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 13: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课时:05月09日" [$ d) \ p6 o" }" w9 U0 ]* \
执教:枪烟酒仙
- ~+ o% W: j& ~% m5 {* Z: n内容:天主教! X# X3 w5 n) I1 K
: U( o1 D, j; |) Y# S; c6 O
【简介】
* w6 q4 k; Q3 h) J; v( i! ?7 F+ f U3 g q" H0 U
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音译加力特教,意译公教。因其中心在罗马,又称罗马公教。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称之为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根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近10亿。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帝国在政治、社会、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渐分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语派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语派,东西两派为教会最高权力和教义等问题长期争论,终至1054年正式分裂。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从中又分裂出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的新教(抗罗宗)各派。天主教一方面发动了与之对立的反宗教改革,加强教廷权力,整肃教会纪律,同时成立耶稣会等组织,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加强天主教的活动。随着欧洲列强相继向海外扩张,天主教向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开展传教,扩大了影响。在本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内部反对现代主义神学,反对共产主义等“错误学说”,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僵硬立场,提出了革新和对话的方针,谋求与基督教各派及社会各方面进行合作。
0 C. M3 B/ O3 F1 f# v6 W! f: d& L2 K- [2 M1 @1 c3 B
天主教会的组织形式严格集中。它重视教阶制,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神职教阶有:主教、神父和助祭。治权教阶有教皇、宗主教、牧首主教、省区大主教、都主教、大主教、教区主教等,教皇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由枢机主教构成的枢机团选举产生,枢机团也是教皇的主要咨询机构。天主教严格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修会由信徒组成,修士须发安贫、守贞、服从三愿,并过集体生活。除教皇之外,公会议也具有至高权威。公会议由教皇主持召开,代表为世界各地区的主教。重要修会、修院领导人及著名神学家、教会法专家也常应邀参加。12世纪至今,天主教已召开过13次公会议。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会法令是12世纪中叶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纪时,《教会法大全》问世,20世纪初又修改简编为《天主教会法典》,1983年,又颁布了更为简明的新《天主教会法典》。 7 j3 {# K& H5 T( B7 n
5 g( K& S) m+ ~ D- p$ X4 P7 ?! ?1 f
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丽亚为圣母。教义统一,基本教义信条有天主存在;天主永恒、无限、全知、全能、全善,他创造世界和人类,并赏善罚恶;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子受难,复活升天,末日审判等。天主教认为教会为基督所创,乃基督之身,人只有通过教会才能获得拯救。早期天主教主要根据亚历山大派神学及奥古斯丁神学解释教义,13世纪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逐步成为官方神学。20世纪后,新托马斯主义、超性托马斯主义也被用来论证天主教的信仰和教义。天主教把耶稣的诞生、死亡、复活、升天、圣母的升天都定为节日,记于专门的教历之上,每逢这些节日要举行的弥撒为主的仪式。又设有圣洗、坚振、圣体、终傅、告解、神品、婚配七项圣事。
" ^: H0 e, @8 m
/ x" O2 m+ E4 b5 j
* L& F+ \% ?; i7 [9 g* G; Y& f【名称和中文翻译】9 f8 O- a" X- a% g
( O, ~. V/ g, F9 n9 T2 I: M( ]
“天主教”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καθολικ ",意思为“普遍的、通用的”,因此也被翻译为“公教”。: q1 I3 ]0 I# H$ a7 E, E* y# }
4 g1 p& A9 Q: Q, W# Q 在中国,基督宗教的一些中文翻译名称造成了对天主教和新教的误解,“基督教”翻译自英文的“Christianity”,指一切相信救主耶稣•基督的信仰,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等;而在中国,“基督教”则一般是指英文的“Protestantism”,更确切的翻译是“新教”,是1517年由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基督宗教教派。为了避免误解和混淆,本词条避免使用“基督教”一词,而使用“基督宗教”表示英文中的“Christianity”,“新教”或者“基督新教”表示英文中的“Protestantism”。
8 g9 h8 n: e4 S& o& ?5 a8 ?' {% G+ H2 j' f; H* o L* A( A4 @$ J
公元1517年,天主教奥斯定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另立门户”,由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天主教会一度称之为“抗议宗”、“抗罗宗”、“誓反教”等,直到1962年-1965年梵蒂冈第二次会议(简称“梵二”)后才慢慢改变这些称呼,乃称之为会离的兄弟教会,即是基督新教或新教,也就是在中文中所称的“基督教”。
$ v4 k Q2 R9 d! `6 ~5 n$ R3 k. E, x0 I( C. Q6 ^8 @/ v
国际上称天主教为“基督教”,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新教、新教”,中国却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教”,以致为数不少不明历史的中国的基督新教徒与中国的教外人士都误认为,天主教是从基督教分裂出去:先有基督新教(中国称的基督教),后才有天主教。殊不知,天主教是罗马天主教,由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而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即是国际上所称的基督新教,是在耶稣诞生后第1517年才由国际上所称之为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会。 ) t, E$ g% P5 m- o. t
4 R+ B- e7 A1 [& d0 ~/ e
公元1517年前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基督新教,而是罗马天主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还没有诞生。公元1517年后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已诞生了。 梵蒂冈第二次会议所称的基督宗教,并不是专指基督新教,而是指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 7 i' t( [" I0 \$ q% m
u; a4 S! ~9 I0 Z' g8 L+ ^
我们应注意,当阅览非教会人士著的、非教会出版的书籍,或是译自国外教会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年代,不要把基督新教(中国称之为基督教)与天主教混为一谈了。
* Y9 t( F/ o4 ?- d. ]& d- l7 q1 w* D. v& G
/ e; H# X8 M0 N. I4 @3 J3 G【基本信仰】- `' o% W) P( B+ U7 `5 S, D
$ j; |1 x2 Z$ V8 p- E
天主教信仰的对象是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亚,他的名字叫耶稣。我们以朝拜耶稣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在今日的教会里,仍有为数不少的基督徒,仍我行我数,忽视梵二的训导,往往把信仰的核心转移了,或者或多或少让社会人或教会人感觉到信仰已不是信仰了,而是拜圣母玛利亚、拜自己。这是教会的一个严重现象,是对福传的沉重打击、对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主的极大羞辱。这种让人感觉“信仰出错”的缘故不外有五:第一、以前传教士的引导失误;第二、今日传教士没有纠正“信仰出错”之风;第三、把传教士的声音视为耳边风;第四、没有真正认识信仰到底是什么? 第五、从天主教分离出去的某些个别教会的误导。
3 F. {. _* k1 T2 d
. [, j/ d1 f9 M 信仰,首先不是对某些特定教义的认识,而是天主圣父的自我展示、个人与天主的相遇和对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识的雏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态,而是纯正的知识。信仰不是接受一套关于天主的理念或教义,而是一种道德反应,绝对信靠他的诺言、坚守他的言语、期望他的帮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稣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信仰是对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彻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转向上主和他的国。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国降临的福音,由耶稣本人宣认的。它仍然不是要对某些教义认同的教条式信仰,而是对天主圣言——耶稣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唤,作一个终生不悔的追随他的抉择,接受洗礼,进入生命的门,和基督同死、同生,获享他救恩的许诺,并在人间践行天国,把基督的爱活出来。
% L, L; F' F5 H& _
6 B2 q: L* k" S 通过对信仰的认识,跟随主耶稣基督的我们,能醒悟“到底是为看什么”吗?在教会的训导下,接受圣神的洗礼,成为天主的子女,其目标是在主基督内,追求永恒的生命。然而,梵二的今日教会应不应该反省反省,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基督徒究竟来看什么?!是看主耶稣、看永生?还是看今世会朽坏的生活、看自己?是的,基督徒是来看主耶稣的,而为那些利用主基督“混进来”的基督徒却是拜自己。
" [) @8 K W; d0 S; w* s$ ]* t% t% _* K8 C+ z$ D! c& |9 J
天主颁布十诫(出二十4-5)时,叫人不要拜偶像,也不要造像,但天主在出二十五10-22却叫梅瑟在约柜上造两个革鲁宾天使的像,户二十一8-9又命梅瑟造一铜蛇像,悬在木竿上供人瞻仰。可见,天主根本不是禁止人造像,而是禁止人把那像当成朝拜的对象:天主。9 Z) E8 f5 o" V6 k- W, Y. i
& s6 T" y$ D+ J$ `% y, e( w& U
在以前的旧有观念里,人们以为给某个神造了像之后,那个神明就只会在这个像里面。于是,他们认为只要朝拜这个像,便可以左右这个神明,就好像阿拉丁神灯那样的神明会听人指挥,任人摆布。天主叫人不要给他造像,就是要告诉人“他不象阿拉丁神灯那样的神明”受人控制,供人差遣的神明。相反,他是至高无上的、自由的、不受控制的、爱人的天地主宰;另外,天主也在告诉人“自己也不是一个自然的神:雷神、雨神、风神、电神、山神,或其他的神明那样”,而是超越自然的,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没有一样东西能完全代表他。
2 y9 k2 ]; ]1 ~1 [9 u' e
, |! c5 F( X9 F6 W$ F' ?9 @! b 天主教对圣母、圣人的敬礼,远不及对天主的崇敬。天主教敬礼圣母,但从来没有将圣母当作天主那样敬拜,也很清楚只有三位一体的天主才是神,圣母只是人而已!天主教每天所举行的弥撒,是向天主表示钦崇和敬拜的大礼。天主教徒若果没正当缘故而故意不参与主日弥撒,与天主十诫的训示相违背。对圣母的敬礼只属“热心神工”,即使没正当理由而不参与,也不是罪。
4 L8 f. W m) n3 D- L
! [2 ~4 t) H. m6 {6 M5 J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66条宣称“玛利亚,因为是天主的母亲,参与了基督的奥迹,由于天主圣宠的举拔,她只在圣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以上,所以理当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天主子民对玛利亚的敬礼,在敬爱、呼求、效法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恰如她所言:从今以后万世万代的人都要称我有福(路一48)。这项在教会内经常存在的敬礼,虽具有绝无仅有的特征,但对降生的圣言、圣父及圣神的钦崇礼,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
( Y9 i) D. d! P* o5 i- s
1 }& d- |( \( ~, \8 A3 u 《教会宪章》第53条表示有软弱的玛利亚是亚当的后裔,且需被基督救赎:因靠着天主的救恩和助佑,竟可达致圣人的地步,天主的大能、光荣、宏恩、圣道就更愈发彰显出来,所以,教会批准对圣母的敬礼。
: Y% o* ^" ]/ o7 P& l8 b- S$ |1 F0 n4 N; y: t
《教会宪章》第66条宣称“其目的是要教人在敬礼圣母之际,也认识、爱慕、光荣基督,并遵行其诫命,因为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哥一15-16)”。
& K; D' A% l' [
8 v- V4 _ }8 r: \1 | 《教会宪章》第67条宣称“宣讲和敬礼圣母的意义”:除使人“体认天主之母的卓越尊位”外,并激励人“以孝心敬爱我们的母亲,效法她的德表。”天主教在圣母像前致敬不是拜偶像的行为,圣母不是偶像。天主教从来,以后也不会将圣母取代天主。+ y- @- ?7 [. b; n |+ H1 Q
1 Y$ L1 A& \8 V" L1 @ 当人透过任何一个可见的形象(圣人、天使、圣母)以“尊重的敬意”进行敬礼时,旨在敬礼形象所描绘的人物,并不是一种崇拜(《天主教教理》第2131-2132#)。当我们朝拜(天主)耶稣像时,不是崇拜那个制品,而是向这个像所代表的本质:天主致以无限崇拜。教会对圣母不是(朝)崇拜,而是以子女的心情敬爱她。教会从来不拜圣母,没有把圣母当成救恩的本身。她只堪接受最崇高的敬礼,只有天主才配得崇拜。所以,教会不是拜圣母的教会。相反,这种敬礼行为可激活旅途中天主子民的信德,感谢主的救赎恩典,并充满得救的希望:如此卑微的人若果不是主耶稣十字架的救赎功劳,又怎可以获救呢?2 |/ i8 z& n5 \% R
" E" S% h9 ]7 b5 H
" t3 p; N" b' j* M+ ^. P【天主教与基督新教的区别和比较】. X' v; y$ q$ T3 R4 S- @3 u
* M$ f$ N% h% ]. j# v% C# r
$ ?8 T3 g0 h6 } I
历史起源
8 E( r. D1 G& e" J3 b) A9 e$ S% o _9 ]4 \" G! N0 w3 k% g
天主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来的 # `( F7 r* E6 L, e3 V
, B$ W: g" W2 @! N# Q$ i
在公元前1003年,达味领导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统一的北以-南犹联邦王国。统一的联邦王国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亚述王撒尔贡所消灭。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犹大分别有3023名高阶层的犹大人、800多中阶层的犹大人被放逐于巴比伦。前587年南犹大被巴比伦王拿步高二世所消灭。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沦为先后兴起的波斯帝国,埃及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罗马帝国在耶稣逝世后的宗徒时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犹太战争,消灭了以色列。从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国。" y c7 q5 ^! p3 W
; E& C3 e, m, b2 ~) c0 h
犹太人历经长时期的帝国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们所许诺的拯救者“默西亚”来救他们脱离压迫者的手。大约在公元前8年至2年间,默西亚拣选了犹太少女--玛利亚做自己的母亲,诞生在犹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恒。他的妈妈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马厩(也称马槽)里,有天使在欢唱:“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贤士们(是外邦人)朝拜以后,他的母亲带着他逃往埃及,并住在那里,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后,才从埃及回来(玛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圣殿聆听经师讲经,并向他们询问(路二39-46)。他在加里肋亚省的纳匝肋小镇中隐居长大,直到30岁左右(路三23)才离开此地,前往加里肋亚宣讲天国的喜讯(谷一14-15)。因此,他被称为加里肋亚人与纳匝肋人(玛二23)。这个纳匝肋人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若翰的洗礼(谷一5)之后,开始他的福音传扬:“时期已满,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终末(默二十二13),过去和现在,时间和历史,光荣和权能属于他;但他来到人间,属于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子民却没有接纳他;他受尽世人的奇耻大辱与痛苦之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时,大约三十三岁。他死后第三天,应验了自己所说的话:第三天必要从死者中复活起来(谷十六1-20)。这些见证,他所召唤的门徒都一一记在心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二千年了。% O# k: H: X" B z M
$ E8 q/ |6 v1 W5 ]& v" l' _+ ?8 A! y 耶稣三十岁离开隐居的纳匝肋来到约旦河,公开宣讲天主的国与他的福音,众多人开始接受他的宣讲,并跟随他,度福音生活。他从中拣选了十二人作宗徒。他从死者中复活之后,便祝圣(按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约纳的儿子西满,你要叫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势力决不能胜过他(玛十六13-19)”,明确宣布建立教会。以伯多禄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养下,跟随主的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可见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就是日后发展成为普世教会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罗马天主教会。这是一个永远不可、也没有人能否认的历史事实。
) e, f! H4 |+ c, U# @- b0 V& Q' x6 ?2 A! P) m- l; y: n
教会本着耶稣基督的训导福传天下,把天主的爱通传给世人,努力圣化人灵,福利社会,保全基督全部的宝训。教会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天主亲自颁布的十诫和亲定的七件圣事。
1 F/ {' A' @7 m! ^0 x! c
/ x* C/ w- r/ _ G0 _基督新教是在1517年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的教会
' L& o: L2 {3 y$ F, q" C% V" k
* f' a& ?& G' l 16世纪初叶,欧洲的大小国家多达四百多个,其政治异常复杂,宗教生活也相当低落。 当时,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兴建之中,费用浩大,一时不能筹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处募捐,对踊跃捐赠者,颁赐若干大赦。颁赐大赦并非不合法,但担任劝募的人,或有过分重视金钱之嫌,因而招致许多人的反感。在1511年,德国天主教奥斯定修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前往罗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会的决心,不过,他并没有“另起炉灶”的企图。实因后来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会的导火线。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国威丁堡教堂张贴95条,发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张,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这种浪潮愈演愈烈,进而涉及教会的基本信条。教宗无法说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颁布诏谕,限他在60天内撤消争议,否则,将其开除教籍。路德当众将诏谕焚毁,以表示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剥夺了他的教籍。从此,新诞生的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去,直到现在仍没有达到共融合一。. S/ ]! k# K0 g1 J+ F
4 z) f, G0 M4 h) R% f& U' E
3 G5 H- I" ]2 w1 E: x$ M% `+ ^天主观
% z0 P$ v/ r% f5 R0 V
# f4 \: u7 _4 _* G& H! F天主教的天主观
& @5 x3 |/ T, p L 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亚、唯一的救主耶稣基督,以朝拜他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通过这信仰的认识,在基督内,接受圣神的洗礼,朝拜天主圣父,成为父的子女。这就是三位一体的天主观。 8 L" T U, U& h
信仰,首先不是对某些特定教义的认识,而是天主圣父的自我展示、个人与天主的相遇和对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识的雏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态,而是纯正的知识。信仰不是接受一套关于天主的理念或教义,而是一种道德反应,绝对信靠他的诺言、坚守他的言语、期望他的帮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稣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 ^2 n6 u% ~# }3 ~ 信仰是对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彻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转向上主和他的国。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国降临的福音,由耶稣本人宣认的。它仍然不是要对某些教义认同的教条式信仰,而是对天主圣言——耶稣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唤,作一个终生不悔的追随他的抉择,接受洗礼,进入生命的门,和基督同死、同生,获享他救恩的许诺,并在人间践行天国,把基督的爱活出来。
3 a; C1 C: _2 `5 {' l+ E: C& I4 ~. [; B r: j
基督新教的天主观 9 `+ v/ S( [: p+ w( z; q* L: o4 f: E
基督新教也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亚、唯一的救主耶稣基督,以朝拜他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除了唯一神派、耶和华见证人派、普救派、一位论派、完全不信一个天主有三位,即是圣父、圣子、圣灵,只相信有一个天主外,其他基督新教的各教派基本与罗马天主教会一致,绝对坚信一个天主有三位,即是圣父、圣子和圣神(灵),只相信有一个天主。& U& g' H' d, K5 c, j
J4 j# |' o$ t8 o/ l* W( g- {- \
5 L0 e8 k$ E+ I( J1 \5 V; h圣事
/ Q, k+ U X# m2 s3 Y
6 G& r1 s% T& k8 N7 a: W1 j天主教的圣事观
) w" H/ B9 W& i/ _% @3 ?2 o! I3 M, r C5 l8 N
天主教尊重圣经,忠实履行与保全耶稣基督的宝训,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耶稣亲自建立的七件圣事。
5 k: o6 ]5 X% b6 j& P/ a2 X
+ I1 ?$ U, U3 [+ V 圣事是从耶稣十字架的苦难,那无穷的功劳而得到它的价值。它是由耶稣基督所建立,又经教会确定了的七个神圣标记,由教会用作救赎我们的途径。耶稣愿意用这种外在的动作来表示不可见的恩宠的通传,这种通传就是圣事。圣事共有七件,称为七件圣事(Sacraments):圣洗、坚振、感恩(圣体)、忏悔(告解)、病人傅油,圣秩、婚姻。 - S0 j/ R r; t
, U d$ J- |, |9 A
基督新教的圣事观
4 s0 X9 Z2 U, e3 J' Z2 f6 D* _3 ?4 l: o
基督新教一般只承认两种圣事,即圣餐礼和圣洗礼,认为是圣经明确记载由基督亲自设立的礼仪。 1 k _; ]; o' p. F
除圣公会外,基督新教其他教派仅仅保留耶稣亲自建立的七件圣事中的圣洗圣事。对于耶稣建立的圣体圣事,基督新教仅称之为圣餐,只是纪念耶稣在晚餐厅成圣体圣血时所举行的礼仪,但并不相信饼酒在被祝圣后立即变成耶稣基督的真实血肉。对于坚振、告解、病人傅油(终傅)、圣秩、婚配五件圣事都删除了。在婚姻方面,天主教世世代代谨守不渝:有效婚姻不可拆散(离婚);基督新教各教派允准离婚。. P, O" t* E5 O; t7 r+ N" T
0 ? u, w* ?! \
新教强调信徒人人都可为祭司。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责。这就冲淡甚至取消了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虽然新教的多数宗派仍然保留教务专职人员(牧师等)的职称和封立仪式,但这主要是职务上的标志,不意味着具有颁赐恩典的特权。
% v: h$ F; _5 _7 s# z4 x/ t+ W1 j" [, K9 d2 ?
* E$ M3 x/ O5 s. F6 f' `9 z1 {0 }天主教的圣经与圣传观
( C# }3 X. E& i: M9 J
- [, ?( _, Q% _" C) l7 J* p+ C 天主教强调来自圣经和圣传,并称之为信德宝库,世世代代忠诚地保管
3 t4 P% n: M! x$ J 弟茂德后书第三章第16-17节: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督责、为矫正,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适于行各种善工。
1 y% o- X/ k& ~/ C1 } 得撒洛尼人后书第二章15节:你们要站稳,坚持你们或由我们的言论,或由我们的书信所学得的传授。 ( _5 t% J* R+ z7 u- O* U
) e y3 `2 x8 Y& A! y l8 [2 O 玛窦福音第十五章:耶稣谴责的不是所有的传统而是腐败的传统。从上面圣经可知——根本没有如同马丁 路德所主张唯独圣经,在弟后三16-17明确指出“凡圣经”而不是“唯独”圣经使有益的。在得后二15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相信圣经的教导,却没有教导我们唯一的权威是圣经。在此圣经告诉我们还有“传统”“训导”。所以唯独圣经主要是宗教改革者的历史性告白,其用以对照教会的声明——除圣经外、还有传承和教会训导。弟前二15保禄告诉我们: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础。在此可以断定圣经所支持的是教会原则——唯靠圣言而非新教唯独圣经。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天主圣言仅仅存在于圣经中,其实可在教会许多地方找到天主至高无上的圣言(得后二15,三6——教会传承;伯前一25,伯后一20-21,玛十八17——教会的宣讲与训导。)) `( u, v& J2 O; s. {+ b1 C$ S
0 ]! ]1 E. F3 F1 `0 f
. ~% G/ z7 i# d; M0 u《圣经》是一本不会错误的书
, s; I4 i- G) N4 u8 ~
! m/ @! Q* Q, d( T; A 天主不能犯任何错误,而受天主默感的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是没有错误。人在天主的启迪下,把天主所启示的一切写下来。 6 ]: D$ Z) }+ r3 b8 `4 V/ ^
8 [3 s: {9 O7 x8 o9 C/ F
确实,人和天主是圣经的作者。因为作者被天主所拣选,得到天主默感而撰写圣经,并通过他们的心灵与脑海,按当时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宗教习俗,写下有关得救的真理。 / g$ k& c1 Q b7 d+ s* t# \, q6 T
" B4 s1 T) A( }: B; U/ U7 J. v 伯多禄后书一20-21:“你们应知道经上的一切预言,决不应随私人的解释因为预言从来不是由人的意愿而发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圣人,在圣神推动之下说出来的。”
( p; i) J0 X1 z j# ]# Q2 f# E" k6 z5 V
弟茂德后书三14-16:“你要坚持你所学和所信的事…….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教导人……都是有益的。”
! ?! G+ v* j, Q* Y. Q4 _4 `0 v. {0 G8 V0 k! W
对于《圣经》的默感性,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坚持其默感性是真实的。三个信仰惟一神的宗教:基督宗教中的基督新教和犹太教仅仅坚持三十九本TaNaCH书才是受神的默感,却不承认另外七本用希腊文字写的《旧约》得到神的默感;基督宗教中的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承认《旧约》四十六本书受神的启示默感;对于《新约》二十七本书,无论是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都一致承认它受神的默启;回教徒却坚持《可兰经》是阿拉真主所默感的。 , I* q# U% Y6 \7 K0 }1 J1 x: B
" _4 s4 K, d/ F9 k! g7 K l4 {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共73卷:《旧约》有46卷(妥拉、先知书、圣卷),《新约》有27卷 ; o9 R6 o" [* e, ?, V. S
: k$ S8 m, G7 P, v M- Y3 A4 q
《旧约》中有39卷是用西闪族的希伯来文和与希伯来文有关的西闪族语言阿拉美文写的,另有7卷是用希腊文写的。这7卷(巴,多,友,加上,加下,德,智)是:公元前约200年写成的《巴路克书》,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多俾亚传》,公元前二世纪末写成的《友弟德传》,公元前约100年写成的《玛加伯书上》,公元前124年写成的《玛加伯书下》,公元前120年写成的《德训篇》,公元前50年写成的《智慧篇》。 - t% e& @6 D8 s- ?9 l
# t) C L1 v4 ]1 i8 i4 i% t4 V' L
《新约》中除了马尔谷五41:“塔里塔,古木!”格林多人前书十六22:“吾主,来罢!”默示录二十二20:“主耶稣,你来罢!”是阿拉美语之外,其他的新约部分都是用以后通行的希腊文写的。; Y% {$ I. ?+ u* i
# q8 i/ Y$ M' A$ z% f& Q教会训导下解经 7 ~ r7 @4 I6 e& q3 q- Y
) z. R6 j, G! f; a8 L6 x' j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天主教在解释圣经上非常谨慎,总认为个人不能主观地自由解释。正因为圣经有其客观的正确真意,就应有遵守的客观标准,以防圣经原意变质。
& j1 ~& F( E N
! j0 {% w0 I+ y% X
5 V, }$ l, @9 U) w( K) e基督新教的圣经与圣传观
8 r! J% Q$ {! k, Q8 H( a: L9 Q9 f# e" i/ v
唯独圣经 7 w+ l1 v8 h) m4 f3 g# g
基督新教各派强调惟一根源就是来自圣经,对天主教所强调的圣传拒绝不纳。
( U2 D; A( G: c1 ]% S. q3 g+ S 4 W8 X+ [& L' o& \- ^& X/ f
唯相信圣经,只凭据圣经论据,只有记载在圣经里,才有效力。一切不符合圣经的理由,都拒绝承认圣事的事效性,这就是唯独圣经。 6 ?- x& T# h0 T1 s% O
: W3 [' L5 _+ c% v$ A 认同天主教圣经观,但不承认旧约中属于七卷希腊原文的巴路克书、多俾亚书、友弟德书、智慧书、德训书、玛加伯书上及玛加伯书下为天主所默启的圣经 # B/ c# S; L _1 F/ [4 O( F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共66卷:《旧约》有39卷,《新约》有27卷
m$ P7 K5 T6 A' b- L1 X4 T3 L T! g5 E0 v5 S
自由解经
6 l6 a( R5 g+ x' P) _1 F 基督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和用法不尽一致。如基要派强调圣经的每句每字都出自上帝的灵感,绝无讹误,其他一些派别的神学家却认为圣经是上帝启示的记录,它反映了圣经各卷的作者在不同时代对上帝启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应用文字考据和历史考证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圣经,以发现其中蕴藏的真理。总之,各教派主张每个信徒都可自由解释圣经,按着自己的解释去了解圣经。因为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因此,致使基督新教内部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教派,各行其是。9 U& y) G5 z( p$ h) D$ K
& Z0 n& G0 \! q0 h q. |6 p* ]9 E- l( K
崇拜祈祷
' H1 `2 |2 w8 E. X. q. H
, K" v+ H- [! q% b+ w0 _, I. J9 Z! {# t 天主教的崇拜:礼仪生活的中心是弥撒圣祭
7 A# S9 B8 b- w2 v2 n: @) z; \+ \ 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阅读、默想、分享、见证生活圣经,常年施行圣事,天天为天主子民奉献圣祭,拯救人灵,领受主的体,恭敬耶稣圣心和圣母无玷圣心,追悼先人……
* S; S. _, ?: n- _5 d& p A
6 F* q; ~ m4 i" w- w' ~ 基督新教的崇拜:解释圣经,宣传教义、唱赞美诗 . U6 g) x2 n: A& @ s! E% v" A
新教很重视崇拜仪式的改革。首先是将弥撒改为使用民族语言的圣餐礼文,并逐渐以较为灵活的形式,引用《诗篇》、经课、祷文等,由信徒参加诵唱。有些宗派还编成专书,供公开崇拜之用,如圣公会的《公祷书》,归正宗的《祷告式》等。新教在崇拜中很重视讲道的作用,其内容为解释圣经,宣传教义,以坚定听众的信仰和诱发宗教热忱;有时还从教义出发对社会道德政治问题作出评论。由参加礼拜的全体信徒同唱赞美诗也是新教在崇拜仪式上的特点之一。
/ f$ } ?4 T+ S7 f* W, ^敬礼圣像 7 S& ?- K" A& I- A" u1 e6 O- Y
5 y& B3 W& K- l0 X# v/ R
天主教许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任何圣像,犹如供奉先人的遗照一样。 l% C9 t8 o) e, D$ h, n" I/ D. o
上主天主是一切受造物之美的源由(智十三3)。他是万有,超越他的一切化工(德四十三27-28)。但是,从旧约开始,天主曾命令/准许雕刻一些宗教塑像,以象征的方式导向降生成人的圣言所给的。& _+ V, `+ g3 J V# f
W2 _2 g& e `5 U$ S$ {8 A
$ ^& [- e5 e% P7 {7 n其他区别8 u8 F4 E9 \3 u8 S! e; C; h
) A( u+ `4 K2 _, N$ { 1、在成就大义上,基督教(新教)各派除圣公会外都主张只靠信德就可成义,不需要行善功;天主教按耶稣基督的教诲,一方面靠心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善功。
" _' N4 g- t8 k4 ]# g
& [6 y% J2 p8 i 2、在圣事上天主教有七件圣事:洗礼、坚振、圣体(天主教徒相信面饼和红酒经过神父祝圣后从实质上就成为耶稣基督的体血,因此称圣体圣事)、婚配、告解(我们认为主教们是使徒的继承人,根据新约圣经若望福音20章21~23节,便有了现在的告解圣事)、圣秩(也称神品,即成为神职人员)、终傅(病傅);基督教各教派都予以变化(并不成为圣事)或者删除。另外天主教不许离婚,基督教允许。
7 W2 K$ E8 a* ~! x- U% [) i: i& m! O2 X2 C
3、根据教义的来源:按天主和基督的传授,有两个来源:圣经和圣传,又称信德宝库;基督教只承认圣经为唯一根源。 # x" |) R. m" y$ |* K5 N
1 [" n2 P5 e5 H3 A 4、圣经的卷数目录,天主教新旧约共七十三卷,其中旧约四十六,新约二十七;基督教圣经只有六十六卷,旧约只有三十九卷,基督教把旧约中用希腊原文写的七卷删除,不承认是圣经
9 w8 X+ ]0 R; J# I* r/ g1 K" U5 R% J7 ?) e
5、在礼仪上,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基督教在一些礼仪方面则予以简化和删除。 8 t$ }5 [4 j; n
; m! f8 j( W+ b ^. R) M 6、在体制、信仰内容和教务行政上,普世天主教会都奉行统一的教义、戒命、圣事;基督教各教派都有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 D9 E5 O4 a Y1 D. Z/ x
* v' ?: X3 ~2 t# n. x z# x
7、对于圣母玛丽亚,天主教给与适当的敬礼,因为她是耶稣基督的母亲,养育基督,在基督代人补赎时为基督分担精神上的痛苦,并有服从、谦卑、忍耐等等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基督教都不敬礼圣母玛丽亚,有的极端份子甚至谴责、曲解天主教恭敬圣母玛丽亚的本意。 6 D3 s' ^* u- H! U, w) H
! U/ C, B: L n. s 8、关于供奉圣像,天主教许可教友在家中供奉圣像,共教友瞻仰敬礼,比如供奉耶稣苦像,就会使我们想到耶稣为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赎罪的大恩等等。基督教反对供奉圣像,认为是崇拜偶像,是罪恶的行为。 ; n/ k- @0 A) c( `* c! `" _% ?
0 u `8 a6 b8 a$ O0 M
9、关于祭祖,天主教为慎终追远、发扬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时候举行祭祖典礼,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基督教反对祭祖典礼,认为是崇拜偶像。一般行鞠躬礼。
! P8 ~* ^9 N. O0 |) ~5 _+ K- A4 ^& [
10、在称呼方面无论是对于主的称呼也有不同,天主教称天主,基督教成上帝,在天主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天主教根据圣经译为圣神,基督教译为圣灵。在圣经中对与地名、人名的翻译也有不同,如天主教称伯多禄,基督教称彼得,其他不一一列举。
& U z6 G; v! C2 P* I- \
, x5 G1 N, _4 `( E 11、神职人员,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女等需要发愿终生坚贞,基督教无此要求。另外天主教神职人员称为神父"priest"(比神父低一级的叫执事,高一级叫主教"bishop",其主要区别为可执行圣事的多少),基督教根据教派不同多称为牧师"minister",也有称为长老等等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没有。另外耶稣和基督是同一位,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 J) P5 W" V l. l _1 \2 F+ ~
$ _' y6 [1 W& x" q& T
3 _0 g9 ?: f; P, w1 O) Z基督教“博爱”说与“原罪”说的新解; \" J% Z+ w" Z2 r' ^
青年学者刘周在“ 关于基督教“博爱”与“原罪”说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对基督教的“博爱”说与“原罪”说,进行了新的阐释。以下就是刘周先生的新解:
2 j$ O: R5 Y( K5 F9 \0 x* w, w. h 关于基督教“博爱”与“原罪”说的几点思考
8 ^6 F& i g3 l, {+ j# q 刘周! [0 Q3 P7 I" L& H ?3 q I/ X
一、博爱是耶稣基督最有价值的教导。
! v3 R y$ B2 Y! ? 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生命世界中,一种生命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依赖于其它许多种生命的存在。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也必然会依赖于其它许多人的存在。所以,正是物种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生存环境。正是各色人等生生不息的生活与创造,构成了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所以,爱所有的生命,就是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所有的人,也就是爱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持生命世界物种多样性的相对稳定,就是在保护人类发展的未来。保持所有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就是在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因而也就是在保证我们每个人生存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所以,耶稣基督所倡导的博爱,虽然有的时候会不被人重视,但是她对于人类社会乃至更广阔生命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V" f; a7 k+ ^8 y: \1 g
' V% ?) U; o8 t- Q; ~: S
二、“博爱”是原罪说的理论归宿。
- ]2 s/ d- T& q) }& u# {: ^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所以人生来便有原罪。原罪说的理论目的是要人们以赎罪一般的心情,去爱所有的生命去爱所有的人。所以,基督教中的原罪说与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说一样,都是为了警示或诱导人们摒弃恶行,关爱生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原罪说也是一种“权法”。因而只有“博爱”才是耶稣基督的根本教义。
6 |/ a6 N& _' p D4 p( M% `/ E4 ?0 c) x; T9 P
三、克服原罪说的负面影响才能把人真正引向博爱。
1 ?, Z+ ]- P. k 原罪说可以使人产生对世界万物的负疚,从而最终把人引向博爱。这是原罪说的积极影响,也是其所要实现的真正价值。但是,原罪说同时也可能使人产生“反正有罪,无所谓多少”等消极的想法,而更加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的去做违反“博爱”原则的事情。这当然是某些教徒的灰暗心理,但却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身为基督教徒而没有爱心,甚而去作恶事的人,他们内心的深处便深藏着对“原罪”说的这种曲解。所以,要实行耶稣基督倡导的博爱,就必须认真领会原罪说的真谛,必须彻底清除“原罪”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