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963|回复: 0

业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3 11: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净梦法与业力+ s4 I$ w. r6 E+ @+ m9 B2 P6 F, o7 t0 N
(一)什么是业力
; L/ Q0 D6 p9 G" u' o) O  业为梵语“羯磨”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过程,推动生死轮回的直接动力,业为“造作”之意,即有意识发起行为、活动动作。《俱舍光聚》卷十三“造作名业”。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把有目的地作什么叫做“造”或“作”。现代人所说的“作业”、“造业”、“事业”就出自佛典。
( w& K, P; T8 b7 b% I- s' h  人的思想意识,包括一些恶的、善的、非善非恶的,本身就是一种业,称为“意业”,有意业发起的动机、行为、称为“身业”,有意业所发起而开口说 出的语言,称为“口业”或“语业”。即由身体的行动,口的语言和意识思维形成身、口、意三业。在身、口、意三业中,身、口二业,都由意所引发,意业为三业中最重要的一业,实为三业的本质所在。
* m, F# |% z0 y; k# Y  人们经常讲到学生写“作业”,学生的作业在写的时候叫做“作业”,作业已经完成的时候,叫做“完成作业”。当我们正在思考或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叫做“作业”,当已经决定或已经完成这件事的时候,就形成了业力,也就是种下了业因。种在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到以后诸缘聚合,种子成熟,便形成果报叫业果。
9 h6 L0 {1 T) k) ~8 H2 `(二) 业的种类, E1 T) F9 ]; ~' p3 O
  业有四类。1、善业、恶业、无记业,2、福业、非福业,3、有漏业、无漏业,4、黑业、白业
0 p! N: R, x0 ?9 h. S# e1、 凡能引起对自己或他人有益、受乐的福报为善业,反之为恶业。不善不恶的为无记业。" k7 x1 V" B' b7 e) \
2、 能给人幸福之果的为福业,给人不幸福之果的为非福业。0 p' S, x9 c8 c) P3 ]
3、 有漏业及无漏业是从造业的心,是否有“漏”而区分的。漏,为烦恼的别名,还有结、使、缠等多种异称。以漏来比喻自心,守护不严,有缺漏口,被烦恼的魔军侵入,或自己的生命能量、福德智慧从孔洞中泄漏、失掉。
( c8 x7 L6 g9 F0 b. z  有漏业,指由烦恼心发起的业。烦恼为扰乱身心不得安宁之意。人生本来就有许多烦恼,佛法讲心能生出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以及二十种随烦恼。扰乱自心,不得安宁。常常无缘无故的产生许多烦恼,无缘无故地怨天尤人,真是烦得很。心在一念之间就可以产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学佛修道,就是要从这些烦恼中解脱出来,空掉一念,就可以成佛。有漏业包括全部恶业,还包括以有漏心造的恶业,如为了贪求名利地位而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这些善业虽会带来一些今生近世的福报,却会增长贪心、我执、我慢、增长烦恼,造恶业。有漏业会间接成为恶果之因。只要有漏,终归离不开生死轮回的圈子。
1 y% |) F4 F5 a. u# p9 s9 h  无漏业,与有漏业相反,以断除烦恼的无漏心,所作的业,叫做无漏业。
( L; D- y) M) `, f9 A; k4、 由纯净的心,所作的善业,能招致生天等光明的果报,称为白业。以染污的心意(贪、嗔等)发起的恶业,招致地狱恶鬼等黑暗的果报,称黑业。
4 a; d  ?( ~' {  [(三)业与因果
( M+ ^( K. c% L. o# P3 d2 c   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成为业因的种子,分为善恶两方面,种入八识心田之中。一但因缘和合,即成果报。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因相当于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相当于一件事物生灭的辅助关系。使一件事物生灭或存在的主要条件与关系,就称为这件事物的因缘。因和缘是相辅相成,佛法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如一粒种子,为因,把它埋入土中,加上阳光雨露的滋润为助缘,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w7 ^5 G$ o, O
  因缘和合、形成果报。" o' |$ l  C& |, ^
业因的种子种在八识的仓库之中。阿赖耶识意译“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之意。能藏—具有储藏的功用:所藏—此识所收藏的为前七识活动所生的种子;执藏—此识所藏的种子不消失,不错乱。阿赖耶识好比一个意识层次下的电脑,具有储藏信息,按自然的因果律等法则处理信息的功能,实为心识之本,被称为“心体”,“心王”,“本心”。打个比喻说,藏识如大海,前七识就象海面上兴起的波浪。
7 K' {* r( n. C6 w  第七识在前六识与第八识之间起着不间断的联络作用。第七末那识,意译为“意”,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起思量的功用无时不在发挥,为第六意识生起之本。也叫“意根”,即意识之根。二是思量的对象为内自我,内心深处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产生深层自我意识即我执,妄执五蕴所合的我为“我”,这种恒常相续的妄执,是生死流转的根本。+ {/ B8 R. H( p5 q) ?1 k
  在八识生起的顺序上说,第八识最先生起,并为诸识之总体,为一切善恶业力所寄托。众生死之后,前七识俱灭,此识受善恶业力所牵引,在六道中投生,受报。
+ P$ \( b' g' [  k(四)业因果报定律
9 u% e7 n( @. F" z9 T1、善因恶因,必生同类果报4 l2 ^0 b+ s- ]* H
  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业力”为佛家所说世间不可思议的佛力,果报由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因所形成,所以善因结善,恶业结恶报。% g2 ?- \. V5 G  H9 j3 ^
2、 自作自受他,不由于他
% V! i7 h3 o6 L4 ?% o  众生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业因存入第八识所得的果报只能是第八识的转世或五蕴所合成自我的相续而受。只能是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忧人。
* o% P  z' g; m! c. \7 F+ _* p. P3、 果依众缘,报通三世7 X6 J& e& y. |' Y$ _. \3 b
 业因必受果报,但须助缘和合,才能生出果报,就象种子的生根、发芽\成长、结果一样,有了种子,也一定要有土壤 、水分阳光、温度等才行., F: F# `: s, n. `# d4 e
  业报不一定报在今世, 也许要来世或极久远的后世才能受报。报通三世,业因的种子是不灭的,果报只是早与迟的关系,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早与来迟”。报通三世,佛经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报者,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世”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3 P* S2 x9 s4 J# W% B! s4、 业因的种类有很多,果报有五种
- Z' t" z" a4 Y& F(1)现法果,现世即得果报,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极重的恶业,则现世得恶报。, M2 Z; d2 J! L+ f6 C6 D7 l
(2)等流果,同类因果相续,如同河流相续而流,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现在之果又成未来之因,因果相续,如抽烟会形成烟瘾,久之危害身体等。
* H& x+ L# `- y; o, l(3)异熟果,果报形成于来生后世。使人于六道中流转。
& ~( A9 B7 Y# x(4)增上果,指主体的业对其生所生存的环境发生的作用。佛学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的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 E2 ^) M- U/ W/ V3 b" f/ H
(5)与他增上果,指一切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子孙、周围的人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S  ?7 Q# @! b$ z5、 业由心造,其性本空,可用佛法转移,消除宿世的恶业。
6 a0 \# l9 B$ N" p: e6 g(1)业由心造,身、口、意三业之中,皆由意业为主,意业引发身、口二业,即由心念所生起各种业因,所以业由心造。' b  H& f& y* l: s
(2)性本空。业由心造,而业性本空,心为业所依,所以说,业性本空, 佛法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指万事万物的本性为空,由空而能生 出万事万物,所谓“真空生妙有”犹虚空而能容纳山河大地一样,佛法所说的空,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法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悟的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见《中论》的三是偈)概括了佛法的全部精义,在这里千万不能忽视“亦名是假名“这一句,空也是勉强所加的一个假名,有了一个空存在,就不是空。2 F4 `( T; {4 |+ s- E) S+ K
  《心经》开头就讲“观自在菩萨,行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大家已经知道,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色相当于物质, 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五蕴皆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以四大和合,色、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7 F4 T4 D: E3 Z! d, ^/ Q' o
  宇宙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未生之前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后灭前,也只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不是永恒不变的,没有“常性”,世间一切诸法,生住坏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即“诸行无常”。从科学角度来讲,由微尘到宏观世界,由地球至银河系,都是不停地在流转变迁。拿人来说:生理上的各种代谢、血液的循环,是每时每刻都在变迁。没有停止之时。时时刻刻都有老的细胞死亡,时时刻刻都有新的细胞产生,在这不停的生灭变化中,一个人由小到大,而至衰老,最终死亡。在心理上,前念刚灭,后念即生,念念相续,刹那不停。妄心因缘而攀境,而所攀境的外境,又是转眼即逝。所以《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D9 Q  s$ I$ G1 {/ K; S  但是佛法所说的无常,只是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的。世间万法,从时间上来看,是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从空间上来看,是因缘所生之法,为众缘和合而有,缘散则灭,无真实之万物, 也无真实之我。这就是佛法所讲的“诸法无我”,无我即空。7 H1 h$ r9 {! g3 D
  人由五蕴和合而有,实际就是肉体和精神两部分。我们所执著的,就是以这个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假相为我。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红血球只有数星期的寿命,一般细胞的寿命也只有几个月,那么几年以后,整个的人体之内,就完全变了个样。以精神来讲,人时怒、时喜、喜怒哀乐、转变无常,念念相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现在的时候,现在就已经成为过去,一切都是了不可得。人体脑(心与神经之间,有如灯泡与电线,脑发出命令,靠神经传导支配运行,肢体靠神经将信息传送给大脑。但灯泡与电线都只是工具,如果没有生死根本流转的“识”,就象灯泡和电线没有电源一样。! O! O! J' Z9 g2 r" N, R8 g( i
  真正的我,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佛性人人皆有,但为妄想执着所遮盖,执着五蕴假合之相为真实,形成法执(妄执宇宙万法为实相)和我执(妄执五蕴假合之我为实有),成为修行证悟的障碍,破除我法二执,当体即空,就达到明见自性的境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加上“涅盘寂静”,就是佛法的三法印。+ |) V& m* z  Y. ~0 a5 ^7 s& t
  涅盘二字,按照大乘义章的解释涅盘就是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离众相,大寂静的圆满境界。涅盘就是显现自性光明,圆满成佛的最高境界。 2 p+ @) S6 \+ \
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固定的实体存在,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
1 |  E, S  b; S/ d* H& [# D3 d/ E  佛法有假、空、中三观,以现在大家手中的这册书而言,这本书是众缘和合—集作者、出版者、造纸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这本书破损散失或者火烧成灰,水溺成浆,就叫缘尽而灭。在其产生之后,破灭之前的这段期间,也不过是一时的假有。因为所谓书,无非是个即有字迹的本子,如果没有纸和装订线,也就没有这本书的实体而言。再进一步,纸和线了无实体,如果除去了纸和线中的植物纤维,也就没有了纸和线的实体,由此看来, 所谓书、纸、线、纤维,都只是假名而已。由此而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只是假名,没有实体 。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首偈中,指出了佛法对万物的假、空、中三观。所谓国、城、书、纸等万物,都只是假名,称为假观。国、城、书、纸等都以因缘和合而生,本性为空,这是空观。但国、城、书、纸等本性虽空,但却有国、城、纸的相存在,就象《金刚经》中佛问阿难说,你看恒河中的砂子,是砂吗?阿难回答说是砂,因为眼睛明明看到砂子。如果看到砂子而说是其它的,那就是瞪着眼睛胡说了。这些东西性空相有,我们就不妨称它为国城、书、纸,这就是中观。
5 [2 f) I" e" O& w. @  领会了佛法上的假、空、中三观的意义,就可以知道佛法上所说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叫我们不要执着,破除我法二执,自然就可以转迷为悟、离苦得乐。同时,佛法所说的业性,仍是以缘起法的中道观而讲的,宗喀巴大师讲“业果非无我非有”,业、因果皆空而业果相续,是业因、业、果这种因缘所生法的一体两面,是和谐而统一的。
. E- _( o2 l/ ?) G2 j* t; m6 X0 S  业力,因果是缘起法,凭藉众缘而生,则也是当体无常,无我、空。虽有而空,如同梦幻,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者,受报者及业因业果,这是“业”真实不受的本性。业以因缘所生,所以非“常”,念念生灭,无有自性,业和因果都是假名。
! J: e& {1 y# a6 b(3)业可以消除
. J/ I2 U7 }4 p- g5 K  因为业由心造,心和体都是空,所以业性为空,既然业性本空,所以可以依法消除,佛法所说的:“假使千百劫,所做业不亡”,是对缺乏智慧的普通人而言,对大智慧的人,则可以依法消业,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清净身心,则可将业消除,免受果报,证悟心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存在心,即是真实,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来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9-29 12:19 , Processed in 0.07199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