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6 20: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五戒与黄门或不能男的关系5 R( S p. ]1 K* u8 _+ H4 C" h1 ?5 \
8 U V: q0 x- v 3 W. S: A$ K$ Z% f9 ~
- z# ?) ^: U5 {8 K
成为一个“优婆塞”[11]的条件,在佛典当中,向来就有争议。《杂阿含经》卷33,927经,即说:时有释种名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优婆塞?”佛告摩诃男:“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作是说言:我今尽寿,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是名优婆塞。”而《杂阿含经》卷33,928经,也有类似的说法,但更为简洁:尔时,释氏摩诃男与五百优婆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佛告摩诃摩男:“优婆塞者,在家净住,乃至尽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知我。”从这两段经文看来,成为一个优婆塞的条件,就一般人来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是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然后发下至死为止(尽寿)归依佛、法、僧三宝的誓言,即为优婆塞。[12]我们注意到:在这两段经文的描写当中,都没有提到不杀生、不偷盗(不与取)、不妄语、不邪淫和不饮酒等五戒。这似乎意味着:做为优婆塞的条件,并没有包括受持五戒在内。然而,《杂阿含经》卷33,928经,在前引摩诃男和佛陀的对话之后,又有一段对话:摩诃男白佛言:“云何名优婆塞戒具足?”佛告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不乐作。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在这段经文里,说到了五戒;具足这五戒,即是“优婆塞戒具足”。也因为这几段经文的说法不同,意义也不甚清楚,因而引生各部派间,有关优婆塞需不需要受持五戒,乃至受持五戒中的几戒等争论。世亲《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4即说:如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为但受三归即成近事”。外国诸师说:“唯此即成。”迦湿弥罗国诸师言:“离近事律仪,则非近事。”$ M" K3 ?, _, m
8 m5 N' s1 x" r% X) \ Q$ ~% }' G引文中的“大名”,即摩诃男的意译。《俱舍论》所引的这段经文,应该就是前文所引的《杂阿含》经文。另外,依照唐·普光《俱舍论记》卷14的注释,“外国诸师”指“迦湿弥罗国外健驮罗国经部诸师”。这样看来,健驮罗国的经量部论师以为:只要归依三宝,即为优婆塞(近事)。依照经部师的看法,当在家人接受三归依时,虽然没有发誓受持五戒,但等于已发誓受持五戒;因此不必还要经过受持五戒的过程,才算是优婆塞。《俱舍论》卷14,曾引经部师的话说:“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即发近事律仪。称近事等言,便发律仪故。”依照经部师的说法,“受三归时,名三归近事,说五戒时,名五戒近事”。也就是说,优婆塞(近事)依其是否受持五戒,而有不同的等级。然而,迦湿弥罗国的说一切有部论师,郄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以为:如果只归依三宝,而没有发誓受持五戒(离近事律仪),那就不算是优婆塞则非近事。其次,经部和有部在受持五戒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经部师以为,五戒不必每一条都受持,因而有四种优婆塞的说法:(1)能学一分,谓学一戒;(2)能学少分,谓学二戒;(3)能学多分,谓学三戒、四戒;(4)能学满分,谓学五戒。[13]2 s5 P4 B' L+ g) c* M, I7 N t# o
$ c- `' |/ _! ^1 w9 c S" b5 y" b6 B" N2 e
& w+ I4 O4 k) L, ~2 E Z8 }& T! q
《优婆塞戒经》卷3,曾详细描述受持在家五戒所必要的过程和条件:
/ h- D2 [, r3 X& z w6 L9 q! q0 A; t4 j. p6 w
* w+ _. N1 M8 [% i9 V1 w
7 C( m) r/ P" D; C) V首先,想要受持优婆塞戒的在家人,必须“次第供养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它们分别代表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奴婢,以及沙门和婆罗门。其次,要向“国主”表白受持优婆塞戒的意愿,并取得“国主”的同意。[14]然后,追问“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也?”“将无内、外身心病也?”“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不作五逆罪[15]耶?”“将不作盗法人不?”等问题。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复应问言:汝非二根、无根人、坏八戒斋、父母师病不弃去耶?……”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才能继续进行后面的授戒仪式。让我们特别注意引号中的二根和无根人:二根指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阴阳人;而无根则指没有男性生殖器官者,亦即前文所说的两种扇搋。前文说过,这三种人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同志,但从律典的精神看来,《优婆塞戒经》应该也会禁止同志受持优婆塞五戒。有关这点,我们会在具足戒的段落当中详细讨论。
( w) ?, g5 \6 a" c7 Q/ D2 x; h4 O; c5 e
! i9 F4 q* t( R5 o5 f
0 I" z4 ^) k5 D其次,属于大乘瑜伽行派的《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8,也有有关同志是否能够受持五戒的讨论:/ s- f' Y5 o) G1 [5 m) x
- Y- Q1 A( p2 w9 X3 T" \4 x
3 p Q: q. I6 q4 |
1 {' _6 p% F% {# f9 O y
问:“扇搋、半择迦等,为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不耶?”答:“不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然遮彼邬波索迦性。不堪亲近、承事比丘、比丘尼等二出家众故。如扇搋、半择迦,不堪亲近、承事比丘、比丘尼等二出家众故,遮彼邬波迦性,二形亦尔。男、女烦恼恒现行,不堪亲近、承事二众,故不别说。”
8 i ?9 G4 C8 ]$ B5 Z3 a5 d
) M/ t( A0 e3 c* m, _3 D$ ` 0 `. ]6 d! i/ }" V H- g4 P
4 m: a% g+ @- V
引文中的“邬波索迦”是优婆塞的别译;而“邬波索迦律仪”则指优婆塞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引文说到包括同志在内的扇搋和半择迦,虽然可以受持“邬波索迦律仪”,但由于“不堪亲近、承事比丘、比丘尼二众”的缘故,并不具备“邬波索迦性”。这意味着同志即使受持五戒,而且戒行严谨,仍然被禁止亲近、承事出家人,因此也不算是在家的佛教徒──邬波索迦(优婆塞)。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邪淫第三》曾有两条,规定受过五戒的优婆塞,不可和男同志进行性行为;第一条是: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若优婆塞与……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不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而第二条则是: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在第一条当中,非人男指男鬼等雄性鬼魅、精灵;畜生男指雄性牛、羊等畜生;二处指口和肛门;可悔指可经由忏悔而达到戒行清净的目的;不可悔则指即使经过忏悔的程序,也无法达到戒行清净的目的。在这条戒律当中,规定优婆塞不可和非同志的男人,以及包括同志在内的黄门、二根在口和肛门等“二处行淫”,否则就“不可悔”。而在第二条当中,“余轻犯罪同上说”指口和肛门“二处”之外的“余处行欲”都可悔;亦即只要不是在口和肛门这两个地方进行性行为,那么都属较轻的可悔罪。在这条规定中,如果优婆塞和家里的男性僮仆或帮佣的“使人”,在口与肛门二处进行性行为的话,即犯了不可悔的重罪;如果在其它地方(例如用手手淫或身体拥抱等),则犯了较轻的可悔罪。6 ^$ i2 N' M: e' O5 J
}1 j C: a" u1 C1 j- u
7 k/ z6 N1 Y3 }( h1 c, j; N5 H$ Y: ], L1 l4 p" e
+ g/ {: D# g5 |/ |+ P. b0 T四 八关斋戒与黄门或不能男的关系
1 ]6 }3 @+ I' U% b9 d1 U
: S7 I) e7 f( `9 N* `8 x . D) [2 v$ v2 ?; v& X$ v* \/ J: _
& ~, S1 @3 k. _, w- s+ ~
八关斋戒,乃佛教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的戒律。受持者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居住在僧团当中,学习过出家人的生活。其中,“八”指应受持的八条戒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7)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8)不非时食(过午不食)。[16]“关”指闭关,亦即暂时居住在寺庙,不和外界接触。而“斋”则指斋戒,亦即在寺庙僧团中遵守这八条戒律,过清净生活。其次,佛教制定在家人每月六斋日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亦即(农历)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在家居士可以受持这八条戒律。由于受持这八戒的一日夜中,远离家居,亲近出家僧侣而居住,所以又称为“近住律仪”。[17]
, y2 \: D8 G1 v: e+ B8 H- t
8 ^6 {4 ^4 l' _* Z) y& L5 D八关斋戒是较五戒层次还要低的在家戒。[18]有关这点,可以从《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的说明看出来。该论卷36,首先把律仪大分为别解脱、静虑生和道生等三种。[19]其中,别解脱律仪又细分为八:(1)苾刍(比丘)律仪;(2)苾刍尼律仪;(3)正学律仪;(4)勤策律仪;(5)勤策女律仪;(6)邬波索迦律仪;(7)邬波斯迦律仪;(8)邬波婆娑律仪。其中,前五是出家律仪[20];第(6)指在家男居士──邬波索迦(近事男、邬波索迦、优婆塞)所受持的近事律仪;第(7)指在家女居士──近事女(upāsikā,邬波斯迦、优婆夷)所受持的律仪。第(8)的“邬波婆娑”(近住、善宿、邬波婆沙),指的是在家男女居士一日一夜亲近出家僧人而住。而“邬波婆娑律仪”(又译为“近住律仪”),则指八关斋戒。/ ~. e. A& y, @8 @/ E, T: V
# e6 b; t' ]2 {+ m1 f: w
" X$ I9 T5 S) E- P
+ i5 Z, \" z9 G$ G/ b1 O紧接着,《顺正理论》将这几种律仪加以比较,以说明制定它们的原因和目的。而在比较第(6)、(7)两种在家律仪──邬波索迦律仪(近事男律仪)、邬波斯迦律仪(近事女律仪),以及第(8)邬波婆娑律仪(近住律仪)时,该论有这样的一段话:次复依能修离恶行、非离欲行补特伽罗,安立尽形在家二众律仪差别。以是类补特伽罗,乃至命终,能离杀等诸恶行故,不能远离非梵行故。由是经中但作是说:“离欲邪行,非非梵行。”后复依能修非全离恶行、欲行补特伽罗,安立在家一昼一夜律仪差别。以如是类补特伽罗,不能全离恶行、诸欲,为令渐习全离恶行及诸欲行方便住故。
! g0 k! b& K; J6 c) g2 m8 F) y+ V, d$ [0 p4 h( O: Z
4 s9 ]) c* B& O0 F+ B0 X! O
1 j) ~& |% y3 l, x) |4 d引文明白说到:为了那些能够修习离恶行,但郄无法修习离欲行的补特伽罗(众生),所以制定“在家二众律仪”[指第(6)和第(7)]。在此,“离恶行”指五戒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和不饮酒等四戒,而“离欲行”则指不淫。这类在家众生,虽然可以修习不杀生等四戒,郄无法修习不淫戒,因此为他们制定(6)、(7)两种律仪──亦即不杀生等四戒,外加不邪淫戒等五戒。而佛陀为什么制定第(8)“邬波婆娑律仪”(近住律仪),亦即八关斋戒呢?《顺正理论》说:这是为了那些“能修非全离恶行、欲行”的补特伽罗(众生),而制定的律仪。其中,“非全离恶行、欲行”指无法完全(指每天)受持不杀生等四戒,也无法完全(每天)受持不淫戒。为了这类众生,因而制定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受持者,只要在受持八关斋戒的一日一夜当中,遵守不杀生等四戒和不淫戒(以及不非时食等其它三戒),即使平时触犯了五条(或八条)律仪,也无所谓。( S4 O+ o4 E) O$ T
& `7 ~7 m3 l u: X+ [' W0 F0 B( n
. d" O5 U X" Q; T$ D- b. Y
' Z+ E1 K. O( L$ N
从以上《顺正理论》的这段引文看来,八关斋戒显然比五戒的层次还要来得低。[21]同志可以受持五戒,但郄无法成为真正的优婆塞;那么,同属在家律仪,但层次较低的八关斋戒(邬波婆娑律仪、近住律仪)呢?答案和五戒相似:同志可以受持,但郄“不得戒”(不得律仪)。[22]普光《俱舍论记》卷15,即引《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24的论文[23],说明扇搋和半择迦,乃至无形和二形,即使受持八关斋戒,但仍然不得律仪:故《婆沙》百二十四云:“(问:)扇搋、半择迦、无形[24]、二形,受近住律仪,得律仪否?答:应言不得。所以者何?彼所依身者,志性羸劣,非律仪器,亦不能为不律仪器。如咸卤田,嘉苗、秽草俱不生长。然应授彼近住律仪,令生妙行,当得胜果。”- y y6 X! x9 }7 [1 Y# d
5 h0 W& v8 v/ ~ h3 I- t 3 L# C$ ]2 `0 a# s+ l( t
) f3 g/ d: d8 C; U: r( k
引文明白说到,包括同志在内的扇搋、半择迦,乃至无形和二形,就像极劣的咸卤田一样,嘉苗固然无法生长,甚至连秽草也无法生长。因此,这些人即使受持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也无法“得律仪”(得戒)。不过,为了让这些人“生妙行”、“得胜果”,仍然应该授与他们近住律仪。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同志在内的扇搋、半择迦,虽然不得(八关斋戒)律仪,但也“不能为不律仪”。也就是说,由于他们没有得到受戒的戒体,因此也就没有犯戒或“不律仪”的事情可言。如果依此推广,则五戒也一样:由于同志们受持五戒而不得戒,因而也就没有触犯五戒的问题存在。事实上,普光《俱舍论记》卷15还说到,为什么扇搋和半择迦“不发善戒”、“无律仪”的原因:于正思择有堪能者,可发善戒。扇搋迦于正思择、闻、思、修等,无堪能故,不发善戒。极惭愧心能发善戒。半择迦无有极重惭愧心故,不发善戒。又解:半择迦于正思择无堪能故,扇搋迦无有极重惭愧心故。又解:俱通二种。又解:通三种。
( h4 s3 z/ T+ j- _9 e+ B/ i9 s% f" z- ^* w* T7 l$ s) v" ~
$ b4 X7 D% ~ O$ `, B4 A7 I- |* ~8 W5 m4 W5 L- e3 L$ Y6 `6 @
这意味着扇搋和半择迦由于“于正思择、闻、思、修无堪能”,乃至“无有极重惭愧心”等缘故,以致即使受了八关斋戒,也“不发善戒”,成了“无律仪”者。而属于半择迦的同志,自然也因相同的原因,而“不发善戒”、“无律仪”了。普光对同志的这些看法,只是《俱舍论》的详细发挥而已。《俱舍论》卷15说:复以何缘知扇搋等,所有相续,非律仪依?由经、律中有诚证故。谓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毘奈耶中亦作是说:“汝应除弃此色类人。”故知律仪非彼类有。复由何理彼无律仪?由二所依所起烦恼,于一相续俱增上故;于正思择无堪能故;无有极重惭愧心故。
, g- g5 b' N+ Z5 _8 W' B6 A2 j, Y1 _& s* m& R
# P/ U& R1 _( `) O1 j0 V! b
; ^- q$ l$ s( [# f6 I! m3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