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择法觉支:即以智慧选择所修之法。任何修行人开始下手修道时,首先要选择相应的法,其含义有二:一是以智慧选择法门之真伪,选正离邪;二是选修与自己根基相契的法门,这样容易成就。如同一个生病的人,若对症下药,病就会治好,如不对症下药,病则治不好。
& g+ `# `' d2 r% n/ S 第二、精进觉支:选择了相应的法门后,则要以勇猛之心,精进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间断、时修时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 u2 T" I# e+ n3 d4 S 第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乐于修法。' U; A* w y$ b8 G' l
第四、轻安觉支:修法得当,则可断除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 t. z& L% H2 s! _8 o 第五、念觉支:时时刻刻观念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E. A. [1 s4 {1 U9 J; j
第六、定觉支: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 M. t( K, n4 D7 \# @
第七、行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我们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俱足无量无边的妙用,那还要什么东西呢?一样都不需要。古禅师说:“无有一物可当情。”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 I8 t: J1 x; M 上述七觉支中,若修者心浮动,可用轻安、行舍、定三觉支摄之;若心沉没,可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起之。定、慧各三支,随用一支,得益便止。念觉支常念定、慧,通於两处,定慧均等。其余六支,依上述随修者之需要而选用之。
! I! I. ^3 ]8 k. h “八正道”。此法是通向涅槃之路,故谓之道。其道离于偏邪,故谓之正道。是圣人所修之道,可证得阿罗汉果,故又谓之圣道。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称为八正道,或八圣道。
& z0 r% ]; k. t/ ~# Y4 D9 |/ O 第一、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后,有了正确的知见,以无漏之慧为体。
$ r$ e% Q" F4 K3 P8 C; D: F- K [% N 第二、正思惟:见四谛之理后,能正确思维,使真智增长,以无漏之心为体。; l4 W! Q6 T$ B# A1 d+ M% e
第三、正语:以真正的智慧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儒家曰:“非礼勿语。”以无漏之戒为体。
, _8 j, `; [$ d9 D0 d$ D! }5 I9 { 第四、正业: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之一切邪业、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做清净的身业、正当的行为,以无漏之戒为体。
# v3 z5 M/ d1 B& t 第五、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於正法而活命,谋正当的职业,离弃邪业。以无漏之戒为体。若为了名闻利养,以供生活挥霍,就称为邪业,又叫邪命,有五种:! w% [5 z* I( m J. X- c( W
( 1)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3 Y' S' e, d) V, `( r9 x
( 2)宣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
. X6 F) {8 i6 \, g! T ( 3)占卜吉凶、看相算命,以求利养。
+ M/ _& d# Z# F1 E' J1 f. x8 y5 X ( 4)大言壮语,而现威势,说大话,欺骗人,威吓人,以求利养。
: u* b I$ J; [2 M- r9 n ( 5)说所得利,惑动人心,以求利养。6 ^, D$ X% U/ w, w
第六、正精进:发用真智而勤修涅槃之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无漏之勤为体。% B* \+ e. Q0 h/ d6 \8 X0 o) u
第七、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以无漏之念为体。3 S5 k: ~* g, X! ]
第八、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定是无出入之大定,即无论何时何处,对境都不动心,不糊涂。4 o- F H$ h* y Z
八正道中以正道为主体,总为无漏,是见道位之行法,而七觉支是修道位之行法。所以,七觉支、八正道属于修行次第。
# C$ C7 k1 B9 h w 上述就是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基本修法是戒、定、慧三学。戒以破贪,定以破嗔,慧以破痴。见思烦恼断尽,破除惑业,则无生死苦果可感,即出三界,得灭谛涅槃之乐,故“道可修”也。这就是佛转法轮的第一转——示转。
3 x' T+ R+ ]+ D T 第二转是劝转,即劝勉修道。佛说苦是逼迫性,你应该知道呀。因为若不觉得苦,则不肯修道。只有了知生死流转的无量痛苦,才想解脱,方肯修道。你知道了集是招感性,由自作的集因而招感了自受的生死苦果。那么,你就应该修道啊!道是可修性,断除一切烦恼集因,则无生死苦果了,即可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了。灭是可证性,你应该去证啊!这就是佛慈悲的劝转。# r# M6 w9 h7 b% j3 _+ U/ i' o
第三转是证转,佛以自己亲身修证的经历来作证。佛说,我已经受了人生的种种痛苦,我已经知道了真谛,我的人生经历可以作证。集我已断了,由于我修道,则断除了一切烦恼集因,所以我已了了生死,证得了灭谛涅槃。. r: \* h* j$ x$ e, u& P9 T
由于佛三转法轮说四谛法,使小乘声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证道。苦集灭道是声闻(罗汉)法境界。声闻听佛三转法轮宣说四谛法而悟道,证得涅槃。倘若以后还是执着在苦集灭道四谛法上,则只能了分段生死,从三界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但不能了变易生死。因还有法执,所以只能够得到有余涅槃,终不是究竟涅槃。因此之故,佛为了破除声闻有苦可舍、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证的法执,于大乘般若心经中明确开示“无苦集灭道”,欲令其知道,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实相本无。一切自性当体本空,不生不灭,何有涅槃可得?五蕴法为诸法之母,前面我们已讲过了。五蕴法当体是空,母空子也无啊!所以四谛法当体也是空,故而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即“无苦集灭道”。真空显妙有,生死即涅槃、痛苦即解脱、烦恼即菩提。佛以此“无苦集灭道”使声闻回小向大,明白大乘真空妙有之理,对一切都不执不住不着,从而真正得大自在,究竟涅槃。
3 Y& }) C! H& C9 V* P9 x 无智亦无得。% [$ \1 I% a: P
无智,就是无般若之智可证。无得,就是无佛可成,无菩提果可得。佛这样说,是为了破菩萨的法执。菩萨修六度万行诸法,以布施度悭贪(即吝啬),以持戒度污染,以忍辱度嗔恚(即光火),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由于修此诸法的缘故,就执牢了这些法,认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有此六波罗蜜的形象,执有之心未忘于怀,故而有法执,有微细的法见,心不空净,就不能得到究竟涅槃。佛说“无智亦无得”,以此明示菩萨,六度的智慧也不是究竟智慧,由此所得之果也不是究竟佛果。
/ q. c. z* ?7 ]+ o) V 僧问大珠慧海和尚:“如何是生死业?”大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即污染,把行人染糊涂了。本来求大涅槃是要解脱成佛的,但因见地不正,而生取舍心故,反而成生死业了,岂不可惜乎?
: n+ _# l+ ?6 A, p3 D& B8 e 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同是性空,俱是假名。本无一法可得,强分为二,岂不愚痴?昔日世尊得燃灯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但世尊并不取以为圣,因为世尊知道,一切性空无实,无有少法可得,不过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须到“法无我”的时候,才算挂碍净尽。因此之故,诸法空相中,以空一切法为法体。六度法以及前面所讲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以及诸法之总——五蕴法皆是镜光中的影子,了不可得,故称之为“无”,或“空”。这个空,非顽空,非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犹如镜光,一切影子都依镜光而成,但却不可执镜光为实有。这也就是说,在真空实相中,虽行六度而无行六度之见,一法也不执。不执着有六度可行,就是无智;无得果之心、无佛可成,就是无得。由此大彻大悟,方为五住烦恼断尽,二种生死永亡。- G% b9 q5 Q: P' ]' _
以无所得故。7 f! l$ j: ]3 ~* G6 S; ^7 t' k
前面我们已讲过,这部《心经》是以“无所得”为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就是要你明白此经的宗旨,也是综上所述的总结之句。佛在这里更进一步地表明,上述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波罗蜜、智和得等等,一切本空,实无所得。那么,般若的法用,则自然显发,既不偏空,也不着有,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无尽妙用随心所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