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 顿悟顿修顿证, 自古有之, 难道此等人不是一悟便休吗? 又难道此等人也要悟后渐修吗? 假如自古有之, 今时当然也不无了。, h8 U- M1 B5 g9 S4 r- G* D: ~, T
答曰: 顿悟顿修顿证者, 非上上根人, 不能得入。核实言之, 此等人根机之所以高上深厚, 皆过去依悟而修, 渐薰积累而来, 至于今生机缘成熟, 故能闻即发悟, 一时顿毕。表面看来, 似乎是顿悟顿修顿证, 实际上亦是先悟后修之机也。古德云: 今日之顿, 亦昔日之渐也。至于今世, 学人根性陋劣, 如非大菩萨再来, 实难顿悟顿修顿证。纵有一二大根人一闻千悟, 一悟顿毕, 亦不能无修无得无证。盖无明习染, 非一生可毕, 更何况说个无修无得无证, 早落在有修有得有证里边了也。
" j) J$ l/ M: K: O7 H 《修心诀》云: “凡夫无始劫来, 流转六道, 坚执我相, 妄想颠倒, 无明种习, 久已成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 本来空寂, 与佛无异。而此旧习, 卒难除断, 故逢顺逆境, 嗔喜是非, 炽然起灭, 客尘烦恼, 与前无异, 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 焉能对治净明, 得到大休大息之地? ”! M! x! N s9 q% B+ f2 ~8 r
大慧杲禅师云: “往往利根之辈, 不费多力, 打发此事, 便生容易之心, 更不修治, 日久月深, 依前流浪, 未免轮回。岂可以一期所悟, 便免置后修? ”
/ j7 T7 B6 {( e 是以悟后, 常须照察, 不可玩忽, 妄念忽起, 或一凛觉, 或提佛念, 以至无为, 方始究竟。故顿悟渐修之义, 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也。( r+ W; {$ e+ G0 a( q: J) U
顿悟渐修既是佛徒之修行轨则, 成道津梁, 应如何修而后可? 与悟前之修, 又有何差别, 试申论如下:
5 N: v% I1 {1 G/ G (一)悟后之修, 不可一概而论, 须视学人妄习深浅, 烦恼重轻而定, 习障浅者, 不用对治, 惟随缘照察, 念起即觉, 觉即转空。念念如是修习, 自然渐得百千三昧。如《修心诀》云: “但照惑无本, 念念不住, 空花三界, 如风卷烟, 幻化六尘, 如汤销冰。客尘烦恼, 自然俱成醍醐。”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 不忘照顾, 定慧等持, 则爱恶自然淡薄, 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 圆觉大智朗然独存, 即现千百亿化身, 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3 v1 J# Z% F! P& w4 _! G 《修心诀》云: “虽修万行, 唯以无念为宗。天下善知识, 悟后牧牛行, 虽有后修, 已先顿悟, 妄念本空, 心性本净, 虽除断恶习而无恶习可除, 虽勤修福慧而无福慧可修; 修而无修, 除而无除, 斯乃真修真除矣。”" c% b5 p( B5 Q# `8 A
又云: “见色闻声时但伊么(即见色闻声, 但如明镜照物, 风过树时, 不作他想), 着衣吃饭时但伊么, 屙屎放尿时但伊么, 对人接物时但伊么, 乃至行、住、坐、卧, 或语或默, 或喜或怒, 一切时中, 一一如是; 似虚舟驾浪, 随高随下, 而念念不住; 如流水转山, 遇曲遇直, 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 明日任运腾腾, 随顺众缘, 无障无碍。质直无伪, 视听寻常, 则绝一尘而作对, 何劳遣荡之功; 无一念而生情, 不假忘缘之力矣。”
0 f' r1 V3 U) ` 似此任运寂知, 原本无为之修, 实等于无修。既无须另起炉灶, 执法修持, 亦不用冥存观想, 取静为行, 与悟前不明所以, 坚执法相, 牢持仪轨, 贪取功德, 追赶任务, 披枷带锁之修, 宁不大相径庭!
4 X; t# ^( `0 ]( T; i: W (二)至于习染深厚, 无明力大, 于善恶顺逆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 心不恬淡者, 则不无妄缘遣荡、对治之功。对治法中, 若掉举盛者, 则以相应之定功摄散; 若昏沉盛者, 则以慧门观空(至于用何种功夫为宜, 请阅下章“十种修行法门” ), 务令定慧等持, 动静相亡, 入于无为, 方始究竟。《修心诀》云: “先以定门摄掉举, 使心不随缘, 契乎本寂; 次以慧门警昏沉, 择法观空, 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乱想, 以慧治乎无记。昏乱相亡, 对治功终, 则对境而念念归宗, 遇缘而心心契道, 任运双修, 方为无事。”+ t) g: G9 ^3 q+ J3 u6 l( K5 ]7 B
或曰: 如此对治修习, 与悟前劣机之渐修, 一般无二, 还讲什么顿悟呢?
! v1 [$ H% b# {& E9 L3 p9 J2 U: b! R! L 答曰: 以此等人机劣习重, 障深垢厚, 虽亦悟自性清净空寂, 具足万德, 与佛无异, 其奈对境生情, 遇缘成滞, 被它昏乱转换, 昧却寂然常知, 不借对治之功, 均调昏乱, 非但不能入于无为, 而反堕“悟后迷”中, 是不可不慎也。7 c- Z4 X; {% _0 t' l! u- i# |6 M
兹举一二悟后迷的公案, 以资悟后又不务实修者警惕: + R" }3 c* _" V/ T
(一)、负师
; q2 @$ ^& ^6 V+ @ 暹道者久参雪窦, 得法后, 窦拟举往金鹅为方丈, 而暹不从, 后出世开堂, 因德山远和尚声势、名望均高于雪窦, 即改而承嗣远和尚。令使者通书各山, 山前婆子欣然问曰: “暹首座出世为谁烧香? ”专使曰: “德山远和尚。”婆子诟骂曰: “雪窦抖擞尿肠, 为你说禅, 始有今日, 你得恁么辜恩负德! ”* _2 E2 }& V9 C) k
和州开盛觉老, 初参长芦夫铁脚, 久无所得。后造东山五祖演席下得法。出世住开盛, 见长芦法席大盛, 乃改嗣夫。不原所得, 拈香时, 忽觉胸前如捣, 遂于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 久而不愈, 竟卒!
" _4 U# _( p" O6 a$ ~ (二)、卖友4 Y: A; C( m5 c @' ~* r
庆藏主, 蜀人, 丛林知名。一日与秀大师同行入都城参法云圆通禅师。到法云, 秀得参堂挂单, 而庆藏主未获允准。庆在智海, 偶卧病, 秀欲诣问病况, 而山门无假, 乃潜往智海见庆。庆反以书白圆通, 道秀越规矩出入。圆通知之, 夜参大骂云: “彼以道义故, 拼出院来问汝疾, 反以书告讦, 岂端人正士所为? ”庆闻之, 遂掩息。丛林尽谓庆遭圆通一诟而卒。
8 r7 _5 g7 k X" U (三)、叛师
7 N$ H. [- Z/ W% K 大阳平侍者, 洞宗明安禅师之高足。一日 琊广照禅师来访, 明安与之云: “兴洞上一宗者, 非远即觉也。”照云: “有平侍者在。”安云: “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云: “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示之云: “平向后当死于此。”暨明安圆寂, 平居大阳, 拟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物, 不惜毁师灵塔。虽经山中耆宿切陈, 亦不听之。发塔, 镢师颜面貌如生, 薪尽俨然。众皆惊异, 平更镢破师脑, 益油薪, 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官, 坐平谋塔中物, 不孝还俗。诸方以其人品格不端, 皆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明安丫叉之记, 悲哉!
. x5 o9 ?4 y5 T: @ 此类公案亦不胜枚举, 皆悟后不借对治精修, 积习深厚, 昧却天良, 见利动心, 忘恩负义, 有以致之也。虽然, 人固可以逞其凶顽奸诈之智, 其奈护法神不予宽容何? 其不得善终也, 宜矣! & `1 l$ w" f" [5 l j( j! g
须知虽借对治功夫, 暂调习气, 以先顿悟心性本净, 烦恼本空, 即不执法修行, 落于有修有得有证之劣见, 故能念念归宗, 心心契道, 不失顿悟之旨。反之, 修在悟前, 以未见性故, 虽念念薰修, 但着着生疑。不能自在无碍, 同时粘著法相, 抟取功德, 生死不了。故同样用对治法门, 于悟人份上, 如假道暂宿。一时方便, 不落法执, 日久月深, 自然契合道妙, 成就无上菩提。与前胜机习浅, 修而无修, 无修而修者, 更无差别, 是又不可不知也。. g$ R' L h% x" V4 o# @/ g1 Q
又如修净土念佛者, 未开悟前, 不知念念归宗, 只向外驰求, 著相修行。甚者, 著功德相, 以多为胜, 赶念经咒, 反致生病。及开悟后, 方知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念佛即是念心, 念心便是念佛; 念念念佛, 念念唤醒本心, 所谓心佛道交, 打成一片。故古德谓, 一句佛号, 明心见性后, 方能全提, 以未悟前, 既不知念佛之落处, 又复着着生疑, 故不得真实受用。开悟后, 识得心之本原, 念亦得, 不念亦得, 无所谓念与不念; 既不著相以求念, 亦不避舍而不念。整日净裸裸、赤洒洒, 逍遥自在, 随缘无碍, 到这时方才真正称得起净念相继, 无一念不是佛念。* e' {5 N0 V5 A. B
关于“净念相继”一语, 其中大有学问, 它和禅宗悟后的保任功夫完全无异, 它是念佛人修行进程的指标。兹不嫌辞费, 略述于下:
' t0 y1 [/ e- B! Q! } 盖“净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以清净心念佛, 即为净念, 而是念佛功纯, 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 一时脱落, 能所双亡, 空有皆泯之正念, 始为净念。
+ B. F) `+ t# l$ R( c3 _ 至于“相继”, 则又分静中相继、动中相继与动静一如等功夫深浅的差别。兹分析如下:
; w7 `% u* U$ \# O4 {# M 一、静中相继。念佛人念至能所双亡, 本性显发时, 为初显净念。嗣后, 因无始旷劫著相习气深厚, 不能每坐皆显, 须隔数周、数月甚或一年再现, 此全视行人的根基与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时, 行者须加劲精勤用功, 使相隔时间渐渐缩短。由一年而数月, 而一月, 而数日, 最后座座皆现; 此为静中相继, 相当于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阶段, 是为理一心。) r v/ h2 E0 C, q/ }* ]& |
二、动中相继。静中能时时相继, 遇境缘动乱时, 又复打失, 不能称为真相继。须在日常动用中磨练, 上而至于纵横无碍, 顺逆无拘, 如在静中一样, 仍旧孤明历历, 无有走着, 方为动中相继。但有时偶而忘却, 遇境而动, 马上即觉而归空。此相当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阶段功夫, 是为事一心。! _: y6 I# |" Q. c$ u
三、动静一如。不管动中静中, 俱无走着, 且无守住之心, 纯任自然。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阶段, 是为理事一心。
: C9 F: F( s" |4 l* t5 e- {- ^ 四、相继亦不可得, 不守之心亦无, 昔日所有玄妙奇特, 一扫而空, 镇日如痴如呆, 淡而无味, 然无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阶段, 是为事事一心。斯真净念相继者也。
# n; \- A, Q) {4 a+ N) n5 A 兹为便于后学择法修行起见, 将元知讷禅师所说十种修行法门摘录于下, 供大家参考: ( w& v3 A. y7 o
问曰: 未审宗门, 以何法治心? 曰: 以无心法治妄心。问曰: 人若无心, 便同草木。无心之说, 请施方便。曰: 今云无心, 非无心体, 名为无心。但心中无物, 名曰无心。如言空瓶, 瓶中无物, 名曰空瓶, 非无瓶体, 名空瓶也。故祖师云: 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 自然虚而灵、寂而妙, 是此心的旨也。据此, 则以无妄心, 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 类各不同, 今总大义, 略明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