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孔子皆菩萨应化-宣化上人开示
$ E& _7 |. X, _' I
* P g7 C; X* y# l+ \作者:宣化上人开示
% r" Q& y/ K( C$ N6 g* l
1 M6 M- }3 y1 E1 ^7 p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3 ~* h) r, [* H8 l+ [
- u) H! t% B* `# \/ X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 Y' G! e2 ?' l1 u) U5 F' Z; X
; B( O5 @4 Y) \1 i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 j7 _: @9 u6 m" g# ^2 L/ E
$ U" Y5 N) Y4 |: g1 a6 q- I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 {9 W' e5 H9 m" M8 \
/ H# c8 ^) U7 W& S, S7 X; c7 Z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7 g/ ~& y! p4 J1 ?
1 x) k, h+ x- H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 s( F, s' _! ]# O) b- X
e: r9 J4 l5 m2 m* T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1 [7 Y- ]5 A4 ~, [6 {7 j+ ^# b# V- ~1 i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 L0 q9 A8 R4 ~9 y$ _& P' |
7 `: K$ U4 ^+ F" H& h/ Y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 {, M0 \1 y9 b: N0 s: K9 L" m' |, x8 L& X& `7 h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2 [0 X6 U5 \+ J, p
% U, l0 r9 s8 e1 z& z( k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9 u( R I& V! B8 M3 e$ `; Y9 q( Z
( M8 x% N& h# Z i9 V6 q. G5 I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 U# L3 |+ C: v& p
" B3 e: P a6 N! ~- s T0 j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1 ^4 k3 C, _( h3 a I4 C n1 k Y- Y; L2 w7 H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 U5 Y2 v. h$ {. Y0 K. ~7 T5 f
$ Z# W6 o# n* l3 j1 Q( d) i+ Y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 E; H$ ]* B. A+ X x5 B3 D% A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 X8 q% _5 t2 Y m" T: y/ y) L) K+ A2 `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0 m* e* T! R; z! s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 J w' f9 S) v" F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 _0 L/ Z, V2 h) |! I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 c. k/ p+ p5 c5 t1 V' N% } C0 Q( o2 C9 w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 a* H) d7 Y) `6 q L7 W: K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 I2 C, x/ u5 M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 M1 s- W3 v* x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j4 i& U: Q. G3 e n) J
" X" s# ?- L$ j" a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u4 d6 V4 t9 S( k7 U" I, ^6 D' }5 I# b0 W. K! \8 N- a1 a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 {5 ?6 l* f+ [1 n
7 Z4 y1 j/ e* ?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 T8 E F2 ?% _) X: v- j4 t- c3 N: X' V/ r! ~! B7 R: c/ Z7 [8 x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9 @& ` i8 r6 g
. P$ N$ V1 v2 X) J! `; K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6 c$ X% z- d, B. \; G2 k; \$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