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戒律的重要8 ]& D2 w8 o+ S: h
5 ~% g/ l3 _; E* e 修行第一步就是要持戒。为什么要持戒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深重,如果不先断除自己的恶缘,根本没有办法真正圆满地进入佛道。
! W+ `5 ]/ `; ?5 T& \# l9 n# n" g* T& g* v4 f7 v9 h
许多人往往错误地以为戒律是一种束缚,用一种烦恼的心来对待佛的戒律,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戒律其实是佛对我们无明众生一种最好的保护。持皈依戒可以保护我们避免三恶道,持五戒可以保护我们得到人身,持罗汉戒(解脱戒)可以保护我们脱离轮回,持菩萨戒可以保护我们圆成佛道,持三昧耶戒可以即身成就。因此,我们应当用欢喜心来受持佛陀的每一条戒律。戒律给了我们取舍的方向,让我们不再造业,而能迅速地圆满福慧资粮。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这不仅是显乘,密乘亦复如此。
1 c( X# M7 q( e; a
0 X: K. M p) u4 f( ? 有人认为密乘只注重实修,不注重戒律。这是极不正确说法。不守戒而修很多法,就好比在甘露中加入毒药,最终只能堕落。, ?" G: N4 I: A" d: B" F3 x
" r# H5 p# |4 L" c; R; C- g. U2 Z 也有人自以为是密乘行者,就可以仿效证悟的瑜伽行者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行持。实际上自己连小乘的戒律都做不到,只不过以此为自己的习气找借口而己。仿效瑜伽行者的作法,你应当自问是否具备瑜伽行者的能力。否则,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把自己送进金刚地狱。正如密勒日巴所说:“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不自量力地跟着去跳的话,一定会摔死的。”3 n6 o0 P4 j e- a: A! n
' @1 Q8 v* C# j8 J7 u$ M7 o 密乘行者不仅持戒,而且比显乘更严格。
" G& @2 T: ^7 E( L0 `
4 |. Y2 h" P- ]8 I+ {+ ]' t / {5 d' e; q3 q% L$ L5 D
+ h5 N4 _' p5 q: U/ G# S' ~
(二) 持戒的功德
. Q0 ~) S7 D2 V! }4 `
* E8 m J- I% ]5 M; _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戒和世间的善行有很多差别,平常的善行你只有去做了才有功德,不做就没有。而你得到戒体之后,只要不犯戒,即便吃饭、睡觉也一样在增长功德,因为你有持戒的功德。- t/ {! L/ ~8 v- f5 S) D
) N" J( z! t+ K4 o& N在西藏萨迦派传承中,有几位特别德高望众、戒律清净的比丘作为专门的传戒堪布。除了传戒堪布以外,任何活佛、堪布、僧人都无权传授比丘戒。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为了保持戒律传承的清净。也正是这种严格的传戒方式,保证了萨迦僧人的质量。过去在西藏经常有人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来找传戒堪布求戒,因为传戒堪布不是容易找,所以在找的过程就考验你是否有持戒的坚定心。找到传戒堪布之后,他并不马上给你授戒,而是讲述戒律和持戒的功德之后才给你受戒。这样,由于求戒的心很殷重,授戒师又是戒律清净,授戒也是依照仪轨如法的授戒,所以能得到清净的戒体。- ?; r5 a7 E7 K H% |' \! i# i% s
" j1 y. Q, T! c. k k5 V
佛陀曾经说过:“有戒的地方就有光明,有戒的地方就等于有我在。”如法守戒是令上师以及诸佛菩萨欢喜之事,所以易得上师本尊的加持。再者,戒律清净的人,他的心会感到安稳,所以容易与上师相应。一个人一生守戒清净,心常安稳,故临终时远离怖畏。远离三恶道。
( M0 y* F k# @3 h5 `: @( V
# @+ B; D2 N$ L; [$ e, _( K 守戒清净之人,由于具足功德及得空行护法的护持,能排除违缘,常遇顺缘,所以世出世间事业皆得成就。1 E) M9 O% p5 `" f
; l3 O" O& I+ O% k ( A8 G( r) N4 F* r3 s" l1 z6 u
& m) c2 |& D+ ?1 z! I0 G3 {! X
(三) 三昧耶戒的功德
5 `; ]' }$ o- H( n6 @6 N; F
1 v. R3 E& \1 R3 ]5 `4 g+ x! g 如果我们能够如法地守护对上师的三昧耶戒,那么即便是即身成就都不会有任何问题,更不用说其它现世的安乐了。如果能够守戒清净,即使这一世未能勤修,无法即身成就,中阴身时也可得上师的加持往生上师净土。最下根器亦能在来生得善缘,遇到具德上师继续修习。按密典所说,受上师的灌顶之后,只要不破三昧耶戒,最慢也能在七世之内成就。% \- `# Q( K. x* m' ]3 F" E G$ K! a
& {: j7 u$ U1 Y+ A
e' o& M8 o+ L$ @/ v
4 z! m C0 k) J' ^$ B4 I(四) 破戒的过失
' t, G z$ S5 |+ m7 C* Y* i9 Z6 d& \ H: K0 m% l' s, ]8 X7 L
正因为持戒有无量的功德,所以犯戒也就有无量的过患。譬如说受不杀戒的人和没受不杀戒的人同样杀了一条生命,果报却完全不一样。后者,杀了它,你欠了它一条命,但前者的果报则大不一样,除了还命的报外,还要加上破戒的罪报。破戒也就是说你对诸佛菩萨、空行护法以及法界众生说了欺诳语,因为原来你当诸佛的面前发誓,再不杀任何一个法界众生,而今又去做了,这样的债如何能还得清呢?
6 l0 L# A3 |0 `$ m1 ~) F2 h( H1 r
# E% U: O$ z0 n' T1 {9 }3 } 许多人犯戒之后往往不知发露忏悔,以为没人知道没关系,这是十分愚痴的想法。所以犯戒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忏悔。+ P$ \( j9 M5 I
8 S0 S+ ]7 ^) \1 c8 s' m
! ~3 t b' c! q) I7 c% ?, D7 s- U( N
& [+ j* o+ q9 g& W, V) x% S(五) 破密乘戒的过患 L$ I4 X/ j: m4 B9 M; t
% n5 i% O+ ] a9 v; D9 D2 [
破三昧耶戒的果报就是金刚地狱。许多人以为这是方便之说。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大乘了义的经典云:对一初发心的菩萨(因地的菩萨)起一念嗔心的果报将是在地狱中受苦一劫的时间。具德的金刚上师不仅发了大菩提心而且了悟空性。更何况对我们具有无比的恩德。所以伤害金刚上师的果报比伤害初发心的菩萨的果报不知要重多少倍。
* t+ P5 r" y. C6 Z% d `4 J+ l+ [% v
大恩上师发大悲心,以种种方便善巧引导我们,使我们末法众生有机会脱离生死苦海。上师是传佛陀真正的心印者,是我们真正的法身父母,能令我们即身了悟空性者,所以上师的教法与佛陀亲自来传授是一样的。上师对我们更有直接摄受的恩情,如果不是上师的慈悲,显出凡夫之相,我等末法的众生如何能得度。所以经云:上师的恩远远超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知念恩已经有无量罪过,对具有如此大恩的上师加以轻毁,如何不堕金刚地狱呢?
7 {4 j9 j! F0 {1 F8 |; s
" @3 k3 i) i4 _- a
& A! p3 `$ s2 H9 y, g. a0 n
' W, b1 S: s' J5 D# Y( l(六) 当前应特别注意的几点& i7 [: S/ x- E+ o+ [
* g3 ^& }3 I; q- ^! q: t1 I1、 金刚兄弟之间务必要团结。
. i0 T. y1 J: `# Y. w* r
; Y# o- A" }2 ]2 E 犯戒往往都是从金刚兄弟之间的矛盾开始的。金刚兄弟一矛盾,慢慢就会扰乱上师的心。凡夫都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但我们大乘的行者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可是你连自己的金刚兄弟都容纳不下,说要广度有情不是口头革命吗?当然,凡夫在一起,有矛盾是难免的,有意见当面提都没有关系,有什么话大家互相谈心,都是金刚兄弟,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如果彼此确实解决不了,也可以对上师讲。最怕的是互相在背后攻击,这是世间小人的卑劣行当!我们会供道歌每次都念“性命相连金刚兄弟众”,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7 Z! N: P+ u- ^$ ?6 s; B! {( \2 F; n, G/ b
更广义来讲,金刚兄弟应当包括一切密乘弟子。不管任何宗派,我们都应当随喜赞叹他们,不要说我的法门好,你的法门不好,我的上师高你的上师低,我的本尊高你的本尊低之类的话。应当互相包容随喜赞叹,这样佛法才有可能兴盛。
2 P. o7 F/ H" Y4 u1 j, Q% \" R
. Q N0 I+ g0 ~- b0 X2、 不要到处跑,不要到处求法。" X, n/ V( `; N: s! E1 n
% g+ i& M0 d2 u/ O: n
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有时间和精力修很多法。密乘成就的关键是你对上师的信心,而不是你皈依多少上师,灌了多少顶,接了多少个法。任何一位真正具德的金刚上师,都是释迦佛心印的持有者。你只要对他有信心,一心一意的跟着他,将来都会有所成就。反过来,你没有信心,即便把全西藏的大成就者拜过来,还是会觉得不满足,还是觉得你最了不起。所以,到处跑正说明对上师的信心不坚定。7 w. m8 o1 E- ~5 d( J
; A0 n- L$ h* n8 D' j: N 这几年来,我见了太多的“灌顶爱好者”了,他们最终结果除了退失对上师的信心,犯密乘戒之外,没有其它的结果。求法不修法,这本身就已经不如法了。你不修法,当初为什么要接法呢?这不是在欺骗上师么?
0 `- U- |3 ~2 c) v3 D1 W# W. Y6 v, j; P- c" h
+ Z7 y+ L6 n7 O. |/ f/ H8 @
# p* s1 M" E' N. b
3、 对上师传的法如法的修持。
7 D9 @" {' g& I& T* b# Q8 y0 G$ l* x& S& h: X
对上师所传的法要不增不减地修持,有些人往往会觉得这个地方麻烦,所以东加一点,西减一点。这已经违背了密乘戒了。对上师传的法要每天都不间断地修,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念一遍,以保证不断传承。
h* h; r/ t# ]3 w( S5 D. @1 x* B! S) D# U# ? b2 c' o+ l
4 u5 p: B& g3 I- s$ t3 Z! Q6 p8 ]) m; P0 j' w" U* E* N) X
4、 如果你对上师有什么想法,对上师直说,这不算犯戒的行为。
2 u$ y3 V; s2 J% j% v" t7 B; G3 O$ s& Y7 d
反过来,你把我种想法存在心里不知对治,那是真正犯戒的行为。当然,这并不是要你故意挑上师的毛病,而是说你对上师所做所行有想不通之处或者认为不妥当,可以直接问上师。对于上师所传的法,也是一样的。把你心里的想法对上师讲,这都没有关系。密乘讲的是直心不二。 O7 d4 r% P* K( T/ v5 h- @( D
) f; A: W$ P5 _. c0 u/ r/ v0 ] % k6 Q! d& U- ?1 w& }2 o. O6 L
9 ], U: P3 I$ v, @9 P) a; q+ B5、 远离破戒之人。2 J1 J5 Z/ g& C4 j9 {1 T
- u/ _ B6 h, l
应当远离之人不远离,最终只会伤害自己而已,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讲过许多。
- H/ W0 ^( a) J. Y3 b: z" N8 W7 M
& Z" _9 l4 t; R* B2 @/ N ! ` A& }2 Q' O3 J R7 }" ~& r9 ]
# B o. N6 z( x ! d( ], O8 I7 ]# P, G
_2 ^, B" g) s: A# |问:八关斋戒应如何如法受持?8 X* J4 s; ~$ s9 X$ y4 b
% Q- S' L, m7 T8 Z答:第一次受八关斋戒时,应先找到持有八关斋戒传承和戒体,并具有传法资格的上师或法师求受。受戒前应先至诚忏悔、发心、恭敬供养,然后至诚求戒。受戒时不论授戒师是否具足功德,都应坚信授戒师就是佛,不应观察他的任何过失,这是得戒的关键。第二次以后受八关斋戒时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八关斋戒比较容易犯的就是绮语。所以一般人为了保证持戒清净,都持禁语。行者如果感到自己的福德资粮不够应常持此戒。一般修观音法门的行者都必须持此戒。% {1 u8 g- k5 |- F
* ^! Q3 {3 G- F! b7 U3 W0 N
! i( ?: s# c# s' q
3 d3 `% W l d" A9 ^" x6 t
问:受密乘戒是否必须先受显乘戒?
" J& T4 ^% R2 p( c) `( z. N$ p- ]6 U
6 o U4 _; C1 N* ?答:显乘是密乘的基础。同样,显乘戒律亦是密乘戒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密乘戒包括
5 O/ U* o- s2 P2 q
3 a" H/ Q+ I) V2 _! V了显乘戒,就象大乘的菩萨戒包括了小乘的别解脱戒一样。真正标准的密乘行者应当是:外持别解脱戒,内持菩萨戒,密持金刚乘戒。9 d$ o5 e! P2 s7 `( ~# b
+ U' v2 `& o; H: E ) s8 {$ V; `" G
! [( v( h6 f: q0 m9 U问:灌顶时受何种戒律?* B. t- W5 ^( h0 F: k
* ]5 w# @: s* N0 v0 C& r答:不同的灌顶有不同誓言,比如结缘灌顶就不用受什么誓言。而不共前行、本尊四级灌
4 R9 h* W9 k, o9 d# I/ c
3 t1 U, @6 R4 i顶以及无上密部心髓法要灌顶所应受的誓言都各各不同 。这种誓言就称为三昧耶戒。这些戒2 y4 }& [& b! I* q
- u8 I7 W( X% p- f1 J; q
律,在灌顶时上师自会详说。/ R1 L* ~3 ~! T+ {& L
9 K. P( F0 Y# f6 `! y* \ , q/ R( H) W- b; h
7 H" M/ v3 b+ U1 Q5 u; z! T问:如果不是故意而是由于自己对戒律的不了解而违反了戒律是否一样算犯戒?
& M' g! F; i6 C
2 Q) B: h& I: M" k* S$ A1 w答:法律绝不会因为你无知违犯判你无罪。佛曾经说过犯戒主要有四种原因:6 @+ v7 d* P7 c a1 q3 d: B
9 S8 V5 w2 I: M$ K1 I9 o M 1、对戒律持有轻毁之心明知而犯;
: p3 ]- G* q8 B7 F, {; S+ [9 q! a& j0 f( F1 W) |$ N
2、放逸而犯;
- v: y& o; w3 H# H" r+ r: |& U: z& ]6 M0 j0 a( w3 p
3、烦恼习气炽盛而犯;- D' B/ I H3 k& A$ L: c8 l1 c% j. T
- s+ f& k+ E# {$ Y* v* s
4、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犯。$ d1 \3 Q+ w* c4 E7 `
* F. a0 k8 J7 p7 w& `) R
其中以第一种原因为最重,第四种虽然比前三种轻但一样算是犯戒。光受戒而不好好学戒本身就不如法,受戒之前应当先好好学戒,先恒量自己能否受持再去受戒。受戒之后更应当把戒律的开遮持犯牢记在心,一有违反马上忏悔。糊里糊涂是难免会出错的。& M* ~. w" B! e: G% z( p. u$ [/ \& P
! F/ k& ]% ? m) }
$ g, e6 {* H+ [
$ c x- P5 H+ |5 n" [问:什么样的密乘行者算持戒清净?
+ B- {% q8 D1 Q8 V; E7 s" b9 j5 J0 T1 M2 S5 U1 o) j' [
答:佛言:有两种人名为持戒清净,一种是从不犯戒的人;另一种是犯戒之后能发大惭愧心忏悔还净之人。
2 A9 N: N/ R! l5 e2 |) X' _. V E$ C7 q, D
一个密乘行者他如果自皈依之后,能够遵照上师的教导毫无违背地去行,若有违背亦能随时随地发露忏悔,丝毫未曾扰乱上师的身、口、意,这样的行者可以说是持戒清净的密乘行者。" f: ~8 W6 A/ x$ C
+ z" S& b9 `# z2 @9 |7 n' Z3 M/ F0 o真正要做到持戒清净必须要了悟法性,一切境界不取不舍,既无能持亦无所持,念而无念,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是名真正持戒清净者。
3 O% p. q, H% U) z
+ K! y, ~) C1 Z; O ( k' z6 a0 [) {
9 s; Z4 q# X9 B. q6 F4 w# `问:证悟的人还有没有戒律?7 n+ R6 j' v4 r# n1 P" w% w
. v* @3 b2 U$ }* L! z+ Q; `- o2 V& H答:前面已经提到,要持戒清净必须了悟法性。6 Z& j5 f$ W" s( Y* m9 E5 i
5 u# x. @' n1 e( {8 k 持戒究竟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烦恼,如是圆满地证悟自性。持戒是一种方便,为持戒而持戒是不对的。如《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I, X0 O; L8 C/ g( i( ?
~% ?3 p( [+ ?6 i6 l# V* d
在未证悟之前,持戒对我们来说是绝对重要,我们应当先舍非法,牢牢把握住正知正念。就象我们未到达彼岸之前,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到处彼岸后,你如果还背着船走,这不是另一种愚痴吗?当你证悟了一切的善恶,好坏,你我都法尔平等, 也就无所谓持与不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