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性爱,一个颇受争议的群体。更让人们震惊的是,近年来,这一群体出现了低龄化倾向。据北京一家官方心理咨询中心统计,他们近一年接待的7例同性爱咨询中,未成年少女占了5例。但专家指出,其中很多人其实只是同性依恋,如果将其与同性爱混为一谈,很容易让他们真正走上“同性爱”的道路。: e% F3 p# I: w+ `' B' A4 [* b- G
, ^$ I2 ^3 L I6 d' t4 ^7 m6 w$ P
$ R2 V" I# {2 A% S# P 19岁女孩小葵的自白7 U. R; ?1 f1 H1 p( x
, J, M0 z# a5 o3 F! g5 }; d: M5 G, l4 q: B V$ k
“我今年19岁,交过很多男朋友。可现在,我对男人彻底失望了,反倒是那些长得帅气的女孩比较吸引我。# o2 n- \ v+ N) f' c
/ _4 k/ r/ i2 n: W
9 Q% H' E% `7 v" G5 m) y- V2 y0 v 3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当时我还不相信,后来经历的事,一次次地验证了妈妈的话。, R) e `/ R: H
5 A. m( _& t# S- t
]( S: {7 @- y! b. d5 D 现在我已经一年没谈过恋爱了,对男人压根就没有兴趣,我认为自己的性取向发生了变化。周围也有一些同学是同性爱,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他们很多人都觉得说自己是同性爱挺时尚的,我倒没觉得时尚,只是喜欢和同性交往而已。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同性‘恋人’。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也有女同性爱找我出去见面,可我一直没那份勇气。
; O; f' K% [% b D" ?
. U" }% f6 p9 x2 C* h+ e% _( ?
' }# Z$ i `0 N+ }; Q @: _( `4 \7 M' \ 同性依恋只是暂时的状态
8 O$ `4 h$ X) B O5 }+ z7 I" s+ R" x/ M! X' Q8 S( s4 N
" E+ o7 J$ n( V9 w9 l 对此,北京阳光华仁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宋玉梅认为,同性爱和同性依恋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和同性之间发生了性行为,而后者则没有。/ x8 l: S5 P4 Z
. v8 V' d- v# E. @' W* d3 J8 N- S
" _$ x, o) a" k# V 造成同性依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孩子小时候,受家庭影响相当大。如果这时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则会使孩子对婚姻和爱情的认识出现偏差。: J. g9 d, L* j" Z0 n
; q3 D5 Z2 `! G1 U2 y' i
) q L0 b3 f4 a7 A% t7 D9 r 其次,为了防止孩子早恋,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提醒他们“不要和异性有过多接触”,这样一来,他们更多学会的是与同性交往的经验。
/ o8 Z. K& ^0 T$ i& C& R4 |. g5 V% ^, r! l9 U
# @9 ?% u- k0 B$ r" t0 Y& | 最后,现在的孩子过早地接触了一些新概念,而他们幼小的心灵尚未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他们刻意模仿一些看上去“有个性”的行为,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
2 j* U; O P0 i% e
* {9 r2 `& J" S( }* P
7 C! H3 p6 X! z* \7 ?& I 别强化孩子的概念
; \$ N J3 O# a& Q0 s' C; B* y4 L
) r8 K9 K1 W/ N J) u' e! |2 K 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家长、老师一些过激的做法,则可能使他们“弄假成真”。
6 W( w$ M& [+ W
- w- E2 i' v/ g0 j) b$ x. @& ^1 c1 S" u: z2 K& `1 D( \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经常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或是过于亲密,完全不用太过担心,更不要把“同性爱”的观念强加给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反倒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同性爱。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变得“正常”起来。7 C W8 x( l# f0 g. M) k
- C8 W/ d* G9 U3 k8 N: P; _
6 [* ?' |9 C. L c% ~0 v- ] ^9 ? 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前夫(前妻)的坏话,也不要强化孩子对异性的怨恨心理。所以说同性之间的依恋不能够等同于同性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