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090|回复: 0

【中秋月圆】明月几时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6 16: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3560797 于 2009-10-6 16:44 编辑
% |( x8 r, G# x8 E* V  A0 x* t8 k: u
关于“中秋节来历

) J. K! ~' R; Y  f2 R; Y(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 w3 j: s8 a9 O

/ O! \) |, ?4 K; }, D% j7 t[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l* j% F- c- o3 ?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A5 I2 l) _2 t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A* ~# O% ?7 z& D
* |3 h* G  s$ Q3 B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 y. {$ W# G3 B  T6 r0 `  C+ \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X0 S9 B5 [# T  o-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5 F9 R+ U6 Q, y& v0 k

! j3 Z3 v8 l& _0 Y1 T9 o& V: p

3 l2 ~3 m$ M; _( C  w
: N% }/ s3 G: A0 _, z1 C- N9 L* p: z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1 u/ o8 b5 b0 r) w/ b* R. R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P' ^8 U8 Z) w5 U# t
6 T$ l, v6 T# r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F8 g4 V" s" {8 K  e2 q0 B

) G# O& Z& c7 B* _# L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8 i0 E4 N7 M$ t' j( h( S

& j* e' j0 w- s9 w- S- {, `  a( P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I4 {5 P0 t  o5 E+ f# {
2 E0 j: J- z& ^2 a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6 t% T8 l! F& U* y. K9 j
5 x2 J9 t. ], U# q& n" q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 `/ y; ]2 ]5 r* w6 t$ A- W" J
% |- Q, {% O) z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 E  H5 i( r' \
9 m$ h2 k" p1 r4 `9 \* u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6 E' M% T2 R: j* m4 V- ]1 F
                                                                                         ( J( @  X/ R" J  E3 a7 I( W
                                                                                         4 Z& A2 _' `: m
4 I" d* ], o. U8 a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 i7 R. X' X' W7 ~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7 S4 A/ R1 a5 z. D( N                                                                                         " }' p- d: g) v1 U% |
                                                                                         
/ F0 t% F) }# I# t8 |: y5 r
! H  n; ]8 U; M( C  z  c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 I  r* E, i- `3 Z) t6 z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X  l- J! |, @& t6 y: r  C5 q+ i5 p3 W3 n% R1 V' h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q+ ^$ i1 V$ L                                                                        
8 S( n2 o2 H1 f4 z3 y( a
中秋节诗词选
& S- s4 E' Z* R9 H
《中秋》
3 r4 c" d' K, }(唐)李朴
- N6 A9 s5 |! E* Z. z/ t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0 D: E. x& j  h! `/ T. A/ }2 H3 R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3 G: U/ n: W5 E) X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5 V: a: i+ n* z$ @% _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j% h2 U* f2 X' D1 X, |7 s2 r: _
, `  [0 y1 ^# n/ \
《八月十五夜玩月》
2 i. A' G9 j$ t4 F(唐)刘禹锡& L1 m% ^$ g2 b; X7 ^3 c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r, _4 S. l- d* U4 O0 |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 ]1 ~: \/ e4 \9 O# l* N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7 Q8 F* G9 L7 H1 o,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w3 w5 b* G# P/ E" F; y) v1 I6 H$ z* Y
《水调歌头》
! w3 x1 s) k9 O  y% U* Z(宋)苏东坡8 {" |1 V8 L$ v* ])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E2 k* [9 ]7 J7 r) n& _6 u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6 G9 h' Y! q& O6 Q% x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 M9 Z7 A- S% B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5 d3 S$ ~$ [8 h*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 g6 Z: m7 u6 E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g$ |' b# K& s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q0 N1 b! b/ O: y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e) @* o4 X* J1 t5 U; c: ~$ K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S" i; z- Z% T+ P! h1 J( n7 t& R

5 }; `5 m2 r" u, X《中秋月》
3 M3 p8 U3 d) ]& P7 \(宋)苏轼- E! F* t; h- h6 p- Y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O% J( Q- A; m. o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p+ i( u  }9 u- D1 D2 s! r8 h8 a( z
8 E, Z9 K! F; a4 A
《太常引》 $ S$ S' \/ ~, c
(宋)辛弃疾5 R$ m& L9 z* h8 ["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p  j. A, C" k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1 ~+ _( Y: z5 X% e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9 {, a& x- b. _, j8 X8 c* G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y; I; k3 ?" J6 n" K8 z* {8 h+ a$ R  e1 g7 `1 \
台湾民谣:' T9 m& J! ]# s+ F' G6 m
《中秋旅思》
- l2 v. O3 m- D/ A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 ^3 N0 y: F, S1 `7 q5 L9 G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s; s! H. o" f0 i
1 ^: P5 Y2 k$ E* y  d
《月夜思乡》0 ?8 t; x6 a  U9 s; ?2 I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u/ B" a9 ~& A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 p  D9 L! G% _2 z: i/ D- p6 D' f
' M  g5 Q5 Z* J. I/ S《煎熬》
/ {6 B9 l9 L8 k1 J6 \*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2 b; Z' X  Z9 P1 Z  p) s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 d# y9 W; j* R# n2 s" g+ o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 \7 P, z; m; Y
5 P$ ^; b( t( b( }& t: G  e
中秋习俗
# I' K. r) B) @; v" f
赏月
8 ^7 _+ O' ?# R, s, H" T/ \# r! Z* h2 O$ B' E

$ o& ~& [. W0 Q( |' g( m  l9 X
# @% E4 f* t  S
! Z8 O7 l8 ?/ u
! t) Q1 {  d7 U
: j7 I- c. I( b" P: c! w
: U# {6 @2 Q' O5 d( n
7 r2 _5 \0 V# Q' H* }3 X1 v) |- `% ^
. Y; ?; m+ ~8 O/ _1 z9 }; m  d2 d4 ^
6 h1 ?: V5 d+ I' O
吃月饼

) {: \3 q, b" I/ s* ?0 @' W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关,即将临近的中秋也不例外。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目。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
5 u1 _% c7 s1 h4 \) G) s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 O. u; ]: H& P9 f4 N  另一种传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使得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朝廷肯定不会让自己的江山如此简单的就被推翻,于是开展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各地起义军间传递消息就十分的困难。后来刘伯温想了个主意,命人在饼子里塞入“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再派人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义军同时响应,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  
( }4 _! f! O  M6 T  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便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八月十五,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L) n7 i/ |* n5 z8 [) h3 n0 k
; B' k5 v: M% Y  I6 \# [* Z0 L# Y2 g' Q' U/ F

3 L7 B3 u2 G3 O2 R  S0 V5 e. k( M* {% b$ j) e3 d- O, o# ~
  n3 k% g# |: m7 J* @

2 p1 U  l3 M" x8 k# o( _# [. m( U  v+ O% V: 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9-7 01:52 , Processed in 0.065412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