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孔子皆菩萨应化-宣化上人开示
U* ]2 u3 E* J, c: W" m* J! ~$ v# q# j& M/ \
作者:宣化上人开示 9 ?2 L2 o2 _8 B+ {$ q: U
- q' ], X$ Y' m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 v& P7 m/ @9 `" x" p, }+ }
* b% v ?1 o/ i" r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 R# P' p0 R! Q
4 Z% p6 C$ b- S. v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5 ~3 Z, Z! ~* @/ B6 X" x# m9 q* {% I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 }3 V5 [& [. j) B$ P# E/ J! Z5 k2 I9 s
9 s1 ^% p& Z+ } u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2 D4 G7 k6 q1 ^: d/ x7 w
+ T; ~4 F" G* z w2 M4 T$ x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8 I, O" b# V( v. D1 W. w. s, m: s: @+ ?3 u9 s0 H F. w! L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2 ~) S( E& n: r9 B7 f9 v8 h
- A+ ]' z5 K$ C; e& s- D4 ^9 ^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 c( R! y0 R% H, K& y2 t t
6 L! J: A* Z# C0 W/ c' @, }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 b2 r8 n+ G1 p- e, W
- d5 i' S; V: j& \) H, D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 C- O( D6 M3 z1 Y r
5 Z/ l+ |+ |; r5 L% [/ k' V; l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2 `) T- N: g' f; B
" W( m6 ?! u9 c& I8 m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7 R# Y! ?% S, X; B, N- b9 \, q
- X, ]+ M9 g% D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5 v0 I# s" _( q. {( J; k: D1 F- d
* B |$ T& ^$ F3 x Q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 I0 j) n. o# F8 Z4 L* W% n0 K/ ?3 Q7 u) K$ I/ J5 t# Y* [( p5 E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 T4 m. v' `( q) n# z- ?5 t$ ~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 {) }9 }6 v1 w& M. v7 K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 E# ?0 U7 ^. n/ [( w, A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1 D* G l& V. ?) x# a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 ]1 N. b! s5 f. b7 E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7 H% ?, u. @; J4 u$ V0 `: a) {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 E% y3 Y, y4 X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 g4 }9 ~7 E2 A* T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 `) {# H4 [' u, H4 H: M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 B5 o$ o# K" A( w7 [. V
% p! _ c5 G/ z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6 h7 ~3 T/ e5 O
# A; a. W, F2 u# K7 z( M# g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 K" t" M) q% Y
- t: ?' N/ V6 d4 _1 h" ^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 b9 a( F. M: j$ i( Z
9 w* }7 H) V" i& T5 L7 s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8 [& k* {" X! _5 Z1 P* ^+ T
/ S P" @) ?4 p, _0 G) V3 k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p$ z: C0 s6 Y. y* d5 B/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