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确定,《海角七号》的小小风光在台湾影人那边会有什么样的震荡。起码,他们在宣泄情非得已之时,会多考量更持久的生存之道。台湾电影的何去何从,还处在一派摇摆之中。2 P B; T% K3 @% u
- z) G6 P5 L a9 P. e- x 台湾金马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已经很久了,这次更是“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当然可以美其名曰为这是华语电影奖项中最具包容性的奖项,但更透露出台湾本土电影的全面乏力。) S( E1 l2 A* f0 f$ w
& I o2 ~. `8 `! s W: ~ 所以有必要说说台湾本土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行、白景瑞等倡导的乡土写实曾风靡一时,但一遇李翰祥的衣香鬓影,就全乱了阵脚。到了侯孝贤、杨德昌扛起台湾新电影的大旗,虽确立了华语电影影以载道中最坚实的风骨,可曲高和寡之嫌是免不了的,更何况上层建筑虽猎猎生风,但经济基础却愈发呈一盘散沙状。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电影的全面萎缩,让有识之士常痛心痴首。% X9 ?$ B, _( F# T! H
8 J5 `8 u9 G# {6 p
本届金马奖的热门之选,本为魏德圣的新人新作《海角七号》,不光票房上创下四亿新台币的新高,在口碑上也在本土情结下呈一路攀升之势。在这个励志情结下包装的海岛逸事里,虽然各路桥段都欠奉新意,但台湾人最本质的乡情乡愁却是近年来,台湾电影最为通透的一次表达,再加票房的长线飘红,无疑给台湾影人起到了强心针的功效。但是,最具实力的奖项几乎被《投名状()》(blog)和《集结号()》瓜分。诚然,作为新手的魏德圣不及陈可辛、冯小刚这二位影坛老将来得圆熟,其立意之深远,《海角七号》也无法与《投名状》、《集结号》同日而语。尤其在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思辨上,《投名状》和《集结号》都各擅胜场,有着不容小觑的野心和实力。反观,《海角七号》其格局还是趋于小品化,只是片中的诚意和暖意还是有着撩拔心弦的能量。
6 q6 }* l, k8 ]8 `. g8 @( Z, y* |9 T2 J0 p) |) \( Q
《海角七号》拿下六尊不痛不痒的小金马,可以视之为对这部鼓舞台湾本土影人士气的影片,一个大而不当的安慰。同样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金马奖评委会电影是举的执着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从金马奖评委对《海角七号》的谨慎态度里,所流露出的对本土电影的信心不足。而更关键的一点,应在于《海角七号》所反复渗透的台湾在日据时期所遗留下的暧昧情愫,让金马奖的一干评委颇为头疼。《海角七号》中交缠错结的民族情感指向过于明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跟台湾人的当下情感都过于亲近。问题也就出在这亲近上,对于是蓝是绿的复杂难测的台湾政局而言,去全面肯定《海角七号》这样历史倾向有症结的电影,是太不合时宜了。
5 ?9 u7 e4 w6 N8 h' p& Y( x! u/ }: @; E! H
难以确定,《海角七号》的小小风光在台湾影人那边会有什么样的震荡。起码,他们在宣泄情非得已之时,会多考量更持久的生存之道。台湾电影的何去何从,还处在一派摇摆之中。想来,电影终究是政治的产物,而电影奖项,更是各方利益交换的大舞台。金马奖也不过如此,只是不希望《海角七号》在收获高额回报之后,还要去领取几分不必要的教训。好在,台湾民众对《海角七号》的积极响应,也足以让它可以告慰天下,也让它有了一份不容忽视的优雅站位。
! F& f' O" P- Q" b
9 F% o$ h% m8 V- h* B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