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2505|回复: 12

[注意]蛊毒的制作方法(超级详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6 22: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lnino 于 2009-4-13 03:48 编辑 5 x' V$ a/ v  ~5 a/ }9 N

+ k6 M' A; b: y$ J殷墟甲骨文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已对蛊毒的制作,作了 象形的“图示”,即在一“皿”形容器中放有多种毒虫。后世 的造蛊之法,多与此相类似。综合典籍及民间流传的方法,蛊 毒的制作方法有下面几种。
5 S/ E5 n9 U! `* ]2 J3 P2 v0 G# m" ~' R- d9 @
1.取诸毒虫密闭于容器中,让它们当中的一个把其余的 都吃掉,然后,就把活着的这个虫称为蛊,并从它身上提取毒 素 如《隋书·地理志》谓:“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 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 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 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本草纲目》“虫部四”李时珍 集解引唐代的陈藏器原话说:“……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 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宋代的郑樵《通志》也记 载说:“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 同一时代的严用和《济生方》中也记载说:“经书所载蛊毒有 数种,广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 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宋以后的史载,凡记载 有蛊毒的,多袭用了此说,如明代的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所 谓“两广山间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虾蟆等百虫,同器蓄 之,使其自相食啖,胜者为灵以祀之,取其毒杂以菜果饮食之 类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图富贵,人或中之,证状万端,或年岁 间人多死”。及在《赤雅》卷下所记壮妇畜蛊的情形和清代的 陆次云《峒溪纤志》所记仲苗遗蛊的情形。 金蚕蛊术在宋代尤为盛行。宋蔡绦说:“金蚕毒始蜀中, 近及湖广闽粤浸多。” ① 清张泓《滇南新语》也云:“蜀中多畜 蛊毒,以金蚕为最,能戕人之生,摄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而 遣之,谓之嫁金蚕。”传说金蚕蛊形状像蚕,通体金色灿烂。 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 又称之为“食锦虫” ② 。& T* n( M- m0 ]% C$ [

- l% S7 L5 J- R% _# E. w" g●个案33 金蚕蛊的制作方法: 用12种有毒动物如蛇、蜈蚣等埋在十字路口,经过49天 以后取出来,贮在香炉内,这就是金蚕蛊。据说这种蛊养成之 日,不畏火枪,最难除灭。福建的龙溪县有这样的传说,金蚕 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你先插一 根给它看,它便把整亩的秧插好。它勤于洒扫,养金蚕的人屋 子是很干净的,你一进家门,用脚在门槛上一踢,回头看见门 槛上的沙土忽然没有了,你便可知道这家养着金蚕蛊。据当地 的传说,金蚕蛊喜吃人,若干年定要吃一个人。年终岁暮时, 主人须和它算账,若有盈余便须买人给它吃,因此算账时,主 人打破一个碗要说打破20个,对它说无息亏本,明年再买人 饲它。而南靖人的说法,则与此大同小异,他们把养金蚕说成 养挑生,金蚕蛊一般放在尿缸边或没人到的地方,不要让人知 道,否则便要败露,招致杀身之祸。金蚕能变形,有时形如一 条蛇,或是一只蛙,或是一个屋上地下到处跳走的穿红裤的一 尺来高的小孩。养金蚕的人家,很少疾病,养牲畜易长大,没 有死亡之患,而且能聚财暴富。每年年底,主人要在门后和金 蚕算账,说今年打破了碗匙若干,亏本很多,若你说今年得 利,家中的人就渐渐死亡,养金蚕的人都没有好结果,这叫做 “金蚕食尾”。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要及时嫁金蚕了,其做法是 以布包一包,内放银子、花粉和香灰(即金蚕蛊)放在交叉路 口上,见银眼开者自然拾去,误取了银包的,金蚕蛊则会跟了 他去 (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89年)。■ ●个案34 壮族蛇蛊的制作方法: 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到野外捕捉老鼠、蝴蝶、蜥 蜴、蝎子、蜈蚣、毒蜂(由山上树林间的毒菌经雨淋后腐烂而 化为巨蜂,全身黑色,嘴很尖,有3厘米长)、马蜂(在树上 筑巢的那种)、蓝蛇、白花蛇、青蛇(毒蛇之一种,青色,经 常在青草中或树上居住,又叫竹叶青)、吹风蛇(毒蛇之一种, 身有黑斑,头呈三角形,又称眼镜蛇)、金环蛇(俗称金包铁, 身上有黄黑两色环斑相间)等许多有毒动物(而明张介宾的 《景岳全书》则说,仅取3种毒物便足够:“世传广粤深山之人 于端午日以毒蛇、蜈蚣、虾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 俟一物独存者则以为蛊,又谓之挑生蛊”),均放在一个陶罐 内,让它们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后一个活的为止,把 最后剩下的这个活动物闷死,晒干,外加毒菌、曼陀罗花等植 物及自己的头发,研成粉末,制成蛊药。如果最后剩下来的活 动物是蛇,就叫蛇蛊,以此类推,有蝴蝶蛊、鼠蛊、蜂蛊、蝎 子蛊、蜈蚣蛊、蜥蜴蛊等。把这些蛊药粉贮存在一个大碗里, 平时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饲养者也须于农历每个月的初 九晚上夜深人静后,在床头点一支香插在大碗里(或用一个盛 米的竹筒插香在里面),然后面对蛊碗叩头作拜,且微闭双目, 口念咒语: 告诉你听呀阿公,双膝下跪向你拜, 恭敬之心时时有,他日有难请相助。 如是,反复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误,以示诚心。蛊成之 日,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 (根据笔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山县 一带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1992年)
( j7 u( h9 ]* s! Z' o& }4 u
' @3 I) D2 ^, V3 ], R●个案35 普米族制蛊的方法: 将蛇、蜂、蝴蝶等,均放在一个陶罐内,任其互相蚕食, 最后剩下什么,就以它制成蛊药,有蛇蛊、蜂蛊、 蝴蝶蛊等, 取之施人则令人下泻、腹痛,最后死去 (宋兆麟:《巫与巫 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31页)。■ ●个案36 傈僳族制蛊的方法: 于每年的端午节日去野外捕捉毒虫百虫,置旧陶器中,让 这些小虫子自相残杀,最后剩下来的一个即可拿来饲养。饲养 者将死去的毒虫丢弃,将所养之物置于陶器皿中,并以五色线 绕红布盖好罐口,每天以主人的唾沫饲养它,经年余后,便成 了蛊 (《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西南民族学院 图书馆,1986年编,铅印本)。■ & P& m- k: H% t5 F; W

; g2 w+ P, w$ i  ~在云南的金沙江畔的部分少数民族及汉族地区,也到处流 传有一些养蛊的传说:
4 a. X" j0 w# ?" W, b0 K( u; l9 J  M" [- ?
●个案37 云南金沙江畔制蛊的方法: 他们对于养蛊的心情是十分的虔诚,据说,在养蛊之前, 要把正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家人,都要净身吃素,跪在祖 宗神位前向鬼神祷告之后在正厅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 口小腹大的大瓮缸下去。等到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就到野外里 任意捉12种爬虫回来,一般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蜥 蜴、蚯蚓、大绿毛虫、螳螂……但要注意会飞的动物不能要, 四脚会跑的动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虫,而且一定要在 端午节的那天捉回来,否则养不成蛊。把这12种爬虫放入瓮 内以后,主人家所有大小,要早晚各一次向鬼神祷告,而且在 祷告时,绝不可让外人知道。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自己养的 蛊,就会被巫师用妖法收去,为巫师使用,养蛊的人家就会全 家死尽,即使不被巫师收去,成蛊以后,就立即加害主人。一 年之中,那许多毒虫在瓮缸之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 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剩下一只,这只毒虫在吞了其他毒虫 之后,自己也就改变了形态和颜色。传说这里养的蛊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龙蛊,形态与龙相似,大约是毒蛇、蜈蚣等长爬虫 所变成的;一种是麒麟蛊,形态与麒麟相似,大约是青蛙、蜥 蜴等短体爬虫所变成 (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 旅游出版社,1989年)
- `2 D6 }7 F/ A$ e9 Y0 k: r2 g8 T●个案38 四川彝族蛊毒的制作方法: 四川彝族传说中蛇蛊的制法,是把乌梢蛇倒吊在树上,用 细棍掸,任其摆动,下面用9个土碗重叠接起,蛇口里流出弦 涎、泡沫和血水入碗中,取渗透到第9个碗的毒液晾干为末备 用。放在冷饭、冷水、冷烟杆或酒里给别人吃。一旦吃入蛇蛊 后,两天即感腹胀,继而腹隐痛(此时表明小蛇已初步形成), 两月后腹痛剧(表明许多小蛇已长大,咬人吸血为生,半年后 可长到筷子粗、五六寸长,可把人的肝吃完),吃了鸡蛋后痛 减(表明小蛇不再咬人的肠子,而是在吃蛋,故痛减)。病人 特别想吃青菜,吃不得饭,剧烈呕吐,吃了酸、冷、豆告水、 炒面、鸡肉、母猪肉、绵羊肉后,腹痛、腹胀、呕吐更剧,人 ! S3 d! U; Q- p' g
3 v6 Q# w1 N( @1 V2 l
体消瘦,脸色变黄,神差、脉慢、体温低,大便时干时泻,血 水不治者,半年内可死亡,也有拖至一年多才死的。 蚂蟥蛊的制法是杀一只鸡,剖开放在蚂蟥最多的地方,蚂 蟥就会自动集中在鸡身上来(身扁而黑黄色者为佳),然后把 蚂蟥晒干研末备用,放在冷水、冷饭、冷烟杆、冷酒中给人 吃。也有人传说,蚂蟥末里还要加血乌、鸡蛋壳、人耳屎。意 思是蚂蟥源于血乌根部,而有相辅相成之功;鸡蛋壳因含酸 钙,可制约减缓血乌毒;人耳屎则主要是增强毒性。一旦吃进 蚂蟥蛊后,7天内就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有弦稀,或血样 便,呕吐,吃进酸、冷、豆告水、鸡肉、母猪肉、绵羊肉、炒 面后,腹胀、腹痛、呕吐更剧,症同蛇蛊。三四十天后,人 瘦、神差、口干,三四年后可死人,病程可达10年。牛皮蛊 的制法,传说一是以干牛皮用水泡烂,待生蛆后,把蛆晒干研 末备用;二是切下牛身上几个旋毛部位的皮子深埋土中,待腐 烂后取出晒干研末而成。放在冷食中给人吃。吃进牛皮蛊后, 呕吐白泡,腹胀、腹痛、泻弦血。严重的两月内可死,病程可 达10年左右。其症同蛇蛊和蚂蟥蛊 (阿子阿越:《彝族医药》,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4月,第214~216页)。5 M, y! [+ |, {0 B" U3 b( _9 O
ps:以下由elnino提示6 C4 O1 q! s" f7 [5 Y8 q6 ^
好奇心害死猫
" N+ ]( G( J0 k- L6 T; i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2.取人工培养的毒虫的屎为蛊 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一○“蛊毒”云:“(宋) 道庚辰,钦州城东有卖浆者,畜蛊毒,败而伏辜,云其家造 毒,妇人倮形披发夜祭作糜粥一盘,蝗虫蛱蝶百虫,自屋上来 食,遣矢,乃药也。”《汀州府志》亦有类似大同小异的记载, 云:“于每年端午捉取百虫,封贮瓦罐,令自相残食,逾年启 视,犹有一虫,形如蚕色,用金三四片和枫叶养之。择日占 断,一年当用几次。依占取出虫粪,秘置饮食中,使人腹痛。”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蔡攸丛话》亦说:“此种金蚕 蛊曰食蜀锦四寸,南人多畜取其粪于饮食中以毒人,人即死。” 3.取诸毒虫豢养于皿中以其涎沫为蛊 如《黔书》卷一云:“蛊从虫从皿,蛊之藏于器者也…… 苗仲欲致富者,多畜蚺虮蜈蟆诸毒物于皿中,滴其涎沫于酒食 以饲人……”相传苗家的造蛊,也是每于端午节,聚蜈蚣、 蝎、蛇、蜘蛛、蛙等5种毒虫,亦有所列5种虫名不同,闭在 一个瓦器之内,闭时吟其秘不可告人的咒语,相隔相当时日, 揭开后,其残留一虫的涎、矢便是蛊 ① 。
! W1 U5 e1 `1 p
9 i  V' S" G& f* S$ p8 M
; M2 r7 S- g6 r8 y) O●个案39 桂西壮族蛤蟆蛊的制作方法: 桂西壮族群众饲养的蛤蟆蛊,是很厉害的一种蛊毒,蛤蟆 蛊的制法是选择十二时虫,吉丁虫、蚂蚁、蝉、马蜂、毒蜂、 蚯蚓、蝴蝶、蝎子、蜥蜴、蜈蚣、蜘蛛、蓝蛇、白花蛇、青蛇 及蛤蟆等十几种动物,均放入一个陶罐里,然后含一口酒喷入 陶罐内,便让它们互相吞食。若蛤蟆敌不过其他动物先死去, 则另选一只蛤蟆投入陶罐里,让它们再互相咬打,吞食,直到 蛤蟆能敌得过其他动物为止,然后把死的动物都倒掉,只留蛤 蟆在陶罐里。盛蛤蟆的陶罐用红布盖好,罐口用五色丝线绕 紧。平时把陶罐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每天以饲养者唾沫 饲养它,每隔半年时再找来很多毒物放入陶罐里供蛤蟆撕食。 经年余后,蛤蟆便成蛊。蛤蟆成蛊后,如果想把它弄死,还真 是不太容易呢!不管怎样用力踩、踏它,或者是用棍棒往死里 打,或用刀劈刺它,它都不会死,除非用金针或银针刺它,才 会死去。平时饲养者能有办法叫蛤蟆听从自己的旨意办事。如 果用一条小竹竿抵蛤蟆的尾骨,蛤蟆便会从口中吐出一股黑色 的气雾,如碰到人的身上,皮肤将会发痒,且长出红色的肉 瘤,然后渐渐变黑成脓疮,间或有黄水流出;有时头脑也会昏 迷,不辨方向。此外,蛤蟆的涎水也是一种很好的蛊药,如果 把它掺在食物中能使人腹肿肚胀,吃不下东西而饿死。平时蛤 蟆若触到人的皮肤,将会变黑且发肿变成脓疮,挑破疮面,将 会有蛔虫爬出。如果是触到头上,则会头发全部脱落,头皮发 痒,生脓疮,流黄水,有蛔虫爬出 (根据笔者在桂中所作的田 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1994年)。■
& N5 }" p9 T5 n+ ?# x0 T2 O5 T( J
% P8 z2 T7 u4 u$ F2 E7 _% o关于蛤蟆蛊,史书也见有记载,如清袁枚的《子不语》卷 一九中就说了一个很有趣的蛤蟆蛊故事:“朱生依仁,工书, 广西庆远府陈太守希芳延为记室。方盛暑,太守招僚友饮。就 席,各去冠。众见朱生顶上蹲一大蟆蛤,拂之落地,忽失所 在。饮至夜分,是蟆蛤又登朱顶,而朱不知旁人又为拂落,席 间肴核,尽为所毁,复不见。朱生归寝,觉顶间作痒,次日顶 上发尽脱,当顶坟起如瘤,作红色。皮忽迸裂,一蟆自内伸 头,瞪目而望,前二足踞顶,自腰以下,在头皮内。针刺不 死,引出之,痛不可耐。医不能治。有老门役曰:‘此蛊也, 以金簪刺之,当死'。试之果验,乃出其蟆,而朱生无他恙, 唯顶骨下陷,若仰盂然。” 4.兼以蛊虫及其屎作为蛊毒 陈国钧在《苗族的放蛊》一文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说: “每年端午节的正午,苗人中相传是五毒百虫现身之时,苗妇 到高山上去捕捉各种五毒百虫,放在一个小坛内,置于暗处, 经年不揭坛盖,坛内的虫互相残杀,直到最后只剩一只,这虫 便是蛊。”又云:“苗妇等那坛内的虫死了,将死虫和那虫所造 的粪,取出研成细末……将这种细末放入食物中,人若误食, 日久不治,便会身死。”两广的人,多善为此,一直到现在壮族群众还用这种方法制蛊 ①
2 [, N2 X3 w4 F0 L) n# Y  t6 g) q( h/ y
  N' n: V) p* {●个案40 壮族疳蛊的制作方法: 疳蛊(又谓之放蛋、放疳、放蜂)的制法是在五月初五端 午节时,捕捉蜈蚣、蚂蚁、蝉、马蜂、毒蜂、蚯蚓、蚰蜒、水 蛔等小动物,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内,让它们自相残杀,直至 剩下一虫。之后,用容器中的那虫及其所遗下的屎等,外加饲 养者的头发,晒干以后,研成粉末,贮存在一个大碗里(或用 油纸布包好),供在瘟神神位前(瘟神神位一般设于偏房的西 边角落里,用一块砖头垫在地上,把大碗或油纸包放在砖上)。 饲养者须每个月的初九晚上,点一支香插在大碗里(或用一个 盛米的竹筒,插一支香在里面,把竹筒放在油纸布包旁),面 向瘟神叩拜,以示诚心,月月如此,日久便自成蛊,可以祸害 人 (根据笔者在桂中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 1994年)。■
7 j: _( s  Y6 T2 H; p, {
9 ^( Y2 [* Y( j5.取诸毒虫置盆中,然后把它们全部弄死,之后待死虫 生菌,年久便成蛊毒 如《粤西丛载》卷一八转引《永福县志》也云:“以五月 五日往山涧中,用新布衣及首饰银簪等物铺地上,盛盆水于其 旁,妇女裸体歌舞以降药王,俟虺蜴毒虫来浴盆内,遂倾水于 阴湿地,生细虫,如蚕初出,则蛊成矣。” 又《庆远府志》卷三云:“制蛊之法,将大小毒虫约百虫, 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其相食殆尽。末后,大虫 亦死,化为清水,浸以草鞋,既透,取暴日中。如此七次,然 后将此草鞋埋向北阴处,生出五色菌,候干碾成细粉,将少许 ●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
. K0 O4 |) I) H6 z5 t! U  G1 E3 Z2 G7 I0 |  i: \8 g6 b
172 暗合饮食中,人服之,即受其害。” 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也记载说:“岭南人取毒蛇杀之, 以草覆之,以水洒之,数日菌生,取菌为末,酒调以毒人。” 直至今日,在壮族民间传说癫蛊的制法,就是把蛇埋土中,取 菌以毒人。
$ X" x1 K5 S3 V7 O4 O+ A
7 E, b% Y  h& H4 S6 q6.把乳燕闷死,然后慢火焙干,再经过特殊的加工—— — 加入某些有毒的植物,并施上咒语,即成为乳燕蛊 ●个案41 乳燕蛊制作方法: 在龙州、那坡、凭祥、靖西一带又称为闷药。其具体的制 法是选用同一窝有3只以上的乳燕,将它们浸入水中溺死。如 果其中有抱成一团而死的,则被认为是雌雄一对的鸟儿,它们 那种至死都纠缠在一起的生死不分离的情形,正是闷药的基 因。因此,把这对乳燕用慢火焙干,研成粉末,外加一些互相 纠缠在一起的野藤(必须是顺时针方向的,解药则相反)及其 汁液,一些双蒂的果实及人体的毛发等多种药料配制而成蛊药 (广西靖西县壮族博物馆凌树东搜集提供的资料,时间为1990 年10月)。 广西上林的壮瑶民族也有燕子蛊,其制法与此相类似,也 是取刚出生的乳燕到交叉路口,放手让乳燕飞走。飞向西边的 乳燕可以拿来制蛊,飞其他方向的乳燕不要,把这些乳燕闷 死,慢火焙干,便可成蛊 (广西上林县罗文武搜集提供的资 料,时间为1991年4月)。■ 云南的傈僳族有一种叫做恋药的蛊毒,则更为有趣,它不 单指燕子,而是不论什么鸟,若飞伏在地面就死的话,在鸟死 之地,刮取下一些粉末,这就是“恋药”,若给意中人食下后, 就永不变心恋着你,除非吃了猫爪,才可解这种药 ① $ q: C0 a$ N( I, |# `
" S, _5 v0 z3 j  P: w
7.暗中用竹筒养蛇、癞蛤蟆等有毒动物,用这些有毒动 物的脑浆和产的卵为蛊毒 云南省怒江地区的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和彝族群众中皆 不同程度地盛行这类蛊毒意识,尤以傈僳族为最。养蛊者多为 年轻貌美的女子。传说这类蛊,到晚上会变成一个被称为“药 鬼”的美男子,经常同她们过鬼夫妻生活。养蛊者须经常毒害 他人(特别是小孩),不然就浑身难受,甚至病死,以此来侍 奉“药鬼”并保持同“药鬼”的关系 ② 。
$ u/ L9 e: `9 }( t3 A9 D' R- _  u4 {# G
8.取诸毒虫置瓦罐中,俟其互相残杀,最后独存一虫, 把此虫闷死,与诸死虫晒干,研为粉末,年久即成蛊毒 ●个案42 壮族香炉蛊的制作方法: 在端午节时,选择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蓝蛇、白花 蛇、青蛇、吹风蛇、金环蛇、银环蛇、野公鸡蛇(头上有冠, 会叫,声似野鸡啼,常住在岩洞或草丛中)、毒蜂等12种有毒 动物,集中起来放入一个陶罐里,先在罐口垫张纱纸,然后盖 好盖子,在晚上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到十字路口挖一个深约二尺 五寸的土坑,把陶罐埋下去,然后把土踏实,七七四十九天后 的晚上取出来。把这12种有毒动物和自己的头发焙干,研成 粉末,贮存在香炉内,就变成了香炉蛊。在养香炉蛊的人的心 目中,香炉蛊是有灵魂的,对待它要有恭敬之心,不许有怠慢 之意。因此,香炉蛊平时要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农历每 个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静之后(一般在凌晨3点钟至5点钟之 间),饲养者必须虔诚地双手捧香炉到野外无人处,点3支香 插在香炉内,然后面向西方,垂首躬背屈膝,微闭双目,双手 合十,颤动口唇,默念咒语:“公公呀公公,我现在拜你,今 后如有难,望你能保护。”念完后叩一个响头,如此反复9次, 完了就转身回家,半路上不得回头看后面。到家后,重把香炉 放回原处,月月如此,不得有误。在点香拜炉时,要注意千万 不能让别人撞见,据说如果真的被人撞见了,蛊就不灵了,会 出来乱作祟。而一般人碰见养蛊的人在点香拜炉时,必须大喊 一声,以威力吓退养蛊人的法术,不然的话,会中蛊,回来 后,不到7天就会发作死去 (根据笔者在桂中所作的田野调查 笔记,时间为1989~1994年)。 1 t2 d# W5 Z: E  i

( S5 n( R; v6 ?- Z" e* Q; d9.指定某种动物如蛇或蛤蟆等,秘置于阴暗处,日常采 集剧毒植物的花、根茎、种子及其汁液等喂养,甚或以现成的 蛊药饲养,此物身上即含有较强的毒素,即成为蛊毒 如壮族的泥鳅蛊即是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泥鳅放其 中,即变为有毒泥鳅蛊。若煮泥鳅与客吃,食罢,肚内即似有 三五个泥鳅在走动,有时冲上喉头,有时下走肛门,如不知 治,必死无疑。 在国外,人们多是用此种方法制蛊。如在日本,人们选择 狗或狡猾的狐狸;在非洲,人们则是豢养残忍的海乙那、猫头 鹰、狒狒等;在欧洲,有猫、狗、马驹、家禽、野兔、老鼠、 癞蛤蟆、黄鼠狼等,把它们放置在偏僻处并给它们起名字,喂 养它们的方式很独特,平时由主人亲自用牛奶和面粉调成的奶 糊或小鸡等喂养它们,并不时在食物中搀进主人的一滴鲜血, 好使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主人的一部分,人们认为这些小妖 是有灵的。但平时他们是如何使唤这些小妖的呢?玛格丽特· 穆礼博士在《女巫与巫术》 ① 一书中引用了1615年教会对法 国奥尔良的西尔瓦·内维龙女巫的审讯所交代的记录说明: “女巫不问过它们就不敢离开家门,而且要告诉它们出去几天, 3天还是4天。倘若它们认为时间太长,巫婆们就不敢违背它 们的意志而擅自上路。她们想出门办事或寻欢作乐时都要先弄 清楚结果如何,倘若小妖高兴的样子,她们就放心出门。但如 果它们精神不振、模样悲伤,她们就不敢离开家门。”这些小 妖只听从主人的调遣,有专门呼唤这些小妖用的咒语,咒语中 总包含神的名字,一般它们在完成魔法即放蛊害人之后还会回 到主人身边。人们对这些小妖“比对上帝还信任,因为小妖给 他带来更多的好处,而求助上帝却一无所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鬼婆1 ]( U5 ?1 e! [+ u! O" U9 A7 }+ J$ i/ `
4 @$ |- a+ S2 i: l
9 M# Q% n4 _4 @6 }; W3 v
據有關資料,放蠱是一種古老的黑巫術,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左傳》中就有關於蠱的記載。宋人鄭樵所著《通志六書》裏甚至記錄了製造蠱毒的方法,大意是說,將各種毒蟲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襲擊與吞食,最後存活下來的就是蠱,即毒蟲之王。歷朝歷代官府都針對製造蠱毒行為有非常嚴厲的刑律,故放蠱巫術完全處於秘密狀態,歷代志書史記,關於蠱毒的記錄數量雖然不少,總是廖廖數語,並且語焉不詳,這就使蠱婆(草鬼婆)與蠱毒變得更加詭秘。
) O, @6 }  [. V+ K5 W8 d    《乾州廳志》記:“苗婦能巫蠱殺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於外則蠱蛇食五體,放於內則食五臟。被放之人,或痛楚難堪,或形神蕭索,或風鳴於皮皋,或氣脹於胸膛,皆致人於死之術也。”
6 F. ?: h: z: I! X. }, u( [- r9 H  v* [4 i* P
    傳說放蠱的手法有三到四種,以手法的不同可鑒別法術的高低:伸一指放,戟二指放,駢三指四指放,後果各不相同。一二指所放的蠱,中蠱人較容易治愈,三指所放就較難治了,倘若是三指四指所放,幾乎屬於不治之症,中者必死無疑。 ' l, v+ x! C1 M5 v! Z% U6 c$ x

+ ~6 Q4 k1 i# H1 e4 ]6 L: L" B    中了蠱的人在將死前一個月左右,能見到蠱婆的生魂掩著面前來送物,行話謂之“催樂”。此後如果病家不能得到有效治療,一個月內病人定會死去。治療中蠱的病人,輕者郎中草藥或還可以奏效,重者非放蠱者本人來解才有生路可求。
$ G: L, e; s; P
+ E5 h9 A9 U8 Y4 {7 P# e    對於蠱婆舊時有多種方法識別真假。按《永綏廳志·卷六》的記錄,真蠱婆目如硃砂,肚腹臂背均有紅綠青黃條紋,沒有就是假的;真蠱婆家中沒有任何蛛網蟻穴,而該婦人每天要放置一盆水在堂屋中間,趁無人之際將其所放蠱蟲吐入盆中食水,否則就是假的;真蠱婆能在山裏作法,或放竹篙在雲為龍舞,或放斗篷在天作鳥飛,不能則是假的。所有的真蠱婆被殺之後,剖開其腹部必定有蠱蟲在裏面,若沒有就是假的。清嘉慶之前,苗人捉到蠱婆格殺勿論,後來不知何故,不敢再殺而是賣於民間,放蠱之術得以流傳。 1 D! A2 d6 D, }

% }% f" ^8 ^; q    一般說來,蠱術只在女子中相傳,如某蠱婦有女三人,其中必有一女習蠱。也有傳給寨中其他女子的,如有女子去蠱婆家中學習女紅,被蠱婆相中,就可能暗中施法,突然在某一天毫不經意地對該女子說:“你得了!”該女子回家之後必出現病症,要想治療此病,非得求助於蠱婆,蠱婆便以學習蠱術為交換條件,不學則病不得愈。因為一切在暗中進行,傳授的儀式與咒語,外人無從得其詳。 ) {5 V' {. ~) L

7 x8 ]. U* W& W) m1 W/ w- r    每個蠱婆都設有自己的蠱壇,藏在山澗、溪流或家中的隱蔽處,蠱婆需要非常謹慎地保護它,因為蠱壇一旦被外人發現,蠱婆自己命將不保。傳說曾有蠱婆設壇在家,某天趁無人時用熱水給神偶沐浴,不料被自己的小兒子看見。第二天,蠱婆上山砍柴時,孩子不知利害仿傚母親給神偶洗澡,結果因水溫過高將附有蠱婦之魂的神偶燙死。再說那蠱婆在山中勞作,猛然間感到心促氣短力不能支,心下明白定是蠱壇出了問題,不敢有半點延誤,趕快回家沐浴更衣,收拾停當靜臥床上,不過一個時辰已經氣絕。 5 x  \  P3 n. q2 T
2 e& W9 \0 K1 n
    相傳蠱婦放蠱中一人,可自保無病三年,中一牛,可保一年,中一樹,可保三個月,如不放蠱,蠱婆自己就要生病,連續三年不將蠱放出去,蠱蟲不得食就會傷害蓄蠱人。動物之中唯有狗不能放蠱,蠱婆怕狗也不吃狗肉。
: c9 @( h! o' Y& @! s! N  `0 T8 J# A! e2 g$ @: ?: v, n. m3 p
    通常一個不幸的女人因被猜疑而被指認為蠱婆,一堵看不見摸不著的墻隔離了她和所有的人,她就像生活在一個透明的華蓋之下,不曾翻身已經碰頭。日子長了她也死了心,放棄了任何討還清名的企圖。她越來越怕見到人,就像人們越來越怕見到她。她在年復一年指桑罵槐的聲浪中老去,夜復一夜的哭泣讓她熬紅了眼睛而且見風就流淚,她已經多年沒有唱過歌,把一副又甜又美的嗓子嘶啞了,她不再需要再為丈夫當戶理粧,於是不光衰老了容顏也襤褸了衣裙,成了全寨子最邋遢最醜陋的老女人。她就這樣背著草鬼婆的名聲走完了一生最後的路,她死後人們掘地三尺,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蠱壇和任何神偶紙人,可寨裏的人仍然松下一口氣說,這下我家的伢崽可以平安長大了。
6 s4 b2 S/ t! {1 u5 _
2 q3 J) @$ b, ]+ J9 R" ]: y    然而,沒有多久另一個不幸的女人被指認為新的蠱婆,因為大家並沒有忘記“無蠱不成寨”的說法,這是祖輩們留下來的成規。這個女人的結局也必將是窮苦而寂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03: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啊,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1: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有心,非常的全面.
2 q6 I/ d) A4 x3 w4 ]  ]7 Q0 m$ q# L: s
是我见过的将蛊术介绍的最为详尽的帖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2: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谢谢 喜欢就顶吧 HOH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2-27 23: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23: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GHFGFGGHFDFGDFSHCCF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1: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咱们祖宗留下了很多的方法哦
% N2 k6 |$ ]0 P& f1 y不过用现代的科学解释,是用一些细菌的方式来产生一些奇特的效果,在古代看来没法解释" V& `% g' I! I9 R% M; j6 u* J
就和神怪联系在一起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人 楼主是不是民俗学者阿 偶经常看武侠和本土玄幻 里面就么这么详尽  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11-17 21:23 , Processed in 0.06383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