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 s. d f1 N' C) @+ D- x) b經 ; V' f% i( N6 u$ I- G A經者路也。心經,心路也。心經離心無經矣。心經乃明心之聖旨,見性之坦途。心是萬聖之綱,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認心,煉心,明心,乃心經所指之路,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覺,明路之師也,自我之心,人類試金寶石也,路之邪正遠近,覺悟者自知也。8 v5 `; u5 X- W- |/ }
9 m6 }0 g0 E# J! R% ]# O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q2 Z% d1 b ?0 c
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 % `* T' i. W% ~, o% a , ]( f+ u. `/ H. i6 P5 X$ `觀自在菩薩 % M5 g- n. k( \$ |- u! T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C1 N5 x M; o& _7 o7 B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淨,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2 j$ d. D0 H: k0 @" T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7 f" B7 R. d# r" ?$ \
觀自在菩薩,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開始,悟心明覺,達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即是自心自參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的基礎。是心行覺觀,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見性之真功,心為佛果,觀自在菩薩為佛因。 : [2 T- w+ i% x) s; `3 T3 z+ |4 y, p* _$ H# ], L; h! |- [: p. M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7 i. w9 T0 [# t7 o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淨本然,心明覺圓之時。) D9 K5 m0 ~! l: }& o
1 U& M! v" l: T2 i1 W* V 照見五蘊皆空 # \; L) [; P: d0 \% j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體,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即是照。 ( {9 O+ ?$ N/ l& {9 O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復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 i Z u: [# S% e4 O * R5 T" e: Q4 E0 s. X9 b N度一切苦厄 * |4 `" M) Z# s) }8 |+ u! o( t
自心理體本無苦厄,苦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或肉體上的折磨,苦不堪言,無法擺脫。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同樣的事﹐因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為甚麼呢﹖原來她每天都坐在廟 門前哭。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問她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 回答﹕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賣雨傘的﹐一個是賣鞋的。雨天的時候賣鞋 的兒子沒有生意﹐我替他擔心所以便哭。當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沒有生 意﹐我又替他擔心所以便哭。人們聽了就對她說﹕唏﹗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有生意﹐妳應該開心笑啦。 晴天的時候賣鞋的兒子有生意﹐妳更加應該笑啦。自從哭婆聽了那人的一番說話後﹐從此就沒有人叫她做哭婆了﹐無論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開開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盲公﹐在地上拾到一隻金戒指﹐他又非常不開心﹐人家都很奇 怪﹐於是就問個究竟﹐你想想他怎樣回答﹖他說﹕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開眼人一天不知拾幾多。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苦從何處來﹖自性圓明﹐無善無惡﹐無苦無樂﹐一切苦厄自脫。' a- e& Q/ c7 H+ V/ k1 M5 J# ]
% d& g: x) G* |6 \2 j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B S5 i9 {, r7 Y4 q舍利子﹐可以比喻為自性。 5 ~: Q9 z5 n+ z, @- p! j# I8 I色﹐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都是生於真空﹐滅於真空﹐生生不息﹐永無了期。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統稱為色。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雨﹐雪﹐霜﹐霧﹐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氣也是水﹐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氣再擴散﹐與空合為一體﹐眼睛看不見了﹐只看見空﹐但並不等於空中無水。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生是滅的開始﹐滅是生的開始﹐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 ]( |" K" r+ \0 l. x% m5 N; E3 u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 N8 }- W! D( A9 {% w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象(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 1 @) \" u, P8 \. g N% C ( C5 \+ c1 ]* l7 }4 w; T+ F! K/ R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o- O' E L. r$ p+ u+ ~" D# }( {* e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 B) r4 \+ b: h4 m! N0 K, o/ j. c"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術的法﹐這個法字﹐在這裏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也可以說就是五蘊。前面已經說過﹐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當然﹐有的轉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星球的生滅﹐恐怕得以若干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人生不過百年﹐誰也不可能看見這個轉化的全部過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萬物也無生無滅﹐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所以說萬物同體﹐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無所謂垢與淨的區別了。物轉化為真空時﹐真空並沒有增加﹐真空化為物時﹐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樣﹐母生九子﹐母體並沒有少了甚麼。一個子女沒生﹐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樣的。 : x1 K) _; z5 d2 s# ?1 s2 n4 q! @2 M1 P$ c; n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 Q. N$ w6 I n- ` \/ a這裏說的空﹐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至清至淨﹐如如不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才稱其為妙覺﹐色受想行識﹐心動則生﹐心空自滅﹐所以稱其為幻﹐所以說真心之中﹐無受想行識。* E9 H! E% B8 ?5 q$ V
1 N' R! n) n3 G+ o2 V+ w無眼耳鼻舌身意 2 x% Y1 u( i, R3 A k0 F
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動﹐心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觸身無知覺﹐意不生念﹐雖有若無。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心通過六根覺察﹐判斷萬事萬物﹐那一根失靈﹐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時用﹐同時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無事可做了﹐就失業了﹐就等於沒有了。# E6 a9 B, G/ P4 ^
" q" B- W6 `: W( B5 K 無色聲香味觸法 6 v+ d" U: r1 T- O
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又叫六塵。六根不起作用﹐六塵從何而起﹖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 5 p# W0 n' [- N3 d1 g8 s j; x E& W A* _4 x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4 V0 ~( j+ }; b1 X此句是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六根眼為首﹐六根意為總﹐六根心為源﹐心動眼界生﹐心動意念立﹐心不動無界可立﹐眼見心不煩﹐聲亂心不惱﹐心平氣則和﹐自性無煩惱。自心本清靜﹐一了百自了﹐明心見了性﹐萬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i; R; [( W" b% K6 i
/ D( t! t) h* s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 y6 E# B& Y) S' a. e5 w0 Z! F5 G
無明﹐是執迷不悟的人﹐無無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個知萬理﹐通萬化﹐自心圓明的大覺者。亦無無明盡﹐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明心見性的大覺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自心之光輝﹐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已達無生無滅﹐無老無死之涅槃境界。 0 ?% l) M: w! s1 T, b2 P' O, K" g1 w1 c& S
無苦集滅道 / b w" n% V6 B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集﹐就是眾苦在心﹐心中全是苦﹐滅﹐是跳出煩惱﹐諸苦全無﹐道﹐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滅道﹐就是已達明心﹐無苦無樂的境界。苦樂乃是境﹐並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動﹐無苦亦無樂﹐到此地步﹐已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故無苦集滅道。" ~4 U# B7 o7 X, G9 Y8 D
; V* K9 W5 B6 n' D9 j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 A1 K( E S- _) U% j自心本來清靜﹐本體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無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無智。人愚昧無知之時﹐妙明之心並沒有丟﹐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時﹐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本非外得。俗語說﹕「騎著馬找馬」﹐也是這個道理。馬本沒丟﹐只是心沒想到。心明白過來了﹐馬也不是找回來的﹐本來就是自己騎著。即是無得。, `3 U0 j; v! N9 N- U5 M$ S
7 h9 l: l* `! j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 o: H/ w8 W, k# Y! s6 e菩提薩埵(音多)﹐簡稱菩薩。煉心達大定﹐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依心經所指之路﹐由定慧而達彼岸﹐復自性之真空﹐沒有一絲慾念﹐萬法皆空﹐為心無罣礙﹐得大自在﹐為心無罣礙。 . ~# |; }4 w+ v( U | 5 i& [, P# i-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8 |% _" e9 y- z, X: h- P# N
人的生死本末﹐來龍去脈﹐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即已明了﹐就應一無所戀﹐一無所貪﹐人間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別離﹐俱屬幻生幻滅﹐此時此地天倫樂﹐散時離時兩無關﹐假的真做圓倫理﹐何真何假如是觀。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無罣礙。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動﹐就是已達到圓覺﹐已脫眾苦﹐自然也沒有恐佈。 3 y, }0 J9 v. z$ Y$ E4 Q , I6 P, q7 H& m2 Z) s `& P6 V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 M6 I, t; s5 |: J
涅槃﹐就是自心已達圓覺﹐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無生無滅。 ( y0 p; N7 J* A: w# R% s# @ 2 D* D) ]9 O' o" c: v/ w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 I% W4 o; U) c; }$ Y1 a2 s A* n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達明心圓覺﹐登無上界﹐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 / f- S8 r0 m+ U9 d' L+ U, x3 I' h . u& _' J- K) T/ Y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 f- @- j9 u# A5 I+ P
智慧能解自心迷誤﹑暗昧﹑無明﹑未知數﹐能通萬化之源﹐無一化不知﹐無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還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轉﹐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體﹐自心就是一個大神。 ! j7 s' h# {$ a# Z咒﹐就是語真言實﹐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經意﹐若不實際練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能悟到自心﹐認識自心﹐體會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勝於念千經萬卷﹐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就是說﹐千經萬卷﹐都是已經明心的人﹐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聖旨﹐必須遵旨而行。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經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為大神咒。6 n) v9 G! K5 f) {. p5 w ! k3 l: Y! [1 X9 }* @
是大明咒 7 }% u4 u8 S1 b; i
自心智慧明燈﹐照自心之暗空﹐達明心見性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自然真空同體﹐一性圓明﹐十方平等﹐是為大明﹐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此理真實不假﹐是為大明咒。+ ]$ S ^0 J4 a ! Y' G. q7 g. G4 a" v5 u4 F. a是無上咒 7 z+ T& l$ m7 i& }1 H+ h無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為無上智﹐心出於無上之源﹐是為無上咒。 + V" A, X$ B. S9 y+ X6 }! {, X+ ?% ^( Q 是無等等咒 $ n) ^% Q9 a7 l% [. F0 u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萬佛源﹐無心一切皆無﹐也無佛﹐也無經。一切果皆從心成﹐心是一切的種子﹐若沒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能明萬理﹐心是一台靈機﹐心是萬機之母﹐甚麼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於一切﹐妙明心即是無等等。 u* @/ @. s3 {; ?
/ I$ b) c& l S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 n; {6 t) g- y I1 ]- O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沒有甚麼再說的了﹐佛還怕後人不信﹐因此﹐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後人說﹕「我不會欺騙你們﹐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祇要照這個道理去做﹐就一定能離苦得樂」﹐佛的慈悲之心盡矣﹐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聖賢一片心。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證﹐明心見性﹐也非難事。 7 M: g% ~9 A( A; Z : l0 ]! z: ^# {( Y( E8 y$ `5 S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 p4 D0 E, O# Q1 s% a5 N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祇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9 x3 `! b: L) K
; O$ @, {1 Q+ f6 H( ^: a% j! d
3 D1 ^3 x' X) ]8 a# s
- {2 T- V" Q: b. { 8 Q7 X8 l' s: {/ I, N) b心經總共有260個字﹐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心經是以心為剛﹐講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練功﹐自參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用語言文字﹐是沒辨法說清楚的這些就叫做語言道斷﹐又叫真經無字﹐在這個意義上說﹐凡是有字的經﹐可以說的法﹐都是假的﹐寫的經﹐說的法﹐就像一個指路牌﹐對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對一個不走路的人是無用的﹐對已經走過這段路的人﹐都是沒有用的﹐練心者讀心經亦要同樣看法。 / ?7 G2 @* H; T3 `6 a2 h. }' E K8 Q( Y; H- A
佛教所說的是慈悲﹐儒教所說的是忠恕﹐道教所說的是感應﹐這六個中文字﹐下面都有個心字在的﹐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祇不過是其它不同的學說﹐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語言﹐去教同一個道理。 6 ^, }& z( b0 V
7 {6 }) A) a( }( h( N, W1 y 4 l4 \: v& z! [, D+ s ! N/ E+ ]1 `: z* k. ]0 a
' J0 S% M% m& ]" E: m) B* Z- c5 A[ 本帖最后由 春 于 2005-9-30 08:12 A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