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记得是从几岁开始,我有了存钱的习惯。, D# T; a& A4 @5 r( o" [
8 F; w& g! s# p4 j1 d: }
可能是父母固有的教育观念,在进入中学之前,家里一直没有发过月规钱。只是偶尔受托出去买葱姜或打油盐酱醋时,会在经过同意前提下将找来的零钱交给我。除此之外,最大的收入来源便是年底的压岁钱了。在80年代,我收到最高额的红包也不过是两张10元的“大团结”。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短短五年的小学生活,自己竟然积攒了三百多元的存款。到了中学里,我方开始有了每月10元的零花钱。那时班上许多同学都已有了上百元的月收入,尤其是男生经常会拿出来斗富,可我依然自得其乐地增加着自己的积蓄。
' J, _# ^9 K6 \* _
" }7 r7 U+ F! p1 { 其实作为大家长的父亲在理财观念上并不保守,相反他始终主张“会用得爽、才能赚得爽”的消费观。或许是他觉得这样理念不适合过早地影响到我,所以才相比同龄人大大延迟了给我个人开销的时间。而得知了我有存钱的习惯以后,他便一直颇为不满地戏称我为“守财奴”,并不再给我增加零用钱的额度,声称只有我用掉了才会继续给。特别是知道了母亲暗地里偷偷继续塞给我零钱后,更是不可容忍地把她大为数落了一通。* `3 Z5 v3 h4 @+ i/ U$ w
3 Y, i/ d- y% }9 A# e. V- w 实际上,我真的不觉自己有多么吝啬,只是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去消费。那时挥金如土的男孩们,至多不过是去游戏机房里打打电玩,可那完全不是我的兴趣所好。所谓的贪吃,也就是在学校门口小摊上满几毛钱一包的话梅或各种千奇百怪的烧烤食品。从小爱干净的我,实在无法对那些其貌不扬的“美味”提起几分兴趣。于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存钱。
8 \; x5 d* Z, ]$ `4 I4 e" d" H) q, F2 x5 ~- P+ |
在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尤其在我成长的那个上海市内有名的贫困地区,一个普通中学生的生活就是这么单调。或许也正因为此,不少处在青春期萌动的男生不断在校园内外制造暴力事件,以缓解无处宣泄的精力。短短三年内,班上就有五个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退学或被送入了工读学校。现在想来,我能够有自己得以专注的业余生活,亦算是幸运的吧。只是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一股渴望改变现状的冲动。
S% T' A" H2 x8 j* ?5 A" @' S0 J/ W F4 B( |8 s: F+ E
偶然的一次,听到收音机里在介绍一个新奇的玩意儿:工商银行发行了牡丹卡和浦江卡。我并不知道这些卡有什么区别,唯一只记得播音员以谈话的方式为工行做着广告,牡丹卡是可以在全国通用,浦江卡可以在上海市内通用。至于“信用卡”和“储蓄卡”的区分,恐怕连介绍者自己也未必清楚。可即便是这样,也让我对这小小的塑料卡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当我问及一个父母在银行工作的同学如何办理时,他给我的答复一下子让我失去了那股冲动:要等上一年才能办出来。
2 Z5 i+ C- F' G k# a, e$ ?* Q( V: X# Y
直到有一天,母亲的同事为她送来了用来发工资的浦江卡,让我第一次看到了银行卡的样子。跟着母亲一起去银行操作那台黑色的机器,看着整叠的钞票吐出时,好奇心便再一次涌上了心头。终于,母亲由于更换新单位,老的工资卡便闲置了起来,这个账户便顺理成章地归我所用。就在第一天,我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存入了配套的存折内,同时又马上忍不住在ATM上体验着取款的乐趣。特别是在当时班级里并没有什么同学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时,由然的优越感就随着走进银行将卡插入机器的那一刻令我心潮澎湃。尽管这个账户并非我本人的姓名,尽管从如今的眼光来看拥有一个理财账户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E( y: r6 s5 i2 d0 }
9 H/ P# h. @' G9 |& Y8 K5 d
小小的一张卡片,第一次为自己彰显了个性中特立独行的那一部分。2 d; B& ^: F; B, W" k9 t/ D
1 ~0 E! g+ c3 S4 s: @2 e
然而,随着进入大学以后,这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很快便消失不见了。我看到了不少富家子弟入学时手里拿着的五花八门卡片,同时也知道了除了工商银行以外,还有农业银行、浦发银行都在发行自己的卡。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便是一个纨绔子弟,拿着一张写着“中国建设银行”抬头的卡片在我眼前炫耀。可能,在当时的银行卡市场,绘着中国龙图案的建设银行卡是设计最漂亮的卡种。并且,他第一次告诉我,这是一张“信用卡”。
3 v5 n% t! X& t9 K, W' @, G7 e& P% j
我诧异地问了一个最初级的问题——什么是信用卡?我手中的那张“浦江卡”难道不是吗?( U6 `8 Q; _$ C' x" T2 T+ _
* Y# t% ^8 w) t+ p' E: G: z) d0 j
男孩颇为自负地瞄了一眼我手中显然设计比他的龙卡粗糙许多的浦江卡:“当然不一样咯,你这个不过是储蓄卡罢了。”
1 F. V* \7 ~& G) `8 C S
7 v0 Z3 C& g2 G; _$ P; x. w 让我意外的并不是这个男孩的盛气凌人,而是之后我问他“储蓄卡”和“信用卡”到底有什么区别时,他也没能给我一个清晰的回答。同时,他自始至终也不肯给我近距离地仔细欣赏他那张别致的卡片,就像他不愿意让我了解他的内心深处。后来我知道,这个男孩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家却有过辉煌的过去,只因商场得意的女强人母亲早年香消玉殒,留下他和懦弱的父亲,家道才急转直下。从此,他总是回避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和家世,虽然在大多数时候他在人前保持着乐观开朗的表象。5 l9 d( M, y+ r* A; I
" X8 M# t0 E4 j9 @1 x/ X" s 在当时我的心中,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手中的卡,对我都是一个谜。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便使我进一步对那张花花绿绿的卡产生了兴趣,给了自己一个合理化的理由:是不是只有建行的卡就是“信用卡”呢?由此,我便萌发了也要有一张“建行信用卡”的念头。我并不知道,当时十分严苛的审核条件下,没有收入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办理信用卡。我更不知道,那个男孩的龙卡只不过是一张和我手中母亲留下的“浦江卡”一样普通的储蓄卡。
5 q% k2 ^ g- r1 y$ S7 ]; d
; H, W+ z- G! O6 j 对于突破现有模式、追寻新生活的探求,无论在什么层面上都足以激发我敢于尝试的冲动。当然,理财只不过是最初级的一个层面,若遇到更高层追求的挑战,那我很自然地就会考虑放弃金钱层面的收获。这也是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浪漫主义者的重要原因,很轻易地打破了父亲给我贴上的“守财奴”标签。
1 w5 Q/ Z5 ]) h- Q2 z" p6 r6 `5 C! p P. p% u) G
意外的是,我在找寻建行的途中,却阴差阳错地在刚刚成立的上海银行总行办了一张他们的“明珠储蓄卡”。这也是我手中第一张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名下的银行账户,我如获至宝的将自己辛苦攒下的千余元存款放了进去。几乎在同时,我也开始了第一段感情经历,亦是第一次印证了我内心一直尘封的罗曼蒂克情结。不到半年时间里,自己努力多年才得到的存款就随着那张卡被对方拿走后一去不归而化为了泡影。
. y9 u: t- s1 O g1 M+ U
2 y: y9 v, x+ g. p* Z. P; X. R6 P 我首次尝到了追求另类所带来的代价。6 }( L! w" M1 L9 l9 K/ T
- [3 ], B8 u7 r/ ?
学生时代的“卡式生活”,就这样在我还来不及准备好接受的前提下便匆匆结束了。到毕业以前,我都再也没能积累起自己的财富,也再不能办上一张新的银行卡。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我才有条件办理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信用卡和储蓄卡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后者是只能用自己的钱,前者则可以直接问银行借款透支使用,故而只有储蓄卡才会和存折共用账户的功能。因此,当年那个男孩手中的绝不可能是信用卡,因为我曾亲眼见到他通过与卡配套的存折往卡里存入了现金。同样,我了解到如果我在卡被拿走以后第一时间带好存折去银行挂失,是可以保住自己的存款的,只是我的犹豫和对爱的虚妄幻想断送了这宝贵的时间。# \. ~3 c: }4 P' P# s
: U0 u' X7 m" r2 N" f2 O7 u7 B 一张小小的信用卡,让我渐渐懂得了如何接受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自己理想的空间里。
3 Z# y8 V3 w8 a0 f! Y5 u& z2 U: B, N- J6 s2 r" Y
如今,我手上当年延续下来的卡片早已不知更新了多少次,即使是储蓄卡也换成了贵宾账户,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亦从最早的一千元增长到了几万。可不知为什么,我却十分怀念那最初对银行卡极度着迷的时光。在今天熟谙卡务知识的我看来,即便是钱包里各种卡片做的再花样繁杂,也掩盖不了它们本身单调一致的基本功能。当了解了一切以后,便感觉生活中变得单调而又乏味了。信用卡消费再也提不起我的任何兴趣,不少卡片都已成了观看用的摆设,全然没有了过去那份孜孜不倦的激情。也许,只有探索的过程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吧。
' a; k7 E3 G# \3 N
3 v# Z& S" k9 T 我总是期待着有朝一日能突破目前的瓶颈,让自己的“卡式生活”再上一个新的境界……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