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140|回复: 0

━═☆南无我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解说(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参看另文解释「色即是空」。 ) U' ]) p) J+ q9 X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四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0 q5 W6 a$ |  J1 Q" |) y「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这样一个执著。 8 J9 E3 B; \( Y7 v
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异色」。 ! \; ^7 O8 x' ~- o" Q7 x
; ]3 O7 H. ~6 o; Z4 I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 j) I9 ~6 F- m4 w) i* j) a. ], ^& u; K( V" Z
「五蕴」中[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 z1 P) C$ e) F3 f+ }
5 l$ e8 {$ q, K4 j) m# ]) X【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U" |7 l2 m" [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有五蕴。
2 `' ?. ]5 Z7 ^* c& D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
: r2 ~$ f; Z5 B' |% Y( e5 C
7 F! Y- q# s0 E: O【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 ^  S" P. F9 `" }"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 d: [6 \4 Z" N[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六尘]。 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3 q- U1 _# s3 e0 G: W  m. a[六根]加上[六尘]为[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 F  q# [' K8 {- M& S: E: @2 s% B- y+ V9 r+ i0 V* z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7 W9 R4 p9 G# Y, E& e: ~( M  U; Q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 h0 J, R* W- V2 D
% B+ x0 w. O6 T- W;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 N# [- B9 u: K# k$ S" f% h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p6 m2 h! i4 e( b5 S9 x7 G
2 }  X, ?7 V# v1 J8 Q! t+ f/ m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F' e; \0 S# r5 h$ t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 R4 G/ ?6 W8 u4 Y; a, X" v# b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7 F1 N. p- W5 R* u6 ]1 {8 ^$ c# N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 * m' d) o' b9 {/ V8 ~& j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4 Y4 Q# h/ A# {( ?                                【无苦集灭道。】 1 W1 U' L% w# a' {" Q. i, ]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1 R, z8 y4 B% d# C; P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 P& h# L9 L# s: _4 Q% M$ {: T! T6 u$ ?5 R/ R) S0 J* Q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9 H' N2 G/ m/ _7 J4 W) c/ l- l­
6 k/ a! i. a& z  H' I" y( o; m  @( o( F  L7 t( ?. z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1 M* g9 E7 E: A4 d* B: X3 n/ Y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 e  W% \3 D3 C$ v& n8 ^
[智]指[四智]。 2 S9 p) ^, T+ r) v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5 e' T$ A" m" I3 K/ z; R& I. x5 l­: _8 e4 E9 y4 v; f2 Q. d

4 X& @8 k2 _  D8 M$ b3 h/ X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 [7 B2 E7 W% H4 x+ R, S* G; Y6 r# [' _+ h
[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7 E5 B+ X% s4 I/ M$ e) P  ^" }( Y) o
   这里从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4 K" @: Z' P' X# Z7 Q/ @; z" V2 {2 V6 \' h% {% K9 W9 `: P6 y% C' h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K- \* r* ]% w
「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 W- y9 @5 e5 ^6 F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7 }: p+ _7 R- _
8 T" e& i! V9 E& E$ }9 \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 Q8 m* z! k7 ]! W- _4 N) q& B- Q+ v) x3 ^$ p. Z) t- D/ p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5 b% i2 a% a+ j

: X, I. |( k. ~5 U[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无我的当做我(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认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实都是业缘牵引,根本无我。),把苦当做乐。 2 p( }% n# E/ t- e) F

# }2 `6 M5 a9 b) d( i[梦想]即是妄想。
/ P: f! d5 e/ J6 s- }3 Z­
. f: p4 n: S4 x' q7 j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 s+ M7 m% Q/ G  _- h, Y

; v/ r; Z& T0 R2 d+ C* j【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e9 n+ n' z/ e- @  x5 a­
& N8 [# i3 R$ v& H  i; T. X[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8 O' e* E2 P7 d+ ^­0 B5 `" u4 C' q3 ]3 x% A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 D* m" M# z; g% y) v+ S­1 p( u4 Q( w6 B7 c( n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x/ f6 O: D8 P& Y; w) Z- \( k( Q
! S& f  j/ O7 S6 A6 Q【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0 |7 k8 c- }$ M2 s6 L4 A
­
0 D& g$ E% X3 ]! E& Q/ S9 i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因为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 a. `# M. H1 X0 K4 Q" U

0 ^  V3 x! |& U# O3 g" |9 d9 e【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 [0 x/ F& g( j  T* o8 B8 A­
; V( s4 {+ l0 ?$ |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 T, O" v8 G, L+ r­
" o. e4 _' P5 X+ M' U6 e% W2 A8 w( e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 R4 K4 J5 {9 M2 y
关于密咒印顺法师的另一种解说请参看: ! f6 }7 \! z* r& e% s5 W* e7 `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1 {# `! G' y/ w, t0 X& ?2 I6 K( {­2 D* t" L3 X) \  p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e6 }0 ?0 _0 g+ ^
­
. @$ p7 K! ~' c6 K) M/ c' H1 c  此为钝根人巧说般若。愚痴众生,听闻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毁谤。这因为深观妙果,过於高上,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尤其是众生一向执有,今闻经中一再说空,与他们本心相违,极难信受。般若法门,由此即不易宏传。[P204]大概佛灭五百年後,特别是在千年以後,佛法为了适应时机,采取通俗路线,或是迎合低级趣味。因为这样,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後期佛教,为了适合当时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经中都附有密咒。千年以後,密教更不断高扬。这不失为方便适化之一,如近人说法,每论及近代思想,虽所说的不尽合佛义,也每每引起近代学者对於佛法的好感。同时,人们的思想是散乱的,而般若慧是要从静定中长养起来,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说,一心持诵,即能使精神集中而达心专一境的定境,也可为引发智慧的方便。这种方便,佛法里还不只一种,如读经、礼佛、念佛等皆是。如从慧悟说∶密咒不可解说,而解说起来,实与教义一致∶如「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综合起来,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的速疾成就!这末一句,类似耶教祷词中的阿们,道教咒语中的如律令。心经的从般若经节出而单独流行者,为了引令钝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脱一切苦厄的波罗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8-22 00:50 , Processed in 0.05541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