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432|回复: 0

玛欣德尊者写给所有修学止观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2 19: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库等于比丘吗?
, w4 l, i5 m8 }2 ~7 m/ O* n7 f8 v# z+ M, \

7 P0 q4 T. q* @" c' W) s1 _这是发生在2008年江西“宝峰禅寺帕奥止观禅修营”的一件事:
2 ]( h. U) u# O+ I& `  g9 @  在一次公开佛法问答中,有禅修学员问起关于南传上座部尼僧的问题,禅修营的指导老师玛欣德尊者回答说:“现在已经没有比库尼了。”在座的听众也包括许多北传的僧尼法师,但大家都没有异议。
6 T! z+ P/ c5 E3 z* d; @& y- V. U9 O. `  然而,事后却有个居士对两位比丘尼法师说:“你们不是比丘尼!尊者说了,现在已经没有比丘尼了。”
2 d' |8 y% i2 V% }  把“比库尼”偷换成“比丘尼”,事情就这样闹开了。最后,这个居士离开了禅修营。
5 Q# }  y( p$ @8 f4 U  说现在已经没有比库尼,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然而,如果说现在没有了比丘尼,那么该把为数近十万之众的北传尼师们当成什么!?
$ u0 }3 x# |2 Z$ \: j4 S  幸好,这件事是发生在中国大陆。假如发生在台湾,那些极端女权主义的“大比丘尼”们不知会在玛欣德尊者身上做什么文章! 0 w  [5 S2 e* \: R" c; a
1 n, J& c( q* B' y
那么,比库等于比丘吗?比库与比丘有什么不同?
& z, h# `4 R* l8 i% E. @. N, u3 ~( S  比库不等于比丘! ) O: D4 L- f. Q: M% P0 P" v7 h
  下面将比库与比丘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归纳为十点:
7 F: D  W5 k& o9 c: l; x
* Z5 s6 E$ g8 o# ~# \- j% k- h  1.语源不同: . ~; K. T# y1 }
“比库”源自巴利语,是巴利语bhikkhu的直接音译。 * U, _% P" E2 t0 T; ]7 ~# a
  “比丘”源自梵语,是梵语bhikùu的古音译。玄奘、义净等大翻译家将之更准确地音译为“苾刍”。现在的读音近似为“比输”。 ) }3 _1 ^( e- s( H, ^: [; {7 U3 Y+ |) Q
2 K1 n- e% u, m0 Z5 h0 S
2.释义不同:
: }& k! |8 B" @0 n比库含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如南传《律藏》中解释:“乞讨者为比库,遵从于行乞者为比库,持割截衣者为比库。” ! j% A. I( X4 i/ B5 K& e
《清净道论》中说:“比库者,以应见到轮回的怖畏,或应持割截衣等,获得这样名称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 1 S/ c7 T/ M. m4 q0 f
比丘含有乞士、破烦恼、怖魔等义。如北传《大智度论》卷三中说:“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 }7 R% k. R! l- ^+ W0 U
, Y; F( K$ \) _& ], G3 J0 y
3.传承不同: ! M" H- Z* K) v
比库是巴利语传承的南传上座部受了具足戒的男子,即南传僧人。 $ `$ m2 J8 Y" x! }. g4 n& _5 D
比丘是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大乘僧众,包括汉传的法师与藏传的受具戒僧人。汉传僧尼依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其实是经过中国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传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受戒。本文也特指汉传僧众。
8 W5 ?; b, e5 Z# W$ S
+ F$ I  h, i9 y  4.得戒不同: : e* ?& v1 I) L
  比库的身份须经上座部僧团在具足五项条件的甘马(kamma,羯磨)程序中得到确认。
/ N: {$ x8 N& C$ {  比丘的身份则在传授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中确立。 - Y% {8 I: q3 s' C

" C& T2 z. X4 e4 f9 }+ d  5.形相不同: ) c2 g; g! j/ Q/ v
  比库应剃除须发,常年身披黄褐色或红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块经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进入俗人区时,则应披覆齐整、赤足。不得戴手表、挂念珠等。
  ?1 B* w+ l6 p7 P  比丘平时上身穿长衫或太虚褂,下身穿宽筒裤、长筒僧袜,束脚,脚穿僧鞋或罗汉鞋。在做法会等正式场合下,加穿海青、搭七衣或大红金镂祖衣。最明显的标志是头顶上烫有戒疤。
% @, a4 L) Z5 M1 _9 x
" r+ J9 l/ Q3 V* y" R  6.持戒不同:
. T3 v4 \4 _) f' f2 t$ u  比库应完全持守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包括不歌舞娱乐、不持金钱等。 9 h7 k7 Q" k8 u5 e0 ?* W5 t
  比丘除应守佛制的戒律外,还遵守许多祖师制立的清规。对于佛制戒律,大多数比丘认为“小小戒可舍”、“随方毗尼”,所以可唱咏歌乐、积蓄钱财、耕田种地、贸易买卖等。 $ |' P5 ~' v- Y% Q2 p0 Q- U

1 D7 Z2 ?( f0 r0 k  7.饮食不同:
6 O$ H' ]$ w: R1 u% G  比库不事世俗生产,饮食多依托钵获得,或接受施主送食,故不忌三净肉。多数比库日中一食,也有一日两餐者,但皆须离非时食。 , \; A" b: Q8 b. ?8 Y1 P
  比丘多自炊自煮,特别注重素食,也戒葱蒜等五辛。除少数人持午外,大部分比丘一日三餐。
( ~& J) H& K8 W5 [" h8 V5 r6 F( i1 i0 `/ Y& ?1 I+ S/ @
8.见地不同:
. l. g4 _. O* y  B8 Z; \# N2 |比库普遍比较保守,只礼敬佛陀和上座比库,遵从苟答马(Gotama,乔答摩)佛陀的教导。南传上座部在教理上不曾出现过宗派,皆依据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现有的南传诸派主要是在戒律传承和行持细节上的分歧。
# d) Y# Z- I7 {  i: ]" P( I* K比丘们崇拜诸多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甚至诸天鬼神等,尊奉大乘经典和历代祖师大德的论著。汉地在隋唐时期曾出现过十宗,当今则以净土、禅宗为主流,近年来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比丘们的见地与所宗的宗派有关,多数比丘持“自性”、“空性”、“真如”、“唯心”、“唯识”等见。
+ ~, @  D( k5 g' L* P" U* ?
8 f0 J5 d9 k) O  i. G6 O9.修持不同: $ W9 Q1 A7 [+ t! e" v2 o
比库修行止观、戒定慧、四念处等,修行方式以坐禅、经行为主。多数比库也学习经教、说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在今生中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5 |7 E. R4 N$ l9 U7 B比丘们的修行方法五花八门,有参禅、念佛、诵经、持咒、拜佛、礼忏等等。较正规的丛林修行方式有早晚课诵、过堂、上供、普佛、坐香、打七、出坡、放生、拜忏、放焰口、打水陆等。对于修行目标也多种多样,有人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有人追求往生净土,有人追求明心见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业障,有人追求神通,有人追求感应等等。 $ y+ {& H% q) o; u

% a% G; M* f* b2 i2 j# G( u  10.身份不同: # W9 A& A# R6 z. m+ B
  除了少数比库发愿行“大菩提乘”外,多数希望依照佛陀的教导成为佛陀的弟子(声闻)。
/ f( b( m- \8 X2 y4 a) v  一切比丘皆应发“菩提心”,都是“大乘菩萨”。大部分比丘把追求解脱生死、希望成为佛陀真正弟子的修行人蔑称为“小乘”。
* g( l2 f9 ?6 ^
" n, _. I& [( ^) a% ]5 J  在这里继续讲一件同样是发生在该次禅修营中的事:
1 \! ]8 W0 q0 W1 E% h) o  在禅修营期间,玛欣德尊者每隔一天晚上都会给禅修营学员们作佛法开示。在一次佛法开示中,谈到了“障碍法”的问题。所谓“障碍法”,即是造成投生天界与证得禅那、道果的障碍。在五种障碍法中的第五种是“违令障”。经典中对违令障的解释为:只要身为比库,或自称比库者,当他故意违犯任何学处而未经如法忏悔,或未被僧团解罪,则无论如何精进也不可能证悟禅那与道果。
0 E- Y9 q% `' y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开示中谈到犯戒比库的可耻、过患、苦报等等。 7 s; ?) H; S7 E" \/ y/ ?: [0 K
听众中有许多北传的僧尼法师,包括宝峰禅寺的常住法师和参加禅修的僧尼,但大家都没有异议,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清楚:“比库”是指南传僧人,“比丘”是指北传僧人。 # {$ r- f: g9 Z0 F- s
然而,假如我们把其中的“比库”偷换成“比丘”的话,那么,应如何看待北传历代祖师大德的证量?!是否在北传的寺院里面否定和诅咒北传僧人?江西宝峰禅寺可是中华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的道场啊! ) u1 Y0 _0 d- ?! h3 m( u
% P% L6 X5 ^* [! ^3 }% n% E
虽然“比库”和“比丘”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他们分别代表着南北传的不同传承。 / C2 Q1 \, s. f6 W8 D8 Q- ~, A
当然,差异虽显而易见,我们仍然应看到两者之间的许多共通之处。南传和北传同根同源,皆源自佛陀的教导,皆共尊佛法僧三宝。比库和比丘同为佛教中的出家人,皆是沙门释迦子。
9 k8 E  C* K* S3 V' }. H. Y就好像一棵树,长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会有分枝,要让树不分枝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必然会产生分歧,会有宗派的开展和学说的差异。
' a6 a5 u- ]3 G; D% b% @南传和北传就好像在佛教大树上的两个分枝,它们有共同的根,但两千多年的分流也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许多差异。
6 `+ D& u& t4 Z+ };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保守——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地保守着佛陀的根本教法。北传大乘佛教讲“圆融”,讲“方便”,讲“随方毗尼”,讲“与时俱进”,只要能够随顺众生,兼收并蓄也无妨。南传和北传的关系既不是修学次第先后的关系,更不是大乘小乘、高下胜劣的关系。南北传之间既没必要互相排斥、互相诋毁,也没必要掺杂糅合、混淆等同。南传和北传佛教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在彼此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保持和发扬各自的传统和优点。 . J. K2 b* X5 v4 l; [- t- h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 W, V' m, @) E8 i* N9 {当然,这样的分别用法只是建议而非强求。
' @- \; x' S3 a" `2 a) R( x& p; D就让北传佛教的信徒和主张南北传圆融者继续使用“比丘”,让有心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者使用“比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9-11 07:46 , Processed in 0.05357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