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109|回复: 0

━═☆南无我佛--学佛与做人(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9: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A  t& u% K4 {
  我们所理解的这些幸福,只是相对自身现有的生活状态而言,同样不具有幸福的实质。所以,当它们真正实现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来的,也仅仅是由于暂时的满足而产生的相似的幸福感。 3 U2 K* Q+ @7 \# U. H8 E! R: Z
  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的满足是很短暂的,新的欲望很快会产生。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享受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只有失去它们之后才会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 Q/ A% Q' k/ [* q$ ^" N
  假如有一天我们什么都有了,好像人生也因此而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现在的人,物质条件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优越,一个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可能已经超过了过去的帝王,但很多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幸福的感觉。 6 C+ `  U1 j( b
  相反地,因为心灵空虚而去寻找刺激,因为生活无聊而去吸毒,因为对人生的厌倦而去酗酒闹事,并由此而造成了诸多问题。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之后,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人生幸福,并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更不仅仅是物质的改善所能解决的。 1 U3 ?0 _  g9 ^# d  p& N  f% L$ F
: _) i+ `1 m/ s/ Y7 V: p
  幸福的产生和建立,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态和对幸福的正确认识。
4 }+ i. e& @7 Y  a. L3 m) }" [+ N  物质只能造就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还需要有好的心情去享受,所以,良好的心情是幸福产生的基础。
/ O0 l! K1 P! [6 w0 ~1 Y  我们要追求幸福,还需要找到不幸产生的根源,只有在生活中消除一切与幸福相违背的因素,才能获得幸福。
+ w, K8 X9 I8 o$ a& J  我们常常觉得人类的不幸和烦恼是来自客观的环境:物质条件的匮乏,他人对我的伤害……我们总在哀叹世界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可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所以,真正对我们构成伤害的并不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心,是我们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认识。 8 w4 p2 d, U; Z2 y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 H9 p: R, k2 g, y3 p
6 o2 [+ \8 k& d* `+ r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则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 A* |) g; D4 t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了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得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即使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7 q% P3 d7 z0 R( [
3 Z% C# E5 \/ K2 q8 x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 S+ J2 {6 s3 Z& g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 h: ?, e3 S0 a/ N' t$ d: V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 @5 N) I, P$ V1 |0 G" Z; b; Q  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治疗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灭除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疏导,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明天又会继续制造新的问题,心理并不能得到彻底的康复。 " x% M& G. ]. f6 }; C+ R

" e) c0 ]  v5 e; J) R  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么?是无始以来伴随着我们的无明,和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健康因素:如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等等。所以我们要从佛法入手,通过勤修戒定慧来熄灭贪嗔痴,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 P2 x% G8 X% R. ^
  贪嗔痴在佛教里被称为三毒,就是三种危害我们精神健康的毒品,它时时都在伤害着我们的心灵,左右着我们的人生。
: o9 R7 X6 G7 X# ?* R  现在吸毒的人很多,我们知道毒品对人构成的伤害主要是在身体上的,但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很密切,在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也会随之受到伤害。我们对于毒品的危害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全世界都在为了人类的健康而毒品。 - X8 g* f9 w' T; p. O. K/ q" h
  但危害到我们健康的精神毒品是无形的,它潜伏在我们的生命里,反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到使自己都难以察觉。我们常常不由自主被它推动着,造下种种恶业,不仅影响到今生的幸福,更影响到未来的生命形态。   A9 h* v1 }  A6 N

+ D6 |3 E0 a1 M. ^2 i: f  世间的一切,因为和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相应,都可能变成毒品。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使我们每个人都对“自我”产生高度的执著,又因为对“自我”的执著,带来了种种烦恼。
- B% ~. A7 m" `8 M! B1 ]% Z  因为执我,进一步执著我们的事业,进一步执著我们的家庭……一旦事业受挫,一旦家庭解体,都会对精神构成极大的伤害。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因为无法接受感情的挫折和事业的失败而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
8 ~, W' P' B  M3 g8 V  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具体到和自己发生关系,如果不是具体地落实在自己的身上,结果会完全不同。世界上每一天都有人在破产,每一天都有人面临家庭的破裂,可我们很少会因为别人的挫折和失败感到切身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什么挫折与失败一旦和自己发生关系之后,就会构成那么大的伤害?原因就是我们对“我”的执著。
" S0 z( S  x$ O4 t' W, c+ x# f+ c* D! B$ i5 ~
  同样的一个孩子,他的健康,他的学业,他的发展,做父母的感觉会和外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父母对儿女有一种强烈的感情上的执著,而这种对“我的孩子”的执著,同样是来自对“我”的执著。
0 ^0 T# q% _0 u  而我们对金钱的执著,对地位的执著,对名誉的执著……对世间的一切执著,都是生长在我执的土壤上。我们把整个身心都安住在我们的执著之上,一生都在为它欢喜为它忧。 4 E0 v8 N8 L2 D8 @) c4 h& g0 F7 K
  先贤告诉我们:“人到无求品自高”。怎样才能无求?没有了对自我的执著,自然就无所求。无所求也无所谓得失,没有了得失之心,人生也就能因此得到解脱。
/ N  b$ v( a! K# F8 K8 \0 L  所以,我们对世上的一切,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都要运用智慧去观照,从因缘的角度正确地透视它们,才能活得自在,活得洒脱。否则处处都有牵挂,走到哪里都不得自在,这就是佛法关于解脱的道理。 5 p, U/ c7 E2 t" Q

, g" u! w9 t  X6 s  除了对幸福的追求,几千年来,人类还致力于生存价值的寻找。我们来到世界,总要为生存找到足够的理由。
8 G% f; w* m/ `- d+ A; Q# @. ~% O/ v  一般人只会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亲人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小时候,我们觉得在为自己的父母活着,为了他们的希望去读书;长大后,我们又要为妻子儿女活着,为家庭的生存去奔波劳碌。有的人胸怀更宽广一点,他们会为了更多的人活着,为更多的人谋求利益。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生的目的都比较现实,比较短暂。
7 L) f2 Q; Y; O+ \6 S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我们所认为的人生意义无非基于现世的生活:有人觉得书读得好就是意义;有人觉得事业成功就是意义;有人觉得受人尊敬就是意义。
9 N5 h7 l1 v' l; n7 l8 y* y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看来,人生就是要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吃再多的苦都可以,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有三不朽人生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能够成为圣贤,使自己的名字万古流芳,使自己的事迹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所在。可在上建功立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和所处的时代有关,若是抱负得不到施展,就退而著述,也就是立言,在人间留下几本书,也不枉过一生,其实这些也还是基于现世的考虑。 2 Y% j( r2 {3 `: R+ o

0 v3 S' m2 e/ v& v$ T  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生命怎样才能更有意义?佛陀教导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 N6 a9 U( F5 F" K) v0 J2 ^! g' a
  我们在人世的这几十年,只是生命的一个片段,一生过得再风光,死后也同样化为尘土。再则,世事无常,昨日的君主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过去如此,现在同样是如此,所谓的事业和功名都非常短暂。 . v: x) M& i* s
  学佛能使我们将眼光放远一点,不仅从现世的生命着眼,更考虑到未来的命运。所以,我们不能以几十年的成败论英雄,不要为了今生的享乐,为了今生的风光,而造下罪业。
- o, G* l0 n) U( {
, o2 |# ~! ?' X; g% F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一无所有而来;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而去。我们走的时候可以带走什么?我们的儿女?我们的财富?还是我们的事业?哪一样我们也带不走。 / V4 X, t- w! w+ i  l! j% l
  短暂的人生很快就会过去,即使再有钱,像比尔o盖茨那样的世界首富,死后又可以带走什么?一样也带不走。如果懂得合理使用自己的财富,懂得用自己的财富造福人类,才能为未来的生命种下更多的福报。
5 p  T- g* j, u
( k9 s1 |' K  a  N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生生世世伴随着我们的,那就是我们的业力。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为来世留下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是最关键的问题。 6 \3 u+ U- X9 C3 t8 l2 c7 V* A) M
  从前,有个富翁快死了,想想很难过:娇妻美妾,房宅田地,一下子要丢下所有一切独自走上黄泉路,未免太孤单。于是找来小老婆说:现在我要走了,平时我对你最好,你能不能陪着我一起走?小老婆答:没错,平时你是对我最好,可我这么年轻,怎么能和你一起去死呢?然后他又找来第三个老婆,她当然也拒绝了富翁的请求。再找来第二个老婆,可她也不乐意:平时你对她们那么好,她们都不肯陪着你走,我也犯不着和你一起去死。三个人都不答应,他只好找来原配,原配说:虽然你平时对我关照不多,但既然我已经嫁给你了,也只能跟着你走。  1 z, {  V- v& K  Q

0 ?: J0 `1 L& B4 w) @. O6 q8 D  这四个老婆就代表着我们的财富、事业、家庭以及业力。我们平时最关心的是什么?无非是财富、事业、家庭,可这些,到你走的时候,有什么可以陪伴你?古代的帝王们,为自己建造庞大的陵墓,用数不尽的财宝甚至活人陪葬,希图再现生前荣光,除了给自己增添更大的恶业,又何曾为他们的死亡带来任何利益? 8 Q1 h& p. j  X/ V' d% m; p3 f, d9 d; ]8 A

/ s6 p$ e+ @% |& y8 H- h& L  而我们最不关心的就是业力。只要对眼前有利,就不管使用的手段是正当与否,也不管造下是善业还是恶业。但我们要知道,当你离开人世之时,只有业力是跟着你一道去的,就像那个平时最受冷落的原配夫人一样。 ) K7 r# T% b4 f$ F3 O9 D
  世间的富贵荣华都是虚幻不实的,人生的吉凶祸福更是变化无常的。没有学习佛法的人,即使他的眼光再长远,比起一个学佛的人来说,都是近视眼,因为他所能看到的,最多就是一生短短的几十年。 0 w: q' W4 R. J9 M1 G) R
  学佛的人,不仅要对今世的生命负责,还要为未来的生命负责。  6 N: `1 @) H# I' E) o

& z4 Z7 m4 n0 I6 J/ g: }  学佛的意义就在于完善并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人生难得,它的珍贵在于给了我们一个修行的机会,使我们通过今生的努力为未来种下善的因缘,使未来的生命能够生生增上。 ( E8 e! @" O, b4 n5 X/ `+ C/ b
  生命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生幸福,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从不健康的、充满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智慧的、觉悟的人生。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使更多的人走向光明的解脱之路。
' h  t4 B; T& B6 x5 X
; V. j, N) T; ^$ ]- r  所以说,人生的意义还在于,你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同样是人,对世界、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完全不同。虽然大多数人的个体生存,不会对世界构成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却有那么些人,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许多人活得痛苦不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过去的暴君,现代的战争狂。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充满了血腥和恐怖。而另一些人,因为他的存在,给世界带来幸福、智慧和光明。 
, K6 e! Y! i! r
, z, Q1 X# t3 `: b/ ?/ c$ V; `  我们学佛,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不仅要自觉还要觉他,这样才能使我们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我们完善自己,同时也在利益他人;我们帮助别人,同时也在完善自己。修学佛法,首先要认识到人生的意义,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利用这一生来完善自我并造福人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7-27 08:37 , Processed in 0.07256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