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 L, P) r1 ~6 j1 J. A) j, K8 |- b- Y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 # B' L2 |6 k" D; u7 x P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 P$ G. ~" v0 _" [5 T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十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1 ]) p$ L- M1 E( N2 |7 |, e2 ?; E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的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着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 ^, w) g) ~ I6 O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 M1 A/ `; h# R* n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 F2 r% Y% L# I. Z/ t& U2 u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5 |, H5 O8 Z( g3 z1 a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 V- z! D" @5 f5 ^4 S: A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 , [4 c3 r% D4 T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 u" W8 n# I6 b9 E5 T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十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 S& z9 ]/ D2 m! r* O u1 N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的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着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1 T. g: @: q& [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0 p9 N6 s5 X! \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 _/ j t" ]& \; F3 d: \( v& V3 F, o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9 Y# E+ z; O5 b$ m) d# Q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人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 x8 e; g: J. K1 d4 ?# H9 ~( c6 ^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十九及四十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9 M& a* C0 L v1 c★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 F4 h( v1 N5 q, F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 i3 Z' B% a/ t/ H1 t* A4 I, f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 S9 P3 e! r; K; E; T" a2 O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3 F0 Y: c, e1 s- _& z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5 n) y! M0 @# _$ m% u/ u6 l' i& \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盘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是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