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齐鲁风 于 2010-6-1 08:52 编辑
- K! S) B4 n [; `. a# L0 o: a. r2 T2 d, a! |3 G i7 m9 k
深圳的某集团员工生活区连续发生13跳自杀事件,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对自杀心理及行为的认识,收集了《自杀预防手册》这篇文章,仅供参看。- V1 G) M0 s7 _) w
《自杀预防手册》
1 x8 g0 D' G: ^- B) } 死亡的意愿并不足以引发自杀行为。想结束生命,人类需要有执行自杀计划的勇气和方法。平均而言,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变薄28%。这个大脑结构特征可以作为预测抑郁的信号。
7 i) ]8 \% V0 I1 Y$ o 无所畏惧
\ C R" {4 t ● 每年,全世界有几百万人试图自杀,其中有近100万人自杀成功。在中国,自杀已经成为15 ~ 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0 e* D: M# m+ v# x& a
●由精神疾病导致的死亡动机,仅仅是自杀的部分原因。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心。这种决心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冲动、无所畏惧、能够忍受疼痛等。) d% t" p1 o4 P
●最新研究显示,无所畏惧是有条件的:有疼痛体验的人,无论是被他人虐待还是自虐,都会逐步提高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他们通常对自残的念头也习以为常。
; T0 g2 E2 X- a9 H( a ●有时候由酒精或者其他物质导致的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也可能会引发自杀行为。
2 o3 C8 B2 i. }, e! @7 y2 f/ U' X- k+ i0 Y, V# A
- r/ C% X! ~% A$ m K$ F( J( C$ g4 R 埃丽卡•埃尔南德兹(Erica Hernandez)在18岁时曾试图自杀,而且还试了两次。家庭问题让她极为抑郁、痛苦不堪。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先是吞下了“家里的每一粒药丸”,后来又企图酗酒致死。或许因为运气好或者不够果断,她的行为还没有极端到足以使她丧命时,救援就到了。现在已经 31岁的埃尔南德兹最终在教会以及一个亲子心理治疗小组找到了“平静”。
+ f% ], E, K2 v. |# O6 P! n" N* N |3 n |- N
每年,全世界有几百万人试图自杀,其中有近 100万人自杀成功。在美国,自杀是排名第 11位的死亡原因,在 15~ 2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排名第三。而在中国,自杀已经成为 15~ 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近期发布了一篇报告,涵盖了 1999年到 2005年的数据。根据这份报告,近 10年来,美国的自杀率首次出现增长,这主要是因为 40~ 64岁的白人自杀行为增多。现在经济危机又为这一问题推波助澜:2009年 4月,美国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地美(Freddie Mac)首席财政官自杀身亡,与此同时,许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的人也选择了自杀。2005年开通的美国政府全国预防自杀求助热线的求助电话记录数据显示,2009年 8月有 57 625个求助电话打进来,而 2008年 8月这一数字为47 191。) A6 y4 @. E- N/ @" p
5 z8 ]( ]4 t3 M/ F 缘何如此?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完善传统的观念:哪些人是具有顽固自杀念头的高危人群,如何预防这类人群的自杀行为。确切地说,研究人员发现死亡的动机,无论是抑郁还是其他与生活环境相伴随的心理障碍,都只是自杀的部分原因。“事实上,每一个自杀的人在终结生命的时候都有心理障碍, ”《为什么要自杀》(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和《有关自杀的神话》(myths about suicide)两本书的作者、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托马斯•E•乔伊纳(Thomas E. Joiner)说,“但仍有上千万有心理障碍的人并没有自杀”。是什么阻止了他们自我了断呢?
6 }; s- {! j/ z h" D7 O/ T7 K0 P* {' j- Z1 k* U9 L
光有死的想法并不足以导致自杀。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心。这个决心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无所畏惧、能够忍受疼痛、冲动行事等。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无所畏惧是有条件的:有过疼痛体验的人,不管是被他人虐待还是自虐,都会逐渐提高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他们也习惯了受虐的念头。他们的冒险尝试也会导致自杀。有时候由酒精或者其他物质刺激所导致的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也可能引发自杀行为。 9 H0 ?3 ]% j, z" f) S( {& D; H
: k& w" W% M8 j$ h7 U; j; m
“从来没有人会单单因为一件事就去自杀, ”美国物质滥用与心理健康服务局(U.S.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自杀预防部的首席公共健康顾问理查德•麦基翁(Richard McKeon)说:“大部分失业者或者流离失所的人都没有自杀。”但如果他们感到非常羞愧和无助,并有了结束生命的决心(有人称之为勇气),他们也许就会发现自己正处于危险的自杀风暴之中。4 G+ n, O) Z2 h
1 H: ]1 X! e P$ t8 ?- b9 v6 y
专家正在用这个有关自杀风险的新理念来鉴别最有可能自杀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研究人员也开始重新关注那些使自杀行为难以实施的干预措施。
: N7 C" ?' K1 w3 N1 \, u4 }) t+ q& h2 h, Z2 w( V
悲伤信号8 ]/ K8 \& J4 ]/ V4 G$ E1 m. s
平均而言,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变薄28%。这个大脑结构特征可以作为预测抑郁的信号。3 I+ Q* y$ F2 z/ a2 z
, k" J% N! ~ E. \- O
长久以来,自杀研究者都倾向于研究那些使人们感觉想一死了之的社会因素和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但是现在,他们又发掘了一些新的线索,帮助他们鉴别已经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并最有可能实施自杀计划的人群。其中一个风险因素就是家族史。在 2002年一项针对 4 262名丹麦自杀者进行的研究中,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秦萍和同事认为,有自杀家族史的个体自杀风险会提高 2.5倍。美国女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她将自己的头塞进了煤气炉中)的儿子尼古拉斯•休斯(Nicholas Hughes)在 2009年用双手向世人证实他遗传了母亲的倾向:他自缢身亡。' l0 |0 w3 K% S8 _/ w4 i
6 ?: O( s& P. G9 d" v. ] 最近一项研究结果令人瞩目,揭示出重度抑郁在解剖学上的警告信号,因此这也成为了未来死亡欲望的征兆。200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以及纽约州立精神 病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布拉德利•彼得森(Bradley Peterson)利用磁共振扫描技术对比了 66名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以及 65名没有此类家族史的人的大脑结构。结果显示,平均而言有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平均薄了28%。而且,重度抑郁患者的后代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大脑中 出现了这种结构变化,最早 6岁就已经出现了。3 ~/ O6 }( @+ }7 z- n; G
|) l, l F+ R
变薄的大脑皮层可能会扰乱人们注意以及诠释社会和情感线索的能力,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彼得森说:“右半球的脑皮层越薄,人们遭遇的认知问题就越多,例如 对社会刺激的注意与记忆变差。”他的理论认为,出生在抑郁的家庭会使右脑皮层变薄,但他不确定是基因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影响;变薄的皮层反过来会导致个体不 能正常地加工处理社会刺激、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抑郁,以及最常见的自杀。* Z# D' s. y0 x9 O% P: t, W
2 e `/ X7 V, \* s3 T7 o1 A* u
人际障碍往往会导致自杀。2009年 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48岁的乔治•索迪尼(George Sodini)在健身俱乐部杀死 3人后自杀。在他的个人网页上,他抱怨多年来 死亡的意愿并不足以导致自杀行为。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心。理查德•麦基翁认为, “从来没有人会单单因为一件事就去自杀”。$ y% U5 Z Y# H; p: F
6 F- ^. P0 Y' h% C+ Y/ p# J▲自残者用刀割自己时可能会下手越来越重,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疼痛的感觉,而且没有意识 到这种行为可能是致命的。 * t/ L V, i$ c
致命的经历; R& i3 J+ I, N8 C. X
自残的人因为习惯了疼痛和受伤的感觉,所以更有勇气执行自杀计划。
1 P' j- ~% U' Z; O- l. j+ n6 U. w: S7 [2 g, l6 L
过去几年来,研究人员探索自杀原因的线索并没有局限在精神疾病、个人问题以及其他死亡动机等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马修•诺克(Matthew Nock)认为,重度抑郁是自杀念头最强有力的一个预测指标——不过对于那些真正“尝试自杀”的人来说,重度抑郁并不是有力的预测指标。研究自杀的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自杀行为的诱因:是什么导致人们伤害自己? ) m; n9 R2 {. d) ?) o$ U9 K
8 R7 Q% V0 |% h5 V2 h( {" Y2 ` 200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约翰•布莱克韦尔德(John Blackwelder)因为恋童癖(pedophilia)被囚禁,他想自杀,但因为太害怕而放弃了。最后,他勒死了同狱一名已经定罪的杀人犯雷蒙德• 威格利(Raymond Wigley),试图以此获得死刑。他的策略奏效了:2004年 5月 26日,佛罗里达州通过注射处死了 49岁的布莱克韦尔德。乔伊纳解释说:“他想自杀,但又下不了手,于是他就想办法让佛罗里达州政府来帮他完成。”
) H$ b! ~" b/ w0 V4 Q- P" O+ k( _0 K9 [! N
跟其他许多案例一样,这个案例中缺少了一 个重要的因素:无所畏惧。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她)多么渴望死亡,但如果因为太胆小而做不到故意伤害自己,他(她)真正尝试自杀的可能性就不大。是什么原 因使人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尝试自杀呢?其中一个答案是经验。乔伊纳认为:“任何使人们习惯疼痛、受伤或者死亡的经验,都有可能使他们越来越无所畏惧。”这类 危险的、恐怖的——同时使人们更加无所畏惧的——实践经验包括静脉药物注射、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以及不成功的自杀尝试。1 `5 o: x& E: H* e6 C7 J, A
a+ a7 a( W' W
确切地说,如果反复接触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人们就会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在 2008年《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的摘要中,乔伊纳和同事写道:“疼痛和刺激性的体验,包括曾经的自杀尝试,会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伤害的能 力。”# F1 t' K. Y$ [. g2 Z; n- r0 |
- V& u7 U: U m
其他形式的自我伤害行为可能同样会为自杀做好准备。在 2008年秋季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法国巴黎圣安妮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26年的相关文献,以调查自残(self-mutilation)与自杀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存在怎样的关联。文献内容涉及自杀、自残(包括刀割、挫 伤、烧烫、撕咬、撞头等)以及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精神病学诊断概念,表现为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的不稳定)。他们报告称,BPD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故意伤害自己,5%~ 10%的人死于自杀,这一比例比普通人群高 400倍。这个结果暗示,自残,尤其是 BPD患者的自残行为,是导致自杀的一个危险因素。作者写道,存在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包括自残者不断增长的攻击性,以及对自己行为致命性的低估。
2 L3 i1 v: D+ T( U# {; ~& u' e' n8 w, B" o/ h2 t
实际上,即使一个人并没打算自杀,对疼痛和伤害无所谓的态度也可能致命。美国布朗大学的心理学家雪莉•延(Shirley Yen)认为,大多数自残的人其实并不想自杀,但讽刺的是,他们想通过这种方法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延解释说,在某些案例中,身体上的疼痛可能缓解了精神 上的麻木;在另一些案例中,这种疼痛盖过了心理上的疼痛。但接下来,自残者偶尔会走向极端——对自己的伤害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受伤的感觉——却低估了死亡的风险。有时候这种行为就会以悲剧收场。
0 v. l: l; D& V$ o/ U5 ?% @; x5 }7 K
忍受疼痛
- L5 j! x8 `7 o+ G; \1 m8 ^ 更强的疼痛忍受能力与冲动的性格,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采取最致命的 手段自杀。# l: l1 z& p+ S+ X' ?( O: ]
2 o3 U' g4 P/ o- L% }( t$ S
暴力虐待也会使一个人对疼痛和伤害习以为常。在2007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乔伊纳和同事分析了美国国家共病研究数据(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data),发现有迹象显示,相比非暴力的性虐待和语言虐待,童年时期遭遇的暴力性虐待和身体虐待更应该被视为导致将来自杀的高危因素。哈佛大学的诺克在 谈及乔伊纳等人的工作时指出,“被虐待以及自虐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了疼痛的感觉,所以他们能够将自杀的想法付诸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