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3 21: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也总在经历着无数的承诺。生活需要承诺,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期待的愿景,象征着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承诺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按个人主观意志去主宰的。临出国前,许冰曾向何伟承诺,到新加坡安定下来后,会把通讯地址告诉学校的辅导员老师,让她转告何伟。然而,这一走却是石沉大海般杳无音讯。 + p2 _7 i* M. J+ E8 y, D! V2 b* l
何伟却总惦记着那段青葱岁月,一段无忧无虑的逝去不归的时光。虽然不能享受物质生活的奢华,虽然也曾为一点琐碎的事儿无止地争吵,但是,步入社会后却无法再去体验那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 V& w7 k, v. S* L/ @ 何伟曾在位于王府井路口的新华书店,从类似教科书一样的医学百科全书中得知有同性爱的说法。书本上的讲解犹如政治课本一样的教条,一致的结论是可以注射药物或者通过精神方法去治疗,端端正正的黑色的印刷字体鼓励着同性爱者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看着这些三言两语的简短论述,何伟感到从没有过的茫然和无助,对许冰的思念,对周围靓丽女同事的漠然让自己陷入漫无边际的孤独。 w* T: }" \: f! f' u) p/ |; P: J1 }
只剩下时间还继续在一点一滴地自然流逝,这也成为安抚心灵忧伤的良方。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忙碌和奔波中,何伟努力麻痹着和许冰的那段经历,刻意地去冲淡着对许冰的思念,期盼着往事的回忆悄悄地远离自己走远。
" ^' l' f; ?/ _0 ]+ e 何伟也领悟到,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除了学习,太多的事情是自己能力范围无法去驾御和掌控的。“态度和能力是职业成功的两翼,只有懂得努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是何伟工作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座右铭。 & U- n# I( B5 Z' G+ w4 Y: c
从刚毕业时,手提着各式各样的奖励证书去公司接受人力资源部面试的稚嫩学生,发展成为拥有十多家事业部、五千多名员工的集团公司的工程部经理,成绩的取得更主要的是得益于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效率效果兼备的工作能力。 ; e, P& j* s9 U9 ?& o. w# Q% B
事业上的成功也使何伟庆幸当初选择北京的正确,每次代表公司到高等院校参加校园面接会时,何伟都要给学生们这样的鼓励:“北京有着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人才济济的北京虽然会使我们个体感觉到自我的渺小,但是,在这里,少了那些小城市里泛滥的裙带关系;在这里,只要是一粒金子总能找到发光的地方。” - A- _* }/ i! _! ]% q: L
在距离贸易中心不远的地带,何伟买了一套西北朝向的两居室。同事都对这个选择感到费解:“你不喜欢阳光吗?” 7 {7 D: T; v& B5 m1 c
何伟在看中这套住房时候,工程还没完全竣工。站在第15层的房间里,落地阳台的玻璃还未安装,没有灯光,透过这个像镶嵌在墙面上的巨幅画框,就能看见北边天空中满天的星斗。夜空下的贸易中心,当初和许冰最后一夜的那个房间还亮着灯,或许又是一对情人正在享受浪漫的时光。第二天,何伟就到售楼处交了定金,买下了这套房子。房间装修的主基调选择了浅蓝色,这是何伟和许冰最喜欢的颜色。 ' u8 E$ @0 u {$ T+ }- b
除了何伟外,同期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现在要么已经成家立业,要么正处于热恋之中,只有何伟还是只身一人。周围的同事也热心地关心何伟的婚姻大事:“事业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更重要啊!你看你同学的孩子都快上小学了,你还不着急?”
/ W! _2 L) o8 X 肖颖是一个热心同事阿姨介绍的。肖颖并没有漂亮时髦的模样,倒是纤细的身材和披肩的长发,让人有些怜香惜玉的感觉。 ( a( Z, A! c$ M, a* J' ]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俩人在天坛公园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让何伟感受到肖颖的直爽和热情。在登上祈年殿的台阶上,肖颖侧着脑袋,有些孩子气地看着何伟问到:“你样子帅气,还有才,在大学里一定很招女孩子喜欢吧?”
6 C8 v) D/ A8 h 何伟听到肖颖问话,感到有些意外,脸色一阵泛红:“学工科的,都很辛苦,根本就没有时间考虑。再说我们整个班里就两女生,你想,学工科的女生都是什么样子?”
9 } X; X: m" U% o5 E- \6 t1 n2 {& Z 肖颖被何伟这番认真的回答逗乐了:“那倒也是,宁缺勿滥!但是华银大厦里那么多漂亮的白领也没有你中意的。”
7 ~0 y& R+ C* F, ? 何伟的回答依然显得有些严肃:“事业型的女孩我可不敢恭维,我还是喜欢传统的、贤惠的、家庭型的。”
9 ^0 ?" h5 ?' S2 c$ U 在何伟看来,肖颖正如介绍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女孩,听说何伟在北京工作几年,还没有游览过北京的各大著名旅游景点,除了表示出不可理解外,在每次电话里主动把约会地点确定到故宫、八达岭、龙庆峡等地方。 4 d7 L3 i* j1 ?, t; y9 `
在明皇蜡像馆参观时,肖颖端着相机,看着拍摄镜头中的何伟,怜爱地说道“你有些瘦啊!将来可以喝点中药调理调理。”
% u+ b& P4 m* H ^; d U “是吗?可能是缺乏运动吧。平日里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去锻炼。”何伟应到,突然想起当年许冰描述自己瘦时候的比喻,女人还是要含蓄很多。 y' Q. D3 U$ g
“不用担心,中药的副作用很小。”肖颖继续着对何伟的关心:“可以试试,改天我约我们医院中医主治大夫给你开个方子。” ( A+ V) K$ m4 E Q
“现在服用中药也非常方便,配好方子后,可以用中药机直接熬好,装在密封袋中,储存在冰箱里,服用前用开水一烫就成。”肖颖心里想着何伟一定认为中药用起来非常麻烦,会耽误时间,于是解释了好一阵子:“还可以弄成药丸,平日里带在身边,想起来就吃上一丸。” 8 _8 q t) ?1 w
俩人的恋爱过程就这般平淡,但是充满了关心,这感觉有些像伯拉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交流。恋爱两年,没有发生一点争执,但是也没有激情,最大的亲近就是拉着双手。只是彼此在渐渐地接受和认可对方。 , u7 M0 J5 W, `$ T5 z4 \
逛完西四北大街的服装店,路过位于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时,肖颖提出要求,让何伟陪着进去参观。在四周挂满徐悲鸿作品的展室里,肖颖颇有些严肃地问何伟:“你想知道我这一生的三个愿望吗?”
# h5 l, O+ `8 V “愿意啊!”何伟感受对方问话的正式程度,于是抬起头注视着肖颖的双眼。
5 K' w) P8 F; p }. x3 H' P 肖颖的眼神纯真而羞怯:“第一个愿望是开自己的画展,我五岁开始学画,学了二十年了,没有间断过。高中毕业时,想考美院来着,但是,在父母的坚持下,我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了,选择上了医科大学。第二是做一名好医生,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很认真地去对待。第三是做个真正的女人,为人妻,为人母,做个完整的女人。” 5 P+ i6 h/ ] F0 D( S- k, I. ~
肖颖平静的叙述,让何伟感觉到面前这个纤弱的女孩身上有吸引人的非凡气质。 # D) z% k$ f) D8 V# e
之后的一个周末傍晚,介绍人抱着一本画册来到何伟的住所:“何伟,这是肖颖让我转给你的。” 0 m& U: ^* D V0 N/ Y4 Q
何伟打开书桌上的台灯,细细地欣赏一张张肖颖的素描作品,看得出来,是很多年的作品集。第一页上是一支纤细的手,握着一支黑色软笔,笔尖下流淌着的一段话,着实让何伟感动:“伟,我不奢望成为你的全部,但我希望成为你事业和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随后的画页中是各种各样的手势:拳头状、伸展状……
& P: }9 c& k" W 何伟对肖颖的画艺感到叹为观止,认真地品位着图画中蕴涵的意义。直到看到最后一页——两只紧握的手,右下脚是一行镌秀的钢笔字“见面握手易,牵手一生难。” - \' ] X( F$ V
第二天上午,何伟独自到了贵友大厦,在珠宝柜台挑了一支红宝石戒指,算是送肖颖求婚礼物。肖颖戴上后有些大,几乎可以在指上凌空旋转,何伟有些自责:“我挑了半天,觉得这支不错,可惜大了,我再去换一支吧。” , n$ R/ W. _6 L( c1 x+ E) K# o
肖颖态度坚定地说:“不,我就要这支。”她据此断定何伟没有给女孩子买过戒指,因为他连戒指要分号也不知道。从家中衣柜的抽屉找出一个毛线团,截了一段毛线,在戒环下方仔细地缠绕了几圈,戒指终于牢固地停在中指:“你看,这样不挺好吗?” ! a4 B; @, ~6 f; v. Q o
何伟和肖颖的婚礼是在何伟的家乡办的,肖颖的父母也没有老北京人那么多的礼数要求,给何伟父母通了个简短的电话:“他们回家办,一举两得,算是旅行结婚了。”
9 a7 N, O8 @- A+ Q 结婚后和肖颖过着平凡的家庭生活,何伟直到新婚之夜才第一次和肖颖接吻,除了湿呼呼的,再也找不到大学时和许冰接吻时那种触电的感觉。打那以后,何伟就一直拒绝接吻,肖颖对此并没有过激的反应,只是责怪何伟有洁癖。在和肖颖做爱时候,何伟总是闭上双眼,听着耳边传来肖颖的呻吟,却始终不能使自己达到和许冰做爱时所带来的兴奋点,何伟主观地把原因归结到第一次的不同。
$ F5 ?7 p" W j. B$ N# c$ @ 虽然和何伟性生活不算多,但肖颖认为何伟给自己带来了安全感,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的,而且,很少有女生给何伟的手机打电话,她认为这是最让自己放心的。5 ?: [- D3 _; C" I- b7 `4 S
1 I& y X7 c0 R) |
自从九十年代中叶,国内就开始上就广泛流传着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的说法,诸多的专家和学者也就“知识经济”和“知识时代”赋予和诠释着不同的定义。但是,本质上的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这个时代将以知识为核心,知识劳动将在社会总体劳动中占主体地位,并将生产出更多的高质量、低消耗、集约化的实物产品,也将实现社会生产过程高效率。 4 F$ k1 ^; w b4 S
( M0 m2 {) l2 H- l: k- C' G/ ?何伟在电视、报刊和杂志上看到这些评论时,总认为知识经济的提法并不时髦,本身也不应是个新鲜玩意儿,邓老人家早就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会被那样没有人性地糟蹋!中国的综合国力兴许要超过小日本,甚至于美国。每当在憎恨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何伟也会想到另一个问题,要是没有这个运动,或许就不会有父亲的支援边疆和母亲下乡成为知青,真是那样的话,或许也就没有了自己,一切都是如此之矛盾!
2 q5 ~ Y4 k( a5 Y7 ~$ b
( ~3 o) T6 G0 A6 t m在大学时候,何伟曾陪许冰参加了一堂关于“未来学”的讲座,许冰总对在何伟看来有些像科幻的预言和假想有着非比寻常的兴趣。而且,何伟当天还提前买了电影《柏林之恋》的电影票,两人还为此还闹得有些不愉快,最终何伟还是在许冰的磨蹭下参加这个讲座,何伟参加这个讲座,唯一得到收获就是知道了在国外还有“未来学”这门学科。举办讲座的老师引用了英国电讯的未来专家部主管皮尔逊说的话结束了主题演讲:“我们预测互联网、短讯和电子帐户将在下一世纪初出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手提电脑也将成为普及。”
( y |$ _1 R0 i0 E M' M8 _% g* [& f6 k9 P
何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很少去留意这个预言,总觉得这些设想和现实生活实在没有太多的干系。然而,未来学家的预言果然不期而至,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才让人们切身体验到知识经济的真正来临。它在根本性地革新了传统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同时,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
- x$ i3 z$ Q: k1 r2 C6 Y1 O, V! h! ]+ W5 d* g
何伟却有些憎恶网络时代的到来。假如没有网络,或许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真正存在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但曾梦想着的同志世界。不知道同志世界的生活,也就不会改变自己这些年刻意培养和塑造的有些扭曲生活态度。本性会像深深埋在土壤里种子,永远没有机会去自由地呼吸,直至生命结束,腐朽成为土壤的有机成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