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白娘子传奇》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它对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W$ v. f+ M) u5 y# s
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探讨。 % x, @, `8 I9 I' S+ a& s( z! t: n A
平心而论,她是中国近几十年重播最多的电视剧(最近几年因“版权”等问题相对减少)但是他的问题在中国电视界讳莫如深,她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甚至择偶观念,趋向,给那个时代的人留下许多美好回忆,包括我,新白是童年美好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她却只是在坊间有很高的褒扬。
8 ?8 M7 l8 E( | 她本是内地同台湾合作电视剧的完美结晶,却因为各种原因变成现在的样子。而且看不出合拍片的影子。 $ E5 Q8 E7 j# T. a8 q X1 x8 T
她将白蛇传故事赋予的景色发挥的淋漓尽致,真情实景,一派的感人至深。
0 w5 X( S. I9 J. M1 V 她将电脑动画发挥的完美无缺,今时今日很多片子都达不到17年前的水平。 . N0 J7 b2 R/ d5 x
她包罗了七八十年代台湾很多著名的老一辈演员,有一些现在已经不在人世,却很少被人提起。 ! R! K! R; s- M) {4 Y
她在大陆,港台,东南亚,甚至世界上有华人的任何角落,却没有真真正正获得什么奖项,少有的几个奖项是在日本获得的。
( [8 A- C) e0 I1 t3 t/ w 她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在坊间进行自己孜孜不倦的研究,为的只是完成自己童年以来最美的梦,这当中包括我~~~~ ( r2 T Q$ m1 `5 k3 l
她的故事很多,谜团很多,想到这些,还有很多~~~~~
- C# @$ ^8 j( N+ v 她色彩鲜艳,人物细腻,特别是整个系列贯穿了几十首插曲,以黄梅戏曲调为主,朗朗上口,很自然的把戏曲和影视结合起来,唱段美妙动听,同时开创半音乐剧类影视和反串的先河。剧中的古典人文气息深厚,具有很高文化价值,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瑰宝。也突显中国古老文明的精髓。
7 @6 A, U$ p9 ]9 q 本剧在中国大陆播放时人气很高,至2009年仍在大陆的一些卫视电视台不定期播放,影响力之大,堪称中国最经典电视剧之一……
8 e q, I$ O# V: i 国学思考:《新白娘子传奇》一部十七年前的台湾电视剧,从其首播之日起,便受到无数华人观众的青睐,十七年之后的今天,在重播了无数遍后,仍有无数国人为之醉心,甚至形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份抹不去古典情怀,可谓百看不厌。何解?在我看来,除了演员的出色表演外,更重要的是依托传统《白蛇传》之精华并运用深厚的国学底蕴和民间色彩所形成的文化魅力,古典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融入,是成就《新白娘子传奇》艺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 X. o$ [. Y& o 50集的内容涵盖了诸如中国传统戏曲、诗词、中医、宗教、民俗等各种国学范畴,编剧抱着对传统文化严肃认真的态度,把《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原汁原味的展现给我们。下面就具体从几个方面对其国学范畴作简要考证,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g! y* I9 ?9 q# F- Y! }8 Y
一、章回体形式 ( k, }1 S$ Y ]5 W+ Z
四位台湾编剧以其深厚的国学造诣地回归《白蛇传》古老的民间传说。
# i2 N& s% ]& @$ r$ t6 X/ u. |$ X" ^ 当年白娘子传奇的编剧是一分为四,虽四人前后风格迥异,但其创作原则确是以一贯之,50集的剧情吸纳了历史上有关白蛇传的小说、戏曲、弹词等民间版本,可谓集各传统版本之大成。那新白的“新”字又作何解释?据笔者考证,其蓝本是清代的《雷峰塔奇传》5 卷13 回(玉花堂主人校订),卷端题“ 新编雷峰塔奇传”,内封题“新本白蛇精记雷峰塔”。 ' P4 q( b( _5 M! @! S
嘉庆十有一年岁在丙寅仲秋之月,作此于西湖官署之梦梅精舍。此书在整理收录有关白娘子题材的野史、话本、戏曲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由此可见,“新白娘子传奇”的“新”字绝不是单纯的新编之意,而是依据这本嘉庆年间的小说题名而来。事实证明,剧中主要的人物、情节、地名都是出自此版小说,而并非编剧杜撰。另有部分内容出自清乾隆年间戏曲家方成培编写的梨园剧本《雷峰塔传奇》和清末民初的弹词《白蛇后传》,主要是白蛇之子的情节。当然,改编的成分也是有的,如对胡媚娘形象的改造和为剧情服的人物小传等。 u3 y3 W, ^2 ]: B
二、诗词歌赋与梨园名句
: b( J9 H1 J: |! t9 f! f f 四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在唱词、念白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和民间戏曲,使整部片子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7 v0 l/ F2 L, J& ?; g3 {- O1 |
出自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戏曲剧本《雷峰塔传奇》的部分---
, S+ E9 C' {% t “情纵痴,也有完,不如清修把皮毛换”(二十六集白唱) 2 P/ g! ~ H3 E! K* ~
--第二出<付钵>(天下乐):何不悟真空,及早换皮毛。
2 T$ B) A9 T( q" v8 O8 C “百年胶漆初心在,此生终不负卿卿”(二十一集许唱) 4 L; i# {3 o4 t2 u! ?3 u5 T
--第十八出<疗惊>下场集唐诗:药杵声中捣残梦(李洞)此生终不负卿卿(油蔚)百年胶漆初心在(白居易)夜半人扶强起行(无名氏) 8 U" w3 Q# C/ S. a4 T0 ]5 q' R8 p
“叹孽种,终朝迷惑将人弄”(二十七集法海) $ \2 F# o9 z$ J+ ?! b" B
--二十三出<化香>(古轮台)叹孽种,心怀毒害有谁同,终朝迷惑将人弄。 ( H! i2 G9 B& N- I1 `- `6 A3 V9 N3 }
“春蚕空吐情丝自缠绕”(二十七集法海) * w% [2 U4 s9 Q& Y5 {% q! ^
--二十五出<水斗>(南滴滴金)(外)劝伊不必心焦躁,似春蚕空吐情丝自缠绕。 4 j# {. S) I: O% e
“万法从心起,空论树下禅”(二十七集许仙) ! L; m. U& f @, X# I
--二十八出<重谒>(集唐)皈依受真性,成就那罗延。万法从心起,空论树下禅
4 E: g! a1 w( t “尘世昏昏谁猛省”(二十七集法海)
) N( J+ {% V) W --二十八出<重谒>(滴滴金)(外)叹姻缘好恶皆天定,尘世昏昏谁猛省
# f/ h2 k2 j7 w6 ` “姐姐玉碎珠沉,觉后真堪痛,恩债两成空”(三十六集小青)
# q' U7 Z; j+ X% e6 ^* A0 | --三十一出<塔叙>(中吕慢词.柳梢青)(旦)(塔内唱)前情如梦,觉后真堪痛,恩债两成空
4 o/ q U a" Q# ]0 o& d “听青儿塔外悲声唤,一番叙旧添悲恸”(三十六集白唱) * N+ A S7 i5 ]
--三十一出<塔叙>(尾声)一番叙旧添悲恸,隔断仙凡瞬息中
1 a k5 \" j: }8 _- k, Y4 S* a “相逢咫尺间,霎时天样远”(四十集) ) Y) o# \" ?3 n3 q/ r% V- z* P
--三十二出<祭塔>(前腔)哪知又咫尺间,霎时天样远 : d' o c7 I5 V, v* k7 \
“奈何百结愁肠,付与夕阳笑杜鹃”(四十集)
3 a( b/ @) x1 _ --三十二出<祭塔>(尾声)奈何百结愁肠转,都付与夕阳烟芜哭杜鹃 $ E0 ?( {7 m. I% _; s: ~1 m, w! t
“痴心未悟拈花笑”(三十一集)
9 J- j/ g& Y" k# K --第二出<付钵>(点绛唇)极乐逍遥,早悟拈花笑。
5 C" N& a9 I/ V' x+ L% l" @3 Y4 B “拈花笑”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一“迦叶佛”,意为“心心相印”。 ) \3 q% L, V! g# p
历代诗词文学典故:
2 u) K8 r) f6 U' w, f “渡我素贞出凡尘”(第一集白唱)
: H* p/ k/ n, d6 T8 L7 o --出自《佛学经典》
5 g9 L( x- b. P$ v3 B! J “硫磺硫磺原是火中精”(第一集许唱)
& N# O* G# t# X8 ]2 K3 ? --《中医理论》
$ z2 M6 I$ d' ?8 _6 R# ? “慎终追远来祭祀”(第二集旁唱)
8 v* k [+ s+ k+ m% ?# n; A( q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R2 a" N) d0 G, _ c; e W
“红烛替我流清泪”(第二集白唱) 3 Z, b/ v+ c8 H' }* `: d- B
--杜牧《赠别二首》: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Y( @9 }7 w, _
“三生石上有盟证”(第三集许唱)
: z* a6 ?8 a# |% z --“三生石”典故出自唐朝袁郊《甘泽谣.圆观》: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识,此身虽异性长存。 ) ~4 O( D% t6 e {0 y6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集) --陆游《游山西村》 ( ?6 W7 e4 z9 b, m
“花间独步人徘徊”(第四集白唱)
/ ^, _ T/ e; ^7 L5 e6 _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c+ O. D$ N2 B: Q* l “不欺暗室黄花女”(第四集白唱) 7 g) d8 s( \6 R! t4 u+ v# R$ H: M
--见《魏碑亭》
; N& [* y* ~3 O* n N( \ “季布你一诺重千金”(第四集白唱) 6 V, v. M% D! _8 Y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7 i1 i- c! a8 V- R, d3 N) e “妙手回春把名扬”(第五集白唱)
4 G) v/ w2 \9 l, c. y% B8 e( W --《成语故事》妙手回春
& X+ S; U: S- {% ?' ~5 h “上穷碧落下黄泉”(第七集许唱)
4 z8 l% b$ h! Q --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 H' W# z6 U- A+ ^0 c% } “九重天上好时辰,仙乐飘飘处处闻”(第七集旁唱)
3 d5 a' Y' f! t/ k, o --白居易《长恨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 t. N1 ~ t2 J* O" @* M
“广寒宫高处不胜寒”(十一集许唱)
/ c# p( d) R, V$ P& C& m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C) y- X6 F4 B/ {2 u& [5 d “广寒宫”典故出自“淮南子.览冥”
. n* F- w4 H. V' [% V “只羡鸳鸯不羡仙”(十七集青唱)
; Z5 M c3 K& y0 [, l; {* G --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 d; c7 ~0 b& C
“月有阴晴圆缺时,人在旦夕祸福间”(二十一集白唱)
4 g4 G! V- v3 n2 D4 i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 x3 _& i- n- |/ ~) a# U/ W
“玉人何处访踪迹”(二十二集张玉堂唱)
% _$ M0 F3 w& A) T L/ l$ l4 D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C. m+ g$ w8 X6 i* u. R% S& C2 ] “情侣恩爱巫山会”(二十二集)
1 _' U) j; c8 ? --见宋玉《高唐赋》
- c& `3 f; i6 M" ^ “佳丽三千后宫凉”(二十四集白唱)
: E" Q7 ^% v: r: A6 D/ B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P0 h; Z" l \* r6 s
“好花堪折何须折”(二十四集白唱) / k, `: a8 J! q
--唐朝杜秋娘《金缕衣》: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 |3 Q) Z. } “天地万物分阴阳”(二十四集白唱) 3 } O/ ^2 r; ^8 j
--《古诗》屈原《天问》
/ H" K4 |% }9 L# @4 m8 C" }& a0 u “春秋四季上下翻”(三十一集旁唱)% `$ Z+ X% g- Y' P: j/ @5 n
--“春秋”本意是指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经编写过一本书,也作《春秋》
( G. ]# c n+ M: b* x0 U, `7 m “烟江水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空。湖山画舫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9 u; p2 p$ X) B, C5 w3 r7 ^
--元代尹廷高《雷峰夕照》诗
) M! c; ^+ p9 X1 W' b+ p; e “若非月老牵红线,恩爱短来寂寞长”(二十四集白唱)
1 ^3 }/ ~, V% ~: c4 N --《三言》: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 f5 @ n- Q# k1 C, H& W& I# R$ e9 Q
“月老”典出自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
+ `8 W6 C: U6 j$ Q4 o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引晓穿珠户”(二十五集白娘子)
6 ~: F: `/ s+ R. Y: H( |9 v --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珠户 7 C* T" z* w3 {4 o) }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三十集旁唱)
/ L# l; E! N1 y --晏几道《点降唇》: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 n. ?2 y: j: L, a! H) p 白素贞: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一切佛
' R2 N7 i- A J& T" o1 b' g4 r( Z$ m# L --出自《佛说无量寿经的偈语》
. S+ O6 g2 F# ] q" r9 }0 C 许 仙: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 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 P% I) b* Y' w: Y$ j/ l
--出自《净土宗净土十要•净土净土或问序》
2 m7 H9 A- O6 p& N1 l 白素贞: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 w+ M7 N7 k% e: Z$ {
--出自《普贤十大行愿》3 `/ S) v" ?+ h# s9 p" H
许 仙: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 ^0 ]. o8 c, e; R, Q& E( U% O
--出自《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 ; k& I8 @ J m* Y. [# ?1 Q
三、传统中医与民风民俗
& b e; }' S! J& M- t8 k5 _ 《白蛇传》作为民间传说,难免与医药、民俗、宗教紧密相连,《白娘子传奇》在剧情和人物上则恰当运用以上内容,突出了这一神话故事的“民间性” 。
( c& i; }+ `8 U+ z 中医典故:
# ^5 n4 m, b5 G' T) V 岐黄
X% N1 B( h( G% C- N 岐黄相传黄帝和他的臣于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论医而作《内经》,他们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 h0 o3 H, x% _8 t 杏林
9 O# s: f0 e' M& o0 r+ }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 F1 Q8 y0 C8 N* f9 ^1 B; K9 i 董奉
( B$ b0 y+ b0 c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 V2 |' D5 E8 l' M 悬壶
6 a) @( s" k3 |0 V "悬壶"也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曰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长房欲求道,随从人山中……"这段颇为神奇的记述也见于《神仙传》卷九《壶公传》中,声称"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壶公乃是东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有道术,善用符治病.因常悬一壶于市头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日常语言中还有"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口语. # |, I" R8 O4 D0 [# b
虾浆瓦霜(在镇江开药铺的时候,小青问药材铺一位大爷的问题) / M" e J- e$ ?2 y, `7 O
《梁祝》故事,原来说的是这个,给祝英台的.原文如下:一要东海龙王角,二要虾子头上浆,三要万年陈壁土,四要千年瓦上霜,五要阳雀蛋一对,六要蚂蝗肚内肠,七要仙山灵芝草,八要王母身上香,九要观音净瓶水,十要蟠桃酒一缸.倘若有了药十样,你小姐病体得安康.
9 X. t' i# R, f. [ 除以上列举之外剧中还涉及不少中药名词,鉴于比较常见,在此不再赘述。 ; J$ ~- o+ N+ x5 j! W; U
民间神话人物及风俗习惯:
8 ^& H! G/ ^% x' u 酆都五鬼: 0 D7 j4 z& L: U8 _# E* G5 I6 J
东方鬼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西方鬼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南方鬼杜子仁,治罗浮山。中央鬼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