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猫瞳 于 2012-7-30 00:56 编辑
; Z* r9 n1 E6 e4 U3 |
0 j' b |+ U! ]% c小毓先生祖上是在旗的满人。
" i/ J& i$ O: ]5 k2 b8 O# w
+ W( o) A5 i f8 n# B. e N: f% G: j 他若是早生个几十年,必能同他的先人一样享受一世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直至老死。 ! B! f. F( o2 @3 x* O; i
; D! Q8 n8 G1 B% R" X6 J 可惜他生在了民国,家族的势力与风光如同他幼年时当玩意儿的珠玉玛瑙翡翠碗,丢开手就再找不回来。 * S8 t) H B! s
* C3 Z- T- I" T% z" i/ a4 l 到小毓先生十五岁那年,雕梁画栋的大宅子终至败落干净,一砖一瓦也尽数变卖。失去栖身之所的人自是要各谋生路,能跑多远跑多远,省得被不识人间疾苦的大少爷缠上,平白多个累赘。 5 T! S$ }; X: E6 K$ N4 N2 ?( I" @5 l
: l$ k5 R. [% t1 J
0 d* Q9 O* c! Y$ S. x0 H$ |( {1 X# M$ p
其实小毓先生并非如旁人想的那样,是个万事不能的废物。在那些衣食无忧的日子里,他学过不少本事。 v' B7 q+ [6 g% S ]
6 ?8 I4 X3 R6 N4 {1 w
他有不错的笔墨功夫,会画几笔颇有意境的设色山水,能写一手很有风骨的瘦金体,还能吟几句中规中矩的诗词。他也通些音律戏曲,能唱整出的文生戏,胡琴更是拉得极好。 6 u! e0 [, [1 O2 u" Y3 p
/ R4 c% v! K Z" `3 E: l7 ^ 他这些在以往年月里用来打发时光的能耐,现如今亦可为生存换些小钱,供他在胡同里租上一处带两间小房的院子,不至衣食无着,流落街头。 + z7 x& e }0 L, S! b7 o
1 O4 Y8 y# F- @, r
他的字画卖出的不甚多,偶尔有人请他题几张扇面;却有不少票友看中他的好胡琴,时常有人上门请他托戏。
/ A, ^/ `5 X% q7 r$ S. X' i, y( ^8 y* P1 r6 j
他为此结交了很多人,更因为他的风度与谈吐赢得无数好口碑,从而引得更多的人寻上门来。
' W' c d! e& H' A2 f
% R! _7 s* s, J% D* ? 他的身量不高,却能把最小家子气的衣裳穿出最高贵的气派;他从不因曾经的家世而骄傲,也不为如今的落拓而自卑。他永远那么气定神闲,悠然淡定;他待人不过分热情,也不十分冷淡;他不曾巴结过什么人,也没怠慢过什么人,却得到菊儿胡同街坊四邻的一致尊重。 6 S/ Y0 O4 i! t4 H* t- n, T7 k" [) R/ |
8 r: Z8 s, \7 r `- u ! k5 F3 o2 G3 R5 F O* `
: u B) ^* H2 ^ t$ o. i9 ~
菊儿胡同还有一位人物,人称二爷。
f9 Y" i: o) Y2 @4 J! o: |( r
) b8 n0 b& r# Z4 L. n 二爷姓秦,是秦家的二少爷。秦家同小毓先生一样,是菊儿胡同后搬进来的住户。
6 b K3 k5 d8 o* {
( `. e5 _$ Z$ A+ s8 P. I 秦老爷长了一双高高在上的机灵眼,甚会审时度势见风使舵。军阀混战时期,他凭着那双看透山高水低的慧眼,在各省辗转做过几任油水丰厚的小官。及至民国丢了职,也已经捞足捞够。于是他们举家迁往北平,顶下菊儿胡同最好、最大、位置最正的一处院子,吃着老本等待进新政府谋差的机会。 ! U- a. i6 h* [1 \) z
# _, n+ Q' V+ l! w& Q( i
0 Y" ^! d6 u+ L4 R2 I3 a3 z
$ ?4 b F& R: Y5 c3 l+ T) O4 U3 v# ]2 @ 秦二少爷是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早先被一心指望能书香传家的秦老爷狠逼着读过一些书,偏他好动不好静,喜欢耍把式练功夫,越大越背离老爷子要他读书做官的期望,现如今更是十天半月不碰一下书本,却日日把拳脚舞得呼呼生风。
3 `5 t% l9 t& \# W
5 ?3 d" C! |% \+ m 因他脾气暴躁,点火就着,不光在外打架惹事,跟自家老爷子也混不吝。有次把秦老爷气得口不择言,指着他道:“你哪是秦家的二少爷,你生生是我的二爷!” , a4 ]+ w L* c
C& L0 B6 p) V F& d9 e. h4 X# E
这事不知被哪个嘴快的下人传出去,“二爷”的混号便由此叫开。
8 V: H/ c% H9 c9 [- |" V
+ G( l2 `) Y" o% H 秦老爷一怒之下不再多管二少爷。他也想开了,好歹还有个一向斯文听话的大少爷,人又机灵通达,若能寻机会在新政府给他觅个好差使,后半辈子就可靠他了。 " e3 @9 W. }7 e8 `
. B- q. ]( s1 x. [) W" i! b+ V! [
! V/ A3 Q3 D+ N5 H! p* ?2 _ p
) K+ J0 H* ]$ l# |% u$ P$ k 二爷把自己当个豪爽又义气的江湖侠士,在外打抱不平是家常便饭,若有人求助更是义不容辞,有十分力绝不会只使出九分九。 4 d8 t: U1 U* x. d
0 @/ @2 V( u) z/ q9 H 他学功夫时结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因此他从不轻看谁,也不高抬谁,跟谁都亲切周道。菊儿胡同左邻右舍百十号人,不论是窝脖儿的,搭棚的,拉洋车的,还是洋行里做事的,他跟谁照面都大声打招呼,笑容与言语都透着实打实的真。
5 Q" H# R: h, A9 F' V/ m4 G- ~7 f' m) i6 E7 ?) E. Q
) k! K/ U$ h" @7 I3 P% Q) m0 Z
# F( W {8 @7 L; h 二爷与小毓先生头回碰面,就觉着他的言谈举止、行动做派与自己平日里见过的人都不尽相同,却是最得体最叫人瞅着舒服,一见之下就教人想与他亲近。 * u7 c% |# ~5 m' \
& q9 Q3 E s, ~2 G- X D% \ 二爷对自己的为人甚是自负,相信无论何人,但凡与自己略有交往,便不会不念他的好,愿与他成为兄弟朋友。
0 S. S- @4 C, e3 P8 \, q1 g4 V/ r: N9 Y" D( ~; z
他既想与小毓先生结交,自是勤着登门拜访主动上前示好。小毓先生对二爷的热情却没有做出同等的回应。客气归客气,再无其他。虽说叫人挑不出理儿来,二爷却有些焦躁,因他拿捏不准那人是不是厌烦自己。 7 l0 R/ _& z) u: C; z8 c
3 c. e3 ~3 S& h( \
——笑成芍药样地跟他打招呼,只换来他轻微的一个点头;口沫四溅地讲了半晌趣闻笑话,他也只会把嘴角往上动那么一小下;义愤填膺地与他论不平之事,他脸上宁静得连半个表情都没有;巴巴地送给他时新的小玩意儿,他收下就随手放在一边,也没显出点高兴或是感激。 ' _2 o8 n9 ~. F1 \( Q# `8 w
' ?. A2 \5 V; ?3 M, r5 b焦躁之余二爷还有些心虚:小毓先生别是自持身份高贵,瞧不上他暴发户般的家世吧?
/ {* e+ T' F" J0 E2 e
. P e! b: r4 ~# N* C2 s" y2 ~) k1 z$ D d 人小毓先生可是从楠木柱子琉璃瓦的大户人家出来的,什么没见识过?自己为他花心思淘换来的银色鸽铃、大蜻蜓风筝、内壁绘着美人的鼻烟壶儿,与他过去曾拥有的玩意儿相比,怕是连个边角料也不如。 ( T) ~; b; N. h6 p6 R. }- R
* D* L' ], D/ v- `) u
二爷灰了心泄了气,可还是照样勤快地往小毓先生的院里跑,只是不再上赶着讨好他,而是看画儿似的瞧他同别的访客说戏拉琴,吟诗作对,挥毫泼墨。
3 M/ ]# L, B4 ^* a0 h- y6 G4 {: T9 M, ^% w0 e. N
往小毓先生那儿跑得次数多了,二爷又一点一点捡回了自信。原来小毓先生待他与别人并无二致,跟谁都是一样的不远不近却礼貌周全,没见他主动邀谁去自个儿家,也没见他上谁家串过门子。 " @# R8 j, \6 [! W3 ^ Q, M
& V% L c" o2 W) ^4 n# A
他的心性合该如此吧?二爷转念一想,又回到原先的热烈不羁。他的心性也是合该那样。
3 E! a9 o$ b7 {- p" T' U5 G" g
4 t) J' K4 G/ I9 k " t8 a! \/ q: M. N7 E. f! n9 _
& o- {; V, o! I
入夏以后,日本人在卢沟桥外囤兵的事传开,更有人说得绘声绘色:“枪口炮眼直指着城门楼子,说话就能打进来!” ) { _7 H. n" I8 C3 O% G
0 ]9 E+ p* Z' l) a( b' |& b 二爷日间上了街,想瞧瞧北平人都有什么动静。
4 N8 Z, |) O7 z/ I1 d
; `4 Q$ A+ @) Z0 o1 x5 V 在他看来,虽说要打仗的事传得邪乎,可北平还是那个热闹的北平。中山公园、东安市场、天桥、及各处的剧院戏园子,也不比往日清静。北平人该笑的笑,该闹的闹,在大街上斗气拌嘴逞能动手的,也是一起儿又一起儿,比月前只多不少。 2 j5 \: k& ~4 _$ g6 Z3 J
0 t& D* ?- U# n" w 二爷一人溜达到北海,眼望着水里成片的粉嘟嘟半开的荷花,心里甚是宽广舒畅,仿佛小鬼子打进来的事不过是个谣言,而那卢沟桥更是远得没了边,无须他去挂念。
) C+ ?. y- S& Y2 Z: V8 r+ N; s$ c/ p
# U3 |9 N9 L+ W! A( a8 Y' T & U5 V0 D: r+ b0 R1 _9 N; g% W
6 C, v8 u. c1 M4 {, C- ~3 e4 D; ] 二爷左手边不远处的石凳上,坐着一对喁喁交谈的男女,女的烫着现下时兴的鸡窝头,男的穿着格子西装,一看就是新派人物。 ) Z% y& g: w! X% g0 }
. D2 r1 \; a" i9 x* F6 f
二爷并非有意做听墙根儿的没起子事,偏巧那男人说了个二爷不明白的新词:笛耳*。
, I+ p4 v6 _4 l, T2 c+ t# `# A1 u
7 f \6 M$ e, t8 V2 o 二爷愣了一下,又轻声默念了一遍,确信自己没听过,也不知道那个词的意思。他本想不耻下问地向他们请教,转头看见那女人粉团般娇羞的脸,睫毛垂下又掀起,一双春水样的眼恨不能将身旁的男人化在里头。 # S2 \, b0 S$ F8 g1 z
+ ]' S: O; V, \
二爷暗自又默念了一遍“笛耳”,牢记在心里,满意地往家去了。 3 T- E/ C# [. z0 k
/ i( p, _( V( i- V. |6 l: K& l( ~: g 他断定“笛耳”必是个最时髦最动听的赞美之词,若能在最合适的时候说出来,必能叫听者既高兴又熨帖,而说出这个优美新派词汇的人,一定会很有面子。 " s% v. r4 m1 h8 J7 U, B' A: m
, _" m' Q5 j8 v3 R* y; h3 \ O
他决定到小毓先生家寻个时机,自然而不经意地说出这个词,叫他不仅对自己另眼相看,还得又羡慕又佩服地夸奖一句:二爷厉害,知道的可真多。
% w! j+ g5 Q2 \* c+ G) }! z5 R
$ g5 V$ a) m( k: C5 ?$ K3 ?9 q " l' K2 l, } H8 T
3 P6 d/ _# d' Z" n3 W% P. m, v8 |6 f
二爷走进菊儿胡同,到小毓先生家几步远的地方,瞅见他正站在门口与一个男人说话,旁边的洋车边立着车夫。 k8 p% L- b2 X5 C( p
& x# |7 Y+ ^5 D$ X0 _# e9 b, p
二爷瞧那人长得面生,不象菊儿胡同的街坊,怕这会儿走过去打扰他们说话,就先到一边的背荫处站下等着。 2 R, s5 H! Y; C7 n5 ?
% A8 A; d6 x! O5 h1 A: q0 y/ ~ 只听那面生之人说道:“小毓先生,求您好歹给我们奎爷个面子,他是真心实意地请您给托一出。我们爷说了,票戏非得有您的胡琴才成。也不劳烦您上戏园子,只去我们府上花厅,都是自家人,随意得很。”
# F( T+ M! i0 K7 v; }% Y I0 I3 m, t( W
二爷撇了撇嘴。他知道这个奎爷是何许人物:此人乃北平最大的票友,唱功不错,有几位老板曾赞过他的戏。 9 x3 ? t4 @" Q2 b: @6 t6 s: G
. @; m1 s2 u% e 小毓先生仍是以往不瘟不火地腔调:“多谢奎爷好意,在下当真是身体不适。当初不搭班也是为图自个儿说了算,不必强驽。烦请您给奎爷说,小毓承蒙他看得起,日后必跟他当面道谢、陪不是。” # f" |& ?1 [8 p( {' x- L
2 ?# P @5 ~) E0 o! f$ o3 m
传话的家人说话的嗓门高起来,话也变得难听:“小毓先生,劝您别太拿自个儿当回事。我们爷请您托戏是赏您脸。您还真当我们爷看上的是您的胡琴?”
) ]' f5 h3 h3 K- e. u# N& M1 H# {0 `( n% a4 ~, ]
4 f, y% U2 H0 G; X* u y
+ g6 N6 i W& ~ J8 A9 B9 X 二爷听着不象话,抬脚想过去相劝,那下人竟动起粗来,又拉又拽地抱住小毓先生的腰就往洋车上拖。
$ g, H- u/ c! C4 s9 a' b: G: Z5 e: w3 o/ a( N
二爷的火“腾”就烧起来,二话不说冲上去,抓住那人的后脖领往外一扯,再往远处一掼,那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便躺在了地上。 + q, J0 O9 b5 Q* A0 y
8 F* z; o" Y; ^$ l
只见他身手敏捷地一跃而起,指着二爷不干不净地骂起来:“哪个没提裤子的,把你露出来管老子的闲事?”
& |* ~- L* F: q& X2 g+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