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305|回复: 8

圣严法师著作《正信的佛教》部分经典内容选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7 13: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 L  Z7 W" L% r! ~7 l) \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法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的。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 n- r5 W4 |' |$ `' y1 q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该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依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经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 q# b) u. l4 G. Q/ X3 ~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 q0 y6 n; ?6 ?0 t8 T9 v
1 T+ L' r7 w- ^( b. u: B! f+ Z. q

' G) X6 Z# k( T8 `% U7 s/ h★佛陀是创世主吗? & L4 `/ g1 H* u4 H% E! \. K6 E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着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是什么?
& R. I8 W0 K. T. g3 K% Y  佛陀,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译。 . P2 Z( @: J! m$ ~- Q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
# L0 J* D/ V) E2 e; V; v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7 h8 k( n0 T! c: g; M1 }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已经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 g3 X, O+ _* {5 ?

7 Q5 K: ?! p7 y, }
. m. c0 P& i8 G) v' e8 Y★菩萨怎么讲? . E; @; D+ X7 T" O" Y% |4 e" ?+ S1 `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 A- j9 U8 [! \5 I" G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 X# \/ e4 k1 b' F! Z+ O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S; z2 i! x4 l0 w5 o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1 f- F8 V1 m3 l+ N( k  K1 i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 w* u2 P6 @- K& V# q1 d  f5 t# ^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 z6 {- S. W3 L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着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8 T* T3 N6 V5 ~- d. i
  正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也就证明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从一个水面的泡沫到整个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样,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不是永恒实在的,就证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称此道理为缘生性空。
2 H2 Z1 B6 v; w8 G$ f" ^  佛教,一向被人称为空门,原因就在於此。但是,大家对於佛教的空义,又是误解的多。因为佛教的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这个空,相当於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多数人以为空了就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佛教是从缘生(关系)的分析上说明空无实体的道理;正像一辆汽车,如以化学家的眼光去分析,汽车就不实在了,汽车仅是各种原素及关系的结合而已,但从现象而说,当汽车尚未损坏到必须送进大熔炉里重新熔铸的时候,汽车还是汽车。
- N' \3 a- q0 T; y1 f3 T  所以,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於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这就叫做看破、叫做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景,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的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乐。
+ y' M1 K; W/ @! Q7 J2 b  在这里,不要忘了:一切现象的幻现幻有,都是由於众生的业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缘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诱逼;不作一切幻景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功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脱生死或自主於生死了。
0 m+ v/ ?! j) Q7 V' I+ L  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 ~8 g) p& e0 I5 g% f: `% y3 B4 a& m

8 r5 Y3 q, n1 G1 D★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 u, }* U7 x: @! A2 p$ r/ }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 t7 `+ a. C  C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生活而设。
4 z1 x$ z+ O" p" g2 y" |  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萨戒的。 % W& u& U! s; K6 z6 J2 `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4 v1 ?: W  ~- ]) ]4 m
  基督教的新旧各种教派,无不重视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这与印度外道以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却罪恶的迷信行为相似。(注一) 0 i0 C+ o% X. T5 _- ?
  不过,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3 Z# }" y) [" E/ A& Z  p) q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 \* w8 Z& [# Y1 W/ t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 ( _0 U" g# R3 x0 o4 B& x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 U( m1 p2 h5 [7 q6 }' B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 w9 x; Z2 s6 S/ a0 v4 ^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 t  s* d& c0 c! P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 @( }- u/ ]7 [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门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取、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 g5 l; m6 D4 w$ }* ^: k1 f6 u5 N& Q1 c# y+ T% J: ?; o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7 U) v% ?/ o+ z3 Z8 P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
) @) S" f: z7 V0 p* d$ l! K  虽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生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伴舞等,就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来谋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经营屠业或酒业,自己也只学会了屠业或酒业的谋生技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首先放弃了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励大家都能从事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 ! `0 K/ B) E& M! `0 q0 x
  万一由于各人实际状况的原因,无法改业的话,佛教也不以为他们是破戒。因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仅是皈依三宝。受戒持戒,虽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强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没有受戒,当然无戒可破,也没有破戒的罪过。如要受戒,受戒的机会,随时都在等待他们,五戒之中,能受几戒就受几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随时舍戒,舍了戒再作恶业,也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0 s$ J* z% W5 ~* A  佛教,非常的宽大。虽然不能受持最起码的五戒,只要能对三宝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种下了将来必可成佛的善根,何况是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愿意信仰的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忏悔吗?
5 E/ O6 s% ^7 K+ j9 |# y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2 U% U5 {. K0 S8 m1 m( W& W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
& B. z' _# X8 w1 _" x; q! _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犯罪之后,必须坦诚地发露(以情节轻重,分向众人、向三数人、向一人、乃至自对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恳切悔过,决志不复再犯),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所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 K. W7 W# b+ `" T0 l4 R, c& r  不过,忏悔的目的,是在自净其心不复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末,忏悔的行为,便会失去应有的功用了。同时,佛教的忏悔决不同于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  
$ e+ ^5 L, I5 n% o2 o: J6 u 0 S7 Y+ _, i( k9 ^' N8 B, A

6 ~' o5 E3 l; r! V; q0 S★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4 {6 @! f% A! F1 a! r9 d8 g
  不用说,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 F$ M7 D* A/ ^4 t
  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说,死人也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属活人所得。 8 Y; B2 v+ p; J
  同时,正信的佛教,对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也颇有出入。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着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着超度的功能,乃是藉着超度者的善业及诵经者的修持而起的感应。(注三)
8 Y% ?# x8 q; w" r, l/ E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能在亡者临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作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着很大的帮助。那是由于一念的善业感应,以及临终之际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业识也将感生善处。这是物以类聚的原理,不能说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后,儿女家属以恳切虔敬之心,斋僧布施,作大善业,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应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经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诚,如地藏救母那样的发大悲愿,愿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的众生,凭这伟大的愿力,尚可感通亡者,减少乃至灭除亡者的罪业,这不是无理的迷信,而是由于大孝心及大愿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愿力,化入感通了被超度者的业力,乃至彼此连通一气,所以能够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人的家属,若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诵经是一种修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佛教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经,万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的太少,才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诵经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0 K6 z1 f3 [+ G! Q
  再说,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着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 M' h; e3 ~/ m& s$ u) ]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由于怨结不解,他们纵然已经化生鬼道,还会在人间作祟,这就是通常传闻的“闹鬼”。这样的情形,需要诵经超度(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佛力引荐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称鬼道众生为“饿生”或“饿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变食施食的焰口及蒙山,对于平安鬼类的作祟,有特别显着的效验,这种功能的佛事,对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们简直没有办法。 / A3 t7 q1 [2 z3 U" _
  当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场而说,事实上,向来请僧尼做佛事的中国人,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学者,但他母亲去世之后,仍到香港的寺院中做佛事,并把灵位供在佛寺中,他因自叹他的哲学,在这一方面用不上力,所以仍抱着“祀如在”的儒家观念,寻求“慎终追远”的安慰。像这样的例子,可谓多极,如要他们完全照着佛教的观念来做,恐怕不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必须求一解决途径的一大课题。 " L# n* C! T0 `. z, `
(注三)佛祖统纪卷十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y( ^  B& W5 x* R/ s0 X" X  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
; L$ }$ ?1 ?, ^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这在上面一节中已经大略说过。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 F& H" g  j) Y
  同时,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2 ~! ]% E+ i& X  x+ A9 d2 p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功德,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 5 V( A4 S& v8 f9 Q* c1 [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3 N6 l" E: P+ s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 O9 X* w3 d: |  m( z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0 S" L2 u/ [8 `1 _' O: h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4 x! }' v0 k% n: d, f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 g; S$ N& J7 f- Y; [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 ~: p5 z5 X# }+ u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C8 M4 E) c2 o+ V; p

% `$ R0 l2 w/ z! e
6 V/ |& Q3 z7 i" J0 C' u; `★佛教崇拜神鬼吗? $ M/ c% D7 E) o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所以,佛教所说的神不是神教所说的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说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也是凡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也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及心理。 ) p8 H# c$ s8 ^0 t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悲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罗伽(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皈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 8 s; B3 M. ?) U) U5 H6 @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2 k8 ?0 ^4 p5 k7 S) g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 2 x! C( t- m3 ~2 E) G
  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或灵验。在大乘佛教的中国地区,祈祷观音菩萨的灵验,最为卓著。再说,一个虔敬的三宝弟子,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特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中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 f3 X" v/ \: \/ K" z$ V. f
  不过,佛教虽然深信祈祷的功能,但也并不强调祈祷的万能。比如佛教徒生了病,祈祷是要紧的,如果病人有自信的把握,能够凭他虔诚的祈祷,便可感应痊愈。所以,说法闻法也能医病(增一阿含卷六及杂阿含卷五等);如果病人没有自信和把握,也缺乏祈祷的经验(是指效验),那就应该延医诊治了,所以,虽在释迦世尊的当时,比丘们患了病,通常也多用医药治疗。(注四) % [! ~! X* ~2 _& h" N  m1 b
  因此,一般相信:佛法,主要是医众生生死的心病;医药,能治血肉之躯的身病。有了病痛,祈祷是应该的,诊疗也是必须的——这是正信佛教徒的见解。 * j2 d/ b- d4 ^
(注四)“佛如医王,能治一切诸烦恼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华严经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六)
4 u; Y" i& J  e, y1 n( A6 b
! V. P. n. a% P' v# B2 b★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 v  a  i2 ]! r! Y  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
% \" I3 h: ^7 S% ~4 Z- q1 p  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注五) 3 J4 z; g/ [& Y' D9 P, l  w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
( R3 k7 S0 }1 R0 J/ K6 O! R  至于用火焚烧,可能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的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1 _0 r: S7 B6 O- E3 N  o; e  中国民间,用纸钱、用锡箔,当做钱币、当做金银,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 g( n& M& L, h/ f; C) U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最愚痴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的作为。 . @0 F0 Y: F7 o: E$ |$ k" t
  可惜的是,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甚至从大陆到了台湾的佛教徒,还发明了另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红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当做鬼用的钱了。其实诵咒的功效,与烧纸的作用,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咒是烧不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8 v" w7 {: T* E  再有,现时的僧尼们为人家诵经、拜忏、放焰口乃至打水陆,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们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迷信,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教一切都主张虔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则的话,纵然焚化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处?
% d: t6 J: v- f" U) e# U(注五)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寓钱”条(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二三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 q( u, H/ u( a9 C  |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 I' |; x7 Z; v+ V/ r9 D, i& u% \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C9 h# {. k1 I: m) j4 z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三世看通了,心里也就平服了。 / |/ Q# Z' `' [& W3 w% v! v
  再说,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6 ?5 B, u# h7 O3 z1 n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7 G1 ^6 Y* `0 q# e4 e6 p: a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 b6 Z) d; P8 D$ K1 n: N1 t2 v
  因果的道理听来简单,说来并不简单。佛教,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宗教。2 y6 A" e* g0 `2 o8 p

4 B  z7 L2 {8 G5 q# G★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6 \1 X: d( W! [. V, y( r: m4 u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4 L' H0 v$ O7 [. L; Q% V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 D: z- W: [# O6 A$ {) a" D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着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 g' ^8 b2 A* x( k. P. q* L/ L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 V+ V) B5 X5 p8 n. @$ P
  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不成,期待转生继续修证,他们不知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上。(见海潮音四五卷四月号二一页)
7 @& \6 H2 H7 M# o  A2 D3 n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着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 f: z, G# o7 W! Y7 s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 {4 A" L& g/ z' M1 i0 Q+ c
  
' O/ l+ C4 F3 m★佛教重视神迹吗?
, |+ S0 g# |' B- {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 + g' A" k" |4 a: C& w3 b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的一切宗教之上。
& h4 C" [7 B) f6 l0 e9 G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 w! w% U: Z7 ^9 s  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而得到神通(耶教的祈祷,至其心力完全统一集中时,也是定)。但是,凡夫及神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能另加一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9 {- Y' `( H) k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凡是决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在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神通的,佛陀却不许他们当着俗人现神通(根本杂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 K  m6 E% H7 o" R, `. {+ X! v' l  对于神通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4 B( D! D! j0 b7 Y/ m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
4 ~$ @2 s7 h/ A* k; w! ^. T# o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 y8 f3 l+ ]; S$ `2 n2 Y5 F. J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十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8 b7 s3 c7 _2 S  a- b- {& [- D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的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着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 R$ ]% Y* s! i★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7 O- f7 E+ @' b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 d; W& g; u+ f# d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0 i$ y( Z0 p' {* g/ k& @( }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1 p* y! S7 e' D- n5 ?+ n  I) _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 # ?# `2 t# Q; ^: P' O2 T7 ^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 d: ~+ g7 D' r& h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十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 [5 H) M4 s4 q! o) h8 X! p4 Z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的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着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 T+ }. [. o/ U+ K7 C2 o5 r★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 C' x( V# o/ r3 m/ p. p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 d! ~) M: K: v8 \, c  q+ t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9 m  w. L% f3 O; u( \7 F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人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w5 V  v* A1 N, r6 T' j, c1 S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十九及四十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 j# Z; J  n8 t) o, v& }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 j4 T; y* o$ N0 O" _9 G7 B0 w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0 M' P( Z2 b' l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7 ^# C8 I" H1 |" @9 r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7 S+ j$ P" u: ]/ [/ ]8 p4 {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4 M/ x; H0 J2 [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盘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是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7 T8 ~# @9 K4 S8 x& d4 Y' D" n) f
选择字号 1215182124 ; S; |7 ?+ y% w6 p1 G% s! r% o1 ?

8 T: Q" P" ^  j' E  p2 k$ N  圣严法师著述
  J& N  X3 R- S: f# @0 T* @  a3 [% A/ j: r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8 a3 L& E/ l# I* p4 U0 M
( T( e, F- T/ K6 Y/ g% [- l% X2 s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3: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 R/ a; E; G: M, V$ B9 ~4 z
9 R% y* w$ l) y( l' Y
1 i0 ?) \) l! M1 X0 g$ B( b: f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长阿含善生经),同时,赌博的本身即是一种欺诈的行为,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窃盗、诽谤、恶口等罪,所以佛教是严禁赌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11-17 08:28 , Processed in 0.08492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