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2 11: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T+ |' Q+ |2 a- t: s, n3 x
# Z6 M' o$ Z4 J+ h ]4 t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 K0 O% ~# E8 g R) b7 P' c6 @# N- l. e+ a, |) w7 a. o9 I$ A6 k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 《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 y" b! e: W! U! N4 i: @1 o8 k, _7 [, P( [- g% T: C/ |
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 I. ~% E. Y$ A2 d. U9 |. r4 F* a: j7 Y' J5 M
此处的"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我们说,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来,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灯,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L, W: U3 U% s& ^8 {& w, J( `5 X" g
, u! f3 d* b4 r, Z7 {
“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生死便喻"此岸"。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永超生死地。- G. P! _( z. F1 |# y3 V
1 {1 s/ L; q4 [/ `- Z2 N1 B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
: X j) J9 y8 c0 v
+ B) e, b6 q: X: F下面六重为欲界。所谓"欲",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 ~1 U# y( |5 P: o& O5 W
$ j: s" O# d' O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是中众生,虽然有色欲等,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 g; x3 _- _( F" ], @6 X/ t% g w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 ]2 x1 k0 s- p4 h7 U0 A( L+ S; {9 ~. I O1 E O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槃"。就佛教说,可以认为涅槃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6 V. A' t9 }' y! A" E7 A# J; D
' t2 i% l2 M5 X- \# p
以传统说法,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获得了不受垢染,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0 G" b& D, `+ y' |- I7 S% q4 ~
1 T/ Y$ T [- \" l* e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按照经往的讲法,只要依法受持,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到达涅槃彼岸。一般认为,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又称为"六度",具体说,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 e1 T& i, O; K5 D: H6 _
4 y- p7 q- {7 g; o4 U- U6 h7 c它包括:一、布施(檀那);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四、精进(毗梨耶);五、定(禅那);六、智慧(般若)。
# ^1 P9 I0 l% d0 [! r
, m8 [. n9 f- ~3 s* j* P; V6 f3 }《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称"十波罗蜜",作为菩萨"胜行",以配合菩萨十地,说明修行的次第。这是题外的话了。: F7 C7 M4 P. F
# p8 _* e$ {, v2 F- l. j: q总之,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六度之中,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即是说,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 P! i0 d' j4 b z, F
5 ` s) n6 l; `& J"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言下之意是说,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h9 p6 w- ^% V+ h& [2 g% ^$ b
4 a# `' y2 ^& C) Q
[注二] 三藏法师玄奘
1 J/ x) ~4 s: |! U K2 |( a, {* v2 C
所谓"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2 C1 b7 }. K0 _- K$ p) J
7 s* Z# n/ _7 d1 A v
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三藏法师",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所以堪为人师。
0 ~5 m! q& q! Z/ x4 D" j6 H
4 `7 Z" n+ |8 h玄奘为唐代僧人,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幼年家贫,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天快亮时,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若无玄奘法师,作为末世众生的我们,如何能够沫浴佛祖的法恩呢?!, ?" L. u2 F( P, r7 W/ i
" C2 h) S; F$ L" v5 h
回心经正文; [, w0 f' E* y$ |
% l# N9 u1 \. s) d9 w[注三] 观自在菩萨,8 A# Q+ H, ]& |+ v1 @( [7 B- s
. t, s0 E6 j& Y; C; x
"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而是以心去"审视",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讲;"在",即"存在"。"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 {* k8 \' t# c. ]3 e- g- P) k3 [/ O2 U) q, X, G T
据大乘佛教,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法性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
- p; a/ S( [" A/ l7 U3 L4 v( [' Q0 w; Y
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其智能得大理;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7 g6 Q$ V" X+ T% u8 P9 ?
8 G; x1 E; O) l+ z$ R
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9 p8 T4 U0 m8 C P7 D
# r- v* _$ n3 Z2 E/ G0 W& E" `' V[注四]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p+ S, u1 l# q, E4 P" i' |
; @" s3 u/ E8 l8 @"行",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说到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槃彼岸。"处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b& s0 y) |/ T8 t5 W
- l0 l6 e2 \ I3 X# X[注五] 照见五蕴皆空,
# @% ^3 V" N8 E6 t
, ?6 u7 B8 f8 b8 D# U! L* {+ h/ ]1 m"照",光明所到,照耀;"五蕴",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也称为"五众"、"五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对于人的感觉来说,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作为"领纳"义解。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想"是思想,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这叫"想蕴";"行",即行为;"识",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均为虚假。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 i" z% M6 u0 u; v0 d Q7 F8 [
/ g' q8 A Q) T/ \0 `9 I[注六] 苦厄,6 `6 w( S* u$ S- X& R
4 p0 T' X" c- [) d4 @5 X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苦厄起于生死。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难免受到痛苦烦恼。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不免要起惑造业,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因而轮回生死,现世执有五蕴,未来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够了达,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扫除一切魔缘,自然心中清净,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