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节气一般在公历7月6日或7日。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暑”即炎热,小暑就是天气炎热,但还没热到极点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小暑说: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鸷。温热的风到来了;《礼记》注:(蟋蟀)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斗;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4 F4 u5 M, O( B9 N- K8 U* R2 @8 s5 v' _9 H1 ?6 ]+ x0 k& ^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 N) M" V% P; u( w' V
* B- z- G. c. X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 S7 w( F; Q N
8 \' D; ~4 |% b3 B. |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 X% b5 G* I3 _
: u# \7 |; c; K1 D 食新即尝新米。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C; g* L( \' ^
6 t% C( I8 M; K p$ C: u% d! c 小暑时应多吃炒绿豆芽,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素炒豆皮;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蚕豆炖牛肉,具有健脾利湿,补虚强体的功效;西瓜番茄汁,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 A' H% J4 ?, Q& U3 S+ ?7 U3 Q( ]( ^5 [8 c, F M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