被其所迷惑而忽视了信念与动机背后的现实条件,那么它就将成为最终拆散两人并且让双方都痛苦万分的罪魁祸首,相信大多数对爱情满怀期待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的那份爱只是昙花一现的吧,尤其是尚欠缺更多现实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年轻男孩们。只是,爱情本身的激情澎湃很容易迷惑人的双眼,这也就造成了爱情与现实成为一对矛盾冲突。所以,真正长久经营一份爱情也是一门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吧。7 b1 N% o6 U2 y# L" x: U) G' s* n
% o& ]8 _( y9 x: o) T3 |! F5 H9 X! ~ 自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对爱情和生活的理解亦不尽相同,因此要具体讲述维持两者平衡的细节,或许只有留待每一个向往真爱的人们自己去通过实践来探索自己的道路了。作为笔者,我本人只祝愿所有热爱真情、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够找到那条既合理而又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