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 i- F' W1 z% W, B' S! M. I
2 x' H7 }$ }- m0 H( i+ F/ j5 x, ] 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燥,重者出现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
9 u5 C' f) C6 x
; v4 M" @7 l# ^+ k* q9 B4 _ 为了避免中暑,在高温天气,应做到:对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膳食的调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提高对先兆中暑的认识,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状,应立即脱离中暑环境,及时采取纳凉措施。. j) q' d/ M5 l3 m1 B7 J3 A- a% s
8 W1 J( d; B, Q# p 现场判断, B9 }, D' E2 P& l) I! [
" [9 R" N3 I! e$ F, l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 G* f% i' }8 h* c0 D
: ]& d# C. a+ q6 a8 k( r. [6 m 轻症中暑: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等表现。体温往往高于正常。
" l' ~0 _! b: t+ V1 m; I. T2 L' y$ k/ ?7 m! n
重症中暑:是中暑类型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重症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 p6 G- f& D9 X$ X4 N! @; c8 W5 o k R- f8 ^0 x/ e
救治机理
7 v& s4 A3 z% L$ c7 W, n# A2 r8 S1 x& [; {+ s$ ?8 ^. v
正常人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中暑是因为环境高热多湿,机体吸收的热与产生的热大于散发的热,体温因此骤升,从而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广泛性器官功能障碍。4 N' Q, Z0 k9 i) m* C/ Y7 b
( v" m" m3 f3 Z0 g7 q) w 急救时应先帮助机体散热、降温,再根据中暑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等病变,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 y! d8 x6 W) X
, |+ ?" V: V7 m" G. Y
急救方法:
# O: i/ D7 i, k1 ^6 [" a: h
: b; |$ O; w4 Q+ p' \9 W/ F: i( _: Y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
) q) X+ l, ?' D! {9 z. ~6 y6 R1 Q5 p
2、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
; o8 b/ S2 l/ ~/ S! n, C$ D, ^2 A1 M! x9 g% @
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 d! Y+ ?& z! r( f0 b3 Q! C- m
$ M( X* m' S7 K k3 |) `1 a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5 \! y* k3 l& o. z2 X N: y9 F8 }
+ T$ B w3 |$ l% @, T7 L: q Z% H 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 F/ p9 o, Z0 s3 Y l- t Y( [
7 b' [, k5 N8 u, f/ y/ x 特别注意
( U" R i6 N! u0 E& t/ q- s; ~4 x4 o2 Z( p1 ^( l# |
经解救清醒后的病人,必须在凉爽通风处充分安静休息,因为此时体内的抗中暑机能处于疲劳状态,若重回炎热的环境或参加体力活动,会引发比前次中暑更加严重的后果。3 X: b5 Q/ [# L3 F: l }
$ I' Q; x6 K6 F6 S7 O1 W B# C! {
中暑后的饮食四大忌; f& X$ F) M8 t/ I; B* M/ `3 i1 B
! s7 @* |( S+ ?( L* t$ `7 H
中暑后的饮食四大忌,夏季,天气炎热,特别是进入盛夏后,空气湿度明显增大,空气流通性差,天气更加显得闷热异常。常在室外劳作的人们,很容易中暑。中暑后除及时采取治疗外,在饮食上也有四忌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0 p- T$ F6 q2 L8 b5 w- \
`9 X) o6 i; | \$ P4 H, A
第一,忌大量饮水。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o$ c+ s B1 ^: I; C( ~
3 W, d2 h1 D- f. Y, {9 [2 K8 L 第二,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6 I1 J* A5 c. v. I* r
. e. T" {) h6 X7 }% _9 k 第三,忌吃大量油腻食物。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 m2 A1 Y. ~. `7 I0 K
$ g" b0 ~/ \1 S$ S, j) Z7 W! j7 Y
第四,忌单纯进补。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 T" J( E6 r5 e' W9 a; p0 @% K" r% F2 `) [3 `* R
夏天吃什么有助于避暑?5 Y. e& }+ M1 R1 ^6 i5 @0 Z
: p2 J# T# O& K2 f e 夏天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季节,也是营养消耗量最大的季节。人的睡眠较少,食欲也不佳,同时由于出汗多,易损耗掉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专家提醒:这段时期要注意适当“补充”,注意机体营养平衡和饮食卫生。! @8 ^# \8 d6 l, d; R8 |4 P
7 N/ U! I& G3 {% ?/ h 在调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芥末等酸、辛、香等作料,起到清瘟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夏天做菜可适当咸一些,因为出汗比较多,带走的盐分也多;另外,大量喝水也会冲淡胃液,所以,菜中适当多放些盐来补充盐分是必要的。夏季还可吃点生姜,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对心脏、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心跳加速,血流循环加快,汗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对防暑有一定的好处。
& D! X% z: ^- r1、补充蛋白质夏季人体营养消耗大,代谢机能旺盛,所以,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又易于消化的食品;推荐食品:蛋类、鱼类及含脂肪少的肉类、豆制品、牛奶等。
4 P% u6 f+ W# I
) P, c- ~7 _& j 2、补充维生素在夏天人体维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标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因此,可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推荐食品:西红柿、西瓜、甜瓜、水蜜桃、李子、杨梅等,这些都富含维生素c。 ?7 W. o& M2 s5 k* h
! |0 ?- s2 {' u- J!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