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869|回复: 0

从善如流的幸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4 17: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朋友说的故事:有位父亲与女儿一起上街,给她买了一罐可乐。回家后,发现女儿把空罐扔进了家里的垃圾篓。父亲觉得奇怪,问她怎么才喝完?女儿答道:“早喝完了,但找不到丢垃圾的地方。”父亲一听勃然大怒,骂女儿傻。他从垃圾篓里捡出可乐罐,推开窗户就从五楼扔了下去。继而教训女儿道:“如果是在外国,你那样做,算没丢中国人的脸,可你是在中国,一路上有多少垃圾,也没人打扫,你还这么做,真是太迂腐了,以后走上社会,不懂得见机行事、说一套做一套的话,是要吃大亏的!”+ V2 U; e6 h% a. h* Q  O  T/ j" m

1 |( l# O+ ]3 V5 n; h: l( R  这在目前并非个例,是流行在一部分家庭里的教育模式,或者可以用“现实主义”来概括。在一个通行潜规则的社会,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知道不能书生气太足,凡事只遵守纸面上的规则,尽管是高尚的,却可能面临在不规则的竞争中处处不如意,乃至走投无路的境地。
5 h! h3 j: e7 a
$ q7 H4 |' J6 ?# s  你能说这个父亲不是爱子女吗?
1 M1 Z' \& s/ d6 m, o$ d1 k$ D7 F7 O% v& w5 i7 ?9 |/ I
  很可能,他是个成功人士,深知创业与守业决非道德高尚可以达成,许多情况下,事实与之正好相反。也可能自己就有过惨痛教训,因此不愿女儿重蹈覆辙。
( H) \* Q! F- _; A& ?% r: ~" z4 p) v7 }, E
  我不认识这位父亲,但能感觉到他性格中的阴郁。可以推断,不管物质上是否富裕,他都浸溺在一种缺乏幸福的生活中,这也是今天许多人的处境。; V2 q: A( Q1 C, U( N
6 _  \( \  h7 A+ A, g& e1 e
  我们个人很难改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但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
8 Z+ Y! _& i6 ~2 Z4 p8 I' R  l, Y$ i: }4 j1 ^
  这就不能不想起天津那个以踏三轮车的收入来赞助贫困大学生的已故老先生,难道他完全不知道今天社会的状态?不可能。仍然坚持这样做,是因为有信念支撑着,这让他觉得自己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因此而快乐,这是与他同龄的许多老年人享受不到的。
9 t; W  k4 j7 _" Z3 S" h
8 a6 @$ X! w0 d1 a9 q: h  哪种人生是更幸福的人生?见仁见智,但人生最大的利益难道不是快乐地活着?, P; Y' I( K0 R5 k/ l
6 Y2 f3 b' n, V8 r
  其实,争名夺利,尤其用不正当的手段争名夺利,即使功成名就,通常也难得幸福。这不止因为行为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阻隔,包括内心的挣扎,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贪欲会更快地生长,让人永远无法满足。7 X4 L. @/ L2 o* J; z' a0 [

9 I$ N+ w6 ]( ?! a6 c! b  所以古代圣人教育我们:知足常乐。因为欲求有限,就更容易用正当手段去得到它,也才能维持较为平和的心态。
- U# |( @* V7 P! B9 u4 G- T. l  p# g& s+ c+ p3 J
  喝完可乐把罐头放在合适的地方,只是举手之劳。如此利人利己的事情都不愿为,这么一种态度,一定会与生活中发生关系的各色人等产生比常人更多的磨擦。当然,也有人就以此为乐,但更多的人,恐怕不会觉得这是一种适宜的生存环境。3 t6 T" K! w7 X; Y6 ?

/ Q# b+ g: K1 {& P  做父母的无非希望子女幸福,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在促进这一点?
+ I8 a& B6 A# H! h) b8 j. K! D
- t; ?' L& h% O& t  我不怀疑那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但对其结果却不能不质疑。4 \  K0 {4 o2 R
) q: D2 e$ C. v1 @, Q
  教子女从善如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门让人能够达至幸福的基本课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5-11 12:57 , Processed in 0.06265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