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7-22 22: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国家急需的尖端科技人才,由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科学院对学校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集中全院的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参与和支持办学。学校在创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 经过短暂的第一次创业,建校第二年即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是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
( d. g- t8 R/ h9 ^6 I/ \) w$ N
0 t( E9 }7 g( S- |$ Q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和开放新举措,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学校在“七五”、“八五”期间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邓小平同志曾称赞:“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 ) O9 F5 | `0 u$ v1 O- G
( @0 e `. a( ?% Q0 S/ e2 x' t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九五”期间,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1998年6月,***同志为中国科大建校四十周年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 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决定共同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21世纪初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998年开始,学校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并于2001年整体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建设序列。2002年9月,学校经国家批准,启动实施“十五”“211工程”建设。
. S7 Y( {. A0 O% t1 g+ I5 A, T$ V9 m X7 A; Q
学校现任名誉校长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教授,党委书记是郭传杰研究员,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朱清时教授。( p: C( V! S5 l, I8 e1 l! A
& i+ |- C5 |: M. W J0 g
学校有8个学院、24个系和少年班、教改试点班,以及管理学院(北京)、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联合成立了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在苏州、上海分别设有研究院。有44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和工程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45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专业,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有数学、物理学、力学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数学等19个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数学等19个安徽省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于2003年11月获准筹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拥有选键化学、结构分析、结构生物学、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量子信息、壳幔物质与环境、基础等离子体物理7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
) W: d5 U, H2 q6 i; Y5 g- P8 `! L+ @; P; z
学校有教职工3500多人,其中教师1100人,专职研究人员330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347人,教授471人(含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801人(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另有博士后研究人员150人。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他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充满朝气与活力,许多人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
1 J, F/ q2 H5 ]7 j! a
5 q% w, ^4 C+ Z, ^* z: L 学校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816人,其中博士生1759人,硕士生4557人,本科生7500人;另有专业学位硕士生248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学生2386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Q& U7 |) b5 T$ e4 k, F6 k. w: C4 p
& L& E" J( R3 h( y1 v0 ^
校园总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值约6亿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62万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初步建成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设备优良、管理先进、开放使用的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
, K) n" I L. @; @# @3 w1 T' N% i" t, v3 w
学校在45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围绕国家目标、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和“我创新,故我在”的办学理念。创办初期,就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文革”后期,在全国首倡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3月,在全国首创少年班,并采用创新模式培养;创办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率先派遣大批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办不分系科的教改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实行4-2-3分流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和4-5分流培养制(本科-博士)、硕博连读制和双学位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格局,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和研究生兼任助研、助教制度,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现代实验技能。 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他们具有基础宽厚扎实、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现代实验技能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能力强、适应面广、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好、后劲足等显著优势,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科技、教育、经济、管理和国防等领域的科技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公认的良好信誉。
` s3 A5 R* a! ~& b# J
6 |2 I/ N) @" a% E5 \+ g: J" X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探索建立严谨、科学和富有活力的创新科研运行体制,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 1978年以来,共有4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77项获院省部级奖励。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及被引用情况一直居国内高校前列,其中1996-2000年间发表的纳米研究论文数在世界各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二。1998年以来,在单分子物理化学、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量子信息科学、火灾科学与防治技术、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共有1篇文章发表在Science上,4篇文章发表在Nature上;5项成果7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研业绩最佳的四所大学之一;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Science和法国Research杂志评出的中国13所杰出大学中,均名列前茅,是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学之一。
6 Y! c% d5 y0 w# E- z: A: Q2 S5 C9 o5 i
学校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在大学中建设的唯一大科学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又独立承担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参与了HT-7U超导托卡马克等“九五”期间国家首批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提出和实施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等大科学工程项目;作为负责牵头单位,承担了“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和“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2项2001年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
y. k5 D- f( F/ b0 d$ _8 V) h1 ?" v
在保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的同时,学校还不断调整科研布局,积极进行高新技术跟踪与研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产学研合作,巩固和发展了与大庆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公司、宝钢集团、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著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在面向全国的同时,还积极为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服务,分别设立了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漯河高科技园区、上海研发中心和深圳福田产学研基地等,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7 b G& I, h p6 I1 V. J8 C
1 o1 t5 u; ~" X u# R 学校一贯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定了合作交流协议,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经武、Jen-Marie-Lehl、Anton Zailinger、丘成桐、Robert Flogd Curl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聘为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许多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被聘为兼职教授。先后派出教师近万人次赴30多个国家与地区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许多学成回国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担当了重任。学校在队伍建设上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与“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和学校的岗位津贴制度、“大师讲席”制度、校内“百人计划”等多种措施,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凝聚了一批甘愿放弃优厚待遇以在我校工作为荣的知名学者和教授。
& X, u5 q1 f$ W3 h3 B
. V& |5 j8 d- ]! [1 e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实施,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全校上下正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力争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相结合,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
|