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Z& Z. r1 s 这就是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恋人分手的过程。没有一句话,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不久的时间以前,他们还是如胶似漆地恩爱和缠绵。男人原本拥有显赫的财势,教授的资历和商场上的成就,足可令他相当满足地享受自己的下半生。然而,在感情上极度空虚的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他喜欢上这个最初一脸清纯的男孩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就将由此而转折。他不断地付出着自己的所有,不管是感情,还是物质上的一切,男孩的身上也渐渐有了更多的奢华标志。可是,他们的感情却变得越来越脆弱,直至另一个从日本归来男人的出现,完全带走了男孩的心。到了这一刻,男人早已不再富有,他的所有几乎都给了自己最爱的人了。 4 n* p& E' u1 E$ n2 |# F' ]* Y; k1 X% C- G4 x% I/ @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男孩,让他最终变得如此冷酷呢? ~0 j( M7 Q2 Q) a3 n1 l7 K* ~
9 Z1 i6 h# l/ B! P 不少人对此不免产生了两个极端化的归因,或者完全责怪于男人在感情上的简单思维和不切现实的幻想,或者痛斥男孩的见利忘义等种种不道德行径。但实际上对许多人来说,如果是同样站在男孩的角度,可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其结果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9 @6 j8 [) I6 q$ {* B) g, R. q0 k3 A7 e# [
人总会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寻找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而通常情况下,往往只会寻找外部的、最显而易见的缘由。如果说原本两人的结合是出于真心实意的情感,那么之后男人给对方不断的、直接的物质刺激,则会使得男孩把原因逐渐地转向到了经济利益上。一旦男人不再能够付出更多之时,那么他自然而然便会认为两人的关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不会再去关心更深的感情层面。这个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过度理由效应”。5 f/ J2 j" j9 J8 k! {+ j% p7 D
% _. n: c. ]8 E1 q6 A F 曾经有一个聪明的老人用这个效应成功地制止了一群孩子在自己住宅周围的吵闹。在孩子们的面前,他表现得非常希望他们大声吵闹的样子,并许诺他们吵得越是厉害他就将给予越多的物质奖励。可事实上他只给了几次小小的奖励以后便停止了给付,结果看重利益的孩子们就此上当,失去了报酬之后便再也不来老人的住宅周围吵闹了。这个故事在心理学上也就此成为此效应的经典实例。# w$ @- c7 U0 Q
3 M$ h& d: Q! D1 A
“过度理由效应”很容易发生在过分讲究“1”和“0”角色分配的情侣身上。经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BF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对方则不以为然地觉得这是作为“老公”应该尽的责任。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两人的关系长期只是陷于单一的流向。一开始,作为“老公”的一方确立了自己“1”的角色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男人的宽大肩膀用心呵护自己的爱人,不断地从各个层面的付出,另一方则拼命地体现出自己的“小鸟依人”感。久而久之,“过度理由效应”便产生了作用,两人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的定位留于浅表的“施予和获得”这个利益层面的原因,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等等方面。最后,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欲望越来越膨胀,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后变得疲惫不堪。到分手时,一个会觉得对方自私自利、只为了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个却会一味地指责对方根本不爱自己或者另有他欢才不再对自己付出。. N9 h- _( a3 S2 {2 p
( Y5 D* F* L/ A' A7 g 可以看出,“过度理由效应”常常更多在缺心眼的人身上体现。就像那个抛弃了原来的BF而毅然转投日本男人怀抱的男孩一样。若非看重了表面的外貌、长相等因素吸引,他也不可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抉择,丝毫不考虑真的东渡日本以后其他种种更为重要的后果。所以,单纯的付出虽然能够暂时保持表面上的火热与紧密,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分崩离析的前奏。一旦这种付出由于对方与日俱增的欲望而无法维继时,那就预示着悲剧的上演,因为让对方得以相信那个能维系两人关系的表面理由已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