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dien 于 2010-7-4 20:08 编辑
. ]# q' x# r" V7 V+ p# y) v9 d- Q3 @$ W1 k" p
头次看《孽子》在7年前,先看范植伟、杨佑宁主演电视剧,不过瘾又找原著小说读,喜欢啊!
! ^, W/ K* x5 L3 D5 f1 P谈不上喜欢哪个人,但为整部小说内容着迷,私下还盘点:
V, s. n* g/ h$ s: r5 a' y7 a S龙子帅而多金,但独占欲太强,一定也是1,遇这样的再有钱也不能要;
- ^* }+ b! v+ S1 Q9 b% Q李青正直叛逆,而且老头子是军官,居然和我有几分像,不过胆子比我大太多;
" |5 N; v! h9 c& M, H吴敏真是个尤物,听话懂事,还会做饭,当俺媳妇正好,但太磨叽缠人的也不行;2 d/ R- \4 y3 D. k1 i
。。。。。。: T4 ]7 R k: ?& @2 r' j4 V9 M
现在想来实在幼稚可笑,转眼七年光阴:合拍交往,分道扬镳。
; g8 t5 s: O& x, ~, r+ Q0 M1 i, }/ T9 w今天翻看自己的BLOG文字,将而立老男人再看23岁毛头小伙,不禁嘴角微翘,押茶一口。
& i. D# { u; F& d" D2 ]- _. @) B k7 M甚至当时几乎倒背的头一段:% g, N# a9 t- v, h4 `8 f, S
“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被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国民。”2 i8 l) K$ q8 Q& M7 |
今天看来也只是似相识的略煽情文字一段,倒是之前没注意过的:
( b' K, P! t( o0 \% K“我们平等的立在莲花池的台阶上,像元宵节的走马灯一般,开始一个跟着一个,互相踏着彼此的影子,不管是天真无邪,或是沧桑堕落,我们的脚印,都在我们这个王国里,在莲花池畔的台阶上留下一页不可抹灭的历史。”$ {' F L: ?" J! {
让近30的老男人眼前有了画面。1 ^; F' J: z( P
+ ~# X8 @! _$ _- w1 @' r
+ @1 q H I/ M% \# f% d- T本人QQ616748141 欢迎低调合拍的朋友加聊
+ R7 }" F: v% U! G+ U; h1 D8 F. c, ?; G1 e% A* O+ N" \
小说概要
) h- I- ` n9 e/ L0 z; S5 c 小说《孽子》是旅美台湾当代中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全书共二十多万字。
; x4 k# D; U. s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聚焦民国六十年代台北新公园里一群被称为“青春鸟”的同性爱沦落少年,细腻描述了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和不为人知的生活。故事以这群下层同性爱者的生活为主,旁及隐身于各行各业的同性爱者,并藉由龙凤神话等过往的同性爱曲,反映1960年代前后同性爱者族群被家庭、学校与社会、国家放逐的边缘处境,呈现同性爱者身体与心灵双重流亡的困境。
7 E+ x. j- A l+ g2 W5 I 小说传达两代间因同性情欲而产生冲突,期待沟通谅解与社会接纳的殷切之情。诚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孽子》是我第一次深入地处理中国的亲子关系,并且把这关系从家庭扩展到社会,把父辈的形象提升至父权象徵的层次上。」「在《孽子》中,我主要写父子关系,而父子又扩大为:父代表中国社会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对待下一辈、对待同性爱子女的态度——父子间的冲突,实际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8 ]8 @" K. t" {+ h6 _3 m5 K" Z
' c2 r0 ?9 e0 E* R
作品评价' x! S) s6 [% E l& l
小说《孽子》含有大量同性情谊的描写,出版至今的三十个年头,仍然是华文世界同志小说的扛鼎作品。这些年以同志为主角的文学作品陆续出版,但是『孽子』在脱离时代氛围後,所显露的共通人性,才是白先勇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重视的原因。) l+ v3 J+ V. E, w; ?5 L9 X. u
比较起《台北人》的光芒耀眼,白先勇说:二十年前《孽子》出版后,「那时候台湾社会好像不知如何对待这本『怪书』,先是一阵沈默,后来虽然有些零星的言论,但也没能真正讲中题意。要等到九十年代,有关《孽子》的评论才渐多起来」,《孽子》的命运,其实正映现了台湾社会对同志议题的态度转变,放大来讲,则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q; c% j2 \7 y+ O0 ?+ J9 v
台大名誉教授齐邦媛就赞誉《孽子》是所有写眷村文学中最精采的一部,南方朔也指出,白先勇「比社会学家还厉害」地呈现了隐藏的秘密边缘社会,多位学者也表述了《孽子》呈现中国父权的压抑、情欲论述与家国论述的张力。新加坡知名作家王润华则透露,白先勇曾义助大陆「孽子」到新加坡觅得新生活的轶事,「白先勇事实上写了两本《孽子》──文字的与生活的」,王润华说:「他像千手观音,不知普渡了多少苦命鸟。」8 J4 V& f; Q. b3 N' R8 q% c* G
法国书评家雨果·马尔桑(Hugo Marsan)于1995年3月24日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Le Monde)周五读书版上,以几乎全版的篇幅,评价白先勇的《孽子》,赞誉这部小说是一出“将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剧”。此书由法国著名汉学家雷威安教授译成法文,于当年初由法拉玛利雍(Flammarion)出版社出版,引起相当大的震撼,读者反映非常热烈,一版再版。法国第二大报《解放报》(Liberation)5月18日周四的外国文学版上,艾莲·阿瑟哈亦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版面,图文并茂地评论这本书;另有数种期刊杂志亦先后作报评。
3 i: P/ N. k u- w h1 l, | 马尔桑在文中说道:“一部翻译小说能引起如此广大的注意和轰动是罕见的。它唤醒我们的自我那最原始的深邃之处,因为阅读在此已不再是‘消遣’,而是以一种强烈的光照亮我们心底深渊。它有传奇故事的紧张、强烈,却无强加的乐观结局;虽然描述人性被破坏、被蹂躏的一面,但并不划分刽子手和受害者、好人和坏人、拯救者和忏悔者之间的界线,而且也不挑起任何报复的欲望;这是罕见的作品之一。《孽子》的成功,其威力更多是来自作者的文笔,丰富而又令人不安,像上涨的江河那样;他诗意地把真实的氛围记录下来,又以黑夜如梦般的面纱使它改观。白先勇描绘的是一个边缘世界,在被接纳的边缘之内的边缘。”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