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371|回复: 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7 13: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bnh 于 2009-10-27 13:18 编辑
0 n$ y5 Y8 O# c$ X; P. M1 z( \# S
; M6 \  Q2 c1 l! F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K  Q5 p# S- I2 p) z
5 |4 o. v/ E- @  w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3: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经典——心经新释(圣严法师). x8 n* I; J. b; B- u! ]- W

( p' O/ k/ O4 A' a5 w/ P" l序言〉
+ w! r% _* N$ f' S  我在台北及纽约两地,已于不同的场合,先后讲过四次《心经》,讲出的方式也不一样。最初于农禅寺讲出,它的录音带不久就以有声书型态流通。! B$ v& k1 G) C) L. M9 F

3 m  Z7 e; [! w( n# J5 h5 G: L  本书:
/ W) N, G- @7 Y$ ^/ B  c- N1 M) `  w/ i  u* H, \5 m  D( P
  (一)心经禅解──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听众人数较少,程度却相当平均,所以比较著重于佛学思想及禅观,同时也对经文逐句的解释,必要时也征引了诸大小乘经论,便利于新学者的禅修练习,也可作为演讲《心经》的参考。: x8 _( K$ j& P4 ]0 S: Z* V% m! F

+ \  c5 A; J9 o6 D: F  (二)心经讲记──讲于农禅寺,除了依照传统讲经方式,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逐句解说,并依经文标示出佛教的宇宙观、人类观、人的三世因果观、菩萨及佛的境界;层次分明,内容也相当扎实,有助于学人作义理的探究。
* Q. W! U6 R  ^
" g+ W4 w% T6 w# _5 A7 R7 u7 B  (三)心经实践──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一连三晚,每场都有三、四千位听众,所以讲得比较通俗而更生活化些,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应用。; t0 i' S% Z' ?& C+ Z

" _$ Q' J9 D( ^0 F4 {4 j  《心经》是三藏圣典中流传最广,被人持诵讲解最多的一种大乘经典,虽仅二百六十个汉字,涵义丰富,译笔精简流畅而优美。其内容既浅又深,以基本原始的佛法为底子,以大乘空义的佛法为灵魂。真是遇浅即浅,逢深则深的好经。可以把它当作正知正见的佛法概论来持诵、来阅读、来研究。" ?4 s! y) s& ~8 I7 \
2 Z& V0 q& Q. [7 q* n1 G
  《心经》的汉译工作,先后共有十一次,现被收集于《大正藏》第八册的即有八种。另外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般若经》卷四及四○三,均有与《心经》内容大致相同的经文。译笔最流畅简洁的是玄奘大师,古来僧俗大德们读诵讲解的,也就是玄奘大师手译的《心经》,我也不能例外。
+ d) r" r  @5 G6 p
, k" p2 F& m$ j) `4 ?" q7 K; t8 ?  为了便利初学者的运用查考,辑成本书之后特别将诸种异译本,收集了加上新式标点,附于本书之末。其中有的译本文字内容略有不顺,但是对照各种异译,能使我们对于《心经》内容的理解,等于多配了几副开拓视野的眼镜。1 r  G3 `  Y9 k" \( K/ J
0 Z! j7 {$ g' u
  最后要向为本书整理录音成为文稿,以及替我抄写清稿和校对出版的诸位僧俗弟子致谢。6 @7 H" k; k! [1 y
- [) t3 O% M7 o6 |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七日圣严序于纽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3: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 }6 @( s* j2 w! C

& h- e6 i3 }; o# z. j( w  自序
! _% H. e8 i! H2 Y8 U! l  第一篇 心经禅解0 h/ z1 ~# q: D5 e; \! h
  一、前言8 O  i1 A" O6 l: e7 j
  二、智慧度苦厄
# l, _4 V) e: X0 W. Y: I) \  三、观诸法皆空
4 J& a% @; B/ V1 h  四、因缘不思议
- F" J  m; f3 d4 B  五、解脱与自在  A7 C, }: V1 o% y; a" G% y& |6 U
  六、生命的归趣 ! C: }( j" ?  f- F7 M" I. a/ U
# e! _) G4 W$ [0 p$ G# R
  第二篇 心经讲记
# X) T( C% f" N2 Y: v  一、绪言* f- @1 o! f+ X
  二、《心经》的内容7 Y; |/ ]" H0 W1 t- l+ M4 B8 {
/ N% O" w5 @: }# E) L! H  q( G
  第三篇 心经实践4 g& V* \& s* {6 o9 U" M
  一、人生的意义1 V- G" M6 Q9 Q
  二、生活的实践9 W2 \! e2 b5 Q2 A
  三、生命的超越8 a9 w7 T, u) K- u9 `
  四、后记
& ]9 U% B- v" Q
. d  P. `0 S" r7 I; S+ @4 s  第四篇 心经异译
& H3 u# W# B! Z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译)
4 B/ \, D8 D; `* t9 c  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 |$ ]. E  H/ j" B7 s
  三、《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译)9 L2 P4 |. A6 U$ x% C/ `, H& }1 m" K
  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共利言等译)
  Q% O/ @! B1 }2 ~' G4 a  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译)
8 v- w' ?" W% v" [0 f# L8 m; ~  六、《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施护译)  x+ Y5 j1 i7 t* q$ z9 u
  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成译)
3 I8 ?& R( v6 d# D: v  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习应品〉心经内容(鸠摩罗什译)6 t' @6 u# E+ _3 f
  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初分学观品〉心经内容(玄奘译)- ]! v* o7 m' g2 t2 S% q- L) j, \2 L
  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第二分〈观照品〉心经内容(玄奘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3: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 心经禅解──智慧度苦厄9 c9 g+ s5 A3 N

$ H+ [" ^% }6 X" e. w! b" a3 E4 k6 l$ q: }+ w2 e
  〈智慧度苦厄〉
# Q8 [9 k7 u) @' L4 ^' c7 c" a5 }: C* s*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7 p! z  ]8 z- e* R* Y' \; E( e$ i

% I5 Z2 ?0 L" L: r0 g0 S3 Z  般若 梵文prajn~∣a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说︰“即定即慧”。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说︰有定的时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时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定的作用。" ?- n  `: w+ i9 V4 K8 R
; n& D) p* b) x! D" d
  定、慧同时产生,是禅宗的立场及观点,定、慧产生以后,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现清净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会犯戒的。6 [2 _; b' c3 s
) w" M3 F! l2 F% J1 s) K# D2 R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烦恼和苦。整句来说就是︰有智慧就能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永远快乐、自由自在的彼岸。
- O! r/ v7 _7 S2 \& m' a* H
& y$ w, |1 c! ~8 T0 w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以前五种的修行达到第六种智慧的目的。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烦恼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为修行的指导原则,才能超越苦及烦恼,达到解脱的目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简短的经文,教导我们般若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称之为《心经》。
' Y  |0 o, Y9 l8 v: i# X* ~
  [! y7 Q+ M5 `0 L# ~9 y  观自在菩萨
1 L' w% F" t% M) @7 |6 x3 W( n( I
% \! V- H6 }" @; w$ p# e* Z' m  菩萨 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自私、不为自己考虑;广度众生是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谢众生而不求回报;鼓励众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参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萨。; G/ }/ |5 Q+ i5 x7 C* T+ q* f) l
) k! j# V1 C2 A
  一个禅的修行者必须先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作初发心,发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转,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发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不会得力,容易著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会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0 f. ?% A& S- q+ C7 @" N

3 O) J/ C: }/ ^9 d3 a& U9 a7 X/ Q- B7 E  菩萨要断烦恼,增长智慧,不能仅靠打坐,要努力广度众生,智慧的增长才踏实。仅靠打坐,仅以禅定的力量产生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便产生不了应对的力量。唯有以实际的磨炼,面对各种善恶不同、形形色色的众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实而因应有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所以菩萨于六波罗蜜中特别重视精进和智慧,精进才能断自己的烦恼,产生了智慧,才能广度众生。
, B7 t& h) U$ Z, B# l1 k
2 f* [% e- V4 s# N8 J1 c  精进波罗蜜是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为第一,精进度众生的方法有四︰
2 g0 ~8 t, L& K( ]! J9 i  (一)已造的恶业赶快断,
! f: C: W# z3 e+ c# R  (二)未造的恶业永不造,
! t/ u& G) N4 k$ O3 \) Y  (三)未生的善业赶快生,
; ?/ e! L8 o* h5 L# p7 y% f  (四)已生的善业要增长。
" a2 H& Y4 m2 z) N5 Q; T. w* M0 m2 h
/ w# C) ]& t% L4 T" G  前两点是使众生离苦,因为造恶业会得苦果,后两点是使众生得福报及安乐。这四个方法加起来就是“慈悲”;悲心使众生离苦,慈心使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就是慈悲,没有慈悲心不能称之为菩萨。  ]$ c, o& y2 U# F2 y* k

7 O/ S& z' U0 n0 e  自在
0 n1 z8 h1 o0 @2 t# l3 t$ h- U; ]* g, R* W
  是不受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害。
+ F: J0 Q1 q8 d
& i! g- n9 t! W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广度众生,就是自在。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4 V" y' P. V5 x6 }( \& F" o! |
2 r: w  O9 M& B2 d, x( I  v0 L( ]  许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后再广度众生,这是不太正确的;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脱。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脱。% B; B4 J/ h; ?( b8 ^
6 R) i, r; z* l! h! O3 }1 k
  菩萨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净俐落,不要拖泥带水。受施时就坦然接受,以广度众生为回报。布施时就慨然布施,不求回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损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3: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心经讲记──人的三世因果观
) A8 e" b. H0 E& N2 ]( I' E1 Z
+ k6 L+ P2 z# R% `. O
1 e9 T- ?* K1 T8 m) c7 Z4 v7 d8 ~" ?0 v) G7 D( S
  〈人的三世因果观──人在生来死去中即解脱自在〉
2 n0 Z6 A- M1 x' G9 j6 x
4 J! ]' Q+ s5 O/ I) ^3 l' y  无无明( N$ D+ k$ _3 g  B6 v" R1 o& m
  亦无无明尽4 |0 ~- M7 M4 }
  乃至无老死7 _. v4 h4 x1 F  B* C  [4 P! L  a: Z
  亦无老死尽
) N: Q) r; [# G: L, V. D6 R6 s  无苦集灭道+ r7 N9 Y# y  B6 \
  无智亦无得
: i" ^: R) p! s9 j) E' E
+ b* M6 D8 Z; x* J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明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
! w7 ]; q4 p; ?
( Y  M2 M4 ^( ?0 y  t% T  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这是佛法里很重要的理论和观念。佛法讲众生,是包括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而十二因缘则是专从人的立场来看。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只有人才能信佛学佛,才能得解脱自在。5 s' k. u* q$ n

+ w0 \/ }0 j9 }/ X  W/ C  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属于过去到现世的主体,故跨越过去世与现在世,乃至未来世。“名色”到“有”属于现在世,最后的“生”和“老死”属于未来世。“老死”以后又再“生”,“生”一定又从“无明、行、识”流转不已。
6 i5 W3 h; d& v; w" J, F# B% B, G4 H3 d, y! Z5 `# W8 t: t
  “无明”为生死的根本,它从无始以来就有,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做了什么坏事。众生一开始就是众生,唯其本质可以成佛。如金矿里的金子,本来是夹杂在矿石之中,只要将石头洗炼,金子就会显现,无明如矿中之石,故有无明就不是佛,而是烦恼的众生。何谓烦恼呢?烦恼就是由贪欲、嗔恚、愚痴所衍生的种种心理现象;再由这些心理现象,表现种种的身心行为,造作种种的善恶诸业,这叫作“行”。
( S6 B# K, n" o2 V! l
. E- f3 H( c5 v: U; ^) [( x) {+ j  当一期生命结束了,生前的种种善恶诸业便积聚成一股很强的力量,让他去感受果报,而投为新一期的生命主体。这个生命主体叫作“识”,和五蕴中的识蕴是同一个东西。当人在转世投胎的刹那,他的“识”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为“名色”;“名”是指识,“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后,一、两个月之间,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这称为“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7 U% E; C8 {" t, t4 q+ f& u
* y% {, I% C$ }5 K9 w  当胎儿出生之后,他的六根就与外界的六尘接触,这就是“触”。触之后会产生苦或乐的感“受”,于是喜欢的就想追求,不喜欢的就想摆脱,这些一并叫作“爱”。当“爱”的心理活动付诸行为,成为事实,便叫作“取”。在追求或摆脱的过程,不免又造作了种种的善业和恶业,于是,便又有了未来受生受死的果报之身的因,这叫作“有”。
( B. Z1 E+ w2 a9 U4 D0 P" K/ U! Y: M$ L3 i! ^9 o, a, H
  所以“有”与前面讲过的“识”,是一样的性质,所不同的,“识”指的是今生投胎受报的因,“有”指的是来世投胎受报的因,如此而已。于是,凭著这个“有”,来世又去受“生”,然后“老死”,就这样,三世因果生死流转的关系,像一根链条,老死以后又生,生以后又老死……永无止期。
  ?: ?6 E+ j; n2 F# \9 }" \; [+ @# y, T1 c# d
  从小乘的观点看,十二因缘流转,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缘的还灭,就是了脱生死,不在生死之中,进入涅槃。生死怎么来的?其根本是因“无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没有“无明”,就不会生,不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小乘要断无明了生死。( @7 V% ^* A& }* m' v- a+ n

( W4 H8 r- n4 g/ s  然而,大乘菩萨则有更深彻的智慧观照。如前所述,既然现前的诸法都是空是假,则十二因缘所呈现三世流转的生命现象,亦不离五蕴诸法的生灭,所以当然也是空的、假的,生死的根本无明既是空的假的,就不必去断无明;而从无明以下的行、识、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一一是空是假,故也不需去了生死。
6 x/ S4 D$ A% {: u
" r& I# W0 D" p  X9 z  换言之,当一位大乘菩萨彻见十二因缘的流转相是空的,那么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跟著不存在了。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句中的“尽”,是还灭的意思。因此,对大乘菩萨而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后,既不恋生死,也不厌生死,不被生死所缚,自在于生死之中。
6 A$ |9 D7 v6 M! r% p0 h/ J8 v& t% b  H! `6 ~; L
  经文接著说︰“无苦集灭道”,这是指明三世因果的流转生死与生死的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苦集灭道”叫四圣谛,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9 r6 P. K4 L5 W: [1 }
* Y8 ?; @! V4 I: a# G  “苦”,生命的现象就如苦海,有三类八种,这在前面讲“度一切苦厄”的时候说过了。“集”是指苦的原因,人因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烦恼,而驱使身口意去造作各种善恶业,由此善恶诸业积“集”招感各种苦的果报。一边接受苦的报应,一边又造下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果不想再受苦,就要修“道”。在修道过程中,渐渐地不再造苦因,终究才能“灭”苦。
2 C* ]9 O; A' Q
* E. N1 n) b4 K3 r$ }2 a! U  由此可知,集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为灭之因,灭是道之果。集与苦为世间因果,道与灭是出世间因果。, Z( q8 A' Z. N5 U
7 v& V+ f7 x" o
  我们学佛就是要断除苦因以达到不受苦的目的。“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前面说集是苦因,然而流转生死的众生为什么会不断地在造苦因呢?要找出根本原因来对治它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3 k' U; T0 ?" o7 H' i1 a! M  J% v3 d* |0 {) R! o1 ?
  流转生死的众生不断造作苦因的根源,是来自于无始以来的贪欲、嗔恚和愚痴的无明烦恼。例如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拼命贪求,患得患失而不择手段;娶了太太生不出儿子,就想再找一个太太来生;恐怕一个儿子不孝顺,再生一个才安心。贪得无厌的同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树立了许多怨家仇人,逞凶斗狠,报怨复仇,你来我往;再如对事情缺乏正确清楚的认识或判断等等,便使行为上造作杀、盗、淫等身业,嘴巴则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口业。
# @3 L' z8 S+ @5 w& n7 ^  V1 [& A
  所以不断造业受苦的根本原因来自无明烦恼,也就是没有智慧!那么如何去开发智慧呢?必须修三无漏学和六度。三无漏学是解脱道的根本,而六度是菩萨道的基础,也是三无漏学的开展。
* f# n, F6 b  \" Y/ C/ J( u! k. Y* O) S$ q" O% X  R7 t
  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戒与定是为了得无漏慧,有了无漏慧,才能断除生死恶业,即不再造生死的苦因。2 b, J% ^2 I. ?. a4 Q5 n; T+ Y
6 Q5 A1 f5 T4 F  n2 a
  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是戒的范围。从菩萨的立场看,有能力布施而不布施,应该忍耐而不肯忍耐,可以用功而不用功,能舍而不舍,该做而不做等等都是犯戒。至于如何持戒清净,那就要有禅定的功夫。修行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礼佛、拜忏、诵经、打坐、念佛、持咒……等等。
/ H( q7 Z! f8 s- f, S0 Z$ a7 m0 _. Y
  心安定才能真正持戒,才愿发布施的心;心愈安定,烦恼愈少,智慧愈增长,最后就能得解脱。所以,解脱来自禅定和智慧之力。由持戒而离苦得乐,习禅定而得禅悦,修智慧而得法喜。诸位看,这有多好!能修戒定慧的人实在太幸福了。
+ c: ?, v/ o  X# m9 v4 n' ?
% J% W% T( _# Z% n  依智慧而得自在,依三无漏学而得解脱,固然不错,但是一个修行人如果心里这么想︰“哦!我已经得解脱了。”“我已经有大智慧了。”或“我已经成为大菩萨了。”那就有问题了。在空慧的观照之下,根本是无苦、无集、无灭、无道的,这样才会不离生死而不受生死的束缚,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小乘说︰“苦集灭道”,大乘菩萨则说︰“无苦集灭道”。
8 H1 J' G5 |2 [! R9 O" U
; S; f7 G8 T& G) J+ a  经文接著说︰“无智亦无得”,这就更有意思了。有人一定会问︰既然说没有智慧可得,那就没有可以证悟的目标了;没有目标,我来修行做什么?在前面的经文里,各位已经知道了诸法是空,既然是空,那么能观照的智,和所证得的理,当然也是空,也就是无可执著。因此,“无智”才是真智慧、究竟的智慧。
- o1 e6 {- n- _2 X7 e
  \; |( }, n! L4 B5 _  “无得”,是说没有什么可以得到。有人说修行可得功德,修行可得智慧,修行可证道果,又说什么四果、五果,乃至七果、八果,如果有果可证,就是一种执著了。现在外边有人标榜自己已证三果、四果,说自己是圣人,这种人有大问题;把证悟当作一样事实去执著,有一点宗教的体验就生狂慧,是骄慢心。
' ~9 x& _+ \8 ^5 X6 j
5 N9 l8 h. N9 |6 f* Q; B3 U: C  所以遵守《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的话来修行才是最正确安全的。我们中国的老子不也说了吗?“大智若愚。”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3: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心经实践──人生的意义  ]% z! I+ v9 X3 A- F1 R6 m
4 Z8 |* p6 V4 w& p9 e1 U
8 d& \2 @3 k# [9 u( t' S) I
  《心经》几乎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即使不识字的老菩萨们也多能背诵,因此讲《心经》的人特别多,听的人也最有兴趣。今天国父纪念馆不仅这大礼堂满座,连走道上也都坐满了,这并非我圣严的魅力,而是由于《心经》实在太吸引人了。+ [& O3 s5 z! u6 M. `1 O1 z
% n) H6 _( w* g* O+ e1 b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讲“空”的,“空”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否什么也没有?或者是一种消极的观念呢?其实不是!如果懂得《心经》,就不会认为佛法讲的“空”是什么也没有,它绝对不是消极,而是超越于积极与消极的一种最积极的思想。
; ^1 K8 K. b2 e) B
- j6 f8 `- w' h8 H( G  刚才主持人叶树姗菩萨介绍我很有学问,是一位研究佛学的文学博士,那么我这三天晚上讲经,一定要讲得有些学问,否则诸位要失望了。但是我会讲得让诸位听得懂,如果听不懂,你们还是会失望。因此我要试著讲得既有学问,又听得懂。
  R# O' g& w( b& E( e3 b3 D/ q3 S8 J
  生活、生命、人生: m5 S5 X! w7 Q& j* g
7 q; j* ~* g, w. q4 m9 T0 {
  现在开始讲今晚的主题“《心经》生活系列讲座”。一连三个晚上皆是讲《心经》与生活、生命、人生的实践与超越;亦即这次讲《心经》,是配合生命、生活与人生来解释。让我们一样样地来介绍。
0 Y+ P! a9 s4 I; J  生命、生活、人生的定义是什么?生活是众生以活动来维持生命的现象,生活是生命在空间的环境中求生存的活动方式,生活是生命在众生群中造作善业与恶业的行为。这些关于生活的定义,请各位要了解。
) b. x$ Z: _- ]* b9 E. J- c3 o: ?3 P2 }4 i2 _$ o$ L
  一般人对于“生活”究竟是在为什么,多半不清楚。以佛法的立场来看,生活本身即是造业,所造有善业、有恶业。如果是一位修行人或是大修行人,是造无漏的善业;普通的凡夫是造恶业以及有漏的善业。看看我们平常生活中是造善业或是恶业?造善业很好,造恶业会很麻烦;怎么麻烦法,后面会提到。
* G; k1 U- E% d% B
( x; ?4 o# j5 U9 H+ M! E$ `  生命是众生维系身体生存的现象,生命是众生在时间过程中继续存在的事实,生命亦是众生在众生群中接受福报及罪报的现象。所谓生命就是我们活著时所呈现的动态,生命的事实是为了什么?是由于过去世造了种种善业及恶业,现在世便受福报及苦报。
8 ]. j' r0 @' a6 T& Y  \- H
" {( P3 A3 y, g  R  人生是人类在时空中生存的现象;人生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人类的生命是众生之中最难得的果报。; V0 Y3 D1 e+ K: P& [" w, f; a
$ `( ^( D3 f6 U  v4 K) j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 m+ q# {# Z" y1 B2 ^2 F/ ]9 {4 y) P; r- L7 N7 l
  众生可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类,在佛法中有六道众生的分类法,人及畜生等动物是有形的,其余四类均非肉眼所能观察,所以是无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类的身体是最可贵的。因为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六道众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当我们还拥有人的身体时,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变成为其他动物,或变成无形的众生时,就难得有机会修行佛法了。) t+ h; `1 F8 |6 x6 \4 g. t

0 V8 P3 u( N) J' B3 c5 M6 U8 @# l  我们法鼓山养了一只狗,它在我们作早晚课时一定参加,但是它只能坐在大殿门外,不能进大殿来。有人讲我们那只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却不这么认为。那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大殿上,它很孤单,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们、陪我们。我们念〈大悲咒〉及《心经》,它会念吗?我相信它不会,最多觉得喜欢,已是善根福报。所以,做了人以外的众生是很可怜的。
4 G# M& x) u! N  V' {" S7 B1 d
% a5 e, K9 d2 N3 U- I8 m+ z4 v# f. r  《心经》说的道理全是人的问题,是为“人”而讲的。佛法是对人说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体,才有机会听到佛法,懂得佛法,并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经》中所说的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条件;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不具备五蕴、十二因缘及十八界那么多的条件。
% U- b/ A' c' p. J! b& J& ^+ ], Q$ t# Z- d" V
  有些人认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后大概就没事了。我说,死了不得了!因为死了以后,业报未了,死了以后,佛法未学,是多么地可怜!8 m: \. E* [# F, |8 P* H6 `8 X$ k

7 v3 D) m( w2 T  《心经》所讲的三世十二因缘,就是以十二个阶段,说明人类生命从过去世到现在世,再从现在世衔接到未来世的连续现象。人类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环不已,此乃所谓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环。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观,应该是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的菩萨行。《心经》的智慧即是教我们如何实践积极的人生观,而又能超越于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0 t# L0 @' A9 u$ p$ v* i
' K1 B5 @$ }/ S1 A: {5 ]
  简单说,《心经》的内容是在说明人生的根源出自无明,生命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生活的态度是要达到心无挂碍。因为有无明的烦恼,故而生死不已。如果无明尽,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无挂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   顶礼赞叹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8: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   顶礼赞叹楼主
! Q0 K. W# S3 \6 R/ J+ q: W秀策 发表于 2009-10-27 13:22
/ X% `& ?$ y7 z$ H+ s! J
受不起  受不起
- n  `4 z, Y3 @; j& p9 r7 `1 u* w
; O% n6 b" ?' B回礼师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8-22 01:17 , Processed in 0.06055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