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9年度十大新物种,其中“博萨维毛鼠”位居榜首,迷你霸王龙、重达1吨的史前巨蟒均榜上有名。
- w# r+ f2 ?$ D! k 1.博萨维毛鼠
& Z- Y, p1 p1 S+ L# i; z; h1 o3 u2 s/ Q& a+ M; g
如果老鼠让你浑身不舒服,那么你最好不要去新几内亚岛的博萨维死火山(Mount Bosavi)。今年初,一个由英国广播公司(BBC)自然历史节目组导演、科学家和学者组成的探险小组来到博萨维山探寻未知物种。这座死火山的火山口边缘高耸入云,整个地方人迹罕至,生物学家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此发现独一无二的生物。# a0 C5 I' D3 }9 k% f; E
果真如此,在探险小组发现的新物种当中,包括极为罕见的毛虫、巨大的蝴蝶和树袋鼠,不过,最为惊人的发现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老鼠,科学家暂时将其命名为“博萨维毛鼠”。这种老鼠体长近3英尺(约合0.91米),重量超过3磅(约合1.36公斤)。幸运的是,它们是素食动物,看上去十分温顺。* u. N1 x+ c! _! L' e3 Z
2.迷你霸王龙5 R7 K& ` Y" W4 d5 o
" I4 e; \2 a! d( o 霸王龙亦称暴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借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拥有锋利的牙齿。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霸王龙的前肢短小,而其庞大的身躯、锋利的牙齿足以令人望而生畏。2009年以前,恐龙专家一直以为霸王龙的头部和前肢会随这种动物的整个身躯一起进化。但是,今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利诺(Paul Sereno)的新发现彻底改变了这种认识。
0 v9 ^9 H7 S5 _2 `4 F 塞利诺和同事当时在《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发现了迷你版霸王龙,这种小恐龙的历史可追溯至大约1.25亿年前,也就是说,比霸王龙在地球出现的时间早了6000万年左右,它们拥有与霸王龙相同尺寸比例的头骨、短小的前肢,但体型仅是霸王龙的百分之一。9 q* v; [0 V7 k2 ^3 h
科学家及化石收藏家亨利·克里斯坦(Henry Kriegstein)的名字命名了迷你版霸王龙——“Raptorex kriegsteini”。是克里斯坦购买了这个恐龙化石,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它们是从中国走私出来的。在得知这件事以后,他同意将这些化石捐献出来用于科学研究,并将最终归还中国。
, J! {* |1 e; k1 z0 A3 A$ c 3.夜光蘑菇. t+ O& ], x- F4 H
0 q9 S5 w/ D3 o3 X* d' |# Q
夜光蘑菇可不是最新的“派对毒品”,大多数人可能连它们的存在都不知道。据介绍,夜光蘑菇一共有64种,全部生长在世界各地阴冷潮湿的地方。但是,对于那些始终在关注夜光蘑菇生存状况的人来说,这一数字已经过时。一个探险小组今年在亚洲、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新发现了7种夜光蘑菇。更为准确点讲,研究人员发现了4种全新的蘑菇,以及3种以前就知道、但现在确定其发光的蘑菇。
. |0 w1 ]( C+ T4 \1 M: t 科学家表示,它们全都发出绿色和黄色的光芒,这可能是引诱夜间活动的动物过来,将它们吃掉,散播其孢子。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丹尼斯·蒂斯贾尔丁(Dennis Desjardin)今年10月在《Mycologia》杂志上介绍了这一发现。他借鉴莫扎特的安魂曲,将其中两种夜光蘑菇命名为“Mycena luxaeterna”和“Mycena luxperpetua”,即“永恒之光”和“永久之光”的意思,
7 c6 k; k4 x- l6 D- l @4.粉红鬣蜥7 L, b5 ]$ Q3 r% L% W- Z
# R( U" A* L1 ^" D
加拉帕戈斯群岛向来以出产各种怪异的物种而闻名于世,比如大海龟、不会飞的鸬鹚以及成群的鬣蜥。20年前,沃尔坎岛上的护林员发现了一只粉红色的鬣蜥。当时,科学家并不清楚它是否是查尔斯·达尔文在1835年加拉帕戈斯群岛之旅中发现的鬣蜥的变种。为解开这个谜团,一个意大利科学家小组今年对其做了DNA分析,结果刊登在1月份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据他们介绍,粉红鬣蜥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存在的历史可能比更为常见的黄鬣蜥还久远。这是萦绕在科学家脑海中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是,这个物种是否濒临灭绝?目前尚无答案。
4 A2 [' X$ L$ L& z% Y; O& G" X" r5.世界最大蛇类4 e/ z) t( m, y. w" s. K8 e) W
- \3 h" a* |% ^( v* }2 e+ M! e3 y Titanoboa cerrejonensis巨蟒在近6000万年前也从地球上消失。这种巨蟒是现代水蟒和大蟒蛇的祖先,重达1吨,体长45英尺(约合14米),远比现存世界上最大的蟒蛇更大、更长。由于体型庞大,在古生物学家从哥伦比亚的露天煤矿中挖出其骨骼时,还以为发现了大鳄鱼。/ d+ x/ T9 [- O* n9 n# y
Titanoboa巨蟒在今年2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初次亮相。这个庞然大物不仅对当今蛇类的研究至关重要,还对科学家了解地球气候变化有很大帮助:如何在平均温度达86华氏度和93华氏度之间的环境下生存,相比之下,现在那里的温度为82华氏度。或许,地球以后的温度会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最需要担心的应该是Titanoboa巨蟒的回归。6 h4 J8 R; c9 U* R
6.世界奇异鱼类
( a) Z( s) G' z
6 R/ I$ D* H6 p1 F6 K9 x4 W 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新襞鱼种类或许并不是世界上最奇异的鱼类,但我们依旧认为你们找不到比它还奇怪的生物了。首先,新襞鱼的名字——Histiophryne psychedelica是为了向其令人疯狂的彩色斑纹“致敬”。这仅仅是个开始,同其他Histiophryne一样,这条也有像腿一样的鳍。它摆动鱼鳍从水底游上来,同时从腮部不断往出喷水,接着又游回水底,如此循环往复——向前移动,但不是以直线,因为尾巴不是位于身体的正中央。
; u% e; B+ v. y; q! g 据科学家在《Copeia》杂志上对新物种的描述,Histiophryne鱼“的面部平而开阔,四周是厚厚的肉质面颊和下巴,眼睛向前直视,身体皮肤厚而松弛,形成了肉质褶皱,将不成对的鱼鳍包起来。”简而言之,这种鱼好比魔术师。
7 L3 v- p: Q1 s: g F% u% |7.新几内亚新蜘蛛
; c& ^5 W! ~* g5 p5 q' k
G6 {- D& _5 v& a 对于喜欢跳蛛的人来说,当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家韦恩·麦迪逊带着50个全新跳蛛从新几内亚返回时,其惊喜程度不啻于圣诞节在春天降临。最新发现也使得已知跳蛛的种类达到5000个左右。跳蛛不织网,而是依靠锐利的视觉和有力的双腿弹跳捕捉猎物。* F5 {1 Z# T r4 [
一次发现如此多的跳蛛新种类对科学家和医学研究人员而言是个好消息,有助于了解这种独特的蜘蛛的演变,以及如何利用蜘蛛毒液研制有用的化合物。麦迪逊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上恐怕还有5000个新跳蛛种类等待我们去发觉。+ m' x5 B0 v' [3 a+ V
8.马达加斯加新蛙种9 H7 I: {0 q0 U9 |6 }- z& M9 X# A
' @* v* g: B& ~; n, B/ O4 R% x 非洲海岸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是个环境热点地区。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今年5月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论文,马达加斯加岛拥有这项荣誉确实是实至名归。科学家们2009年在那里确认了221种新蛙种,使得马达加斯加岛上的两栖动物种类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B! C6 ^/ b. O/ U" f: i" J2 h w# h: j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两栖动物数量被大大低估,那么就应该启动全面的调查,以发现其他动物群落是否存在类似现象。不幸的是,马达加斯加岛上80%的雨林因人为砍伐已经消失,那里可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因此,马达加斯加也成了地球上最危险的“生物灾区”,物种消失的速度可能比世界其他地区都快。
- \& D# p5 Y8 ?8 }6 E. k/ }9.恐龙“扎克”
8 i4 G* ? m- o8 K+ `, `; z7 ^
1 L1 w0 M* x* ]- s6 N. r* ? 美国曾有一只霸王龙被命名为“休”(Sue),现在澳大利亚也命名了一只食草恐龙为“扎克”(Zac)。“扎克”体型庞大,脖子很长,生活在距今9700万年前,外形特征类似于雷龙。“扎克”并非因这些特征而在科学家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是其代表的恐龙种类。澳大利亚此前从未发现过恐龙活动的大量踪迹。) g+ \& t0 X$ t, z
然而,在发现“扎克”的牧场,即昆士兰州北部小镇埃罗芒加附近,显然在靠近地面的地方存在数百具骨骼。古生物学家或许可以借此发现在此之前鲜为人知的恐龙进化的时间和地点。- @+ A6 B- v& a9 }. y
10.喜马拉雅山新物种+ |" [+ D' N5 E+ `7 ]: Y/ Z7 t
8 X9 N/ u" E2 e8 C" s: i2 F: J 很难说,在科学家过去十年间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发现的350多个新物种,哪一个是最令人感兴趣的:或许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鹿——站高只有2.5英尺(约合70厘米)左右,也可能是一种会飞(准确的说应该是滑行)的红脚青蛙、一百年来首次发现的新猴种(一种猕猴)以及拥有一亿年历史的壁虎。答案取决于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表的题为《东喜马拉雅——世界在此碰撞》的研究报告,报告详细记录了过去十年间在该地区获得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与马达加斯加一样,喜马拉雅山东麓的生物多样性同样很丰富,但同样面临威胁,不同的是,后者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