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13917413007 于 2015-12-28 12:30 编辑 ' y: ~: K7 V* X+ L* U% [3 A
/ q9 T: C3 A* x 在西湖白堤两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 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故“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就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游览面积不到2000 平方米。今园地已扩大到6000 平方米,修建、改建了亭、台、楼、阁等园林小品建筑。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 Q: j& y0 v* N
. j3 n' C3 F7 J" g4 a& l$ G6 q! p) z
6 d9 J3 O2 P! O# G( ?6 ]# k7 h
3 i$ K1 d- r K/ ~2 y
7 [$ w4 A/ x/ c! K9 \$ F
/ `/ L/ M( g, i5 Y# I L
, Y/ E8 e) t n$ E+ m! q
' G# L/ Z& b+ N( X+ r) _/ N& Q+ t( p8 b/ V: L1 h! D7 |
0 H) r2 t/ `4 @% w3 [: {
' u. j) _6 A, I0 V1 p3 b) U( {6 w
6 ]( O) W' e+ N$ B# L
( K: k* Q w5 D9 `3 n0 I
" ]3 x: V: T" T0 z5 @: m9 ?) C
5 a. C0 L& l7 @3 h& S, N7 k9 h; e
5 ?$ f4 @" ~+ B/ U, N, _
' J9 |5 S0 V# q" b: _' t2 I" w D
4 z* Q/ F* ~# Q: Y H- M* Y1 c9 ]2 ^/ i3 G& r0 `0 C6 k
- s! s: q" w! `" x% ~! @, F
7 Z! X& B( z% ]$ _
! b3 _; X* K, B6 @. i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华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