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舞蹈少年华华同居六载,最喜旅游,去过许多名观大刹,见过不少智者高僧。有一年我们去五台山,还在显通寺里住了一晚。
8 N ?% M7 ]7 ?+ W# i" V2 x+ R5 j那确是因缘。在大殿上香时,我突然心灵有感,背诵了几句佛教中最通晓的《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恰巧被方丈听到,把我们请进了后堂。老方丈说我“天庭饱满,地颏方圆”,必定与佛有缘。我告诉他,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自幼读熟的,起因却是古典小说《西游记》。我翻书时,见到唐僧取经遇到魔障,就口诵《心经》,于是就千方百计找到了这册经文,原来就是一篇黄纸印就的文字,由于好奇,便贴在床头,久而久之,也自然熟读如流了。8 ?; z4 a! b Y J8 G5 {( {
老方丈听罢,连连点头,口称“善哉”,说这就是“佛缘”。( b1 v9 p3 B2 s: y% w7 S
于是,老方丈留我们住下,攀谈甚久。他说,我前身一定是一位高僧,今世必归佛门。他还讲了许多禅理佛学,可我大半没有听进去。
, M: L! J- k( P: t* n. L我自小就是唯物论者,是不相信什么“前身”、什么“星宿”的。我觉得一个人的命运,就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至少也要敢于与命运抗争。所以,老方丈苦口婆心的一番话语,多数成了耳畔清风。
5 b7 d# j9 _( M- f3 n# D但却记住了一句,就是——7 X# i u9 _8 u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5 o5 Y! ^/ H4 d
这句话就是老方丈反复强调的一句佛语,当时记住了却没有消化理解。9 I( O5 r. D& y3 B! t
/ T' f6 [4 F) B6 g' \: k4 |$ e) ^华华远赴澳洲的一天清晨,我无所事事,苦心思念已经远赴海外的爱弟,独自在东海舟山渔场的小岛沙滩上徘徊,遭遇大雨,浑身透湿。我正遥望着刚刚从乌云中探头的红日,猛然心中强光闪过,刷地一亮,豁然开朗。我顿悟了!
0 c Q4 y- ?1 J/ V& T我双膝跪在海水中,向着太阳顶礼膜拜。
; u7 I' B3 c+ g, q2 c# R——男儿膝下有黄金。我从来不拜天,不拜地,进了庙门不拜佛像!* j# C0 a5 o8 O. s0 c2 s3 P. w
因为那些泥胎木偶本是人造,拜之何用?8 I1 u: w9 L& H. V S
我现在叩拜的,是太阳精华,是佛学至理,是我们兄弟生死不渝的深情厚义!0 C- B2 D. E% ]+ x6 a( d' ?
你我虽然远隔重洋,间关万里,却性灵通连,息息相关。
; K' g1 t; M4 o& c; W* k' w你走了,我来了,滚滚红尘,芸芸众生。2 K8 n9 j' ` P0 k$ ]& _' `; ~
你有情,我有义,缘分所在,何必增减。! s3 H9 I# w( v4 d: B+ ~
醍醐灌顶,猛鼓重锤!1 q: X/ ~! m+ [" Y* e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6 l: R% B* @5 g$ X, m( Q
——我顿悟了!; Z3 \& K4 g* Y. Z, A2 F% i8 I$ w
佛家之学,讲究“顿悟”。一个人参禅了道,可能长年累月苦读成千上万经书而不觉,但却在举手投足吃饭洗脸的刹那之间顿悟!0 L$ }. |( k" |
我就是顿悟了。% v5 q# ^5 W/ D/ v
7 Y- ^* J( g6 H. ~$ N7 ^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g6 {2 o5 q( t
我们活在人世间,必有所得,必有所失。得与失都是自己的缘分,重要的是心中没有一分增减。应我所得,我就可得,我就该得;应我所失,我就可失,我就该失。得失来了,自己心中坦然接受,既没有一分增,也没有一分减,随着缘分,心静如水。假如人人都做到了“得
) ^3 L# N( o0 s失随缘,心无增减”,这世界上就会少了多少争竞多少缠斗多少烦恼。
" M `9 J& e o& k+ Q7 D9 E0 \阿弥陀佛!
/ L1 R+ s, A* \0 I- O莫论他人,从我做起。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八个大字,振聋发聩,指点迷津,从此成为我终生的座右铭。, q' W( k5 T! ]; \: w, Y
正是:
9 q* p3 _+ t8 Z) c+ z% x1 Z3 j 世间万事心最苦/ G/ { a' U% [* z) B7 ?2 ^4 C! P% q" r
得失随缘方知足: l6 D& s( b. @# F8 p
浮名累人如迷雾
B- e, `# C9 e4 A* K% f 神闲气定见坦途- |; p4 D% y6 h7 }( i5 b. m
" U5 s* D5 q& |( H(2009年1月13日翻读经书,
) l, i0 a- T1 m" b7 U" u Q3 l& L) A回思往昔,书于随缘斋。我的4 y. r- J3 T% t# h& r
书房之名来源即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