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387|回复: 0

道教、儒教、佛教缘来是一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2 20: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孔子皆菩萨应化-宣化上人开示 ) P3 L4 y, U6 W4 W4 V; X, f. R
; C3 `! c/ T( P- Z5 n
作者:宣化上人开示     ) f5 u9 E% l7 N/ j

2 _& s8 i0 F3 j8 ]" R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 f& S% T) c# w. i: B* ?9 z

5 u+ m! S8 z6 p$ G; B$ Y' b8 g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3 M5 V! h+ |: l/ w! q
; u1 A7 O# f! ^3 D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 }  J  b# M5 b: {
6 U7 P- e9 W; |, ?  w# q" C4 i, ?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 r! J3 t4 w9 c
+ C. q# f8 V. S) ^6 P" Z' G5 {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 T9 Y- P9 O; y6 y8 ?
. i, ]* ]3 G  ?% N5 X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u2 b1 N& T$ \. L/ p
+ r/ X+ a9 v+ v: k9 l2 n5 W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i" e! c1 S+ d9 r' f: s. ?8 Q9 B0 B! n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 d9 P5 `6 b; Q) H, D/ w

2 j: K  T( y% K' I3 Z1 v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 e  l9 Q- f7 I" Q3 F5 _. L4 P2 p6 D
) \7 A  n4 I7 X+ M" C0 Z0 b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 s8 L3 h$ e3 ^+ |8 H( _* _# U
0 I1 H  d) o: G, a1 E0 V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 s6 N, k9 V0 e
  t2 C; G. l! @* m9 X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 k! P/ ~2 R. S  I5 y3 _( ]8 @! P
4 ^! Y) q& {4 C6 C7 y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 I* o+ _( i* y
: b9 O0 u: @" }" M& R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8 G( O. J0 s. T" n; T

& j: c1 @: S& a& }% K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 d& [' r) j& H0 O) n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9 X) m* i. T! b+ V  E2 W( P7 C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 u; d6 J6 P$ j- e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 L" m8 l# A2 P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 T2 l3 y" W# s9 n! h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5 u/ r( ^  q& q, V% R' Z* p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 ]( u: `4 f+ q+ n) K8 E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 j* t$ c1 q! J7 c9 b: a4 |$ I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 l( x$ p) m  U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 t. U) O! f; j% y  T
" h1 `; ]- z5 c9 \9 d: O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 Y/ \) D, K' l3 h( m; x

* v$ ], @5 G' s' L" i8 [& F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1 O! L3 [& c$ g5 l2 u' ~
4 i! n+ g% o3 J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 e. A, ^1 |3 T- w, f. C! P/ x
7 W) ?+ e2 W" H" {8 E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 h& `" m. f7 U  Q% ]( C. l% J! \5 e; i! }: n6 V! g1 Q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 \0 N8 Y) L9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7-26 21:36 , Processed in 0.05523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