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艾重点在高危行为( ?$ z3 X" x6 @' Z
5 z: S% g' X' l' q2 L" J! x
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就要到来了。有专家对艾滋病的高危情况提出了新的建议,预防高危人群应改为预防高危行为更恰当。) g$ Z- O4 s) M; X
$ f9 |% j( a3 W% I6 A; h1 m危险行为有可能感染
4 e1 [8 _7 W' z5 O, p& x+ O6 V0 \/ J; {! l3 G
专家介绍说,随着社会对艾滋病认识的加深,以往的“高危人群”之说应改为“高危行为”才更恰当。
9 p6 G( f$ d, e0 D/ a
, _ F- P% a. j7 V8 M过去,人们把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分为6类:妓女、男妓和嫖客;多个性伴侣的男、女;吸毒者;同性爱者;无知青少年;没有稳定生活环境的流动人口,甚至还曾把大学生算作高危人群。也有专家提出,应把流动人口和大学生排除在高危人群之外。事实证明,在高危人群中,如果能有效把握艾滋病感染的3个重要环节(性、血液、母婴),是可以将艾滋病堵截住的。
. ~4 l9 ~! c; U
+ `# N# w8 Q0 R* r3 F因此,专家认为,对于艾滋病的高危,不应宏观笼统地看一个大群体,而应微观具体地看那些危险行为。如果我们的预防工作只盯着那些高危人群,对其他的人就会放松警惕,就会助长艾滋病的发生。病毒不会因为是某一群体就会更肆虐或是威力减少,任何人,只要不正确对待,艾滋病毒都有机可乘。" J7 `( U( w. R/ b! N3 y5 x
, V. V1 ?0 B/ O% B# e
同性爱不一定就是“高危” v* g7 h5 ]) N- n
/ U" `6 v# l! m* k1 \7 h: i+ ~
有专家认为,“高危行为”比笼统的“高危人群”的说法更恰当。尤其是直接称同性爱者为高危人群是非常不合适的。
4 B7 L$ c6 {, X/ q0 f8 U+ o# @& h! `# M( Z: Q4 H
首先,男同性爱可以是一个精神状态,也可以是一个性取向问题。 一个男同性爱者可能在过去几年内没有跟男性发生性行为,在艾滋病领域不属于高危风险的人;或者一个男性跟另外一个男性发生性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同性爱者。比方说有一个男性,他为了赚钱,进行性服务,接了一些男性的客人,在行为上,他是一个“男男性行为”的人,但是在性取向上并不是一个同性爱者,可能在纯男性的环境里,比如说在封闭的监狱里,也会有“男男性行为”的存在,但这也不代表里面的参与者就是同性爱者。
& A8 }' m/ i6 a/ q" @+ t5 ^' Y. c/ t6 @3 w
其次,中国的“男男性行为”跟外国不一样,在艾滋病、性病的传染上可能存在更大风险,某些情况又不一定。9 v$ x! f( r# E. w
6 B7 ]' ~: }3 D; m: M$ l
比如说在中国或者是亚洲地区,很多男性行为的人,包括男同性爱者,因为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传宗接代等因素,他们会选择和一个女性结婚,然后有孩子。所以,万一艾滋病在“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传播的话,会很快传播到他们的配偶跟孩子身上。而在美国,艾滋病发生初期(大约),“男男性行为”的人,一般都是独自生活,所以当时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比较集中在男同性爱者的圈子里。+ u$ f7 p3 u4 t6 z6 G# N
( R; Z+ x/ t7 G" s3 E! ]1 @第三,纯粹以性行为来判断艾滋病的高危,异性恋、同性爱都一样。. [% [; L7 ?+ L5 M( {$ @7 r
4 t& ~7 x* @. w+ m2 E2 A许多人认为,同性爱是高危人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性行为感染疾病,但性行为并不属于同性爱群体所独有的。一名同性爱者阿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性爱群体中同样有很多人坚持一对一的伴侣关系。“在我的朋友中,同居超过10年的我认识两对,同居超过三五年的很多。”专家指出,这种一对一的同居伴侣关系是不属于高危之列的。相比之下,异性恋者中,卖淫嫖娼感染艾滋病的几率还会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