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7 12: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增不减 【增与减乃是相对性的事物】
+ R+ B. k" K6 H ?. F/ B 吾人日日在增减的生活中或喜或忧、收入增加余额多了,就欢喜倘若开销负担太重,就会闷闷不乐,白头发增加了特别忧虑,负债减少了,心情就轻松起来:就这样我们的生活与增减息息相关。; S: h* I7 @8 _, m/ D: J, h
我们要如何学习「般若心经」中的「不增不减」这四个字呢?我们由前述「不生不减」的关系来思考,假如一年前存款余额三百万元,现在是二百万,而二年前有一百万,那么一年前比二年前余额多,所以现在和二年前比起来是增,所以增减本身是相对性的也意味着不必为此而悲,这也是「不增不减」的意思。7 R! F9 p9 H5 O+ I& G( L6 @
7 F# @& s9 h0 i) n8 j
是故空中无色 【不受物质现象所拘泥】
) ]: t( n- r9 e 「空中无色」是关键词尤其是「空中」这二个字最受注目:依据梵文的原语解释是没有实体的意思。- y2 Q/ a: M: U. W( O" i: i" D
依「般茗心经」来看,可设定为二种情况也就是佛教专用语所说的「二谛」二谛说极难解释,不过要了解「般若心经」必需先明白「二谛」论。0 G2 K" [5 o# L, ~% m7 k- z
A胜义谛(也称为第一义谛)乃空的究极立场,可以说是超越了语言或理论,在世俗中与日常一切正好是相对的否定立场,所以其表现法常用「不」或「无」。 4 C9 k- C4 s" k6 q( j/ h
B世俗谛(又称言说谛)可用以说明我们日常现象之表现立场,特别是对世俗的一切采取肯定的立场。
& a( z! Q3 `0 V( N9 Z$ z H 这六个字中「空中无色」显然只有涵括A胜义谛四个字不过如果意图解释究竟,更高层次的说法是不受物质的现象所束缚。. R$ H( L- C; f! y
2 Y8 x+ D t J& h: w- N无受想行识 【空之究竟无心也无一切物质色相】
3 c+ T" o6 u6 T6 k) u「般若心经」以否定的说法表达佛教重要用语「五蕴」何以需冠带个无字呢?让我们从历史的背景来思考其理由,在「般若心经」等大乘经典闻世以前盛行着传统,保守的佛教他们极赞叹,唯有学佛才能将这世间之一切法,分析解释到最细微的部份,反之奉守「般若心经」的人,对过去佛教存在的详细分析,由于猛然学醒到何谓真实的「觉悟」?救世当如何救起,于是将「五蕴」等传统的佛教术语冠以无字。' ^8 G! @9 R% t" B8 N
若从空的究竟立场上来看,并非没有必要揭立任何微细的教义而传统的学匠们惊于此!故忽略之。
3 f3 I* Q0 M6 U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皆无】3 F( J, T& a5 A Q6 c, [/ E
我们只要以平常方式思考即可在我们脸上有一对眼睛、鼻子正中央、口中有舌头,而头双手、双足称为五体(即身)不仅如此还有能够认识及反应各种感情的意念。
I) l' j4 C" m s6 m4 L 因此很难依平常的理论来了解「无」一切皆无的理论可是「般若心经」不就这么的说吗?毕竟传统的佛教学,会将人类的存在分析得如此详细,是否我们需以反省的角度来看这复杂却又划一的教义化宗教吧!, W- ?. D6 p) C- j% q" ^
确实,今日的医学十分发达,对于「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分析极为详细,在意的分析方向,也有心理学为基础,而各佛教教团对人类存在的分析与观察详细至微简直不得不说已形成为一种研究的学问。
4 L5 P2 s6 L) _5 m; d. d3 b 然而「心经」所要指的真义已超过人类是什么?而是人类该如何?的理念,总之,不仅要研究烦琐的教义,同时必需真正地去实践独一的真理才行。
( X+ \& i- U) Z/ k
" i! O+ l# p1 Q& K! |无色声香味触法 【意在反省稍动乱的心】* G5 V6 W" k1 K/ e0 C. S
此段所谈与前面略同,眼耳鼻舌身意乃吾人六种主观的认识能力在佛教中有专用语,称为「六根」亦称六内处。与此相应的六种客观对象,是色声、香、味、触、法,亦称「六境」也为「六外处」。% n5 k7 f0 ^0 H
所谓「根」就如同草木有成长的能力,能生出树干及树技是使我们感官产生知觉的器官。1 G3 E) b5 \- [9 o! f, K
「境」乃以感觉作用为对象而「处」乃外发感觉或者是认识的场所,总之,我们的感觉可分为内部感觉器官与外境感觉器官,所以才有「六根」与「六境」两者合称为「十二处」。- H: @1 Z7 b7 i% i8 i2 j
让我们藉此反省这颗时时在尘缘中妄动的心。
* v4 {* w5 ~% i! D$ J无眼界 【双眼所认识的领域实无真相】
" @7 ?6 u$ j. g7 M2 o1 O& v( t一切有部将世间所有一切法,说明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又称为「三科」?与?可经由学习中得知,而十八界却非靠努力用功不可,在此所说的界是指「构成人类生存的要素」总之眼、耳、鼻、舌、身、意、与之对称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及见闻嗅、味、触、知的认识作用之「六识」各称为「界」三者相加谓之「十八界」。# |& p; u8 J/ Z+ O5 R, g
其次三者相互关系之图表
5 g' L9 } P; n( 一 切 法 )1 e* n v7 J% S0 s; S% r
十八界 十二处 五 蕴5 @! `. ~* H, i$ H
眼 界 眼 处 # d+ z2 ?2 y' g2 {7 ?7 I
耳 界 耳 处 色 蕴# Z: D, R' P9 n& O8 ~( @& v) w
鼻 界 鼻 处 : J# R: R$ O% N, i# h3 `. r) @( `
舌 界 舌 处 受 薀
8 ]) u- ?* z8 I* J身 界 身 处 3 u% n+ C( C. X
想 蕴
`6 E+ i4 Q. Q A: d3 d/ A! P意 界 意 处
* v7 T2 T+ Z+ u7 x色 界 色 处 行 蕴
1 ]$ }( J% ^, Q声 界 声 处
; m7 ^8 {" {9 P+ X, \ W香 界 香 处 识 蕴
% l1 }- y4 a+ ?$ }8 T* ]( L& Y味 界 味 处
, _8 d! T/ a* N- p* _7 v- Y触界 触 处
' ? X) W7 C. C1 @4 o法 界 法 处) Z2 `' o# v+ W, J; }2 E; K
, V8 k. |2 u. t, u: U8 C- X
眼识界( g1 t& F! i, Q g* B
耳识界, h* ~4 k$ K! B o0 I: h
鼻识界 i, y' {1 Q5 K) i# W7 {8 A* ]) }
舌识界
) Q) l7 p8 ]) ]! T: C; S身识界
; Y. H! M f) S2 L. P- c+ P意识界% z" E( X( ^: O# R0 T
. `: O5 j& ~1 O乃至无意识界 【空乃是无时无刻的自我反省】
' H7 X# V9 O* A0 V, @' l 彷佛无意识界是无意识的世界,在此指的是连意识界也没有,在空中(没有实体的立场)所限定的层次。5 Q% W$ q& o5 g, K
佛袉所传的佛法亦是空性,实践佛法之修行者亦是空性的一切,一切皆空,其最初的意义乃要远离一切执着,还归本真,几毫无掩饰地皈依佛陀,一切如此的自然,而不造作,却又不流于懈怠、放任、日日如此朝空的修行道路,即能日渐接近佛陀,而反省又反省,做一个真正「空」的实践者,仅管修行的过程中,难免有魔与业障的考验,只要不断地反照自已内在自性、舍弃我执、追求真我,方可言实践「空」的真理,因此,空即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求诸己。
% ^' D" \/ B. Q( m+ G2 s0 D无无明 【自觉于迷境中无法自律的自己】/ ?. C8 f: F7 Z9 x7 s0 Z: ]& E
十二因缘代表老死的过程,吾人在世间一切的痛苦与烦恼的生起缘由,可由这十二项目中说明得知,从我们牙齿动摇、发苍视茫中知道自己迈入老年,而迈入老年后,不可避免的乃是死亡。大部份人都害怕死亡,能淡淡的面对死亡的人并不多,而这些苦恼经过仔细观察后,所得到的答案就是「十二因缘」我们也可将这根本的原因称为「无明」。 W% g5 O7 ]/ c a) ]
「般若心经」乃以空的立场将这十二个项目一一冠上「无」字而「心经」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能够觉知无明。. _$ N1 V1 {) J* c8 x
6 @: @& D" H6 ~$ [6 J, i" r亦无无明尽 【开悟切莫滥用】( `3 W% g2 H$ z
无明就是对自身的事缺乏正见,及自律性差,亦即陷入迷境之中,而无明尽正好与之相反,即无迷之状态也是「悟」境。
) @, Q: X4 v+ q' Y6 V" v9 H然而就般若心经对空的究竟立场而言,不但没有迷境,同时也没有悟境,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多的是迷境啊!大部份的宗教都在启发
# K+ T9 m; s! o$ B8 v( j B我们的善性,而远离无穷的欲望,也可说在帮我们如何清楚明白自己内心的一切。
" d; D. O9 S0 s% R8 ~襌宗有此传闻,某修行僧耸着双肩,并于额前刺青,用功坐禅襌某日其师见之问说:「你为什么坐襌」「我为了开悟才坐襌」此时其师父回答说:「我想把这片瓦磨成玉啊」弟子又问「瓦怎能磨成玉」?师父回答说:「你在坐襌不也如此吗」?$ v" s( y. @) r# b5 `6 O5 n
开悟吧!开悟吧!当你心中存着这个念头时,再如何努力也是枉然,所以开悟可不能滥用喔!因为起心动念即是妄,这也是「无无明尽」的意思。
1 ?+ K" g& J7 G7 v/ y/ x, s% O$ p o8 h3 a
乃至无老死 【老死之苦乃由于无知地来到世间所致】/ v2 n' D: U ?0 n' O2 T$ d; g/ |+ T
本篇的理解法与「无无明」相同「乃至」一语还涵括
0 f7 n' r# T5 Q$ B& W5 h2 p1 D$ {?行(潜在形成力) ?识(认识作用) ?名色(名称与形态) ?六入(六种领域)
& Y$ ?* _, o2 }& I; t1 q?触(接触) ?受(感受) ?渴爱(妄执) ?取(执着) ?有(生存) ?生(诞生)等十个项目。
7 H1 R% u& B- d% K) `' J- m此十项再加上?无明(无知)?老死、正好十二项又称十二因缘。缘生缘起任何有生命的一切都免不了要迎接老死,如果能彻底明了此道理,即可远离老死的痛苦,虽然释尊给予我们信心,但是真正了脱生死的确很难。
. y& ~$ A/ V% H5 G5 V' C3 J4 @: X- X+ `+ i# x* A( |
亦无老死尽 【不受生死的束缚】
. s6 f; k: d* v7 w7 G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老死尽」之后是否「没有老死的痛苦」首先让我们来研究「老死」在佛教教义是如此说的,生命诞生后即开始在老化,人一衰老,头发即开始发白,皮肤出现皱纹,寿命越来越短,身体的器官也越来越退化。
4 r6 H; d' U! p; u. O. O 人谁不希望长命百岁,甚或永不衰老?释尊在其晚年也对侍者阿难说:「我已年纪老迈,都八十岁了,我的色身也已衰老,就好像一部老车七零八落,这是很自然的事」。" Y- q& k% R, P4 ~+ z( _
但是,倘若一个人修行开悟后,就不像我们凡夫一样受到肉体上及精神上的痛苦所束缚,也就是达到不被老死所困惑的境界。
5 j, b( b( k& Q% r9 U/ `, Z1 a* n( L- U
无苦集灭道 【医治苦恼众生心病的大医王】0 w3 H3 K _( q
释迦牟尼佛将「苦、集、灭、道」称之无四谛也就是「真理」的意思「法句经」纪载:皈依开悟者(佛)所悟之真理(法)及圣者团体(僧)的人,乃有正确的智慧,可以与四圣谛之真理相应,也就是认识何谓?苦?苦因?超越苦?灭苦,而四圣谛与八正道正是医治世人心病的良药,所以我们称佛陀为大医王,因无一位良医,首先必需知道患者之?病?病源?治病?阻止病根再发。( }; `* Z8 ?1 S% W
因此这「苦、集、灭、道」四谛是合理的教义,也是医治苦恼众生心病的药。5 l% U5 g) r" U' o4 ~, @3 z
2 n1 \8 E% M( T% Y- F( F) W
无智亦无得 【不生任何获得智慧与利益之念】. Z6 S R% H, Y$ H( S) i, m/ ^% u
想必诸位一定想不透「何以无智慧也无所得」吧!一般人所知无智与无得简单说就是愚昧与没有获利收入?但是「般若心经」所言的仍是从空的究竟立场来探讨与理解。5 P4 b W, f# ?: ?, K
在前面我们学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此我们可以依对立的概念且以否定的思考方式来设定「无智无愚、无得无失」的立场,但是这些毕竟只是数学上及理论上的东西或者只是哲学上的,我们仍需从宗教上,实践性的方面来研讨才好。
- o; O- \; Y6 ]6 {* P$ p1 B: f& ` 良宽和尚从二十二岁至三十四岁在玉岛圆通寺,与一位法号国仙之和尚努力修襌、三十三岁时国仙和尚送他一首诗:如贤如愚道转宽优游任运谁得知、良宽和尚看似大智若愚,一位开悟者走到那里都自在无碍啊!而这其中意味着从表面上看来,他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只是随缘度日罢了,一位智者也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这位良宽和尚无碍自在的生活方式,正好可以比拟「无智亦无得」4 k! a9 F* X4 i( D* L0 W1 l6 s
- E$ q4 n4 A9 ?$ r6 q3 r
以无所得故 【当下守住一念不起,无碍自在的那颗心】
, J" {+ o/ R+ t+ ], Z& n 事实上无所得与「空」的内容相同,在实践上乃「心无所执的境地」襌宗修行僧云水大师曾说:「无所得、无所悟」诸位是否也赞同这句话呢?长时期坐襌,有时会恍然大悟似的产生「找到了」「悟了!」等等念头。但是这只是一时的执着心!+ O8 C9 c+ T0 T* f- f7 d) v
因此大师对弟子有所期待,常以「什么也没得到,什么也没悟到!还早!还早!等语来激励弟子们」。& r1 n) o" H. n
而坐襌学道,要无邪念,专一的心,无邪念的心也就是空的心与「无所得」的心可相比拟。
0 U# b# q" |+ V9 b7 J( C+ G5 r! I
菩提萨埵 【只要坚信,菩萨也可修佛。】( V! {# ^) N8 d' m% s
菩提萨埵即菩萨的原音(梵文)指求道修行者想成佛,因此,学者们也称之为求道者。
0 [& Q9 k2 X3 s$ @8 N7 b 最初被尊称为为菩萨的释迦牟尼佛在其生前印度人及印度的佛教从即如此称呼,后来对修行之高僧大德也尊称为菩萨,不过公元纪元前后,大乘佛教推行在家修行,有些人也自称菩萨,他们虽然在家却也想修行成佛,也坚信只要肯努力必能成佛。
- H% f! R7 t* @
) P! R9 z$ a7 |' g$ }- m- }/ Q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具备一切应有见识,神通,自无碍智慧。】; `: o& Y2 G& ]# x
「般若波罗蜜多」代表「智慧的完成」之意,具体而言乃「具备一切应有见识、神通、无碍自在之智慧」。) j7 ^( ]4 T- A8 ?. n+ ^
「般若心经」特别强调「色即是空」不过实践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完成并没有被忽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