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
2 M9 @0 C) F% D6 l( M7 n1 k+ h4 j1 y. L% i+ c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m! w8 e# m- N; J1 D* Q
" b' w2 R E% z& l 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比如“同志您好,请问前门怎么走?”。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使用。
# y' s, a/ ]# n" _$ a
* J H3 G: q, S% B! D9 R“同志”一词的起源
( u) d) ]3 i i5 U! I9 l- P! Q; y6 V8 `& l# y4 E! m6 V
同就是能谈到一块意见相同,志,由士和心组成.士的意思就是为知己而死,心就是幕红颜而生!
" N* H; G' x! g/ N) X
0 q6 V5 m6 Q$ T4 o 在我国古代,“同志”一词的意思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它是作为两个词来使用的:同,即相同、一致;志,即志向。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意思就是说:品德相同心亦齐,心齐就志向一致。可以看出,在这里,同志是“相同的志向”的意思,与现在作为名词来使用是有很大不同的。
( N* v, X3 L' g! n9 j( @ V" X$ S. D, K7 }# B- c
到了现代,“同志”成了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互称同志。1920年,毛X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中,也开始引用“同志”这个词。3 F7 c! o8 D4 d! `
7 x$ b: h, `( K2 |: b- k 1921年中国共X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就是我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对“同志”一词赋予崭新的含义,表明党员之间在为共X主义而奋斗的大目标下的一种新型关系。2 ^5 F. y2 D% C8 q$ l1 f; H
9 v$ H# L9 q8 J- l( V 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爱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这可能是这层意义的开端。(最晚是)从此开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爱者的另一个称呼。用的时候并不是如“某某同志”这样作称谓用,而是“某某是一个同志”、“某某参加了一个同志团体”这样。这种用法起先在同性爱群体中使用,后来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社会各界都采纳了这个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认识同志手册2001年版》中写道:“市长爱同志”。 q) h5 l- `4 p3 i$ U% p( \! y
1 H7 Q7 X! h) R
林奕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来取代同性爱的同志一词,是由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想而来。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将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议题。此后许多关注各种不同性别议题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词联结、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爱者,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称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爱者(Gay)、女同性爱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湾出版的小说彩虹阴阳蝶,副标题就是“跨性别同志的心路历程”。并且在这层意义之后出现如“直男”这个词汇。' H& Y. g. ^7 A( l
' O3 b" B2 @6 F6 S4 P' m7 E. g! m 近年进入大陆后,由于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同志”这个词汇,使得这层含义反而后来居上。尽管这一层新的含义在大陆地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使用,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和文件对这一外延含义基本不予采纳。4 Y& m2 G/ Y& Z, z+ N" 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