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查看: 1616|回复: 4

欧美精选水彩画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5 18: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Q, v& T$ Q) P$ T0 b; W' a

6 D' {5 v+ I9 l2 _: R6 ^- j. z8 ~. C" G( \( O( O( p
+ U- t# ^$ L; ]: ?: Q" u
         7 R6 F5 t1 l% d5 ^% Y! k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 J4 i3 p. {; s/ v
- Q! N, h1 `+ d9 D

" H' Q% ?2 F- O1 y8 K: d. a5 p( B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1 O/ ~  m' b2 L: B1 t( ^0 s+ F7 ^/ c  b- ~9 s+ L+ O0 P# K
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5 g& u, S3 I2 O6 ~3 U5 }5 z% W1 i' t- y; N6 b6 n1 `5 l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6 }' V  s, n& l# x+ t

4 c- M" M$ |, e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侧首自家窗外,此时此刻,正淅淅沥沥下着雨,凉爽而湿润的风从半开的窗口吹进来,好不惬意!
. D9 ^( a) ]' C' t' \* W6 M6 `8 \# E- e8 p$ V  y
, ^# n0 _4 v1 k
2 `) r* n) W7 i/ Q' z& h7 I# Z
# f1 [# ?  k! b. B
. d, R% i+ a* h/ ?# S' s# m

4 i. K1 G2 n0 K. y+ P: T4 h; y) G# V2 Q7 o! d
  
8 L; C; p. h; j8 V+ p# p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8 Q( R' F# t6 x8 S4 v6 H. {; {' d" \
多么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呀!是逆光——阳光从对面透过丛林照过来,斑斓的色彩显现其间!
/ M$ S* B, E% G% x; w; f  n2 `
3 l/ q! r( E: |" {) {以素描的黑、白、灰而言,亮部和暗部的色彩处理最辣手。请看右侧的天空和水中倒影,浅浅的颜色,微妙而准确。
9 [% C! L( j( T) o* f7 T) d. R8 Y+ B6 E  H7 S6 @
小船和捕鱼人是画面中心吗?不!是中部向右伸出的那条阿娜多姿的松枝。/ \" F/ X0 H5 H7 _/ H# t

; i) n" F+ _; Y$ X3 X1 [# @好的画面总有点睛之处。
+ \+ B) k" t$ Q4 G* y# v1 {+ {7 G' K# o- |
5 p) V" J+ A* r- X+ S
! Q9 i2 e9 y( y: u. Q: S
) i1 z2 P( v0 K- `* n
, E8 t+ S/ w2 C0 }6 G# i0 Q( i

. G. P5 k: h  n; y( w: ]
5 h$ l$ P4 u  A& W
  z! {- _) j7 d% b) ^0 X8 `4 U+ J       " |+ \$ e9 c, A  a
萨金特油画画得好,基本功特棒,认真画起水彩画来,当然也错不了。9 w3 N& u3 L1 {" [; e- e

$ M- f  p  }6 s" W& _1 S+ P) O“严格地”说,这是一幅“水粉画”。是山区、是傍晚。
5 }! X/ ^$ _: I! \
9 b& a' |7 {0 R. J: o/ Z羊群、围栏、草场、山——普通一景,确如此耐看!是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水平,是绘画的技术决定一切。% Q! z* ?8 G1 d/ y5 U4 ^

6 P0 F' ]0 y" z: M% Q我们从上往下看:左上角露出天空——傍晚的天空——是色彩告诉我们的。然后是高山,由近而远推过去,色彩也一层层变化过去。看草地,高低起伏,除了透视关系,色彩变化多丰富!白毛羊、黑毛羊,都泛着夕阳的光。羊群懒懒的,在围栏中慢吞吞地移动着。山区好美呀!
  V5 G& ^- A; b! T; x
; G# z( k) g8 P' m7 W' M- R- N9 n8 h  x% J$ {! ~% O

  x( [$ P; z  r% i. T* P/ k* s/ n
- q4 t* m) e8 i
( _3 r3 d- Y; o9 d% w
7 \( r1 o8 K; r/ x" |
0 [7 H' m& P# R$ O1 `      . C& C8 v' S+ h1 j7 v3 m0 z7 r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3 V+ V  Z& V: f7 z0 g" E4 b

: p: v' p/ C" ^7 b* u野营、野炊——中青年人的专利。
! k0 m" f0 T  F6 U# z) V% `, B* N- }
林子边的帐篷,色彩变化表现出了帐篷的质感。背景树林处理得好,有幽深莫测之感。画家强调那棵大树干的色彩变化,使它很惹眼。炊烟的色彩多绚丽呀!大树干与它右侧的炊烟、左侧的帐篷构成了画面的主角,而前面的人物反倒是次要的。因为画家着意表现的是大森林中这一特定环境,让你身临其境。8 @# v$ V" Q# m, P* H
/ v5 G0 V0 L0 S' p5 P) e
! v& G+ q& i, N+ R
! T" [1 Z/ e  y5 E( d$ l' N
' L) j( G, N( w- J. E2 p

" _0 W1 f$ N) f5 E        
  `" J! ^; P  g: X0 U: [9 Z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b, u% @5 c/ {- o' O! h
% o- C4 k/ J  _# N) D' {
好厉害的大锷鱼!我们躲远一点吧。7 p( T4 q4 l8 B& Y8 p  G0 q
/ C7 y& D. B- O9 w( Y% P
说几句题外话。水彩画(英文是
" h- ~9 i3 S' u6 D4 y! I/ rwatercolour painting)。watercolour 即是“透明水彩”。作画时,往watercolour 里混入白色(Chinese
+ W( q0 F4 i% e) CWhite),变成“不透明水彩”(Gouache)。有白粉的颜料称为“不透明颜料”(bodycolour)。水粉色就是
. B6 A7 c# F; v0 K# I* G( tbodycolour。
+ r1 C+ m" L! Z! m- N
2 t( E; L: Q8 d$ i+ @树林、芦苇、池塘——是盛夏的沼泽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通体一色的树干。我们平日可以从色彩角度观察一下真实的树干,其色彩变化极丰富。画中三棵旱杨的树干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必须画好。我们先看前面一棵,数干的色彩多丰富!后面两棵,主要是从色彩上拉开了彼此之间的空间。再看左侧池水,天空和树的倒影,画家均用色彩说话(特别要注意水中亮部色彩从远到近的微妙变化。这块高调颜色难掌握,但很关键)。中间偏左,那一片旱杨树的树叶的技法极高,不能小瞧,要好好学习。. X$ C9 d+ o! x1 t+ J
% F  _4 k3 z+ x0 M2 W# E6 v0 e
现在该说主要问题了——树旁的鱼具。看来已经小有收获——地下的几条鱼、挂在书上的一串小鱼。忙碌了半天,需要稍事休息,捕鱼人可能方便去了——画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瞬间。画面没有人,但我们会感到捕鱼人很快会回来。请看那三个鱼篓子,是编织物,要细扣。但从绘画讲,素描的整体感要处理好,这对一流画家不成问题,主要还是色彩。我们对中间大鱼篓从色彩角度每个部位地、乃至每根荆条地去仔仔细细观摩,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鱼篓放在那里。画家用眼睛去“提炼出”色彩,再在画纸上、画布上“还原出”客观物体。客观物体永远比绘画更细致、更丰富。同一个鱼篓,五十个高水平画家笔下将是五十个样子,但都画得好。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绘画的技术角度讲,我认为,叫“源于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更贴切些。同一个景物,达·芬奇也不可能把它画绝。
3 v+ \& _+ [, ~( T  S
! J  U- T+ {/ @( T) Y4 b1 i$ @
) o6 X3 T( R0 u# D/ \; x  B: N+ h
8 @6 n1 G# d+ d9 z2 m! n% `( r4 z: ~, Q/ c/ H3 }) I

3 a0 s1 x) m+ C% z/ r5 l0 A+ H- N# @6 v  v( A' |: s
     0 F, d1 t6 ]# e' h  y" D) z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  n+ c( ^% d5 W6 Q9 t

6 P: F$ h0 q& K恰似一幅风俗画——回家的路上:憨厚的姐姐抱着稚气未脱的小妹妹、忠诚的小狗一路尾随而来、姊妹三人赤脚涉水,几只鸭子呱呱叫着游开去。荒郊野外、独木桥、末脚脖的溪水——我们感觉很熟悉。
% R6 h) B3 b+ H0 g* `9 \/ R' ]2 t9 l6 F4 F
独木桥后的树丛,色彩斑斓、逼真。溪水画得最好:浅而清,近处能看到水底。有几处映出天光,有倒影,加上鸭子荡出的波纹,水边的泥土、水中的水草……,画家从这几个方面的“刻画”,一汪溪水“留在了”画纸上。妙极!8 r+ Y# c# T  X$ L
4 s* _) p$ o6 C( U5 ^
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画呀!生活气息多么浓。这都是画家“安排”的,让我们百看不厌。实际上,画面的点睛处,是那几只花鸭子。, q+ S2 M* {6 e4 Q: |

/ s' u+ A1 _0 Z8 w5 J4 o8 g4 j( s
* |; O+ H+ Y; p* k  N
" x, s6 \- e' \2 E: S8 l! F
. A& b& S# h& X: Z% B) u$ }! @) E
5 _4 u- A& `8 A5 d) c& K7 k. d6 f" V4 p" N- _
: d6 t0 @: F3 p
      
4 `8 L4 e8 m1 d伐斯特(1825-1899)(英国)5 L: w: h- E; l  }8 x- H7 J
* X7 b% F- q( z8 m, f5 [  _
天闷、很静、有人捕鱼……。蓦地!扑楞楞一只水鸟飞出来,掠过水面,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q4 y+ ~9 J& |  ^1 L* n0 R; ?

& D) G; {: _+ g" n别烦,还要说色彩。这个伐斯特了不得!真真色彩大家。太阳在左前侧。看天空,可确定是清晨,约七点来钟。芦苇旁,渔夫是取鱼篓,还是放鱼篓?静静的水潭很逼真,其间的一切倒影色彩有变化,没有一块纯黑色。哇!刚弄明白,水鸟飞出来在水面划出的一条白线,更好地表现了水的质感。树与天空的色彩变化,自己慢慢琢磨吧。
* z. V! o* y: i) F8 h: t, |% K+ R; i

6 [3 b* i$ g; h& H4 E) H5 m4 k3 Q7 }; m& N6 _  Y1 Z; K; @

8 @, @" t6 i7 Q1 Z
3 D- h1 |8 W' U( \
9 a* S: x* Y$ r5 i$ P1 N0 b7 z" C) }  }3 L4 M$ M8 i& ?7 `3 V
      % Y: y$ @; p6 t3 i: C1 \* l* I+ Y
阿尔特(1812-1905)(奥地利)! @2 o# ~+ w& L( o

1 U( p0 k# c8 ]3 X* W' P这幅画是用透明水彩,把颜色由浅到深地一层层压上去,极精细地表现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有人称其为“重叠法”。
" Q8 ]- e! e* S5 s+ F% h- x
8 S' l3 v1 x6 k画家描绘的是一间豪华画室:铜器、大理石雕、地毯、帏幔、羽毛、盆栽、乐器、吊饰,甚至那幅大型油画里的人物、树林及马匹,都栩栩如生,极尽精细之能。这是对画家基本功(素描、色彩)的极严格的考验与印证。9 d# @/ N2 v9 Z8 U: o$ b
0 v* M+ F% s# q/ V4 q
( \. n) C6 s3 o5 R
6 M' m$ I4 _8 |
) g3 e+ T2 ]0 o: q9 @4 h& R! ^9 w7 c
* U& p( l; h2 q4 W1 N' h
; t/ _7 k; \% a% _) \; e

% o- X0 U% J6 |* y+ `" ]# L怀特(1828-1912)(英国)
$ d# W8 }9 _5 B, L' P  R
( J6 N7 l: G. w- K" {1 {# ^; Z" k注意,这一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你可能不敢相信吧?
7 u0 q* t  D- p6 h% ~" t2 E& Y3 o3 A3 a
山沟里,有人家,临近傍晚。画里面有故事:山高,云就低。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山头上,是石头山。山前一组房屋是画面中心。炊烟袅袅,有常年住户。再细看,右侧,回家的路上,有两头牛。牛后面是一位男士,他旁边有一条狗。他边走边向左瞧,顺他的视线,我们向画面左侧看,水沟上有一独木桥,一位妇女,右手挎篮,低头正欲过桥。这一男一女是一家人吧?他们……,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联想空间。- _. j1 W! ?, f
+ C; Q6 O8 R+ T$ w. Q1 A2 j) o+ n7 G
这种风俗画式的水彩画,大大超出了对一景一物的写生。欣赏这样的风景画,是极有趣味的。( Y+ p2 f* ~6 p

8 v; Z1 C" R1 v+ d
7 g8 E: _% e; E/ m( u$ N% `" x% z3 g8 T" ]  \+ x! S

% H3 S# `8 R7 ~( B" p' P6 L* k" f, K

) z" I! W0 a, l# Y
& A; ?1 X  g2 i$ ?. G2 P6 C5 T      
" I1 h$ g. j4 i% Z亨特(1830-1896)(英国)
$ C  c- }! K6 S) K; A( M1 ]; w7 g% E) K  ?
饮马溪水边。是盛夏,茂盛的树林,密密麻麻的蒿草。天空云量增多,树影短,是正午的阳光,又闷又热,牲畜也口渴。三匹马——白、黑、枣红,正低头饮水。远处,是炊烟吗?树档住看不见,留下悬念。画家的眼睛“聚焦”在中景,所以最近处(画面下边缘)的蒿草做虚的处理。
3 ]/ ~$ j: @% V% Z' [8 m$ W
. q' X7 t6 X2 u0 w( t" G! B. ~画风景离不开画树。可以说,画风景高手必定是画树高手。我们学习一下画家画树的经验。右边中景那棵树、左侧中景的树,我们一看就知道不是同一种树,这说明画家画得成功。不同的树,其枝干、树叶的形状,乃至颜色,都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画出这种区别来。再看左下角那片地柏(是叫“地柏”吧?),也画出了特点,很逼真。假如这些东西都不认真画,此画还有看头吗?
9 z  s0 c, d9 M4 Q: V* o( v" y5 q6 G4 t% @
此画有两个主要看点:饮水的马、树后的青烟。
/ t4 x3 b7 n1 a. X" }- r& K0 @
/ H; L- q4 d& m" v. L8 r8 h  h- \3 ~

( Z& Q$ i. y8 [$ Y* s. M5 Z- k& V
2 Z3 g5 y& B' N2 X. U6 k
        ; F7 {4 b/ W" B. O
瓦伦(1834-1909)(英国)
  ]: l6 a' X; F4 ?) P  f( U2 H
8 W+ T1 n; G* H# p" i# I9 d这一幅也热,麦收季节——按我们北京算,约五月底到六月初。
+ V2 p) j; `+ P& y5 [  Y( x( e3 i8 A( b5 I7 H
画家用90%的画面刻画山坡和树林。太阳在左上方。密密的树林,在画家笔下却错落有致。阳光透过树叶、风儿在林中徘徊。让我们“走进去”,树阴下歇息一会儿,烟瘾大的抽袋烟,掏出水壶喝口水。这时候你会考虑这是水彩画、还是油画吗?你会考虑这是 ; M' I6 Z9 k# n! c8 E/ ]/ [8 k
watercolour ,还是往watercolour 里混入了Chinese White 的 Gouache
! @9 j, Z* ~" }2 y* W; S* B- P0 ?吗?什么叫好画?这就是好画。它让你身临其境,让你忘我。7 m9 L3 v- V; M, G/ t/ C
: u3 S2 A9 L8 p0 }, f: H
我们再看右侧。画家只用了不到10%的画面去表现收割中的麦田。金黄色的麦田,夏粮好收成!往远处看,麦田、树林、树林、麦田……直到看不见的远方。这是一幅成功的构图!这是一幅素描和色彩均成功的水彩画。  M6 o3 A% ~5 G9 x( c
- G  `% L8 l, y0 l) n

1 n; {% d7 n- J" ]  l
8 E- w2 }5 v$ P$ B- p- C: p5 T4 m; z) i% f& X( o
& A6 x# E0 K( e" E) e5 g. x; l

$ }/ A/ a6 c! i        2 F3 l4 d# ^; |0 h8 B: I
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7 [) M  d8 Q5 z6 W
1 ?  u8 M( x( ^" i5 O“这张原作我欣赏过。我记得是进门第一张。我当时一惊:这明明是水粉画,怎么叫水彩画呢?该画用的材料是水彩和水粉。作者除人脸之外,对衣服、墙壁、镜框、窗棱、沙发的垫布,以及猫,都精雕细刻。但画面很整,绝无零乱之感。”9 ]0 `- }+ J- d! C

5 d* `- W5 L. \0 |: r: y这一幅仍是精雕细刻。描画的是阿拉伯人。6 s' L9 ~8 @6 u

+ J" v1 c4 S4 |( I1 K2 r0 l* s  \/ _# S

% h4 B4 d. {. G) d7 z, j0 K2 D9 J* V# S  c0 J2 ?, g
5 o% N" `+ p3 V: U, R
5 f# u5 ]/ Y: }$ c
      
% ~9 u' S6 K+ P& J7 Z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 [% D  v, z$ {3 }( T( ~! X  e0 Z
8 |$ v8 d3 z3 J1 P/ ?$ f
3 i" e- B+ R9 {' G2 }
这幅要多说几句了。是室内,人物和环境比较复杂。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画家的画法:总的说,是用透明水彩做画,必要的时候加白粉。我们看背景的门、木板墙、左侧的箱子、右侧的碗柜、碗柜上方的格字布等,都是透明水彩画就的。但碗柜上的几个碟子的亮部是加了白粉的,其色彩是泛蓝、或泛黄。中间吊锅四周的青烟,也是用了些白粉的,烟的感觉出来了。再看人物亮部(光线是从右侧窗户射进来的),先看左侧。老太太的头巾的亮部、女人的脸和衬衣的亮部、男孩脸及小狗的亮部,都用了白粉。右侧,人脸、狗、肩上搭的那块布,亮部都有白粉。用透明水彩做画时,加白是很扎眼的,要用得恰到好处。1 M1 m7 Q  S# p( s( J$ m% Z# n& _

* X- ~' b! E& w/ Z1 H4 R2 x3 z; B/ a" H' Z4 L

, ^9 s5 m: P. k! W' O; W
& ]. k6 {! O. c% D+ E) A, d
, c/ l' ?$ }$ [: ^5 F  {. T
2 s0 R( f: ^' F  t$ {! R        
. _6 y; H. k; b特那(1775-1851)(英国)
5 p6 J" d2 T* ?% W
- H, P) Z# m2 r5 s我感觉这位画家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充满感情,仿佛他笔下的一切都有灵性。基本功扎实,视角独特,画面精到。这类画家是我所最赞赏的。
1 K4 i: j; R) F+ |# Q
1 S/ n/ i* K8 n+ S' W# R& O9 t& f我们透过桥洞,可见远处正在建一座新桥,钢筋混凝土的,建成后取代这座古桥。而这座古桥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做为古迹保存下来。我们先看天空和水面:透明水彩,一层层压出来的。再仔仔仔细细观察这座古桥:是砖头砌就的,方法和我们的古桥差不多。画家对它精雕细刻,素描、色彩均见功夫,这都不必多说了。请从右向左慢慢地观察这座古桥——我的意思是说,画家特别注意“拉大”桥的远近的虚实变化。这个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有意思做的,是极微妙的,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个虚实变化没有、或不够、或做得不好,整幅画将“功亏一篑”!
' m. R* X8 j% r7 h整幅画都是用的透明水彩。
- ?3 @2 f6 U5 t+ i" {, j- P
" N( U0 g9 Z* d! G7 m7 C- b& s, ~7 }, s. C+ M
4 `% h1 A+ D+ f/ I% Y

, f7 `3 ~6 F- y( F5 Q
2 a; Z: S6 h/ a1 u, v% m3 z* ]# P) M1 d* U; b  y# Z: }( V
        
; f8 ~* M# I# r5 |7 U$ N- I( d$ g0 v特那(1775-1851)(英国): |0 A: t9 [3 ^+ j: z$ I1 {

9 r/ j2 J' U' L0 O+ l最精彩的是下面这汪水,和水中那光滑的大石头。从画面上我推断,这是一位天份很高的画家,又是一位老实而实在的人。中间那从石头缝中“挤出的”大树,层次感很好。请注意右侧垮桥后面的背景、左侧岸上的房屋、还有整个天空,这一切均用冷色,一下子与前面的树、桥、水、石头等拉开了远近距离。画出一幅好画,有时也需要一点天赋哇!. D7 Q, A8 v: r0 {: ?( r$ H4 [5 B

1 e; w; o# f- W7 k9 |; y0 k1 u* U- j

" {0 s. L1 A6 n) Q; Q
( C; q" ~, U" O  M9 @5 Z2 q8 }4 y
8 R# D- l1 ]/ ]: ~- u. x3 ?* [. m% @- x" T- z5 \5 }
        8 N) I% A- W$ |) q% E2 ]
特那(1775-1851)(英国)
  Y- K* P) B) s" i5 V8 R, S* L
$ I" ^% Y, F" `6 v' C$ M居民区后的大教堂、大教堂后的多云的天空……,一层层,虚实有度,章法不乱。教堂的尖塔顶是画面真正的看点。- y* X* L' I. C% `8 d
  d$ o& q- \) L0 d- t0 v0 t7 `. U

9 p. x) `8 P# h/ Q) f# }( {' H& Q9 O9 m+ M7 `! Y" y

0 y9 A2 h/ R/ L
3 d( T; m3 [- M% X
# b1 C. |" ?+ q* {* _% t8 U% v! e        2 f2 X- b6 U, B
史密斯(1853-1946)(英国)
1 d' w* T0 ?+ o8 I$ U- X, j9 }
; n) d' o' h( E0 _看来这是一位“家庭画家”,专门以温馨的家庭生活为题材。我们看,妇女的头是最高点,往右下是小女孩,再往右下是椅子、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椅旁的雨伞;再向左看,蹲着的一条狗;所有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哈哈!怎么搞的?我居然讲起了构图。其实,讲构图,说得直率一点,是说给喜欢画而不会画画的“美术爱好者”的。给美术爱好者朋友们讲画,把讲构图做为切入点是个好办法。而画画的人,从构思到整个绘画过程中,是不会“单纯地”去考虑构图的。也就是说,画家决定画一幅画,肯定是有了想法之后,为了最后的画面能较好地表现他的想法,而去考虑画面要强调什么、突出什么、虚化什么、删除什么等等。而做这一切,全凭画家的“感觉”、“灵感”、“悟性”,再以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去做画。构图是从属的,或者说,构图乃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后“自然产生的”。为了说清这个道理,我们以该画为例:
* k! Z5 A5 v9 p( |% C+ u% H# U: n' Q& t5 w3 S6 {2 E% j+ j
该画用透明水彩画的。普通农家。要出远门,妈妈为女儿整理衣帽。小女儿很顺从,可知这个地方她很想去。看那条大狗的眼神,似恋恋不舍(因为不会带它去。它的“本职工作”是看家护院)。到哪去?看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是去姥姥家送苹果吧?多么寻常的事情!多么熟悉的生活!然而却能打动我们,让我们觉得非常耐看,这就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及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里确实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的。为了烘托家庭的生活气氛,那半掩的门、门旁的椅子和椅子旁的罐子、门框右上方挂着的小铁桶、画面右上方窗台上的花盆、花盆上方的精雕细刻的大编织篮……,还有蹲着的那条大狗。这一切,都是“安排”的。试想,真实生活中有这样巧合吗?比如那条大狗,此刻不一定在这里。既使在这里,也不一定是这个位置和姿势。但是,画家就以这样的位置和姿势把大狗“安排”在这里,而我们却感觉很舒服,因为它附和“艺术的真实”。这样看来,如果把一幅绘画创作比做一台戏,画家则在其中充当着“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对!不过,这台戏要由画家一个人用手中的画笔独立去完成。画家好辛苦哇!有人说,画画是一件轻松愉快而开心的事。哼!那除非你是画着玩。要想认真地画出一幅好画,“艰辛”两个字将始终伴随着你。只有当你画出了一幅比较满意的画之后,一个人独自审视你刚刚完成的作品时,你才会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欣慰。在这个世界上,想凭真本事做出点成绩来,总要付出百倍的艰辛。难怪某些真正的大画家总不大愿意自己的孩子也走自己这条路。抬眼看一看现实吧!想成为“著名画家”,想捞取实惠,如果你不去骗、吹,不学会拉关系、跑门路,而只凭真本事,很难!上述这段话,我的本意是想粗线条地勾勒一下画家创作一幅画的全过程。如说得不准确,请批评。
- k" P8 D' A* {1 U$ J, Z: G
/ s: w: P( V7 t9 r* s( p  j/ s0 W/ z2 t) N. Q

, C9 F- V8 o5 C- N9 A- C* |1 L: C2 P# L2 e- e5 M
, i0 Y8 \+ F, e. i
* V4 r4 k* [4 _& q2 \
* A7 r/ p$ O' W# w+ y) t' c
      史密斯(1853-1946)(英 国) - J8 G' O) E( [# U# |

7 I' [4 e: o, S% h4 S6 g7 k" _/ j$ W( }! }- j  J
这幅画也是用透明水彩画的。掉在地下的是帽子吧?女主人此刻正陷入沉思之中,而一旁的女儿正兴致勃勃地吹着肥皂泡,她不可能关注妈妈此时在想什么。年龄的差距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多么大的差异呀!
9 v+ y; V5 n# r2 W' d9 g
% x% F/ g4 Q- n, W4 }! i& H2 n分析一下技术:画面左侧那扇木板门,别头儿是铁的。别头儿的上方,及别头儿的右下方的门框,这两处泛紫色部分是表示木门的反光。我分析是用透明水彩先画出紫色,再画深紫红色,从而“挤出”木门的反光,并用笔触强调一下木板的质感。再看画面右侧那扇开着的木板门,靠门框那侧,由于门外光线和地面反光的作用,这扇木板门的素描和色彩变化很丰富:由上至下的变化是由冷至暖——紫、粉红、土黄。然后,再用笔触做出一些质感。这两处画得很逼真、很成功,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精到、更耐看。分析该画时,如没有注意到这两点,那就是还没有吃透画家的“心思”。
' G2 e- E5 h9 q# p
% D1 B9 }) ?( D, b! y3 r5 Y: v, V; I: R* X
0 P# i# e2 h1 I% @" T/ h2 q

8 a- v3 s  ]) L! L' D/ T4 W6 J
' g- `; a$ R; N, g4 ?2 o- @( Y7 M# }
- j- n& V( g$ ]
          Z# ^6 @- {. N  D6 Z% z" _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8: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 `2 `6 f. `& [; i5 M

" C4 `" n& R" ~6 B! b' U
/ c- e: S9 b- |4 K$ {- O( n& \+ a! A: J& P* {( z2 X8 I6 i

$ V! q" J/ V/ l! Z- p, Q5 J
0 b. s/ M( [% R0 v4 V% k4 {0 D; z
. s  s# Q7 j$ K        
' \& v! J7 ^2 D# {$ U哈斯提尼(1835-1900)(美国)2 F' b8 L" m4 D/ V

+ e% l1 n) s. k2 `; _, _( F眼前这座雪山,感觉像含在嘴里的冰棍一样——凉凉的、甜甜的,画得真好!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首先是两块颜色起作用——冷灰色的天空和蓝紫色的山的背影(注意:山的背影的这块蓝紫色是整幅画面的“关键色”。画家有意将这块颜色强调得更蓝一些、更纯一些),这两块颜色“夹出了”中间的山的亮部。而山的亮部正是画家在此画中真正精雕细刻的地方。请细看(尤其是左侧山峰的亮部),画家通过素描和色彩变化的手段,尽量“逼真地”再现了它。山上的积雪,同样精雕细刻。因此,我们的视线很自然地集中在山峰上。是春天,积雪慢慢融化,汇成小溪。我们看画面右下方的溪流,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哗啦啦流下山去,撞击着山石,叮咚作响,映衬着那苍翠的松柏、烂漫的春花,编织着春天的旋律——多么美妙的景致呀!
+ Q+ ?$ \$ w% P8 r1 h& X' D& ?$ p: u2 x6 p4 l- G. ^: v# |4 }
, d" S$ h& n4 ], V
& d4 T3 b' k* ~

2 N5 l! J. |6 f1 ]4 b& K- e1 V5 ?* u3 [* a* z0 W) A% d, ~7 {

- G" a4 L! ~  X- l* s. V- B   / r$ l" C2 A, S
可耐特(1839-1924)(美国)
5 ]3 [3 W. @$ f8 @' Y8 l0 M/ T: t3 e: S+ J/ Y" s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溜漓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我隐隐约约记得这好象是楚国宋玉的句子。有感而发,抄在这里)。
9 `' u1 _+ R/ \
# Q9 j, M6 E, [+ ?, d" Z3 y0 z这里确是秋天,景象很附和上面的句子。后面的树丛和杂草衬托人物,使人物很突出。树丛和水中的水草的色彩变化丰富。人物两手臂的上边缘,那两条淡紫色的天光恰到好处。水面远近的色彩变化也很好。我们从画面上似乎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空气、听到了那瑟瑟秋风声。难怪宋玉大夫见秋而悲呀!4 R/ z* E' t+ r: }* C

7 ]9 ^" Q+ s( {" [+ o% E! ^5 X" D8 H( j1 W. \# _4 a, s

! ~" b8 w; |4 o  q, z5 I$ {! o9 K, z! W" W- e  Y5 {7 u

9 k* h# y, L3 W. d/ w5 W- Y
: m: A0 R3 X8 K- ]8 j2 {, z6 A        
3 ~' A4 v; h/ e' ?. O  a托马斯·牟兰(1837-1926)(美国)+ E9 U& m0 N4 e6 `$ a/ ~

( |- N/ n$ s: k( @: {深山老林之中,人迹罕至,气候瞬息万变,使我们产生了恐怖感。近处这几块石头和那根枯树干画得妙!它与云层后的太阳是本画两个看点。
" e" g# \- l# B3 ~: |  W! X# f# \- E# v* g! d

7 n- o+ q) ~8 ~
. T' f/ g$ q! u; b; P# J. z8 f3 u& C9 J5 s; ~0 f! p9 ~3 `

& K5 z6 A8 E' `1 @5 n+ n  ?+ D
- S; q) W' }! H8 I2 H( i' B7 |( h# B& h" E1 P) K2 Y
         朗雷(1852-1922)(英国)# _! Y) u6 V; C( y: B. {5 O, a
" G+ N6 j# h% l5 t; d0 |
哇!是室内,肯定有天窗,光线从斜上方照下来。
* ?3 ]  ~+ w2 a4 L* c1 k
. A: ^& _5 o/ K+ |2 Y. Z奶奶、妈妈深情地看着小宝贝。那位小男孩抱紧大碗,吃得好香甜哪!我们先一件件看看这一屋子的东西吧:墙上的木壁柜、靠墙摆放的长桌、桌子上摆放的绿玻璃瓶子和油灯的玻璃灯罩、左首木架上搭着的薄被、木圆桌上的书、剪刀、针线笸箩、近处椅子上的衣物、右首地下的陶罐、木地板、地板上的一块破地毯……;这一切,我们会感觉到是“一件件真实的东西摆在那里”。这里没有所谓什么画家“自己的东西”,因为这位画家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已经通过画面“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具体的家庭。我们从中看到了亲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体检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一切,也就是这位画家决定画这幅画时的全部感悟。
. U: W4 H  _+ H0 H, i9 E# F# [5 W; A  @7 p5 ~* z4 p
提醒一句,该画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有哪位老兄觉得自己的基本功很到家了,请他来看一看这幅画,煞一煞锐气有好处。
3 U7 Q8 r! V) \; n* G- r' c' M; K5 M$ T! T0 @3 T: w
  i1 V, u" c0 u1 B: w! R/ D
* _- X7 Q) u% Z3 [/ W+ `
: b1 X; b1 _0 X) g  ^4 ]
# e# f+ }2 I# P0 k- B

4 Q9 t' o* H8 R+ L- ^
. C$ S( B  I$ @* T     朗雷(1852-1922)(英国)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 Z8 H! J6 |3 t+ C5 A$ {2 F) z& Z7 P% U. f, o
; |6 O9 l& j" P) b. u& z

' T& O5 H8 }+ Z5 T* ^- t: o6 g$ j. s* c  U; V) o# {$ L
% i, z! n( o' }, }
        
0 ^6 ^9 C+ P0 L" ^朗雷(1852-1922)(英国)
1 @/ v1 I- E, G9 x, s$ ^) v4 g! ~" p& P+ h, t5 Y
饱经风霜的、操劳了一生的、伟大、慈祥而可亲的老母亲万岁!! K- O( |/ q+ U! x% R
$ f7 T  g# J: n- K1 X# y! V
* Y6 S1 X3 t8 {4 h: V
/ {) c( l; {! v( C

8 [0 E3 x8 u& ]* ^
) R5 L+ o: u/ L! o7 q5 P
# Q- t1 p- b& y) r        * |5 [* o1 h7 U
拉森(1853-1919)(瑞典)7 s! Q8 y" V0 e6 p# d- B# {

" s" U4 \: \/ b8 M, d( B4 {; I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彩大家。我们这里介绍他四张作品。这是第一张。画得很轻松。人物画的好:可能刚才正在织毛活,邮差送来一封信,急急忙忙拆开看信,毛活暂时放下,线球滚落地下也顾不上了。箱、椅也画得好。地毯和墙布好象随便抹一抹,效果也不错。薄窗帘和茶几上的钩织品画得逼真。当然,最精彩的是窗台上的几盆花,有一盆是朱顶红吧。噢!茶几上还有一本硬皮书,看来她的丈夫外出久久未归,这封信肯定是它丈夫寄来的。从女主人的表情看,有好消息。假如你正出门在外,看过此画,你不想自己的家吗?——真有瞧头的好画呀!!
) \) P. d3 v- Q: o2 @1 B1 J( L  a5 g. V: G5 c) Z* r
0 O; u% N1 Y' H% k0 T5 A2 r$ m2 b! z

) A! h4 `' _1 R5 U6 m" Q9 D# w" I% o% q( M4 ^4 T5 L
( ?# {) ?  d$ i8 B

2 m% r8 n- J, k2 h& _        
2 F/ h( q7 e4 \7 o: N拉森(1853-1919)(瑞典)0 P* n% w3 x" v8 Z' e% O

2 l9 y! p4 W3 m7 ~这一幅的水味还是蛮足的。画家很有意思,他的主要着眼点不是那位老婆婆,也不是后面的房屋,而是处于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他把它们画得极精彩、极逼真:重点画南瓜和南瓜秧,而其间的杂草则做虚的处理。请看那南瓜和南瓜叶子,色彩变化丰富,素描上的虚实处理得当,有空间感,很真实地“铺在那里”。再看近处的南瓜叶(画面最下端),画家诚心把它画得很虚,色彩也不鲜亮,这样一来,我们的眼睛就“无可奈何地”与画家一起“聚焦”在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上了——好“狡猾”的画家呀!真实中的南瓜和南瓜秧并没有这般耐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 q& D* E' {# E2 J+ R6 j
8 K* _7 t# D0 p1 g
3 c+ T; B, N" T. b( m6 [这是我见到的画得最潇洒的一幅水彩画,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 Y. h" I" s6 `* M
- w; Z+ z2 y$ X, m第一,取材。我认为,画家决定画一个东西,说明他已经有了想法和感悟。画家凭借自己的绘画基本功,通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美传达给观者,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如此而已。现在流行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画画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个“自己的东西”不是指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有了想法和感悟,并通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再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他发现的美传达给观者,那又是什么呢?另一说法是,画画是为了“渲泻”。我的一位老师对此说极鄙视,他说,画画居然是为了“渲泻”。什么叫“渲泻”?跑肚拉稀是“渲泻”。' |' j  M5 O2 Y  e3 G5 z. e

0 |& H& o9 D8 |0 ~4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此画取材没有惊人处:一位窈窕淑女,在自家园内,小事劳动后,斜卧石墙旁小憩。可画家偏从这寻常景象中看到、并感悟到了……和谐安定的生活、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年青、活泼又可爱的姑娘……,一句话——美!" g0 J9 W; K% u+ V0 d

% i" a) {# V; {& S第二,素描。这回先说素描。先排列一下虚实:最实的是水壶,往下依次为,石头墙、少女、两棵小树、前景的杂草。画家的这个虚实处理是独具匠心的。前景的杂草做虚的处理,是为了让我们的眼睛最终“聚焦”在人物身上;水壶和石头墙比人物略实些,是为了先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这是一个方面);两棵小树比石头墙虚得多,是因为从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讲,石头墙的作用更大。少女的虚处理,一是因为她客观上处于阴影中,而更重要的是,有比她实的石头墙和铁壶做对比,少女的“质感”显得很柔美。文学作品中讲究剪裁得体、详写与略写;讲究夸张、对比;这些都与绘画同理。5 t" c, r7 T7 d% y1 _9 h& b1 J
8 J+ O+ Y7 b( s& M" j3 i$ v
第三,色彩。只讲一点——石头墙。你看见过垒石头墙吗?俗话说“拿石如拿虎”。垒石头墙可是技术活。这堵石头墙垒得好,不会塌;而画家画得更好!它处于半逆光,又有两棵小树的树影,加上他本身凹凸不平,大有画头哇!请观察一下真实的石头吧,几十万年的沉淀,石头的面貌很丰富。这堵石头墙让我们感觉是沉甸甸地立在那里。其色彩变化,哎!太丰富了。那冷暖变化……,真要说清楚,至少须用一万个字。我省点劲,您自己看吧。2 c! O: t* `  g9 O- U, m  k

' z+ P$ S* F( C6 t, A
; q) g0 ]" ^# i: z% m
6 g9 ^% `& m, b- ^/ t
0 g4 u# \  X9 U! J! T  G7 c1 o6 F& Z# ^! V& v# H( n

. i1 Z/ [) @# V9 w9 C6 R* W        
0 h/ I4 I8 b) N1 l拉森(1853-1919)(瑞典)
) K$ R3 m5 z9 V1 t
; T7 m; V( v6 w( S你观察过水中的倒影吗?我观察过。比如水边有一棵绿树,这棵绿树与水中的倒影之间的规律是:①倒影虚。②绿树的水中倒影的暗部比绿树的暗部略浅,而其亮部则比绿树的亮部略深。③天空差别最大: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总有一最亮范围,其余则发暗。我们看画面的水池,这个“最亮范围”在水池的右上角,而往左下角,则明显比天空暗得多。画家遵循了画倒影的这三个规律,用力不多,水的效果却出来了。
1 D, @+ t0 X. m) d- \0 d% n- @: `+ F! R: W6 _0 X  @1 L  I& n: y

) {! _1 K! _& Q/ E( ~; y* b9 t3 M2 L/ |

; S* Q( q" ]3 U0 ~4 g; S9 ]  }" A& H" ]" U/ X

# z) K; Y) [# H/ t        
- d. p6 D$ B. n6 }7 m维伯特(1840-1902)(法国)9 D! R4 n" @$ q( w
" M1 V" d; @8 K
终于欣赏到法国人画的水彩画了,不容易呀!果然出手不凡。“纤细的”法国人,水彩也画得很细致。我们不管内容,只讨论绘画技术。素描还用说吗?还是多看看他们的色彩运用吧。这几位是“外国老道”吧?兴致勃勃地看什么哪?我们看人的脸、手、衣服,色彩变化微妙。大理石围栏,质感出来了。再看天花板,色彩的变化也不含糊。注意!前面那位“外国老道”的风衣、左侧的大理石围栏,把它们的质感画出来,这幅画的看点就有了。
/ M& K! d, H& I8 O5 |, s7 G  u0 _  ^" B: T( k4 |" h: k; A
; C6 ^1 X, o) X" F2 Y( f/ q/ p8 H
6 {4 L% [3 ^+ O2 w3 ?  T6 {

, l3 ^; g, m2 w: F( x! S# e! p$ V5 T. \. Z2 D# R9 g9 w) X
. n  B! m/ _% d
        
' A4 C7 Q: b, e& o9 D5 `维伯特(1840-1902)(法国)  C- f/ D) `& d

) b% E6 J8 G3 e7 y+ K" B8 {花与美人,有“熊”无“掌”。女人的绸缎衣服是本画看点:我认为没有用白粉。因为如加白粉,不会是这个效果。仅从这件衣服看,画家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是没挑的。- v8 J0 z% u/ J1 \2 D4 _; @4 ]
% T3 r: c0 s$ X# s/ ^
! z5 {: {. k0 n' @) G! S7 Q# k

7 W1 g2 ], l( l. ?7 P
% C* z* u" ]1 k" W; Q4 k( r
3 G2 I( \! F9 p/ z$ h- ~" |* F- @
$ W: ^& s" d9 N   
& O  T  Y! o: S  g詹·范·胡萨拇(1682-1743)(荷兰)
! \* y5 x. l# k8 z
2 R) x. S( ]. P. r' t关于该画我只提供三条“信息”。⑴作于1726年,距今已有281年的历史。⑵用透明水彩画就的。⑶画面尺寸:47.5×35.6cm。7 Z7 x+ \2 }9 J) t* \! F* V
1 F7 D# I. d( x- L0 K' H: y) E7 A
; m- F) o- i3 f& ~- i* j

1 F+ R' Z# E$ d1 D* E) W: P" Z( G3 ~& I' O8 p9 i
3 X2 k) H; t- p: |' @: M
        % V+ o- e. N2 s# F
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 f5 {, A9 @% S: H9 w& ^- f( K# J/ z

  F- O4 d% [0 f+ g& |/ Z
& b. S9 ^, s, ]' n
9 \# j) N- I  j, _
/ o' s  S+ b; c3 a2 t
) `9 i( a1 m6 g6 n* r+ ~: ~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 i# T. U- I) V2 e2 s# i- }2 p
% v4 H, d9 X% j1 g- B4 L' N我们不看人物,先看后面那幅壁画,显然是宗教题材,不管它。再看地下的大地毯,是值钱货!其实,最有看头的有三件东西:右侧的深紫红色天鹅绒幕布和紧挨其旁的光滑的大理石柱子,及前下方正中的那尊大铜薰炉。画这三件东西,画家使出了混身解数。你可以伸手去摸摸光滑的大理石柱子,感受一下毛绒绒的深紫红色天鹅绒幕布。看一看这尊大铜薰炉吧:很重,一个人搬走不容易。有一点点铜锈。是紫铜。高光有一点刺眼。很怪呀!画家把人物做陪衬,而把一些器物做主角,可谓匠心独具。我们看画家的生卒年,这三件东西已经看了至少七、八十年了。再看七、八十年没问题。因为太有看头了!
/ T; ^, \9 t5 M: w3 u' n
, A' o' V5 E# z% h; N4 l) t# y: [$ H别忘了,我们是学画画的。仔仔细细观察一下那尊大铜薰炉吧,人家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画得那么好?光有素描行吗?不行。光有色彩行吗?也不行。没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你只能望洋兴叹!( h2 W9 P; _, S( F% g* @

4 a3 e1 j5 d/ Z# \0 h# b, a请记住我这句话:好的画技主要是反反复复看好画“看”出来的。而什么样的画是好画、为什么人家能画得这么好?要弄明白这些,除了需要虚心和刻苦之外,就看每个人天赋的高低了。刻苦代替不了天赋。不承认每个人的天赋有高低之别,许多事情你解释不了。! s. W7 N8 N0 V
7 D5 b$ A/ y* J+ q4 \0 E0 `

6 T/ s: b4 _$ y
  r+ S0 o. v) d5 z4 V
2 y. y/ W! D& }+ D3 F( |% U6 K5 ~% A* c( H9 f
  J6 x  z5 ~- g" `8 W  _0 P# r! \* d
      
) O8 S3 N8 o/ b/ x5 S2 r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9 @2 p" \* B  a' w3 d
4 q6 [5 J. i, `. p# j4 H
这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中间那四个人干什么哪?左侧那两个小孩,一位用铁夹子夹着什么东西,并用嘴吹着,他旁边那位帮着忙。右边两大人,一位右手抚胸想表白什么,另一位用手推着,不想让那个人说。中间这四个人正好组成了一个圆,但这四个人都不是画面中心。中心人物是在这个圆外、靠左侧的那位大主教(是大主教吧?)。一开始,我们的眼睛肯定看中间那四个人。但过一会儿,我们的眼睛会不自觉地移向那位大主教。这里面是构图起了一定作用。
- u) d$ s8 o( X/ [. |7 P1 `% x2 T  H+ B2 x+ i4 T" F
现在,我们把全部眼力集中在这位大主教,及他椅子下面露出的那一块地毯和地板。象扎针一样,我们把这一部分“扎深一点”。这位大主教“闹中求静”,旁若无人,专心致志看他的报纸。他的整个轮廓,包括那张报纸,被深紫红的背景清晰地勾画出来。好嘛!画家在素描上先胜一筹。这一下子,大主教马上比其它任何一个人都突出。接着,画家要对这位主要人物精雕细刻了:脸、手、报纸,这三样不说了。我们看他的帽子、帽子的两根飘带、黄色大外罩、椅子的靠背和两条后腿、左下角露出的地毯和地板。我们对这些东西从素描和色彩两个方面去仔细观察。仔细观察之后,你肯定有感触,无须我再多罗索。我们就是要象这位画家一样,掌握最最扎实的基本功,老老实实去作画。
+ F* p( Q- G- P6 O( U9 O0 A& X+ h7 [% Y1 b1 D
8 V* m- d7 V2 C$ M1 ?+ _$ U' o3 u
1 }4 y& B( [, ]0 c( Y  K

' a0 V; U5 o- B4 G. ^& K1 p2 e' m1 a0 f& m
9 I- k7 R+ M3 G- ]
        3 }' b2 P& B9 t) q+ v' z! |
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8 ]& a: u0 i" g* F
; j/ l4 p9 [- R) s朋友!不用再表白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十八般兵器,你已经具备两大件了。只讲一点。该画的几点冷色用的极妙!既有助于塑造型体,又使画面色彩丰富并富于变化。这几点冷色的位置是:左侧眼窝(即人物的右眼)的内侧、脖子的右侧(即亮部)、人物的右手高光处及手臂的反光处、枪管的亮部、前面腰带的向上一面、刀柄的金属部分。这几处,均或多或少地加了一点钴蓝色。2 z. P$ x4 C% c& E# r

5 O& y4 B" Y" t
8 x5 y2 e7 W9 _* ]' t% u4 R* v& f, t$ g1 y6 y  ]) o
* T4 ~4 Q& U- [0 D) u, H3 x! x& F
+ R1 O, `# [$ _* I. Q+ t' F" |3 {; ~, ]
7 {, g5 _: i# W* }* ?, N
        2 T6 }6 t+ W! a) c6 I
扎姆培菲(1859-1944)(意大利)
1 v' a, K( G7 D9 F8 O" ?" P9 V: b
哈!这张不行,没有塞格诺瑞尼画得好。不能这么说!虽然这位扎姆培菲比上面那位塞格诺瑞尼小两岁,但水平绝不差。这是最后一张,离开饭时间还早,我们多聊几句吧。1 m7 S% h. x9 Z# u3 a% |; Y

, p* M( f8 k* ]我个人认为:一个美术爱好者,特别是学美术的人,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易采取认真而审慎的态度,因为这有利于眼力的较快提高。也就是说,不要仅凭自己的一点点好恶,便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一幅作品。以这幅画为例:我们刚欣赏完塞格诺瑞尼的几幅精雕细刻,猛一看这幅,显得“很了草”,于是便下断语,说不好。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副佳作,什么也没学到就放弃了。可惜!  ?  r) u0 f1 G2 {

6 d  w6 u, d" v' p! Y这幅画好在哪里?好在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好在素描和色彩的绝妙运用。两位老人的表情刻画得好——专心致志地看黑人小伙子手中的枪。比较一下两位老人的胡子、及左侧老人的白背心与右侧老人的白头巾,彼此都是一冷一暖,我们感觉生硬吗?再看左侧老人腿上搭的那块花格子布,画得“潇洒”而逼真。请从左至右观察一下这块布的色彩变化及素描的处理。
0 X% `5 ?. K! u+ T' `& ?) b7 n  p! m' D7 H- V7 C4 E& L! f/ j3 Y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我的回答是:人的皮肤。当然,皮肤下还有筋、骨、血管、肌肉等。说真的,我是1978年春天在《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上,从那些油画原作上,第一次看到了人的血管。在人的手臂的皮肤之下,泛蓝的静脉血管,还有筋、骨、肌肉……那样地逼真、可信。在此之前,我看了无数张我们自己的油画原作,好象我们中国画家专门对血管视而不见,偶尔有人画一两根,却透着假。为什么?我们“画不进去”,我们画的不行。哎!我们中国油画的“东方神韵”到哪里去找喔?把话拉回来,看看画面左侧那位老人的臂膀吧:先看最上部即肩背部分,先找到高光位置。这一块的素描和色彩变化极微妙,尤其是色彩的变化微妙而准确,人的皮肤的感觉画出来了,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里面的骨架,活生生的。视线向下移,看胳膊的上臂,感觉有筋骨,看不到血管,但我们能意识到。臂膀和花格子布,“成就了”这幅佳作。
. U3 l( c: r' c, B7 u/ a# j7 x+ K+ }' H  l
请问!您现在肚子饿吗?还能坚持?那好,我再来几句。我们画画的本领哪来的?老师教的。回答正确!不管你的老师姓张姓王,我们永远不应忘记他们。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位“老师”也不应忘记。不客气讲,这位“老师”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们的张老师和王老师。这位“老师”就是那些“高水平的绘画作品”。何出此言?因为第一,我们不可能总当学生。第二,绘画的特殊性决定的。画画有没有“理论”、“公理”、“公式”、“定义”?我的回答是坚定的:没有。画画纯属技能。你能在平面的画纸上或画布上,“骗过”人的眼睛,“艺术地呈现出”客观世界的立体感、质感、空间感、色彩、色调等等,让观赏者觉得这幅画好看、耐看,你就成功了。当然,学画画要多写生,多动手,要勤奋,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观摩、研习“高水平的绘画作品”的重要性,或不注意开阔眼界,从而把一些并不高明的绘画作品做为自己学习的“样板”,我想,无论你如何刻苦,你的绘画水平只能徘徊在一个低水平的范围内。而低水平的绘画技能,要想画出高水平的绘画作品,那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s8 c2 }, h" V. }3 c. M; F$ M9 X
) {2 D2 U& V0 f& L: v' g(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5 20: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倒数第三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8: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9 U. k# `" M' |( K5 s( K" o0 q都很漂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3: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5-7-12 18:19 , Processed in 0.07157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