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2838|回复: 12

农历传统节日-端午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6 15: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1 [" a; K& k- i8 O5 D. q2 G! f# H  ☆端午节7 ?& I; l9 O2 E% a/ L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山东农村多不知屈原是何许人,他们却说过端午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曲阜孔庙称端午节为家节,节日不拜庙,只祭祠堂和慕恩堂,由衍圣公夫人主持祭拜。各府本家亲朋皆互送粽子为节礼。
; W" v% j3 T0 q" p2 n' Y% p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鄄城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除了插艾外,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德州还加挂纸葫芦。据说,桃枝和葫芦可以避邪。诸城一带,除了插艾以外,还用一束艾抽打屋内旯旮,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把人蛰。”长岛县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诸岛渔村是保留端午节古俗最多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农历五月初一日人们即在大门上插艾、插桃枝,并在大门坎上贴一双剪纸黄牛,有的在牛身上贴“天下太平”四字,有的在牛身上写字:“我是天上老黄牛,到人间不吃草,专吃五鬼和忧愁。”至五月五日,家家再次在大门上插艾、插桃枝、挂纸制或布制的桃或孙悟空,下缀蒜、黑豆和五色布条,于大门门板上贴剪纸桃、虎、鸡、葫芦,门框上贴宝剑。同时在所有门窗上插艾与桃枝,贴葫芦、鸡、虎、蟾、桃、五毒(剪刀剪蝎子)等剪纸。插挂的艾棵,必于节前一日黄昏后黑暗中至山野拔取,俗名“摸艾子”。五月五日日出之前往山野“抹露水”,取艾与“五样树头”,蓄以为药。捉疥蛤蟆一只,将墨一锭塞其腹中,干后用以研墨涂疮疖,俗传有疗效。小孩带“五毒兜”,手脚拴“禄寿线”(五色线),两肩系山桃或荷包(有桃、鸡、人等)垂于背后。
# u# C  u$ s( Y; s, I; X$ I3 {' `  端午节这天,全省几乎都吃粽子和鸡蛋,有些地方还喜欢喝雄黄酒,儿童不喝酒,便在耳朵和鼻孔里抹上一点。招远、诸城一带的妇女也喜欢用雄黄涂抹耳鼻,意在驱邪防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 - s  S) ^- O, a) s3 B, f# R: r$ B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 H5 Z/ n7 p# D: A6 l
) \: ]8 ]7 y1 L3 w: f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4 U# W) v4 _' s

7 m: l3 _6 M0 ]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 N) S! X6 ?9 Q. q. k% D3 p$ W4 @7 u+ S7 ?1 C+ z5 f) z
  另一个传说是,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听见黄巢来了就纷纷逃难,惟恐避之不及。这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妇人背著包袱,手里抱著个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询问。那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只好带着孩子逃命去了。”黄巢听罢,对这妇人产生了恻隐之心,说,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们家的人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4 x4 a5 _- {: @8 f$ k& ^; ^% c3 m" Q3 u% @3 ?& w+ G% O+ {" W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1 K3 D1 y) y9 {8 U
: T$ X0 g2 \2 t2 Z6 t& O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 [# C9 E( S) K$ I7 \2 ~
/ h6 N6 t7 g$ V( Q3 u4 E- o: S' z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7 ?* X. f6 `5 a
( G) Z$ }9 R4 {' g. J! k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 Y# F0 E0 B' k/ y5 K- L# \0 b& _& r& \3 s; `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别称知多少0 M5 L8 V/ v, j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6 y" v6 H" R- y, }
; h5 v& o5 O! `! [& o& x# ?- E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P2 M  Z$ [1 n7 I- }3 F5 g

( h0 m5 W( O3 M, z( ]6 Z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9 ^) [* G% v  a7 M

# \$ F3 ?9 m$ t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 A6 D; |' ?  d
! Q: }! B: N# d, c8 u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e8 j3 J& E6 q: L7 E  M, A7 j
$ q% n& N! n3 o0 s0 s* W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6 {0 C( I! E" `

. A$ }9 d$ K4 E7 g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2 _0 n  H, v- m" h+ U; \
0 e, v- T: F6 @9 x- @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食俗
( a+ ?" d( I5 c: h! ^  \: }6 I% u) w: A: x2 a( t4 d% p+ c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 G5 {3 }  S6 J' D( x

% t& R4 H3 B# U% x5 m& m1 y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 b# @. d; M9 A
; l) R3 l3 ^8 a, e6 D4 I: z: j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5 }! u- y8 z# i
5 D* G, o; o+ c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 N" M1 ~/ o# ]* `) B- O2 ~

& Q' ?+ i1 [2 @5 D% u; i# ^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 a9 f( ~- s. C$ s# B) {; V7 a5 a7 v8 p) y( X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9 z+ |" T7 a% c' ?+ i4 j4 W9 Z

! @3 b0 ]7 ?, D& t8 I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 O5 d; K) E2 c' E- a6 A% |* V1 p. g" Y: q2 E$ x; u' K% y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3 u1 ~+ g0 B4 m; Z1 L
! X+ P3 e2 P( Q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R! I1 s- B% A$ Q0 q: U, F

* W( e( D& e3 ?% k) s) n$ D) l/ c5 M    ﹝河北省﹞
+ I+ [; L1 ?/ v  h% {6 i3 l9 o
8 l7 R, u. w0 K9 c3 i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 Z9 \  T* C6 g* O. ]: k% m

7 p: e% M; `  V8 Q  ﹝山东省﹞
; U* o$ w2 s' \/ ~% g  e5 l. Y, d  w" D7 }1 D+ a' e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q. |8 ^# ^& Z0 ]4 `6 P3 f" u/ V3 ~3 u
2 F5 F* n4 R4 g9 H3 T
  ﹝山西省﹞   E7 X% H8 G7 [
7 a4 h% Z( \4 }3 j& }: O1 O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6 o. H7 j' t/ U: g$ p9 n+ t
0 r& w' V$ m! K# C1 e. @/ k% q  ﹝陕西省﹞
# o6 T% ^* s  M& c$ p2 O: z! P; M+ I; ?5 l+ O9 g- ?/ s$ o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 w1 q! z2 K* j  V- ?' {
2 J: M9 l# {6 G# s
  ﹝甘肃省﹞
5 ?2 l9 C2 l- p2 \! ?: \9 O# c$ S% a- ^8 l6 J; L- F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 B' V; a3 h. \* p5 @* |; O

( C3 `; m# |2 {1 ~0 G  ﹝江苏省﹞ . |2 D1 v8 A* y& t' B9 J: |
0 l: b# B! o, X3 z0 g( a; e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 r: F' X, q8 |# [$ y' Z" u
) e  \1 W" M/ j6 v- o- W" ]. \, O* [
  ﹝四川省﹞ 6 X* f8 C( R6 S& q6 V
0 S9 t, B& B- G2 @/ G- e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 n2 R; O* s; r4 h

& J9 @4 q1 ]6 O  J5 s  ﹝淅江省﹞ . y8 F/ R" z" |0 v

/ G/ i  [* L/ d* l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 n6 e5 G/ A  \/ |$ r% j- @
: X. M$ e' j. t! N: q& e
  ﹝江西省﹞
3 g# W( A1 _8 h. e
! ?5 z) Z) q/ s" T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 g; K. U, m# o3 A. T, Q

! p1 E. C- S- }2 v5 M5 ^  ﹝湖北省﹞
" h. y$ X8 m; E, R8 w, \( P4 a( X! z* v* d( L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6 L  b6 m/ H& [
+ K  A4 H9 K9 i+ u
  ﹝湖南省﹞ 6 k; x9 P9 J6 I
8 g( C0 [3 r5 U8 l+ b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 f6 S' N" W- r3 Z& a: w/ n

! f4 q2 K9 V$ y- R" Z9 W/ b  ﹝福建省﹞ 6 h. y) [" B3 p; d: j
0 [, g) R4 f: w. u2 V8 A. m% Y. y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 k- `3 h. A" w

% h  S( P6 F  i/ {8 d# d. m  ﹝广东省﹞
$ E3 }/ D! o' T% v8 R* I6 `5 C/ j! c: ^5 i/ C; g/ O4 {. e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 V4 F8 G& c, _

  ~1 L5 k4 Q$ e- ~  (台湾省)
9 q2 r7 r; c$ E- ]$ u9 s* B" l5 R# z! Y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0 |/ r7 W* s3 ~: U) [
4 G* \! |! X, c$ a1 G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1 m* m+ f0 _# q  k/ u" Y( `( i: q) i8 W0 D4 S! y  t6 p+ U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 s' z3 x3 u) F" P/ i
; Z9 L' n: i0 Y+ g, y$ ~# _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 [7 r# F9 P; k3 f. d6 [7 k( B
6 M* W& x% W/ f( e5 `+ Z' g, x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 H& b/ U% _+ ?1 y% y

, Y6 T: {& s" h9 b# q, ~6 G* Y& ~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 e8 ^1 B% ?( n3 B' F8 A8 h4 Y. z# _: ]7 G8 }$ J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 i" E) Z/ z. i5 c5 q

0 X2 {5 s3 t' [  \6 S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 z" D, {. p" U1 x* {: y9 C
  c0 }6 L2 z2 d0 P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l: v# D) P% F' L9 o" m7 E
2 A" i# v+ T' h0 k5 S/ u& h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 y" V8 c( W) m+ O, e5 D) z
9 h6 Q0 L& d6 L- @1 Q, N+ G% c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有哪些
  N4 }; z$ s+ q) T6 t; _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 ]' z% E' Q& L
+ N5 [3 h& w( v: f. v) s
    唐明皇开元, 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梦见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 赤脚, 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问, 大鬼奏日, 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 愿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W4 G5 ^2 n/ {7 L. s0 C# |0 C& f% e4 n9 b$ G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 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D  R) H2 W% S* E

1 g6 t# i# F; A; ^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j" n3 O# O' L+ _
7 ?7 T" ?! o, Y
    台湾开始有尤舟竞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均举行尤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之举,近英国人亦仿效我国人作法, 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 L% j$ b$ o+ g  z/ j# o1 X, k& ?6 T& |4 P8 T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2 p, f) V8 k

4 k5 [* A" x) {# g1 p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z# k& p: D3 v& u. c4 z, t5 H

2 G8 @4 v2 |% ?6 G( `  [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4 p! Q# |* K) J. k
" M7 x! Z. P) r/ Z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5 P. o# e+ y5 X* d( Q9 o" ^7 @+ a/ U/ G1 F+ G7 ?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6 m" G1 C; C' M. X) g) T% ~

# N& j9 e" `' s- p( l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6 p: P7 c& I  D& y+ r! h) }2 U! v/ o( `, M' i/ o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的各种民间禁忌
2 s! ]+ o6 Q" @+ g9 O& z4 R7 o* s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 ^' x+ i: C- Y# l. }% _! L0 ^* j, ~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 @- i/ h0 v6 k9 r
9 C( `4 K) ~' ]# x6 U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240-约299)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B1 b4 N5 S; M5 [; @

3 _; D# |1 p* [( Q" ?+ g& P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7 C' a2 Q' o9 I* K

; U1 ?) q) l* [9 S: t2 t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922-982)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 P' Q6 p. d  X2 H! T+ b8 P% n& Q( q# l7 J
    王仁裕(880-956)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3 e1 w! C0 G# |" }0 E

) Y2 A- m' g( G) A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约803-863)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 W& v0 b$ w
5 _1 ^* s2 _2 A" Y: P. _! P) P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1147)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 v/ G0 K7 i! r6 u
% Q7 h$ u; K  v& |* u/ G: b# ?0 b    陈示靓(约1225-1264)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6 T% B8 E' }; p' J; H! Y( o2 e) X
; i( X% ^# q: l/ n# o) h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梁录》(序于1274年)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镇慑邪魔外道。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2 w! c! L4 @) C3 @  O
5 Q; p6 ]( P& @3 y, A& M/ q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沈榜的《宛署杂记》(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 e& S  U$ V- x# @4 ^3 p5 U; [/ a  `/ \6 `/ t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P( W6 I/ L- @: C3 a

/ _. u" T+ c& \. r: @1 e    *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1646年)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 K# [! D  W/ a5 \
, `0 Z8 W) @6 r( d2 u, `6 Q    杨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 @. X. E# ]8 C& o7 F4 t+ M# H7 P, a# y9 m4 P* t+ C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着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尽管历代都有在端午节捉虾蟆制药的习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医加入这个偏方的阵容。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据说蟾酥可治疔疮、恶肿。
! T  R) ]5 u8 ^/ f+ N% `. t2 j2 S$ j7 F7 G7 `5 j
另一种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黄酒在帐之上。顾禄的《清喜录》(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 \/ o% k- s8 Q6 p: q
    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端午不同于往年,苏州将借“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东风,端午节这天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对此,专家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 U" Z7 V; O9 l3 e" g# i! K: Y, U
4 F% N& `" J3 i
    端午姓甚名谁,专家看来不是关键,但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且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再来颠覆此种共识难免遭致非议。作为一种民俗,端午节自产生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种文化符号,因为与屈原结缘,人们习惯上就将其称为诗人节。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不仅是为了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是在表达对他为中国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国人就会记起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并由此追怀他高尚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对百姓怀抱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q' s. g; K; @9 H
# u7 H- b9 v( p9 @) O: @& {& r# P
    伍子胥何许人也?他只是诸侯国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一介赳赳武夫而已。据史料记载,他原是楚国将军,只因楚平王一夜之间将伍家百多口人杀尽,只身跑到吴国,投身在吴王阖闾的门下,后又成为夫差的相国,最后因与夫差意见不合,被后者赐剑自杀。考之伍子胥一生,乏善可陈,除了帮助吴王建了苏州城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二个字:复仇。他只为一个灭楚的承诺而活,其全部的人生信念就是泄私愤。为要泄去心头之忿,伍子胥不单要灭楚,更要把长埋在陵墓里的楚平王,连同棺木尸骨也揪出来!他要当着所有的楚人吴人面前,把楚平王鞭尸三日三夜!果然,当伍子胥率军破楚后,抓不到楚昭王,于是掘开楚平王之墓,开棺取尸,用重鞭鞭尸三百。自在电视上看到这丑恶的一幕后,伍子胥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彻底坍塌了。这样的一个复仇狂值得后人世世代代纪念吗?- Z0 P) U0 ]/ h% \5 m. N

- Q& U9 i* w& V* [/ l: L    端午节是诗人节,也就是文化节,只有屈原这样的文化巨人堪当此任——享有万民纪念,伍子胥算哪门子文化名人,硬要说他也代表了某种文化的话,那就是复仇文化,所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可现代社会需要弘扬这种复仇文化吗?我们正在建的是和谐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我们需要的是宽容,人道,忠恕和友爱,而不是仇恨,像伍子胥那样,一旦大仇得报,整个人就似失去了往日的精力一般,再也燃烧不起那一道无坚不摧的火焰。将端午节的纪念对象置换成伍子胥的危险就在于此。
; `$ M  @/ Y3 g+ T* D. ]1 T' X. R. o0 f9 m: L& [5 a
    撇开端午节纪念谁背后的利益盘算,单从“文化共享”这点而论,我以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的专家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让一个复仇狂替代一位大诗人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标榜的是全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相悖,不可取。' r: d+ K, R7 L+ I

7 o- }# U% m8 k/ C1 L    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1 n: Z: l0 S5 ?+ G1 y9 ]; f* h- ?) ~  T& b
    其实,端午节“屈伍之争”,无论最后花落谁家,都不能是以一方放弃端午节而告终的,因为端午节早已从当初一个地域性的节日演变成为今天民族性的盛节。$ W' Y' F- C- E; P  S. {4 G

0 O$ o, _) Z* j% g    正如专家所言,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其实都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须知,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其实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传统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复兴”这道沉甸甸的文化课题。
" S. b8 z4 f( k/ t  }
8 r& I" w% G5 \+ U6 U" I+ E$ v8 X    端午节本是中华民族为纪念诗人屈原而来。但是,2004年中韩发生端午节申遗之争,并以韩方最终胜出尘埃落定。$ }/ C4 G  c8 R0 m4 S& \
- W9 Y/ s6 l' [- X$ r! m
    如今,又是一场争论。今年年初,以“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今年的端午节苏州还将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端午节到底是姓“伍”还是姓“屈”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f/ k5 P2 k$ t' r( }. j
, N: ?8 y0 G9 C3 Z9 ^% |: K: p7 Q/ I
    苏州 端午公祭“伍子胥”
- G; `: D+ M# s; j4 e0 U8 o+ A1 M# Z+ p2 v3 t2 k, B$ [
    5月31日,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人民将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r0 A, W0 j% P4 \  ^9 S

0 K9 E9 p0 ?) q2 d1 N    据苏州市沧浪区委一位负责宣传的副部长介绍,“这次公祭除了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等内容外,还将在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3 \4 K' T# a) N) R' L2 n: R( g! \5 D7 D" }4 s' j& I7 d  {4 p; y& R
    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初五投入河中。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 @4 s7 R1 }) b: |# S9 w
( z  f6 N1 |% \: h' ~, ]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已经遴选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在申报的榜单上,“苏州端午习俗”还是苏州单独提出的申请。
, m4 r( u- c0 Z8 q' }8 A: \! E7 ?. O5 P( p  G& }
    汨罗 论起源汨罗理应在先! s  n9 @0 U9 i1 S% M% k& E" s: k
* J: ]* h/ J& c2 W; q0 u0 L. }
    在岳阳汨罗人则认为,汨罗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吟诗求索、怀沙自沉之地,也是粽子文化、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吃粽子、赛龙舟,已成为汨罗端午节的习俗,并世代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殉难日,汨罗江畔都会举行九子操龙舟、祭龙祭屈等活动。今年5月13日,为支持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不但举办了万人签名活动,还将于5月31日端午节当天,举办2006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岳阳汨罗江龙舟节。( _0 i  z* {3 W& Z7 D1 {3 t$ p5 b  h8 ?

/ }% z8 w5 }. K$ e9 T" Z/ n+ z1 D1 H    对于端午节的申遗,汨罗市文化局副局长、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介绍,根据《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目前“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秭归县)、“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和“苏州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单,该名单将于6月10日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公布。7 N" Z# h  E% v6 ~- P, E

# B; J# k! Y6 Y% r8 m6 r* P  E2 j+ a    针对目前的端午节之争,徐蔚明说,端午节最初是由祭龙祭神仪式发展而来,是华夏民族纪念屈原的节日,要论最早起源,汨罗理应在先,这是苏州所不能比的。
& E' }' e$ z4 Z, d* l7 K* s) }* N6 [  w- u
    “汨罗的端午文化从发展到成熟,成为我国的一种强势文化,再传承到中华大地某一地域。这样的良好形式合乎了当地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当地百姓将其精华吸收,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与当地的名人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转嫁。”徐蔚明认为,“苏州的端午,就是典型一例。”* N  m- }! b# A( l- H% r4 k
0 S- J1 k- o5 I  ]
    据现代快报报道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 j) K4 K1 s4 e& ]2 `
' Z- V- a, ^' F6 J1 H4 r: M! H    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9 _6 O8 T* ~, K# x; f; _

8 o: V2 Z. b* Y' h- u$ g  X$ {  o    5月31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5 @4 u- z/ P2 b, T

- F3 @+ c; O. }* h# N7 D5 ~    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 W3 x+ _+ J4 G& V/ e, \) a1 t! S# Y& @- c5 A/ \
    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
$ F- b% ?' [9 z0 T
+ t" c. ]; u4 k" L& Y& D7 \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
/ ^( \! ~( V+ }
- \) S# J+ G; m+ t. n& p    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
0 e  s/ H& w5 J1 `6 S
5 ~1 o  V* p3 i3 M2 p$ b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c- \5 |$ u+ k1 x: H" h# C
$ k% C4 \( T1 V$ u3 {5 W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t; d1 l8 }! J1 H7 {! r2 r. ]
( T( h8 d* m' g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d3 W% h+ I9 j/ L4 c

" M" X5 ?% r+ U6 I( b% e4 l    “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
4 ^( H# }8 ^/ g) v0 t
& W4 ^- r/ g9 S* ]" a: H1 g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家居装饰习俗
* M9 U4 u0 O* o/ g: E/ a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 {1 F  r+ w/ X1 Z/ x/ ?. e4 h$ u6 b+ O1 g1 V2 y1 I1 A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p+ X9 T4 O/ w4 Z
/ ?; r' j* j2 R/ h& R3 C' a7 [  G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 B7 f! X" ?, L: D3 W. _. ?# P2 m' H% Q+ g
    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T7 }! _" s. F
! V/ [$ h/ ]- l% V
    长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h& B4 T( e' X- {2 j: s3 {: o) a5 s
" D$ a& x0 Z; |: t* R2 W8 W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c9 ~2 D' z# I) }7 ]* p
! y( ^: s5 I9 c( J9 }: n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6: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开运,这么吃就对了!" \( ?1 I2 s# q# v( f+ S

* M! `, i$ h& R. v7 r3 x    随着端午节的逼近,气候也越来越炎热,而炎热的天气经常使人感到情绪焦躁、身体不适,所以也比较容易大动肝火,因此夏季开运应着重于环境以及身心灵的清爽舒适,此外,再搭配一些较为清淡的饮食,便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养生开运功效。5 J! d( r" P& g8 u- h
   
5 D8 l& w, j% p7 n    夏天气温高,胃?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也弱,在饮食上应少吃油腻及热性的食物,尤其是煎炸的食物最好少吃;可以适当吃些瘦肉、蛋、奶、鱼等,烹煮以清蒸、凉拌的方法最为适宜。此外,夏季是补充维生素的好季节,蔬菜瓜果种类众多,建议多样摄取,这样才能吃得营养均衡,对健康长寿、心情愉快才有帮助。
* d1 X" n2 Y# z0 }    ) r/ y$ B6 Q2 }; @: t' |. u( r. [, v' h
    因此,在这炎炎夏日中,我推 大家多吃「五行彩晶色拉」,因为这道料理简单易做,营养成份高,不但能消暑解热、防止老化、润肤美白、降低胆固醇、生津止渴、健胃整肠,而且还根据五行相生相助的原理精心调配,能补充身体五行能量,达到提升运势、健康开运的最佳效果喔!
% M) N1 g$ L. A; A   
; p* m* p8 {) u0 Y: A6 h# e/ r7 ]5 x* {    开运指数:☆☆☆☆☆
/ v" |0 o7 [# j$ Y& \   
  y; [4 u/ H9 s7 c5 W, l$ Z5 T    材料:* N* E  ]6 i+ \. ?0 b2 s3 Y9 f% l
    1.西瓜1/6颗
( O% B1 t  D, c; L7 `- A1 O. g7 }    2.芒果 1 个
4 \8 }* Q: \* o3 J" l" R+ P    3.奇异果2颗% ]% C" R, F* ~# Z( R: O
    4.火龙果1颗- U8 a7 L% f1 z3 j) t+ F  c2 B: i
    5.水蜜桃1颗
+ C9 Z. t" S, D! L% w- P    6.苹果1颗
+ K1 r, T+ J; I3 F" ~/ U    7.生菜 1/6 颗( r7 c/ B% u2 d) ?
    8.葡萄干少许
* ^" o* J6 k5 z; J: R4 M, A( M    9.色拉酱 3 大匙
" D5 e. B! _2 w: g    : _3 o. [  v7 ?3 u
    作法:$ g/ O) K) ~  k8 h
    1. 生菜洗净,切丝,泡水15分钟,沥干水分,置于盘中。8 ^/ X/ c$ V0 D3 C
    2. 水果洗净去皮,切丁,摆放于生菜上。
  Y) u- U" _9 `7 e. n1 ^. ?    3. 色拉酱混合拌匀,放于生菜水果上即可。
- ]. w- x6 B3 p6 _. ^+ T    4. 加入一些葡萄干,丰富口感与配色便可食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12-24 20:16 , Processed in 0.06714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