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1 E4 e) U9 P" F, w# g2 f6 a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身为佛弟子,当礼敬三宝,只要现出家相,具足正知正见,皆应护持。只要有能力,对于正信的道场,都尽心护持。切不可因护持某位法师或道场,而排斥毁谤其他法师或道场。佛教是一体的,应当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切莫护持自己的师父,胜过护持整个佛教,对于其他法师则采否定的态度,此种作为非但有违佛教所说的「平等、无分别」,也忘失了:「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 人应当互相尊重,不该彼此伤害。
3 u7 P% [; d7 w$ }; g$ A8 e% y 佛教讲「因缘法」,仰慕某位法师的修持,表示自己与此位法师比较有缘,确实应戮力护持,但并不代表其他法师没有修行。由于佛教的组织不严密,看法很难统一,此即所谓「见浊」。执着自己的见解,严禁弟子听其他法师讲经,或参访别的道场,如此,自己无法解脱,佛教也不会兴盛。 对于自己的因缘福报不强求,才合于佛法。总之,佛教徒当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捐弃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因为重点不在护持「某人」,而在护持「整体佛教」,护持「正法」!
) p6 h0 r3 ]* t9 P( h % K. g6 j8 C1 `% {1 K. m
*大小乘之争 6 J: s- u; F, n( p x6 C0 W) g
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 - b" Q9 L; T: K' I( Q% Z' F, \ L, N( l
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非佛说。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绝对是佛说。《圆觉经》、《楞伽经》的内容,与祖师证悟的境界毫无乖异,即可得知。否则〈净土圣贤录〉所记载之往生事迹,与禅宗祖师的成就,又当如何解释? & K$ y' a2 [( a4 k) C7 m/ G
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岭在于:小乘认同四大为实,但以析空观破此执着;大乘则认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假相,无实体可得。小乘的观空,确非易事。欲达到大乘的圆满大寂灭处更难。两者并无对错,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机,便能受益。
6 k# e' M+ T, O [& p
$ T' F; S' B3 p: G! b. v *八大宗派各执其是 , S' H. X+ u# i. F5 D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
0 C K' W, [. Q 佛教初来震旦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着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胜场,大放异彩。实则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来概括统摄。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机,法法皆通涅槃城。 4 ?* [% z3 V. b9 Z
祖师大德苦心判摄,乃为方便众生明了佛法奥义。无论各个宗派,皆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应平等视之。但弘扬正法仍须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修习者亦当随机拣择,盖佛法固有深浅偏圆之别,并无好坏是非之分,彼此尊重,尽份发展,更能带动正法的兴盛。
/ v/ V2 w$ F7 r( Z4 g, k/ v0 y - I9 D1 B% }8 i# P/ v
*误将方便当究竟
7 S+ C/ r% j6 V8 ?7 { 大乘佛法的伟大,即在广开方便门。诸如:朝山、拜忏、佛七、诵经、种种法会……然而大乘佛法的悲哀,就是把方便当究竟。误将梁皇、水陆、念佛、诵经……认为是修行,把庄严的宗教仪式,误为佛法之必然。殊不知,庄严的仪式,只是求解脱悟道的增上缘,祖师慈悲藉此因缘而作接引。其实,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的法会、佛七……等活动。 % P: U5 a, u- l; _5 {- H8 d
在此必须了解:何者为究竟?何者是方便?倘能悟到究竟,所有方便皆是究竟。所谓究竟,就是要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若一切活动,未能配合觉性的启发,只能称之为增上缘。拜忏不能随文入观、自我省察惕励,仍是习气不改,就失去拜忏的意义。朝遍名山,唯独遗漏我慢高山,心地如何能平? + Q/ t9 A3 X* D3 N- Z
所有方便法其立意本善,但众生往往在相上打转,忽略了应从心地下手。若能了解朝山是缘起法,当体即空,便能悟明心性。但能契入空性,参与一切活动,都能法味盎然。倘误把方便当作究竟,认为自己在修行,欲觅菩提,了不可得。 6 }3 i/ j$ z. r* r
6 F; L, X3 V! V+ u% q5 Z5 A *心性不明,着相修行 & ^ W8 n( Y. l& Q) m) _# b
修行的重点,就在离相。没有心性功夫,不但无法断烦恼,甚至,愈精进却离佛愈远。时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认为精进的方式用功,诸如:打饿七、搞神通、长坐不卧、不吃不睡、刺血写经(此举精神可嘉,但并不鼓励)……繁多。在外表上看似乎令人激赏,实则难免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嫌。 ! p4 b) f2 J w! ?
观照、断烦恼、彻底放下贪嗔痴,方名之为修行。只要善用心法,不着相,行住坐卧皆是修行。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摩言:“实无功德。”何以故?功德须发自本性、清净心、无所着心,倘若布施可积功累德,成佛岂非变为买卖交易?本性不增不减,功德若能累积,则已落入数量观,此是福德而非功德。更有人拜佛求消灾,念佛求见佛,而不知自性即是佛。未悟到平等圆满的觉性,用妄想修行,境界现前,无明必定一马当先。 7 Z& ?. F6 i4 b, h0 m
许多初学者急于成就,经教不通,功夫不到,名堂却很多,或负重拜山,或练不倒单,或勉强静坐,误认以此方式可即刻开悟,彼将开悟视为一种境界在追求,认为可修出某物,如是有所求之着相而行,不仅背离清净无为的本性,尚且容易退失道心,更有甚者,走火入魔亦时有所闻。此即是:【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 m" _( B8 x1 M, D, J2 h2 p 在色身上用功,其实是【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万法本不可得,道在心悟,岂在坐耶?在假相上做工夫,犹如未打地基而建高楼。心外求法,恰似新手驾驶,超速疾驰,未达目的即车毁人亡。切记!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精进应当具正知见,不起妄念即名真精进。
) y5 `7 p4 h, u3 q" T T9 D
, _: h* q% ~( Z4 f+ g/ B m0 |; A%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